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没有参加1830年的革命,我的心和那些参与者是相同的,因此我把自己看作一个流亡者,鉴于此,我不能允许自己接受任何一个别的称号。
——肖邦
华沙在那些年代里是一座风靡一时的音乐之城。在家庭里人们举行音乐会,年轻人弹吉他、弹钢琴、吹长笛或者拉小提琴作为一种消遣。那些妙龄女郎拨弄着竖琴琴弦来表达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在一起弹奏乐器或者唱歌成了大家爱好的娱乐之一。
除此之外,城里居然有两个歌剧团,波兰歌剧团和当时流行的意大利歌剧团。欧洲最有名望的音乐家常来华沙演出,音乐会上经常是座无虚席。听众通晓音乐,因此,一般的演奏者是难以博得他们的赞赏和掌声的。
在口味如此高雅、对音乐艺术如此敏感的城市里,将要闪现出一颗新的明星。
小肖邦辞退他的老师以后,一门心思地学了两个月的文化课程。转眼夏天到了,和所有同龄的孩子一样,小肖邦也是急不可耐地盼望着放假。
1821年假期,考虑到肖邦身体不好,乡下的环境和空气可能更利于小肖邦休养,他父母决定带着他们一家,回到恩主斯卡伯克伯爵夫人的领地去探望他们。
到达斯卡伯克庄园以后,肖邦兴奋极了,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波兰的乡间景色。这景色多美啊!绚丽多彩,充满了活力。这么多年来,妈妈一直对他描述田园风光,使他早就心存向往,现在,他终于见到了真正的大自然。
古老的小城堡外面,高大的椴树荫蔽掩映着低矮的房舍,乌特拉塔河边的磨坊“咿咿呀呀”地转动,布罗索夫教堂安静神圣,小肖邦经常望着它们出神。
他喜欢这些美丽的地方,喜欢这里的纯净,也远离了束缚。在乡间的日子,他充满了快乐和兴奋。他和姐姐妹妹们一起,忘情地演戏、猜谜、跳舞、弹琴。
他在与村民们和乡村提琴师的交往中,学会了一些地道的波兰舞曲,他观察《玛祖卡》舞曲和其他地方音乐的舞步和节奏,并且能够跳得非常熟练流畅。他非常喜欢这些来自于乡间的音乐。
波兰民间音乐宝库是很丰富的,历来对华沙的音乐家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肖邦从小就被波兰民歌所吸引,最初是母亲的歌声使他着了迷。他的第一个鲜明的音乐形象是从母亲的歌声中得来的。每天只要一听到母亲圆润甜美的嗓音,他就乖乖地守在母亲身旁。也就是由于这使他着了魔的歌声,他更加依恋温柔的母亲。
母亲唱的民歌《佐霞在花园里》《两个玛露霞》《拉乌拉和菲伦》,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10岁左右,肖邦经常和父亲到城外散步,这使他发现了更广阔的音乐天地。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肖邦和父亲参加晚宴归来,正在路上走着,他忽然听到隐隐约约传来活泼的舞曲,便拉着父亲朝发出声音的方向走去。原来是一家小酒店里正在演奏活泼、诙谐的《奥别列克》舞曲。
肖邦忘了冬夜的寒冷,站在窗户外倾听。听完一支曲子,父亲催他走,他像没听见似的。又听了一支《玛祖卡》舞曲,他还是不肯走。父亲深知肖邦热爱民间音乐,不忍心强拉他离去,可是看到他已经冻得发抖时,便决心要他离开。但不管怎样劝说,他就是不走,直至听完最后一首曲子的最后一个音符,才恋恋不舍地离去。
到家以后,虽然他的手脚都已经冻僵了,可是他全然不理会,那些活泼而动听的旋律,一直在他的脑海里回荡。因此,这次能够来到伯爵领地,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波兰音乐与舞蹈,令肖邦欣喜不已。
肖邦把他在乡间听到的民歌,细致入微地再现到他的钢琴曲中。这件事他做起来特别得心应手,因为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模仿的天赋。就在肖邦创作力很旺盛的时候,他对民歌仍然十分迷恋。
这期间,小肖邦还花时间谱了许多小曲子,这些曲子后来都成为他的一些著名的钢琴小品。他在乡下愉快地生活着,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可能让他离开钢琴几个小时。
有时候,晚上,伯爵夫人会让人把钢琴抬到大枞树下或者果园里。在那里,孩子们还有她的仆人们,以及好多的村民都随着美丽的音乐翩翩起舞。
肖邦在他们的身上学到了好多来源于民间的最纯粹的音乐、舞蹈。他尤其喜欢波兰舞曲,那的确是一种可以让人为之迷醉的舞曲。但是,他也感觉到了这种曲子其中的不足,他便暗暗下决心,要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改变波兰舞曲的形式上。
每当提琴手们在热烈的风笛伴奏下尽情演奏时,他简直高兴得忘掉了一切,脑海里只有乐曲的旋律。随着这奇妙的音响,他仿佛游历了整个波兰。直至夜深人静之后,他仍在细细地咀嚼其中无穷的乐趣。
肖邦曾经告诉别人这样一件事:
他在涅萨瓦时,有一次发现一个农村姑娘坐在栅栏上唱歌,他被这首歌迷住了。他既想听得更清楚些,又怕由于他的出现把歌声打断了,只得躲在篱笆旁边偷听,准备把旋律和歌词记录下来。
但是,他还没记完,姑娘就唱完了。他只得走到姑娘面前,恳求这位歌手再唱一遍。姑娘见这个小伙子那种着了魔的样子,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怕他是坏人,不肯再唱。
肖邦只得耐心地反复说明自己是为了创作收集素材。最后姑娘被他诚恳的态度所打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又给他从头到尾唱了一遍,高兴得肖邦不知怎么感谢才好。
肖邦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向人民学习。他亲自观察农村得来的民间音乐素材,可以说比老师给他的东西多得多。他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中成长的,所以他的早期作品大都明朗乐观,充满了青春的欢乐。
1823年6月的一天,肖邦穿着母亲亲手为他缝制的演出服,应邀参加妇女慈善机构举办的音乐会。当瘦小的肖邦在台上优美地弹奏时,人们被肖邦优雅的举止、高超的演奏技巧再次征服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演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华沙《妇女信使报》高度评价了肖邦的演奏水平。并把他与当时已经出名的匈牙利天才少年李斯特相比较。
对这次演出盛况,华沙的《华沙论坛》《华沙公报》也都纷纷作了报道,他们把肖邦称为波兰民族的儿子。
这次公演后,肖邦的父母果断地决定,不能再让肖邦过多地参加演出和社交活动了,应该让他保持充沛的精力,跟埃尔斯纳老师学习,应该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课。
这样,肖邦进入了新的学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