前几年我在加拿大的Hudson摧s Bay Company工作时曾受到当地华语电视台《城市电视》的邀请接受过一次采访,重点是要我谈谈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如何在北美取得成功的。
“您要我谈谈成功的经验?首先我们要把成功的定义明确一下,因为成功的定义非常广,其中的价值又因人而异。如果仅仅因为我是一个华人又在加拿大历史最悠久和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任高级职务、拿很高的薪金、有很大的权利就算是成功,那我首先就不能苟同,这些其实都是非常表面的东西,是身外之物。我明天可能被解雇,那是不是说我就不成功了或是失败了呢?大多数人会这么认为,因为中国文化素来有‘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说法,不过这和我对成功的理解大相径庭,您对我的采访也一定会感到失望。因为我根本就不看重这些身外之物,更没有兴趣去谈论它们。与其那样,我们还是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为好。”我听了施小姐的采访要求后直截了当地告诉她我的看法,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真实的想法。办公室里伴随了我二十多年的一对条幅——“荣辱不惊,豁达淡泊”一直都是我的座右铭。
“朱先生,我不得不承认当朋友们向我提到您时,他们强调的正是您是华人和在Hudson摧s Bay Company这样的著名公司工作并担任要职这两个重要事实,但我非常同意您的见解,成功的含义非常之广,其价值也因人而异,我们这个系列正是要通过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经历和不同背景的华裔成功人士进行采访,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成功并寻找成功的共性,以此来激励华人在北美这块他乡异土上不但要生存并且要去取得成功。”施小姐很专业也很礼貌地说,“朱先生,您难道不觉得这件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吗?”经过一番交谈,我被施小姐的诚意感动了。如果能为在加拿大的同胞们做点事情,这不仅仅是有意义,也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深信自己几十年奋斗的经历的确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后来者借鉴,这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谈谈我对成功的看法。后来,听说采访播出后反响特别强烈,还有观众打电话到电台要求获取未经剪辑的原始片,好“过一把瘾”。
可能是那次电台采访的影响吧,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因为华人在我当时工作的多伦多市占人口的四分之一,虽然华裔来自东南亚各个国家,华人奋斗的经历和成功往往很容易因为“本是同根生”而引起共鸣,自己也通过那次采访对人生作了一次很好的回顾和反思,有一种自我提高的感觉。不过因为很快又回到了美国这个大熔炉里,周围的华人少了,对成功的思索就又回到一个人静静地不断反思的状态,根本没有想到要提笔写书。
近一两年出差回国突然发现国内流行所谓的“成功学”,而且无一例外的又是典型的跟风炒作。一时间出现了众多“大师”和疯狂的追随者,而很多人的所谓成功竟然毫不掩饰地与价值多少万的房子、名牌汽车和令人眩晕的六七位数的高薪画上了等号。这种单一狭隘的成功定义恰恰是我所不齿的,也是最易误人子弟的。忽然间我有了提笔著书的想法,或者说一个埋藏在心里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想法复苏了。
出国前,我对生活就有很多自己的看法和想法,那时就曾想过要写出来激励别人提高自己,甚至还想过书名应该叫《一个并非成功者的故事》。后来因为全力以赴准备考托福,又顾虑到书写出来恐怕也没人愿意出版,真的出版了恐怕也未必有多少人愿意读,因为当时自己只是在奋斗,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个奋斗者,因此著书立说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朋友们这几年也一直在催促我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有的甚至自告奋勇愿与我合作。不过与人合作或者找专业作家代笔虽然简单易行,却总让我有一种坐在驾驶座旁教人开车的感觉,那就是该说的都说了,可是车总是不听你的使唤,不知是开的人学得不好还是我教得不好,反正是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于是终于下了决心从复习汉语拼音和学习汉语打字开始,一笔一画地开始写平生第一本书。完稿之际,突然对妻子当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那种期盼、焦虑、不安、痛苦和幸福的感觉有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为什么书名要叫《成功绝非偶然》呢?其实这正是针对目前市面上的成功速成有感而发的。一个人的真正成功是内在品质的提高,包括自身素养的修炼,真善美价值观念的形成,坚强的毅力和不轻言失败的态度,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健康的体魄和心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和谐而又不失原则的人际交往以及和睦幸福的家庭关系。所有这些都是无形的东西,也是无法用数字或金钱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品质的形成无一例外的都是长期日积月累的结果,形成这些品质的过程不但是长期的,更常常是矛盾的,顾此可能失彼,而成功者大多是善于在这些关系中找到平衡点的人。
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过一个因为偶然的运气突然取得严格意义上成功的人。在当今经济社会,当金钱和成功被画上等号的时候,最具偶然性的成功应该算是中了彩票大奖的人。而有意思的是中彩者顶多能引起人们的羡慕和嫉妒,却从来没有被认为是成功者。更有讽刺意义的是,美国曾对一些中了彩票大奖的人做过跟踪调查,发现大多数一夜之间暴富的幸运儿中奖后的生活不但没有变好反倒是变得更糟了:有的辞去工作过起了“朝朝寒食,夜夜元宵”的生活,从此游手好闲,沉迷于纸醉金迷之中不能自拔;有的染上了毒瘾而人财两空;更有的“贵易交”,一时趾高气扬,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还有的“富易妻”,从此寻花问柳,导致夫妻反目成仇,家破人亡。深究其源,其实正是自身不具备成功的品质。
我甚至不认为因为钻研科学废寝忘食英年早逝的科学家或是带病坚持工作以身殉职的官员算得上成功者。他们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值得钦佩,但是他们活着的时候不健康,很难想象他们的生活品质有多少幸福和快乐可言,而他们的早逝又何尝不是科学和人类的损失,又何尝不与其奋斗初衷背道而驰呢?至于他们的离去给家人带来的痛苦、悲痛和损失,那更不是任何有形的东西包括金钱和荣誉可以取代的。
我无意贬低金钱的价值,也不想一味地排斥职务、权力、荣誉、房子、汽车和其他所有物质的东西。我想强调的是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应该是在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成功品质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自然结果。刻意去追求这些东西,无疑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本末倒置,用英语的一句谚语来说就是:把大车挂到了马的前面(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不但常常事与愿违,即使果然心想事成或是偶然得手,也常常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与长远的幸福和成功无缘。
相反,如果我们重视了成功品质的自我培养,有了必胜的因素和条件,不但会帮助我们把握成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们从容面对失败和挫折,每每反败为胜。所谓本固则枝荣,源浚则流清,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多做本固源浚之工,那么枝荣流清的成功也就必然无疑了。
我记不得有多少次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了:“你的机遇真好”。我其实根本就不相信机遇这一说法,因为机遇这个词本身就有偶然性的成分在里面,它让碌碌无为者为自己找到堂而皇之的借口——“我的机遇不好”。
我的父亲很早就告诉我们几个孩子:“机会永远送给有准备的人”。生活的实践让我认识到这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真理。在中国,或在美国,“文化大革命”前,或改革开放初和现在,我都无时无刻不感到这个真理的灵验。客观环境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有顺境也有逆境,只要耕耘不止,就能一次又一次地抓住机会。
谈成功就不能不谈失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固然精彩,也非常鼓舞人心,但其实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古话说:“骄兵必败”。骄兵之所以骄,常常是因为一城一池的成功,甚至是长时间和大规模的成功。个人如此,公司如此,国家和民族亦不例外。
读历史看当今,我还悟出“说失败易,谈成功难”的心得。一件事、一项工程、一个计划失败了,一目了然,很容易定性。只要我们能总结教训就可以画上句号,丢下包袱、轻装上阵去做下一件事、下一项工程、下一个计划。成功却不然,它需要时间的检验,有时候是很长时间的检验,甚至是毕生的考验,所以切切不可轻言成功,尤其是身外之物的那些东西——小到个人的名誉、权力、财产,大到公司的利润和销售,乃至国家的经济和军事,都不要轻言成功。
成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古今中外真正的成功者无不是居安思危者。成功难,保持成功更难。
过去读毛泽东的诗,怎么也不懂“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含义。现在自己人到中年,虽然还不太理解父亲常常感慨的人生苦短,却对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成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对失败有了更坦然的态度。中国人常说“盖棺论定”,所以人到中年写这本书绝不敢有以成功者自居的想法,生命不息仍当不轻言成功。只是几十年的经验教训不吐不快,写出来希望它对同辈、前辈是一块引玉之砖,对正在奋斗的年青一代能成为一块他山之石,对自己则是一面镜子和一个反思提高的过程,因为我一直欣赏和奉行这样一句话:“T 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 orth living”。意译的话应该是:“没有反思的生活根本就不值得一过”。译得俏皮一点那就是:“生活无反思,生命无价值”。
是为序。
2010年春节
于美国达拉斯家中“无悔堂”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