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实际上也仅仅是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飞跃,这相对于后工业社会来讲,只能是完成了一个前期准备工作。因此,无论是从实现共产主义角度,还是从后工业社会角度,赶上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只能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一小步。
三、中国的发展要遵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
中国的发展是在全球后现代氛围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它既必须与全球发展的后现代氛围相适应,又必须从中国尚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历史时期这一具体国情出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中国的发展无法超越现代化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发展的主线是工业文明,它必须遵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规律。
1.以史为鉴,历史必然要对现实发生作用
中国发展的现有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中国已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但是尚处于相对不发达阶段。这个不发达阶段,从历史上来看,主要是由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并且中国的人口众多,相对而言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较少(参见表11-1)。
历史的不足,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加了难度,历史不是过去了就算了,它必然要对现实发生作用。邓小平认为,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他于1979年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现在全国人口有九亿多,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
“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起点条件之一,它必然要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生重大的影响。
2.现代化起点不同,其过程、结果亦不同
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或者说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由于现代化的起始条件不同,其过程、结果亦必然不同。
邓小平指出:“明治维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干的现代化,我们是无产阶级,应该也可能干得比他们好。”这就表明,实现现代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资产阶级的现代化和无产阶级的现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是现代化的第一批先行者,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从历史上看现代化与西方化确实有一定的重合。现代化是西方首先出现的,西方在现代化道路上也确实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从当今世界态势来看,现代化国家即发达国家几乎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西方”这一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成了发达国家的代称,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代称,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在邓小平看来,西方作为现代化的一种实现方式,只能是资产阶级的现代化事业,正如同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取代地主阶级一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也是历史的必然。这样一个取代过程,同样反映着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样是一种广义上的现代化过程。在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这是社会主义革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最初的设想是不一致的。这些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独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民族经济,实现从小农生产方式向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和无产阶级的现代化事业。
从一定意义上讲,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进程必然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进程,不同的民主政治、不同的市场经济、不同的文化传统,其现代化的进程及其结果也必然不尽相同。
3.钉子原理——在不断弥补起点条件不足过程中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后现代氛围中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究竟以现代化(工业文明)还是以后现代(后工业文明)为直接的赶超目标?这就出现两种相持不下的发展思路:一种是以工业化、现代化为轴心的渐进式发展思路,理论依据当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与“三步走”战略论。然而到21世纪中叶,即便实现了人均GDP5000美元,达到现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从全球发展结构来看,由于那时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后工业文明的中后期,因此我国发展水平依然是处于全球性结构的边缘极,依然无法摆脱被中心控制的地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依然难以实现。而且,工业文明的种种弊端在发达国家早有显现,我们应当可以避免。于是有人提出“超越现代化卡夫丁峡谷”论,认为应当以后现代化为轴心,以中国特色与多元化理论为依据,强调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格局,抢抓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的机遇,以高科技为龙头,提升优化产业结构,放弃单一工业化思路,因地制宜建构多元化绿色经济结构,全面跨越工业文明与现代化的“卡夫丁峡谷”,走科教兴国之路,这与邓小平倡导的加快发展、跨跃式发展战略思路是完全一致的。邓小平强调指出:“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但是,在这种赶超型战略中,由于起点的不足,必然要影响其发展进程,这就提出了一个钉子原理:当以钉子为原点,橡皮筋向前拉长,如果钉子不动,橡皮筋很可能蹦断,或由于回拉力而后退;如果钉子适时地、不断地向前移动,那么在橡皮筋向前拉长的过程中永远不会蹦断或回缩。钉子的适时地、不断地向前移动,就是不断地弥补现代化起始条件不足的过程。钉子的前移过程是一个改革开放的过程。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中国的发展,能实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级两跳,但它不可能逾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飞跃的过程,而依据“钉子原理”,不断地弥补历史的不足,则将完全有可能顺利地飞跃至信息社会。
四、中国的腾飞,向后工业文明社会奋进,最终建成社会主义
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是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腾飞。当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的同一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也就是说,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跃进尚未完成,而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跃进。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腾飞,已经不再仅仅是创建工业文明一农业文明结构,而是必须创建后工业文明一工业文明结构,向后工业文明社会(信息社会)奋进。这一奋进过程必然是以信息化、知识化来带动工业化的跨跃式发展的历史进程。
1.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当今世界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新时代。与20世纪初相比,今天全球化时代的性质、结构和趋向正在出现重大转折,发生着从“旧全球化时代”向“新全球化时代”的重大转变。两者的不同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