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是我国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形式,也是我国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作品。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缺乏知识,不能理解、解释自然现象,就借助幻想来表达他们的希望和心愿,创造了《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富有想象力的优美神话。古代神话虽玄幻神奇,但它根源于现实生活,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战天斗地、制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美好理想。同时,原始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发出的互相协调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是古代歌谣的起源。在周代的《易经》中就有古代歌谣的片断记载。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歌谣也逐渐丰富发达起来,这也是《诗经》中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部分诗篇的来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按乐曲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属于地方曲调,计一百六十篇,有十五国风(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个地区的民间歌谣)。“雅”是属于朝廷的“正声雅乐”,计有一百零五篇,“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二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也有一部分是民间歌谣。“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计四十篇。有《周颂》(周朝的)三十一篇,《鲁颂》(鲁国的)四篇,《商颂》(商的后代宋国的)五篇。“风”和“雅”中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作品。这些民歌有的表现了当时的阶级对立和被压迫者的反抗,有的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的爱情和婚姻问题,有的咏唱了人民的劳动,有的歌颂了人民对本民族的热爱。《诗经》是四言诗的一个高峰,基本上是四字一句。其间杂用二言、三言、五言、七言以至八言的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方法。“赋”是铺叙陈述的意思;“比”是用一事物给另一事物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即借助他物以引起所咏唱的事物,它多用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诗经》采用当时的口语来写,语言准确生动。它使用了大量叠字来状情(信誓旦旦)、拟声(坎坎伐檀)、绘形(雨雪霏霏)、摹态(言笑晏晏);又采用了许多双声(辗转、参差)、叠韵(逍遥、窈窕)。形象鲜明,声调和谐,增强了诗的形象性、音乐性和感染力。这种以偶数句末音节押韵的方式,奠定了我国后代诗歌押韵的基本形式。《诗经》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优秀作品。
在春秋之前,我国产生了第一部散文集《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的意思,亦称《书》、《书经》,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春秋末年,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史书加工创作的《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私人撰写的编年史。全书记录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计二百四十二年所发生的片断史实,文字简洁谨严,善于在一字之中寓作者的褒贬之意。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及其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加上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阶层的出现,促进了文化和文学的繁荣。在剧烈的社会斗争中,各诸侯国的当政者需要借鉴历史、总结经验,于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战国策》、《竹书纪年》等历史著作应运而生。同时由于各诸侯国的争雄竞夺和“士”阶层的产生,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学术派别,产生了《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列子》、《晏子春秋》、《孙子》(孙武)、《荀子》、《韩非子》、《孙膑兵法》、《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群星灿烂,盛况空前。
《左传》是当时规模最大的历史著作。它是战国初期鲁国的史官依据孔子的《春秋》并参考各国史料编纂而成的,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它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互相争斗残杀的丑恶行径和他们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歌颂了许多卓越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左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善于对庞杂的材料进行剪裁,章法有条不紊;能用简练的语言描写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事件,揭示敌对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争胜负的原因;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和其他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并能用委婉曲折的文笔表达含蓄的外柔中刚的外交辞令。《左传》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二部编年体史书,而《国语》则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侧重于记事,《国语》偏重于记言。《国语》记事起自周穆王十二年(前990?)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旧称“春秋外传”,所记事实大多通过君王的言论和士臣们的谏说之辞来表现,故称《国语》。《国语》的文字朴实简练,逻辑严密。就总体来说,文采不如《左传》,但也不乏情文并茂之作。《战国策》具有纵横家的雄辩特色,偶句排叠,铺张扬厉,十分感人(如《苏秦以连横说秦》);它常用民间的或文人自制的寓言(如“千金市骨”、“亡羊补牢”)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并运用许多恰切生动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来阐明自己的论点(如《庄辛论幸臣》)。有些篇章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如《司马错论伐蜀》);有些篇章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文学色彩(如《冯谖客孟尝君》)。
《论语》是早期的诸子散文,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记录了孔子的政治、哲学、教育、伦理和文艺等各方面的思想,共有二十篇。《论语》的语言概括性强,具有格言特色。它善于灵活运用各种虚字,委婉曲折地传神达意,还善于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个性。《墨子》是墨家的著作,“兼爱”与“非攻”是墨子学说的核心。墨子为了同当时盛行的儒学争辩,十分讲究逻辑。他的文章质朴无华,论证严密,说理透彻,对后代辩论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孟子》一书分七篇,其文章气势充沛,好用排比句,论辩方式灵活多样,文辞酣畅流利。孟子又是援喻引譬的能手,常用现实中常见的事例打比方,说明深刻复杂的道理,既生动形象,又贴切自然。他还常用讽刺性的寓言来阐明哲理。《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庄子主张任天命,即顺应自然,承认事物的相对性,含有辩证法因素,但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对人生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不满现实,蔑视权贵和利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秋水》和《养生主》等。他的作品辞藻瑰丽,气势开阔,想象丰富,充满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创造并运用了很多、奇妙的寓言和神话传说来阐明哲理,采取了高度的夸张、谲奇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辛辣的讽刺等表现手法,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荀子名况,战国末赵人,著有《荀子》一书,现存三十二篇。古代的许多学者一直认为荀子是儒家中的一个学派,但他却培养了两个著名的法家学生(韩非、李斯)。他的《天论》是先秦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代表作,文中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著名论断。他的《劝学篇》雄辩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阐明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他采用民歌形式写的韵文《成相篇》和《赋篇》,很有特色,开创汉代辞赋的先河。韩非是战国后期韩国人,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是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强调君主集权,主张奖励耕战。代表作《五蠹》、《孤愤》和《说难》对后代论说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文笔犀利,说理精密,善于运用寓言和历史故事来阐明道理,喻意深刻,在先秦著作中较为突出。
战国后期,南方的楚国出现了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地位和巨大影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有《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以及《离骚》、《天问》、《招魂》、《卜居》、《渔父》各一篇,共二十五篇。《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神的乐歌加工创作的。其中《国殇》一篇颂扬了为国捐躯的英雄。《九章》是屈原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除《橘颂》以橘树自况坚贞之外,其余各篇大多是抒写诗人遭谗流放后的艰苦生活和悲愤感情。《哀郢》是楚都郢城陷落时写的,《怀沙》是自投汨罗江前写的绝笔辞,心情尤其忧郁沉痛。《天问》是一篇构思独特的奇文,作者以极其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一百七十多个有关自然现象、人类历史、神话传说等方面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渊博知识、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和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离骚》是屈原最宏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诗中揭露了反动贵族的罪恶行径,表达了诗人追求政治革新、振兴祖国的美好理想,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和不惜以身殉国的崇高精神。屈原的作品,尤其是《离骚》,容量深广,意境开阔、想象丰富,词藻绚丽,气势雄伟,运用大量的神话传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体为主的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长短不齐、灵活多变的楚辞体,更能充分表达复杂深刻的内容。其自由驰骋、丰富神异的想象,使我国的古代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屈原之后,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以辞赋著称的诗人。其中宋玉比较突出,他从屈原的骚体作品中汲取养料,创作了赋的体裁,撰写了《风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对汉赋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后来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以屈、宋的作品为主,其特色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称“楚辞”。
总之,先秦的文学十分繁荣,形式多样,不仅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它对我国后来的文学发展,在各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开创作用。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医用大学语文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管晏列传[1]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一说生于前13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十岁时,跟随当太史令的父亲司马谈到京都长安,开始诵读古文。二十岁开始漫游,到过长江南北许多地方。约在三十岁左右为郎中,经常跟随汉武帝出巡各地。后来又奉命视察巴蜀以南的邛、昆明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游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和生活经验。公元前108年,即司马谈死后的第三年,司马迁被任为太史令,得尽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他在完成了改历工作之后,就开始撰写《史记》。前99年,他因李陵事件获罪,第二年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他忍受了这奇耻大辱。两年后出狱,被任为本来由宦官充当的中书令,他更加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
《史记》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叙帝王),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十表(系时事),八书(详制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多字。
《史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它揭露了汉代最高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倾轧及其对人民的残害,肯定了秦末的农民起义运动,将农民革命领袖陈涉列为世家,描写了不少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物,歌颂他们的优良品质。《史记》的艺术成就很高,叙述历史人物,不仅有感人的故事情节,而且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塑造了很多不同阶层的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这是一部历史巨著,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传记文学作品。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2]。少时常与鲍叔牙游[3],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4],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5]。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6]。鲍叔遂进管仲[7]。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会诸侯[8],一匡天下[9],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因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10],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1]。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13],则六亲固[14]。四维不张[15],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16]。”故论卑而易行[17]。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18],慎权衡[19]。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20],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21]。桓公实北征山戎[22],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23]。于柯之会[24],桓公欲背曹沫之约[25],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26]”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27]、反坫[28],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有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29]。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30],即危言[31];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32];无道,即衡命[33]。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34]。
越石父贤[35],在缧绁中[36]。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37],载归。弗谢[38],入闺[39]。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40],摄衣冠谢曰[41]:“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42]。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43],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44]。其夫为相御,拥大盖[45],策驷马,意气扬扬,整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46]。今子长八尺,乃为人外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47]。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48],及《晏子春秋》[49],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50]。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51]。”岂管仲之谓乎[52]?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53],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54]?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55]”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56]。
[注释]
[1]本文选自《史记》,是春秋时代齐国两位名相的合传。文中突出地叙写了鲍叔让贤和晏子赎贤、荐贤的事迹以及晏子身居相位“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的俭朴作风。作者叙事,不拘一格,时而总述,时而分叙,在短短的篇幅中,概括了较多的历史事实,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表现了几个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历史人物。管仲:名夷吾,春秋前期齐相,曾佐桓公成就霸业,桓公尊之为“仲父”。死后赐其称号“敬”,故又称敬仲。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相,历事灵公、庄公、景公。
[2]颍上:颍水之滨。上:侧,畔。
[3]鲍叔牙:齐国大夫。下文“鲍叔”,均指鲍叔牙。游:交游;来往。
[4]欺:这里是占便宜的意思,指下文“分财利,多自与”。
[5]“已而”两句: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昏庸无道,齐将乱。为了避难,管仲、召忽奉公子纠(襄公弟)出奔鲁国,鲍叔奉公子小白(亦襄公弟)出奔莒国。
[6]“及小白”四句:公元前686年,襄公被杀。前685年,各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齐争夺王位,先由管仲带兵阻挡莒、齐要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使鲁国延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小白因而先入齐国,后立为桓公。桓公以齐军拒鲁,大败鲁军。鲁国被迫按桓公的要求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7]鲍叔遂进管仲:桓公即位后,想用鲍叔为相,鲍叔从五个方面说明自己不如管仲,极力推荐管仲。于是桓公以解射钩之恨为借口,要求鲁国用囚车押回管仲。管仲返齐,桓公任他为相。
[8]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以盟主的身份邀集各国诸侯开同盟大会。
[9]一匡天下:使天下归正。当时诸侯无视周天子,互相攻伐,管仲辅佐齐桓公暂时制止了这种混战局面,故云。
[10]子孙世禄:指鲍叔牙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吃俸禄。
[11]多:赞美。
[12]其称曰:他自己称述说。指管仲在《管子》一书中的称述,这里是略举其要。
[13]上服度:居上位者服御之物有度。服:服御,使用。度:节度,一说制度。
[14]六亲:指父母、妻子、兄弟。固:(关系)稳固。
[15]四维:指礼义廉耻。
[16]“下令”两句:意为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顺流而下,使政令顺着百姓的心意。
[17]论卑而易行:政令少而浅近易懂,容易为百姓所执行。
[18]轻重:分清事的轻重。一说,《管子》有《轻重》篇,专谈钱法之事,“轻重”,指经济。
[19]权衡:指衡量事情的轻重、利弊、得失。
[20]“桓公实怒”两句:少姬(即蔡姬,桓公夫人)曾荡舟戏弄桓公,桓公惊惧变色,制止不听,因而发怒,将她遣送回国,但未断绝关系。蔡人却将蔡姬嫁人,所以桓公发兵攻蔡。
[21]“管仲”两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古代祭扫时,以束成捆的菁茅置匣中,用来缩酒(滤酒)去滓。菁茅是楚的职贡,但这时楚已三年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包茅:裹束成捆的菁茅。包:裹束。茅:菁茅,是滤酒用的香草。
[22]山戎:即北戎,古种族名。春秋时,在今河北北部,经常威胁齐、燕的安全。公元前668年,山戎攻燕,齐桓公因救燕而伐山戎。
[23]召公:姓姬名爽,文王之子。曾佐武王灭商,被封于蓟(北燕)。因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且分陕而治,很有政绩。
[24]柯之会:齐桓公攻鲁,约请鲁庄公在柯(今山东阳谷东北阿城镇。)地相会。曹沫当庄公的侍从,他用匕首劫持桓公,胁迫桓公订立盟约,收回了失地。
[25]曹沫(mèi昧):春秋时鲁人,以勇力事庄公。一说是《左传·庄公十年》所记之曹刿。
[26]“知‘与之’”两句:引自《管子·牧民》。
[27]三归:管仲有建筑华丽的台,称为“三归”。后代学者对“三归”的解释不一,这里不详述。
[28]反坫(diàn店):周代诸侯相会宴饮,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空爵反置在坫上。管仲不是国君,也在正堂两旁设有安放空酒杯的坫。
[29]莱:春秋莱国,在今山东黄县东南。夷维:莱国邑名,今山东高密。
[30]君语及之:国君问到他。
[31]即危言:就正直地陈述意见。危:高耸,引申为正直。
[32]顺命:顺着命令去做。
[33]衡命:根据命令斟酌情况去做。
[34]三世:指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35]越石父:齐国贤人。
[36]缧绁(léi xiè雷卸):拘系犯人的绳索。引申为囚禁。
[37]骖:古代谓驾在车子两旁的马叫骖。
[38]谢:辞别,告辞。
[39]阖:内室。
[40]戄(jué觉)然:惊异敬畏的样子。
[41]摄:事理。谢:谢罪,认错。
[42]诎:通“屈”。信:通“伸”。
[43]感寤:受到感动而醒悟。寤:通“悟”。
[44]御:车夫。下句的“御”作动词用。门间:门缝。
[45]拥:遮,障。盖:古代称(车上遮蔽阳光和雨的)伞。
[46]志念:志向和思想。“常有”句:经常有自居人下的样子。
[47]抑损:谦卑退让。抑:谦下。损:退让。
[48]《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均为《管子》篇名。
[49]《晏子春秋》:旧题春秋齐晏婴撰,实际上是战国时记载晏婴言行的书,共八卷。
[50]孔子小之:《论语·八佾》中有“管仲之器小哉”的话。
[51]“将顺其美”三句:见《孝经·事君》。将顺:顺势助成,顺导。匡救:救正。上下:指君臣。
[52]岂管仲之谓乎:或许说的是管仲吧!岂:大概,或许。
[53]“伏庄公尸”两句:《友传·襄公二十五年》大意说:崔杼弑庄公,晏婴枕庄公尸股哭之,成礼而出。
[54]“岂所谓”句: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无勇”吗?《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岂:难道。
[55]“进思尽忠”两句:见《孝经·事君》。
[56]忻:欢喜。
汉乐府二首
汉乐府
“乐府”原是西汉王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后来人们便把这个机构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歌辞,称做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汉代的乐府诗,既有贵族、文人的创作,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民歌。据记载,仅西汉“乐府”收集的民歌,就有一百三十八首,但由于种种原因,散佚颇多。流传至今的汉乐府民歌,包括东汉作品在内只有四十多首,大都收入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为唐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中。这些民歌,是汉乐府思想、艺术成就的主要代表。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汉代下层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对封建政治和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对幸福的憧憬、理想的追求,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值得重视。
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较多,诗中人物往往形象鲜明,富于个性。其表现形式,西汉多杂言,东汉则基本为五言。此外,章句的自由随意,描写的灵活自如,语言的纯朴自然而带有感情,也都是汉乐府的显著特点。汉乐府民歌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 邪[1]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2],长命无绝衰[3]。山无陵[4],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5],天地合,乃敢与君绝[6]!
[注释]
[1]本篇选自《乐府诗集·鼓吹曲辞》,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篇名取自首句二字。
上邪(yé爷):如现在所谓“天啊”。上:指天。邪:同“耶”,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2]君:你。指情人。相知:相爱。
[3]长命无绝衰:这句意谓要使爱情永远不断绝、不衰竭。长:永远。命:使,让。
[4]山无陵:意谓高山化为平地。陵:山头。
[5]震震:雷声。雨(yù育):作动词用,下。
[6]乃:才。敢:能,肯。
[提示]
这是一首爱情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呼天为誓、直抒胸臆,表达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和执着坚定。诗歌情感热烈奔放,表达坦率真切。“山无陵”起六句,作者一连假设了她深信绝无可能出现的五种自然现象,作为“乃敢与君绝”的先决条件,不仅可见其态度之坚定决绝,更可见构思之新颖奇特。
东门行[1]
出东门,不顾归[2];来入门[3],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4],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5],贱妾与君共餔糜[6]。上用仓浪天故[7],下当用此黄口儿[8]。今非[9]!”“咄[10]!行[11]!吾去为迟[12],白发时下难久居[13]。”
[注释]
[1]本篇选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瑟调曲》。诗中描写了汉末人民无衣无食的悲惨情景和走向反抗的过程。诗歌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寥寥几笔,揭示了男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反抗精神以及女主人公的善良性格。东门:指诗中主人公所住城市的东门。东门外是他想去铤而走险的地方。
[2]不顾:不考虑。
[3]来入门:回转来进入家门。去而复返,内心斗争激烈。
[4]盎(àng):一种肚大口小的瓦罐。
[5]他家:别人家。但愿:只希望。
[6]餔糜(bǔmì):吃粥。
[7]用:因,为了。仓浪天:苍天,青天。仓浪:青色。
[8]黄口:幼儿。
[9]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
[10]咄:呵斥声。
[11]行:走,发誓坚决要去。
[12]吾去为迟:我已经走得太晚了。
[13]白发时下:已经愁得发白的头发时时在脱落。一说,“白发”作老人讲,“时下”作目前讲。
短歌行(其一)[1]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年二十被举为孝廉,二十七岁任议郎。三十岁起,在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和击灭各路军阀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四十二岁(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时,迎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他推行屯田,并实行抑制豪强及唯才是举等政策,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建魏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的诗今存二十多首,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或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或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气魄雄伟,情感沉郁,风格苍凉悲壮。有《曹操集》。
对酒当歌[2],人生几何[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4]。慨当以慷[5],忧思难忘。何以解忧[6]?唯有杜康[7]。青青子衿,悠悠我心[8]。但为君故[9],沉吟至今[10]。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1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12]?忧从中来[13],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14]。契阔谈宴[15],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1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17]。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8]。
[注释]
[1]《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所选是第一首。
[2]对酒当歌:面对着美酒应该高歌。
[3]几何:有多少(指岁月,时光)。
[4]“譬如”二句:意谓人生短暂,就像容易被太阳晒干的朝露;逝去的时光太多,使人感到痛苦。朝露:早晨的露水。
[5]慨当以慷:如说“慨而且慷”,是“慨慷”的间隔用法,意即慷慨。指因理想不得实现而内心不平静。
[6]何以解忧:用什么来解除我的忧愁呢?
[7]杜康:相传是古代最初造酒的人。这里作为酒的代称。
[8]“青青”二句:是用《诗经·郑风·子衿》的成句,表示对贤才的思慕。衿:同“襟”,古称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学生的服装。后亦用以指代文士。悠悠:长远而不断的意思。形容思念的深沉。
[9]但:只是。君:指渴望得到的贤才。
[10]沉吟:沉思吟味。意思说一直在心头回旋。
[11]“呦呦”四句:是用《诗经·小雅·鹿鸣》的原句。原意是说鹿见到艾蒿,相呼而食;我有嘉宾,要设宴奏乐相待。这里借用以表示自己优礼贤才的态度。呦呦:鹿鸣声。苹:艾蒿。嫩叶有香气,可食。瑟、笙:都是乐器名。
[12]“明明”二句:意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贤明如月的人才呢?掇(duō多):拾取。
[13]中:中心,内心。
[14]“越陌”二句:意谓客人(贤才)远道枉驾来访。陌、阡:田间道路。枉:枉驾。称对方来访问自己的敬辞。用:以。存:问候。
[15]契阔:聚散,这里是久别重逢的意思。谈宴:谈心宴饮。
[16]“月明”四句:以乌鹊比喻贤才,意谓贤才寻找归宿,但无所依托。匝(zā扎):周。
[17]“山不”二句:以山不嫌高、海不嫌深比喻自己渴望多多招纳贤才。
[18]“周公”二句:意谓自己要像周公一样虚心接待贤才,天下人就会诚心归附。周公:名旦,周武王之弟。据说他虚心招纳贤才,忙得连洗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吐哺: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传说周公一顿饭曾三次“吐哺”。
[提示]
本诗作于曹操晚年。在诗中,他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渴望招纳贤才,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诗开头虽曾表露出人生苦短的愁闷,但主要是忧虑时光有限而功业未成。从整首诗看,基调还是昂扬的。
此诗四句为一章,反复咏叹,抒写情怀。作者以一系列比喻来表情达意,形象而生动。其引用典故及《诗经》成句,不仅贴切地表达出求贤若渴之情,更使诗显得蕴藉典雅。
饮酒(其五)[1]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祖父和父亲曾经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后衰落。他在青壮年时代有建功立业的壮志,很想做一番事业,先后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今江西彭泽东)令等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于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归隐以后,由于亲自参加过一些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由于隐居是出于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不满,因此作品中有时也流露出“金刚怒目”式的激越感情和坚决与污浊政治决裂的高尚情操。部分作品中也有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思想。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深厚,能通过朴素自然的语言,塑造出明朗的艺术形象,并使抒情和写景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对后代作家有很大影响,有《陶渊明集》传世。
结庐在人境[2],而无车马喧[3]。
问君何能尔[4],心远地自偏[5]。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6]。
山气日夕佳[7],飞鸟相与还[8]。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9]。
[注释]
[1]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本篇为第五首,当写于其归隐之后不久。题为《饮酒》,据诗序说,是因这组诗都写于酒醉之后,实际上是借以述怀,取其漫然不受拘束之意。
[2]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是居住的意思。人境:人间,世间。
[3]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4]君:指作者自己。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如此。
[5]“心远”句:意谓只要心志高远不受尘俗的干扰,住地尽管处于喧闹之中,也能像在偏僻安静之处一样。
[6]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南山:当是泛指。一说指柴桑以南的庐山。
[7]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日夕:傍晚。
[8]相与还:结伴而归。
[9]“此中”二句:意谓在这种隐逸生活中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加辩说可惜已忘记该怎么说才好了。另一层言外之意是,既已领略到真意,也就不必用语言来辩说了。此:既指山中景象。也指作者的隐逸生活。辩:一作“辨”,辨明。
[提示]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作者乐于田居、陶醉自然,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诗歌前四句陈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强调归隐在心志不在形迹;后六句写隐居乐趣,重在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全诗融抒情、说理、写景于一体,语言平淡质朴,不加雕饰,但含蕴丰厚,富有理趣。
别 赋[1]
江 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南朝文学家。出身寒微,早年生活困苦,但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长而博览群书,以才学文章著称于世。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晚年安富尊荣,脱离实际,才思减退,创作甚少,时人谓之“江郎才尽”。他的诗,致力于模拟古人,缺乏个人的创造性。但也正由于此,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当时的绮丽之风。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别赋》和《恨赋》。有《江文通集》传世。
黯然销魂者[2],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3],复燕宋兮千里[4];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5]。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6],车逶迟于山侧[7],棹容与而讵前[8],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9],横玉柱而沾轼[10]。居人愁卧,恍若有亡[11]。日下壁而沈彩[12],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13]。巡曾楹而空掩[14],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15],意别魂之飞扬[16]。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17]:
至若龙马银鞍[18],朱轩绣轴,帐饮东都[19],送客金谷[20]。琴羽张兮萧鼓陈[21],燕赵歌兮伤美人[22],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23]。惊驷马之仰秣[24],耸渊鱼之赤鳞[25]。造分手而衔涕[26],感寂寞而伤神。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27],韩国赵厕[28],吴官燕市[29],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30],抆血相视[31]。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32],非买价于泉里[33]。金石震而色变[34],骨肉悲而心死[35]。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36]。辽水无极[37],雁山参云[38]。闺中风暖,陌上草薰[39]。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40],袭青气之烟温[41]。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42]。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43]。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44],惟樽酒兮叙悲[45]。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想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46]。
又若君居淄右[47],妾家河阳[48]。同琼佩之晨照[49],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5],惜瑶草之徒芳[51]。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52]。春宫此青苔色[53],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分昼不暮[54],冬釭凝兮夜何长[55]!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56]。
倘有华阴上士[57],服食还山[58]。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59]。宁丹灶而不顾[60],炼金鼎而方坚[61]。驾鹤上汉[62],骖鸾腾天[63]。暂游万里,少到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64]。
下有芍药之诗[65],佳人之歌[66]。桑中卫女,上官陈娥[67]。春草碧色,春水渌波[68],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69],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70]。虽渊、云之墨妙[71],严、乐之笔精[72],金闺之诸彦[73],兰台之群英[74],赋有凌云之称[75],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注释]
[1]本文选自《文选》卷十六。南朝宋末,江淹随建平王刘景素镇守荆州。刘景素谋反,江淹劝谏,刘怒而诬告江淹,江淹被贬为吴兴令,心情愁苦,《别赋》就写于此时。
[2]黯然:心神沮丧容色惨郁之状。销魂,犹言丧魂落魄。
[3]秦:今陕西省一带。吴:今江苏、浙江省一带。绝国:隔离绝远之域。
[4]燕:今河北省一带。宋:今河南省东部。
[5]乍:忽然。
[6]凝滞:留止不前貌。
[7]逶迟:行动缓慢状。
[8]棹:船桨,这里指船。容与:不进貌。讵:岂。讵前:即不前的意愿。
[9]掩:覆。觞:酒杯。御:进用。
[10]玉柱:用玉做的琴瑟一类乐器的弦柱。沾:泪水浸湿。轼:车前横木。
[11]恍:失意貌。亡:失。这句说,恍然若有所失。
[12]沈彩:落日的光辉消失掉。沈:同“沉”。
[13]楸:落叶乔木名。离:遭受。
[14]曾:高。楹:指房屋,屋一列为一楹。
[15]踯躅:行不进貌。
[16]意:料想。飞扬:言心神不安。本段总起,泛写别离双方的悲伤情况。
[17]族:类。
[18]龙马:马八尺以上古代称为龙马。
[19]帐饮东都:西汉疏广、疏受告老回乡,公卿大夫故旧数百人为其饯行于长安东都门外。帐饮:谓于郊野张帷帐设酒食饯行。事见《汉书·疏广传》。
[20]送客金谷:晋石崇有金谷园在洛阳西北。
[21]羽:古代五音之一。琴羽:琴中发出的羽声,羽声比较慷慨。张:开,犹言弹奏。
[22]燕赵歌:燕赵的美人唱歌以相和。伤美人:言见此别离情况,即连歌唱的美人亦为之悲伤不已。
[23]“珠与玉”两句:这两句写美人装饰华丽,当春秋佳日,容光焕发。上春:初春。
[24]秣:饲马。仰秣:言本来正在进食的马,因听到美妙的音乐声而仰起头来。
[25]耸:惊动。鳞:鱼。这句与上句本于《韩诗外传》:“昔伯牙鼓琴而渊鱼出听,瓠巴鼓瑟而六马仰秣。”这里用来形容音乐之美妙动听,甚至使马和鱼都受到感动。
[26]造:至。
[27]惭恩:犹感恩。因受别人的恩德而感惭愧。报士:报恩之士。
[28]韩国:指聂政刺死侠累事。韩国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遂以百金结交及聂政。聂感其意而辞其金,为之刺杀侠累。赵厕:指豫让谋刺赵襄子事。豫让事晋智伯,智伯非常尊宠他。后智伯为赵襄子所灭,豫让遂变姓名为刑人,入赵襄子官中涂厕,欲伺机刺襄子。
[29]吴宫:指专诸刺杀吴王僚事。吴公子光谋夺吴国王位,乃使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于公子光所设宴席上刺杀吴王僚。专诸亦为吴王手下所杀。燕市:指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事(以上聂政等四人事均见《史记·刺客列传》)。
[30]沥泣:下泪。诀:别。
[31]抆(wěn)血:拭血。言泣血为别。
[32]方衔感于一剑:心里铭记知遇之恩,所以愿以剑行刺来为此效命。
[33]非买价于泉里:不是为了追求声名于地下。
[34]“金石”句:荆轲与秦舞阳见秦王时,秦王使卫士持戟夹陛而立。既而钟鼓并发,舞阳大恐,面如死灰色。金石:指钟、磬一类乐器。
[35]“骨肉”句:聂政既刺杀侠累,即自破面决眼剖腹出肠而死。韩取政尸暴于市,下令能识其人者与千金。久之,莫能识。其姊荣悲弟身死而名不扬,即于尸旁宣布聂政姓名,随即自杀。骨肉:指聂政姊。
[36]羽:箭。
[37]辽水:在今辽宁省西部。无极:没有尽头。
[38]雁山:当指雁门山,在今山西省原平县西北。参云:高插入云。
[39]薰:香。
[40]镜:照。朱尘:红尘。照烂:明亮灿烂之状。这句说,春日阳光下照耀着明亮灿烂的红尘。
[41]袭:侵入。青气:春天郊野之气。烟(yīn)温:同“氤氲”,云气笼罩之状。
[42]讵相见期:岂有相见的日期。
[43]决:同“诀”,别。北梁:北边的桥。《文选》题李少卿《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之句。
[44]班荆:折荆铺地而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后世因有“班荆道故”的成语。
[45]“惟樽酒”句:《文选》题苏子卿《诗四首》有“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之句。
[46]湄:水边。
[47]淄:淄水,在今山东省境内。
[48]河阳:黄河北边。水北山南曰阳。
[49]琼佩:用美玉做的佩饰。
[50]绶:系印章的带子。结绶:指做官。
[51]瑶草:香草。妇人用此自喻。
[52]晦:昏暗不明。流黄:一种精细的丝织品。这句说,爱人离别以后,织布也没有心思,因此流黄上面蒙上了一层晦暗的灰尘。
[53]春宫:妇女居处。閟(bì):关闭。
[54]簟(diàn):席子。
[55]釭(gāng):灯。凝:光聚集不动的样子。以上四句是写一年四季的相思之感。
[56]“织锦”两句:苻秦时秦州刺史窦韬被徙沙漠,与妻苏蕙别。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以寄赠。(事见《晋书·列女传》)织锦曲,即回文诗。回文诗为古代一种文体,其文从正反两方读之意义皆通。苏氏的回文诗则正反、横直、旁斜皆可诵读。
[57]倘:或。华阴上士:《神仙传》载魏人修芊于华阴山下石室中食黄精,后不知所往。上士:即指求仙之士。华阴山即华山,在今陕西省渭南县南。
[58]服食:服食丹药。还山: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江文通文集》作“还仙”。
[59]寂:安静。这里“道已寂”是说修道已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
[60]丹灶:炼丹的灶。不顾:不管世事。
[61]金鼎:炼丹的鼎。方坚:谓意志正坚。
[62]汉:天汉,即银河。
[63]骖(cān):乘。
[64]谢:告辞。依然:谓依依不舍。
[65]芍药之诗:《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66]佳人之歌: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67]“桑中”两句:《诗经·庸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庸亦为卫地,故称《桑中》诗中的女子为卫女。上宫:卫地名。陈娥:实际上也是指卫女,取其不与上面的卫女重复。
[68]渌:清澈。
[69]圭:上尖下方的瑞玉。
[70]“心折”句:实际应是“骨折心惊”,作者故意这样运用以显示用词造语之奇。
[71]渊、云:王褒、扬雄。褒字子渊,雄字子云,都是西汉著名辞赋家。
[72]严、乐:严安、徐乐。两人曾上书汉武帝言时务,深得武帝赞赏。
[73]金闺:指汉代金马门,汉武帝使学士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彦:有才能之士。
[74]兰台:东汉中央藏书的地方。设兰台令史,掌典校图籍治理文书。英:杰出的文人。
[75]凌云之称:指司马相如。《汉书·司马相如传》说司马相如奏《大人赋》,武帝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
[提示]
通观一部中国文学史,描写离情别绪的篇章成千上万,而以《别赋》最为人所称道,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别赋》把当时各种不同类型人物的离情别绪写得比较全。无论是富贵者、剑客、从军者、赴绝国者、夫妇恋人或者方士,无论他们在哪一种环境氛围中离别,都无一例外地深切感受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人有不同,而离情别绪则相同相通。这样,就把离情别绪写得特别集中而浓重了。
其次,江淹很注意用处在浓郁的离情别绪中的人物眼光来观照周围的环境和对象,很善于把人物的主观情绪移到周围的环境和对象上面去,使得“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使得文章中各种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充满着离情别绪,使情景相应,情景交融,互相沟通,互相渲染,互相影响。于是,整篇《别赋》中,离情别绪,以及由离情别绪带来的忧烦和悲伤,就显得分外浓郁了。
第三,《别赋》的离情别绪之所以被写得分外浓郁,还同这篇散文“赋化”这一特征直接相关。
“赋”这种文体,它的表达方式是很铺张的,它的句式是骈偶句。同一种意思和情感,要用浪漫繁丽的文笔写得面面俱到,再用并列对偶的句式互相烘托渲染,当然其情味也就比较浓郁了。如《别赋》中讲到别离一绪,竟然还会“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就是其中一例。
阅读《别赋》一文,还会使我们感受到,尽管人们在不同的具体的时空环境中生活着,尽管引发情感活动的具体的原因和背景会很不相同,但某种情感活动本身,如离情别绪,只要它是典型的,还是容易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这一点,正是文学以情感人的功效历久不衰并通行世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当然,我们想在此说明,“别赋”中因离情别绪而产生的伤感软弱的情调,是带有时代色彩的,也是同江淹当时个人生活中受到挫折的情况相关联的。所以,在今天,尽管我们仍然也难免感受离情别绪的缠绕,但毕竟,时代不同了,科学、民主和文明的生活环境,应该使人们的心理比较健康和坚强,或者,至少应该使我们的心态不断地健康和坚强起来。因此,我们向今天的读者们建议,与其缠绵于离情别绪,倒不如拿出“男儿国是家,仗剑走天下”的勇气来,把精力用在有益的人生目标上,不虚度人生。
西洲曲[1]
无名氏
“西洲曲”,作者不可考。《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玉台新咏》题为南朝梁江淹作,但宋本不载,较可靠的《江淹集》亦不录。明清人或以为晋辞,或以为梁武帝作,也都缺乏充分证据。从风格、形式看,当为南朝民歌,经文人加工润饰。出现的时间应不晚于梁代。
忆梅下西洲[2],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3]。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4],风吹乌桕树[5]。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6]。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7]。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8]。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9]。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注释]
[1]西洲:确切位置不详。参以唐温庭筠《西洲曲》句“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似在武昌附近。
[2]下:到。
[3]鸦雏色:小乌鸦黑亮的毛色。
[4]伯劳:一种性喜单栖的鸣禽。
[5]乌桕:落叶乔木,夏开小黄花,秋叶变红。
[6]翠钿:镶有翠玉的金首饰。
[7]红莲:红色莲花。莲:谐音“怜”,双关语。
[8]望飞鸿:古代有“鸿雁传书”之说。望飞鸿:即盼书信之意。
[9]青楼:漆成青色的楼,此谓美女所居,非后世所谓妓院。
[提示]
这是一首大约流传在长江流域的南朝民歌,写一位少女对情人的深切思念,随着时序的转换,由初春而至深秋。春天,生机勃发;秋天,丰盈成熟。季节的特点与人的生理心理相吻合,从而引发怀人念远的情思。这首民歌的情节主要有三个:春天里的折梅赠远,秋天里的采莲怀人和望郎梦郎。
折梅赠远包括前六句,主要是头两句:少女看到初春的梅花开了,决定到与他们爱情有关的西洲去,要折几枝作为爱情见证的梅花寄给(实际是托人带给)远行江北的情人,以表达相思之情。接着交待了少女的年轻美丽和西洲的近在咫尺,让一个多情女子开始走近我们。
从“日暮伯劳飞”到“莲心彻底红”写少女秋天里的采莲怀人。由远景到近景再到特写,把少女的家居环境、开门等郎、郎不至而出门采莲一一摄入镜头。其中“采莲南塘秋”以下六句笔法最为细腻动人,采的是莲,思的是人,由莲及怜,既是对情郎的牵肠挂肚,更是少女自叹孤凄而又痴心如火的真实写照。
诗的最后写少女的望郎梦郎。两相定情的西洲已飞满鸿雁,但少女的“忆”中人依旧杳无音信。于是登楼攀高,尽日守望,如玉的纤手或许已抚遍楼上的十二曲栏杆,哪里有心上人的踪影?海阔天高,蓝天碧水,佳人妆楼颙望,伊人在水一方,“君愁我亦愁”,现实多么无情!只有借悠悠海水、缕缕清风,把“我”带到西洲去重温旧梦吧!少女的心愿未了,诗已戛然而止,不尽的意绪情怀,留给读者在欷嘘感叹中去咀嚼去体味。
这首《西洲曲》,至少让我们体会到以下特点:
一是“情”字贯穿始终。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江南水乡的乌桕树、荷塘、莲花、青楼无不打上少女“情”的烙印;“忆梅”、“折梅”、“采莲”、“弄莲”、“望郎”、“梦郎”更是少女为情所累、为情所苦的直接描写。如此耽于情且深于情的女子,虽未睹其全貌,其可敬可爱的神情已尽在读者心中。
二是通篇以动态表现人物心理。诗作没有让少女一味地静思默想或絮絮倾诉,而是以一连串的行动、动作:下西洲、折梅、寄梅、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卷帘、做梦……把少女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揭示无遗。一个活泼天真、敢想敢为的青春少女的形象呼之欲出。
三是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重字、接字(顶真)、钩句(下句承接上句的文词或语意)、谐音双关等的运用,形成回环反复、余味悠长的情韵。四个‘门”字的重出,七个“莲”字的连用,不但不显累赘,反而有不如此则不能尽其情的感觉;顶真和钩句使得语势强劲,少女焦虑急切的内心在文字上得到张扬;谐音双关虽属惯用手法,但在此诗更显贴切,含义隽永,音韵更加流美清丽、脍炙人口。此外,这首诗的色彩运用也相当见功力,杏红、鸦黑、翠钿、红莲、青楼、海水绿、五彩缤纷、目迷神乱,既是诗的浪漫,更是诗中人爱情的浪漫,情思的浪漫。而“莲心彻底红”之类,简直是妙不可言了!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末的陈涉、吴广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经过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刘邦取得了最后胜利,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末年,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广大农民的贫困化,又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结束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公元25年,刘秀(汉光武帝)在洛阳重建汉王朝。史称“东汉”。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爆发了黄巾农民起义,最后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公元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建立了西晋王朝。西晋末年,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一带的匈奴等族乘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机会消灭了西晋政权,在北方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建康建立了东晋新政权。之后,在南方先后又更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史称“南朝”(420—589)。北方的拓跋珪(魏道武帝)于公元386年建立了北魏政权,到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以后又分为北齐、北周,史称“北朝”(386—581)。公元581年,杨坚(隋文帝)灭周称帝,建立了隋王朝,589年灭陈,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西汉初期,由于全国统一,政治上得到了相对稳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繁荣富庶。统治阶级大置宫室园苑,田猎游乐,追求穷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就在这样一种物质基础上,产生了一种基本上为宫廷上层统治者服务的文学——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虚拟楚王游猎云梦的盛况和描述天子在上林苑游猎的壮观。满篇奇字怪语,铺排堆砌。又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它们大都是歌功颂德、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作品。当时另外一类作品如贾谊的《吊屈原赋》,张衡的《归田赋》、《思玄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等,或者写自己不得志的遭遇,或者抒发对当时政治不满的感情,是汉赋中较有价值的属于抒情一类的作品。
汉代文学中另一类较有价值的作品是乐府诗中的民歌。它们来自民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和思想感情。如《平陵东》、《东门行》、《十五从军征》等写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以及所引起的怨恨、反抗情绪;《妇病行》、《孤儿行》等写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存在的社会问题,《上山采蘼芜》、《白头吟》等反映了宗法社会中妇女遭受的特殊不幸和痛苦。也有一些表现男女爱情波折和内心复杂感情的情歌如《有所思》、《上邪》等。这些作品对后代文人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建安时代曹操父子运用乐府旧题写作大量诗歌一直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倡的新乐府运动,都可以看到汉乐府与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
除乐府诗外,汉代还有一组无名作家的作品《古诗十九首》。这组诗的内容大都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和消极悲观、及时行乐等思想,充满了感伤低沉的情调。它们全部采用五言的形式,语言质朴自然,在艺术描写方面有较高成就,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
东汉末年,还出现了蔡琰的《悲愤诗》和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两篇长篇叙事诗。《悲愤诗》写作者自己在汉末战乱中被掳入南匈奴的痛苦经历和晚年回乡时与儿子分别时的悲痛心情。作者通过自身不幸遭遇的叙述,控诉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孔雀东南飞》则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并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给予了同情和赞扬。这两首诗歌的出现,标志着长篇叙事诗的发展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汉武帝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散文作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全书有本纪、年表、书、世家、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司马迁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并亲自游历了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除纵观山川形势、探访名胜古迹外,还采访了各种传说和有关人物的遗闻佚事,从而为写作《史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史记》在文学上也有杰出的成就。由于作者自身受到统治者的迫害,因此在《史记》中对一些受迫害者以及社会下层人物往往寄于深刻的同情,对品质高尚、对社会作出某种贡献的人物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对凭借权势作威作福、欺压弱小者的统治阶层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同时作者能够运用丰富而又精炼的语言,准确地塑造出众多具有各自性格特征的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成为后代散文创作的典范,并对我国散文创作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汉末建安时代,是这一时期文学史上一个突出的阶段,代表作家有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操(155—220)一生在戎马间生活,对现实有较多的接触,他的作品如《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薤露》等诗都能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生活。在《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作品中则抒写了他要求建功立业的意志。他写的诗歌全部采用乐府歌辞的旧题,感情深沉,情调苍凉悲壮。曹植(192—232)在年轻时就很有文学才华,过着贵族公子的优裕生活,早期作品如《箜篌引》、《白马篇》、《名都篇》等就是他这一时期生活的写照。但在他哥哥曹丕做了皇帝以后,他政治上受到了压抑,在四十一岁时就抑郁不得志而死去。在《赠白马王彪》、《吁嗟篇》、《野田黄雀行》等作品里强烈地反映了这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自己受压抑的不满情绪。曹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很多作品虽然仍旧采用乐府旧题,但抒情的成分却大为加强,语言也趋向精美华丽。诗歌中的作者形象更为鲜明突出,对以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七子中的一些诗人亲自经历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因此写出了像王粲的《七衰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这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作品,为建安文学增添了现实主义的光辉。
魏晋之间的阮籍和嵇康在文学创作上也很有特色。阮籍(210—263)写了八十多首《咏怀诗》,内容大都表达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自己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由于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十分复杂的魏晋易代之间,表达时采取了隐晦讽喻的手法。嵇康(223—262)的主要成就是散文,他的作品见解精辟新颖,笔锋犀利;《与山巨源绝交书》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强意志,是他的代表作。
西晋比较重要的诗人是左思。由于出身寒微,被当时门阀世族轻视,八首《咏史诗》集中反映了因才能受到压抑、抱负不能施展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365—427)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己也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在与现实生活的接触中,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他的诗歌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真实地表达了他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他的歌颂田园生活的作品,开创了后代诗歌创作中田园诗这一流派。他的一些辞赋和散文,如抒写弃官归隐时愉快心情的《归去来兮辞》、寄托作者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南朝宋代比较有名的诗人是谢灵运和鲍照。谢灵运(385—433)是第一个致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比较细致,注重字句的锤炼,但有时过分雕琢。鲍照(414—466)出身寒微,一生很不得志,在他的《拟行路难》、《东武吟》、《拟古》等诗中,对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不合理现象表示了强烈不满,对下层人民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表示了极大同情。他写了很多七言歌行,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为七言诗体的创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南朝的齐、梁、陈三个朝代,诗歌的作者大都是统治阶级上层分子,作品的内容比较空虚贫乏。其中谢朓(464—499)的山水诗写得比较清新自然,而且能够在刻画山水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一时期的诗歌在形式上大都讲求声律的和谐与字句的整齐对偶,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散文写作也由散入偶,出现了一种讲求对偶工整、音调和谐、追求用典的新文体——骈文。
庾信(513—581)是由南入北的作家,他早年出入梁朝宫廷,作品的风格比较华艳。后出使西魏,被强留在北方,后期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思念故国的感情。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是一部优秀的地理著作,它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各地雄伟秀丽的山川面貌,同时还记载了很多有关的历史事迹与神话传说,对后代游记文学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