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媛老师是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发展学院的骨干教师。曾数次在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发言,给初进大学校园的新生以鼓励和期望,指导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并做好自我定位,同学们受益匪浅。苑媛老师还在“四月天”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热线担任咨询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这些少女们走出心理阴影。
记者:现在的大学生大都面对着很大的就业压力,您觉得产生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调整呢?
老师:其实就业压力是一个名词,有时候我们会用这个词来描述一种焦虑状态,一种对未来的不可知的焦虑。但深入来看,每个大学生背后都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看到这种需求,而大家都在说压力如何大,嗯,那我也就业压力大。其实在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很重要因素,那就是我们所谓的理想或职业选择,其实是一种心理的需求,也就是说你到底想要什么。这个所谓的想要什么,需要我们终身考虑,就是我们学习阶段要考虑、大学毕业要考虑,等我们参加工作还要考虑。因为它是可以变化、发展的。但对大学生来说,至少现在要有这种意识,就是要考虑这么一个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想要什么跟考研、出国、工作这几件事没有关系。因为这个我想要什么是我们精神层次需求的真实反映,而不是要做出一个现实层面的选择。很多人已经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迷茫了。一提我想要什么,就回答说我想过了,我不想出国,也不想考研。不是!心理学所说的想要什么,不是这样具体的事情,而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比如,我就是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就是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那么你对优秀的界定是什么?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A同学的成功标准是社会地位,B同学可能就是经济财富,那么C同学的定位可能就是在学术界获得很高的声望,也就是说每个人的真正需求是不一样的。但大家很少会这么想问题,没能从更深层次上思考我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就更强化了那种焦虑,那种所谓的就业压力感、学业压力感。在做现实层面的选择时,要时刻记住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比如说我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大家告诉我说出国是上策,考研是中策,实在不行找工作。其实这种选择忽略了学生个性,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可能更适合出国,我可能就更适合工作。不能说对于咱俩来说出国都是上策。很多人都忘掉了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是压力感加重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能够从更深层的角度考虑我想要什么。
第二个原因是,很多同学都没有静下心来看到自己的生存优势。可能是因为太焦虑了,或者是压力感太大了,同学们更多的是从现实层面做出选择,容易拿自己的弱势和别人的强项去比。其实静下心来去看的话,每一个人都有他(她)真正的生存优势。其实这个所谓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都是生存压力,即作为一个人,我怎么在这里靠我的努力生存下去。焦虑不过是一个词,它本身并不是一种情绪。仔细地去看一看的话,每个人都有他(她)的特点。这个特点更适合他做出一个选择的。举一个例子,一个同学可能是从农村来的,父母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家里没有更多的经济支持,自己似乎也没有什么特长,也不善于沟通,学习也一般。看上去好像没有优势,他是不是就不行了?要被淘汰了呢?其实不然,这时候我们去看他的为人,他可能是那种为人很实在,虽然不善言谈,也不是很有魄力,但做事情很仔细,交给他一项任务,会保质保量地去完成。这就是他的生存优势,如果有这样的特点呢,就很适合当公务员,就不要去想出国、考研之类。每个人的性格里面都有自己真正的优势。
关键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这种优势。可以通过自我反思,也可以向身边的人询问,尤其是了解自己的人,比如说父母、室友、朋友啊。这样做到以人为鉴,通过自己认识的人来帮助分析自己。
提个建议吧,在做某些选择的时候,我个人会鼓励毕业生,也包括其他年级的学生,做到“眼高手低”,所谓“眼高”并不是清高、自负,而是有目标,而且一定要有远期目标,因为真实的远期目标就像大海里的灯塔,虽然很微弱,但它一直亮着,这样我就知道我是往哪里去走的,那我就不会太慌乱以至于迷失。所谓的“手低”呢,就是要敢于去做很具体的事情。不要只看到近期目标,比如过四级、六级、排名靠前,提高综测成绩,这叫眼低,视线太狭窄了。当你的现实层面不能满足你的需求的时候,你当然就焦虑了,当然就压力大了。所以既要有近期的目标,又要有远期的理想,尤其到了大三的时候,格外的要有眼高的心态,这样才能保证冷静。
记者:很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会感到力不从心,您觉得大学生在求职的准备阶段、应聘过程中以及得到用人单位的答复后,应该分别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呢?
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能控制多少,所谓能控制多少,就是指在这件事情里,靠我的努力、投入,可以控制住的部分。比如说这个简历在我的可控范围内,我怎么写、如何修饰,是我能控制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刻保持一个心态,即我能控制的部分,即便仅有30%,也要为这30%尽100%的力。那么这样就会减少失误,即便应聘不上,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这样做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因为我很投入,把100%的精力投入到我能控制的部分,那么我的精力是很集中的,就不容易分散。我现在只想我能够做的事情,先不要去想结果,因为你在那个结果中能控制的也只是一部分。
另外一点呢,就是要在应聘前作一些技巧上的准备。因为有的时候,在应聘过程中,很容易会碰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提问。在应聘时,不论碰到什么意外,一定要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心态,形象点来说,这个状态就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这是为了给自己鼓劲。总而言之,在应聘前,一定要了解招聘单位的游戏规则。而且,无论怎样,都不要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出来慌了,或是被人问倒了。很多时候用人单位看的是你个人的整体状态,是容易紧张还是充满自信,而并不是你此刻是否能把知识性的问题解决得很好。
记者:毕业生都要面临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就是从一名在校大学生变成了一个社会工作者。那么毕业生应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呢?
老师:离开校园时,可以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已经不再是学生了,我现在是一名企业员工、一名教师等。用种心理暗示来完成角色转换,听起来挺小儿科的,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挺有效果,关键就是在心里跟学生角色说再见。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心理上的预热。举例来说,当要去工作的时候,如果是七月份毕业,九月份才上班,这两个月就可以帮我们很好地完成这一过渡。要充分利用这段像假期一样的时间,比如说多去查阅跟你将来要工作的单位以及与将来的工作相关的信息,包括公司的相关政策,比如说,它是怎样晋升的,有没有进修的机会,它的管理制度是什么,透明度有多高。目的是让你从这些大量的信息里面找到工作的感觉,以便上班后很快就能适应工作环境。这不仅仅是角色转换,其实你还做了一些前期准备,这种人一定适应得更快,因为他既有知识上的储备,又有信息上的积累,而且在心理上已完成了角色转换。
后记:
苑媛老师曾在一次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与同学们分享过英国思想家怀特海的一句话: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苑媛老师强调:在这个站立的过程中,如果你遇到困难,学会分享;当你做出选择时,承担责任。
心灵的园丁——苑媛老师无时无刻不精心照料着中财的花朵,看着他们健康地成长,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焕发出青春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