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1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这颗星球上所有人的生命都为女人所生。我们在女人身体里度过的几个月光阴无疑是所有女人和男人生命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共同经历。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在婴幼儿阶段需要一个更长的哺育期,由于人类群体中长期建立起来的劳动分工,导致女人承担起了怀孕与哺育的工作,而且还肩负着对孩子几乎所有的责任。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开始就知道,女人之为女人,其特征就在于爱与失望、坚强与温柔。

我们的一生都打上了这种经验的印记,甚至会把它带进坟墓。然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利用它的东西却显得不可思议地匮乏。与对母性本质与意义的理解相比,我们对我们呼吸的空气、航行的海洋显然理解得更多。在按照性别而形成的劳动分工的过程中,那些文化的创造者、言说者,那些为事物命名的人,实际上一直都是母亲的儿子。有大量证据表明,男人的头脑一直都被那种生命本身要依赖于女人这一强大的观念所缠绕,所以,作为儿子,他不断的努力就在于去认同、补偿,或否定他“女人所生”这一事实。

此外,女人也是女人所生。但由于女人不是父权文化的创造者和言说者,所以,我们几乎不了解这一事实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女人作为孩子承担者的角色一直都是她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事实。像“不育”、“无子”这样的术语一直都是被当成对一个人身份的更进一步的否定来使用的。但在社会范畴的任何领域却不存在“无父”这一说法。

由于母亲身份的自然特征是如此明显和招人眼目,所以,男人无需很长的时间就会认识到她们在生殖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角色。只是“父亲身份”的意思歧义丛生,不易理解。对“父亲”这个概念,孩子首先想到就是为了生育向卵细胞提供可以使其受孕的精子。对“母亲”,孩子却把她理解成一种持续的存在,是一种至少要延续九个月,甚至数年之久的存在。母亲身份是获得性的,首先通过一种强烈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怀孕与生孩子,然后通过对哺育孩子技能的学习、了解。这种技能并非出自本能。

一个男人可以通过情欲或强奸的方式来产生一个孩子,然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完全可以不必再看见或关心这个孩子或孩子的母亲。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却将面临一系列痛苦的社会性重大抉择:流产、自杀、弃子、杀婴、对“私生子”的哺养。这一切往往都是在贫困的条件下,以非法的形式来进行的。在有些文化中,她甚至会被她的男亲戚们杀死。不管她怎样选择,她的身体必然会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她的心灵绝不会再与以前一样,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未来肯定会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由我们的母亲哺养大的,或者由那些为了爱、需要,或金钱而取代我们生母的女人养育成人。在整个历史的过程中,女人一直都在帮助分娩,哺育彼此的孩子。从照料和关心下一代的意义上讲,大多数女人扮演的都是母亲的角色,而不管她是姐妹、婶婶、护士,还是教师、养母、继母。在部落生活、乡村、大家庭、某些文化的女性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一直都在把年幼的、过老的、未婚的,以及没有生育能力的女人纳入到那种“母亲化”的过程之中。即使是我们之中那些其父亲在我们早期的童年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人,也很难记起当我们病了,他们出现在我们身边耐心给我们喂饭、洗澡的情景。我们能记得的是那些探险、受罚的场面和一些特殊的场合。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女人为我们早期生活所提供的那些持久与稳定的东西——同时也可能是抵制与拒绝的东西——总是与女人的手、眼睛、身体、声音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它们才构成了我们最初的情感,形成了我们最早的社会经验。

在整部书中,我试图对母性的两种含义作出说明,其中一种是附加在另一种之上的:一是每个女人与她生育能力和孩子的那种潜在关系;二是社会习俗,这种习俗的目的就在于为那种让所有女人都被男人控制的势力提供保证。该习俗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大多数社会和政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石。它拒绝让1/2的人类自己作出决定来影响她们的生活,并以一种霸道的方式来为父权制的罪恶进行开脱。这种习俗在“私人”与“公共”生活之间制造危险的分裂,使人发展的机会和创造的潜能固化。在最冲突和折磨人的矛盾中,通过把我们囚禁在其中的方式来使女人与我们的身体分离。在历史的某些时期,在某些文化中,作为母亲的女人的观念一直都赋予女人应有的尊敬,甚至敬畏,并且给予了她们在一个民族或部落生活中说话的权利。但就我们所知的大多数有文字记载历史的“主流社会”而言,作为习俗的母性却压抑和削弱了女性的潜能。

母亲的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物性的潜能,或受孕和孕育新生命的能力;二是男人投射在女人身上的魔性魅力。这种魅力也许以女神崇拜的形式,也许以被女性控制与征服的恐惧形式出现。实际上,在那些强大的、以前受尊敬的女人手中究竟拥有过什么样的权力,我们并不十分了解。我们拥有的只不过是猜测、渴望、神话和与之相类似的一些东西。我知道得更多的是,在父权社会的统治下,女人生活的可能性是怎样清清楚楚地被扼杀在母亲身份之窠臼中的。在人类历史中,大多数女性都毫无选择地做了母亲,甚至有一部分人在把新生命带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失去了她们自己的生命。

人们通过一种把我们与我们的身体束缚在一起的方式来控制女人。在一篇早期的经典文章中,苏姗·格里芬(Susan Griffin)指出:“因为谁将成为强奸的受害者是难以预料的,所以,强奸是一种群体恐怖主义的形式,但那些贩卖大男子主义的鼓吹者却宣称,正是女人的不检点,或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才导致了强奸的发生——简言之,尽管她们是自由的,但正是她们的行为才导致了强奸……对强奸的恐惧使得女人不敢在夜里上街,迫使自己待在家里。由于害怕被别人认为是挑逗性的,所以只好始终保持一种消极被动和温驯谦卑之态。”在后来一篇对格里芬的分析做了进一步发挥的文章中,苏姗·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提出,那种强加的契约式的母亲身份也许一开始就是女人为男人付出的一种代价,这些男人是她们的“保护者”(或主人),付出这种代价是为了避免来自其他男人的残酷暴力。如果强奸一直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怖的行为,那母性身份肯定就会处于一种受惩罚的奴役状态。

这本书并没有对家庭或母性进行抨击,除非把它们解释成或限制在父权制范围的情况下。它也不是对某种要求国家来看护孩子的社会制度的呼唤。在父权制社会中,集体性的儿童看护一直都存在,它不外有两个目的:一是在经济发展期间和战争期间,让大量的女性成为劳动力大军;二是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公民。它绝不应该被理解成释放女性能量让其进入主流文化的一种形式,或改变男人和女人其固有性别形象的一种手段。

我曾经对自己说,我想写一本关于母性的书,因为它属于一个非常重要但仍未详细探讨过的女权主义理论领域。只是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我选择了这一主题,而是在很久以前它选择了我。

这本书植根于我的过去,融入了我生活的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甚至在我刨开我早期童年、青春期、与父母分离、作为诗人天职的地层时,也没有被彻底埋葬。它还包括婚姻的情况、精神的分裂和死亡,通过它们,我进入了一个中年岁月的宽广地带。每一次通向过去的思想之旅都会被错觉、对真实事件的虚假回忆和虚假命名弄得错综复杂。只是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让这一旅程回到那些受孕、怀孩子和孩子不能独立生活的岁月,因为这意味着我将再次回到痛苦和愤怒之中,而对这些痛苦和愤怒,我本以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克服和忘掉了它们。直到我开始感到有足够的坚强,在对我孩子的爱方面有足够的自信,我才开始考虑去写一本关于母性的书,所以,我才有勇气回到那个对我来说似乎是我曾经去过的最痛苦、最不可理喻和最模棱两可的地方,这地方被禁忌所包围,被虚名所充斥。

当我开始动手写这本书时,我并不理解这一点。我只知道我的生活中发生过一些事情,可以认为这些事情对女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即使这些事情是在一种忧伤的方式中完成的,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当成理解生命意义的一把钥匙。我知道,除了焦虑、生理上的困惑、愤怒、自卑、烦躁和自我的分裂,我能记起的东西非常之少。当我感到一种热烈之爱时,为我孩子充满活力的身体和心灵感到高兴时,在我为不能全身心地爱他们但他们却一如既往地爱我而感到惊异时,这种分裂会由于这样的时刻而变得更加明显。

对我来说,那似乎是不可能的,从一开始就去写一本这样的书,而这本书不会经常涉及到带有自传性质的内容,不会经常提到“我”。然而有好几个月,我都埋头于历史的探索与分析,以便推迟写作,或为找到一种进入我生活领域的途径做准备,这种生活充满了痛苦,并且疑难重重,然而本书正是通过它的重要内容才得以形成。我逐渐相信,只有那种敢于去与别人分享私人生活,并且有时是痛苦经历的愿望,才会使女人能够去对世界作出一种集体性的描述,而只有这样的描述才有可能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另一方面,我强烈地意识到,任何作者都可能具有某种虚假和武断的倾向,毕竟,读者此刻正在读的是她的描述,而其他人——包括那些死去的人——的观点根本就没有被提及。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本易受责难的书。我打破了不同的藩篱,闯入了不同的专业领域。我引用了一些我认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因为我认为这些成果对人具有启发性,我并不想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这方面的行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那个“对女人来说,它究竟意味着什么”的问题始终都萦绕在我的心头,我不久就意识到那些男性学者们(也包括部分女性学者)很难让人理解,把他们的观点说成是“性别歧视”,我认为过于温和。这的确是一种智力上的缺陷,完全可以把他们称之为“patrivincialism”(父权制的辩护士)或“patriochialism”(父权制的狂热鼓吹者)。他们假设:女人是亚群体,“男人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世界”;父权制等同于文化,或文化等同于父权制;只有在历史的“伟大”和“自由”时期,女人和男人才是一样的;对“人”、“人类”、“孩子”、“黑人”、“双亲”、“工人阶级”的概括也可适用于女人、母亲、女儿、妹妹、奶妈、女婴,这些称谓也可以把她们包括在内,只不过仅限于在某个地方附带提到,通常是在涉及某种特殊功能时,比如母乳喂养之类。像大多数儿童养育专家、儿科学专家、精神病专家的情况一样,那些新潮的“家庭与儿童”方面的历史学家几乎都是男性。在他们的著作中,作为习俗和一种主要是哺育男孩之观念的母性问题,只有在探讨和评论育儿技巧的“时尚”时,才会被他们提及。女性的资料很少被引用(尽管这些资料是现存的,正如那些女权主义的历史学家所说明的一样)。实际上,我们根本就见不到任何来自作为母亲之女性的原始资料,更不要说把它作为一种客观的学术成果提出来了。

仅仅最近,诸如格德·蕾勒(Gerda Lener)、琼·凯莉(Joan Kelly)、卡罗尔·史密斯·罗森堡(Carrell Smith-Rosenbery)这样一些女权主义学者才开始提出这个问题,用蕾勒的话说:“理解女人历史的关键在于承认——尽管可能是痛苦的——这种历史是人类大多数人的历史……但作为文字记录和至今人们理解的历史实际上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历史,而这一小部分完全应该理解成真正意义上的‘亚群体’。”

我怀着一种对我西方文化观点的痛苦意识来写作此书,书中的大多数材料对我来说都是现存的:令人痛苦的是因为它说出了那么多女性文化是如何通过男性文化、界限、归类被粉碎的事实,而女人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界限和归类之中。不管怎么说,就此而论,任何对女性文化的广泛探讨在最好的情况下也不会是全面的,每一位作者所希望的——并且知道每一个像她这样的人也会如此——就是通过不同的视角、背景和工具把那些存在于女人面孔上的无以数计的模糊马赛克碎片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形象。

1976年2月于纽约

同类推荐
  •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

    传媒经济学构建于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之上,致力于研究经济和金融力量如何影响传媒体系和传媒组织。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并迅速发展,其研究领域和相关议题超出了许多对该学科不熟悉的人所能想象的深度和广度。从技术意义上讲,并不存在特定的传媒经济学这一概念,因为这将意味着传媒领域的经济规律和理论有别于其他领域。然而,从实践来看,将经济规律和理论具体应用于传媒产业和公司却意义深远。因为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解析经济影响力如何指导或限制传媒活动,以及它如何对传媒市场的具体动态产生宏观影响。
  •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新班主任带班技巧

    班级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班级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班级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班级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社会经济学框架与中国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研究力求从一个阔的视角探求社会经济学的分析视角与分析方法的框架,并且运用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中国现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注重探索构建社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框架,注重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的分析论证,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意义。
  • 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韩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本书内容包括:韩国中小学教育概述,全力推行教育公平政策,实施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课程,确立“以人为本”的教改方向等。
热门推荐
  • 千世天衡卷

    千世天衡卷

    这个世间有个传说。它的前世叫“天上”,现世叫“天下”。“天上”由上界的神掌统。“天下”由下界的人掌统。据说,“天上”没有人。“天下”没有神。孤魂岛上的桑林道长终于认同了鹄兮和伏若亦出岛,却于祸福难断。循着两位师兄的道路,两人似是从化境走进了凡尘。独当一面的南宫人树,游手好闲的南宫皓树,心结重重的秦楼月,少年奇才柳煜夜,悠闲懒散的理天流主,妖惑冷艳的雪邸主人,古雅素净的茶家少主,众芳萱妍的西幽谷,若隐若明的神秘人……一个个,不经意间迎面走来,承接着不曾留意的过去;一幕幕,像画卷。
  • 前生1

    前生1

    青年女作者王晓燕最新长篇小说《前生》,以其特有的视角与简练的文笔将一个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把都市里职业男女的爱恨情仇描写的淋漓尽致。评论家称,在这样一个小说家已经被贬为毫无意义的故事复述者的年代里,王晓燕所坚持的叙述方向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之外的寓意与叙述的技巧,其作品叙事诡秘,没有随传统或流行叙事的方式而自成格调。
  • 阴阳诡咒

    阴阳诡咒

    绝命任务:寻找到圣育中学学生死亡原因,成功可获得一枚凝气丹,时限七天,失败死亡!林凡:学校有游魂存在,但是学生并非是游魂所害,看来,真正造成这次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还在学校里!重生回到两百年后,林凡卷入了一场绝命旅途,仗着前世所学本领,他破悬案、斗恶鬼、比道法、破巫蛊……
  • 行云淇上

    行云淇上

    昆仑,天下最大的修仙门派,却因百年前的一场变故销声匿迹。望舒城,昆仑山变后不过十天,朝廷便扩建了这一座新城。百年之后的今天,真相一一浮出水面,是他错了,还是她...
  • 残镇

    残镇

    《残镇》以资本家常冀昌四代人的家族史折射了20世纪浦东的变迁史。常冀昌本是爱国抗日、德高望重的实力派商人。解放后,常家的田地分了,商铺公私合营了。因为大儿子常明德在台湾,连累了一家老小,当京官的二儿子常明诚追于政治斗争的压力而自杀,上海的家业日趋衰落。小儿子常明义本应是家族最理想的接班人,但却摊上了一个不允许他做主下决断的年代。第三代常尧仁时来运转,遇到改革开放,重现祖父的辉煌,却因遇见了初恋情人姚芊铃走了一段弯路,成为常家从落寞走向辉煌,又从辉煌走向沉溺的主宰人物。
  • 王子恶魔与天使

    王子恶魔与天使

    同样是王子,为什么性格怎么完全不同啊,一个像天使一般,一个却像恶魔一样,真是悲哀啊!到底她会选择哪方王子呢???
  •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

    社会裂变中的舆情态势及问题治理是一个现实而急迫的大课题。社会转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裂变过程,社会位置的差异、多年形成的刻板成见使这一过程充满着隔阂、矛盾、误解、偏见和冲突,而最为社会情势表征的舆情恰是其中最为活跃和富有驱动力的一道社会景观。本书将社会裂变中的传舆情态势及问题的治理分别置于社会学和舆论学视野下,对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必要的阐释与现实图景呈现。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的理论框架。
  • 宋关佑传奇

    宋关佑传奇

    本传奇以小说形式,艺术而又真实的记叙了宋关佑成为一个农民英雄的渐进过程。以及概括了他历经磨难,出生入死而又坚贞不屈的光辉一生。同时也勾划出他那一时代社会变化的真实面貌,艺术的穿插一些神侠与武僧的身影。全书七十二章娓娓道来,他反贪抗粮起义壮举舍自家,顾乡民,走上一条不归之路,但他终生不悔。起义失败,他趋于成熟,这才知道,对清廷不能抱有任何幻想,毅然参加太平军,在太平军里,他大展卓绝武艺,屡建奇功,深得天王信用,被封为义王,但好景不长,天京被攻破,他逃出京城,到头来,有国不能投,有家不能归。他一度想到自杀,是心中浓浓的亲情在召唤他,为思念他而哭成睁眼瞎的九旬老母...
  • 我做“小三劝退师”这些年

    我做“小三劝退师”这些年

    “小三劝退师”是我多年从事的职业,解救了许多家庭,抚慰了无数心灵。愿天下所有的人们都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御君绝

    御君绝

    虽写的不好,但还是开了第二本书。夏凌儿认定的男人,花心行,不着调行,妻妾成群行,沾花惹草行,忽视她,那是万万不行,且看傲娇公主如何御君有方......故事还在继续......,小透一下,公主意外怀孕了,对于这个小麻烦包是留还是不留呢?无疑不是在失宠与得宠之间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