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0900000023

第23章 会宁

历史之魅——“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三大红军主力为什么选择在甘肃会宁会师?这背后还有一段故事。1936年9月下旬,中央在陕北讨论三军会合地点,毛泽东说,红军三大主力会合地一定要慎重考虑,要选择一个好地方。“两河口会师,我们最终与张国焘分道扬镳了——两河口嘛!”周恩来说,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建议在会宁会师。毛听了兴奋地说:“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近8万人在会宁会师。红军在长征中经历7次会师,会宁会师最壮观、最重要,它宣告了长达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在长征的四个“结点”中,会宁占了一席:瑞金是出发点、遵义是转折点、会宁是会合点、延安是落脚点。在1955年授衔的我军将帅中,9位元帅、8位大将、45位上将、136位中将和1360位少将到过会宁。

那么,今天的会宁,最有特色的是什么?如果问10个会宁人,9个会回答是教育。

作为我国贫困地区教育的典型,“会宁教育”的成败折射着中国贫困地区教育的成败。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大县,自然条件严酷,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全县辖29个乡、4个镇,总人口接近60万,是甘肃省第一人口大县。农业人口约56万,占96%以上。坊间的说法是,会宁十年十旱,一碗油不一定能换来一碗水。

会宁:好地名、好学生与宽广胸怀

会宁的孩子以苦读著称,这是有渊源的。在与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段兆军的交流中,他告诉我,作为已有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会宁历代文风昌盛,“仅明清时就考取进士20名、举人113名。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学子3.2万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的二百多名、硕士学位近二千名、学士2万名。”因此,会宁素有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美称,会宁子弟仅在北京中关村高新科技区的就有三百多人。

段兆军介绍,这里的农民见面后不说“吃了没”,也不问对方今年“赚了多少”,而是问孩子考取了哪所学校,大家只为孩子能考上大学高兴,“之所以不问赚了多少,是因为我们这里除了黄土还是黄土,你能赚多少?你本身就没啥可赚的,何必再问赚了多少?”因此,农人们把孩子抠得很紧,“如果你早晨到各个中学去看看孩子们的晨读,那才真叫感人呢!”

感人只是一个方面。在西藏日喀则当兵转业后就回家乡搞教育的段兆军,已经与山里娃打了二十多年交道,“这里的娃读书苦啊,每天要走七八里山路,随身带三样东西:书本、馍和水。学校是不供应水的,因为没水。娃们中午只能啃着干馍喝凉水,咸菜几乎没有。现在稍好一些,上初中后有了寄宿制,但还是很苦!”

那么为啥要如此苦读呢?

“只有读书才是他们的出路啊!”段兆军说,“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会宁,十年十旱,“我们这里年降水量300毫升,但蒸发达到1800毫升,如今会宁北部山区已经一年多没下雨了,你知道那里的土成什么样了吗?不是照片上拍的干得裂了缝,而是成了面粉一样的灰!全是灰!这样的环境下,娃们不奋斗行吗?所以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在会宁不光是政府的口号,更是百姓的自觉行动。老百姓一旦觉醒了,教育的潜力有多大?”

说到这里,段兆军显得有些激动。

“但怎样理解人才辈出与山河依旧的关系呢?”

这个问题是我向段兆军提出的。按一般逻辑,一个地方穷,就必须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建设家乡,“但问题是,会宁培养的人才都出去了,层次越高走得越远,那么该由谁来改变会宁面貌呢?精英们都走了,会宁岂不是越来越穷?”

“问得好!”段兆军先是愣了一下,显然他没想到我会这样提问。但他没有回避,阐述了三个观点。

其一,回不回来要看是否学以致用,“譬如我们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学成后大部分都回来了,目前全县7000多教师中,很大部分就是这一批人。”

其二,回不回来是个相对概念,“譬如我们考取北大、清华的学生,他学的是核物理、生物工程,你让他回来干什么?会宁籍的200多个博士,真要他们全部回来,以会宁目前的经济、社会水平,根本不可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和空间,岂不是在浪费有限的人才资源?我认为,人要有大家乡观念,要有宽广胸怀,会宁学子在各自岗位上服务了全国,就是会宁人民的骄傲!”段兆军告诉我,现温家宝总理的秘书田学斌、国防大学副军职博导姜汉斌、清华大学教授赵有健、曹树良、央行金融研究所主任张之等,“都是会宁学子,让他们用才智服务更广阔的社会,岂不比窝在会宁强?”

其三,恢复高考二十多年后,会宁教育的回报期到了。段兆军认为,确实有人曾认为会宁是“人才辈出,山河依旧”,但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教育的回报期不能立竿见影,“得有耐心”。二十多年后,会宁人慢慢等来了这样的回报期:一是大批学子向家乡提供信息、引进项目,“把外面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引进到会宁,作用是很大的。”二是一些人回乡办教育颇有成效,如一个叫张宁的学子,向家乡投资4000万元,兴办一所新高中,会宁人胡帅(甘肃日报记者)为家乡引资40万元兴办希望小学,“这几年投资几十万元在会宁办学的就有40多所。”三是如果说西部别的县是以输出劳力为主,那么会宁则以输出智力为主,“三四万学子啊,每年寄回来的钱,不也帮家人改变了贫穷吗?还有学子把父母接出去的,这不也很好吗?”

“所以,会宁人办教育,这条路值得肯定!”段兆军的语气很坚定。

同类推荐
  • 寻梦冰山

    寻梦冰山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和同伴深入新疆的颠峰幽谷、冰川雪原、戈壁大漠,去阿尔金山腹地耐受缺氧的痛苦、去孔雀河三角洲追忆古老的辉煌、去库鲁克塔格追踪野骆驼的足迹、去罗布荒漠凭吊先民的遗骨、去轮台沙漠体验胡杨林的生生死死等探险经历。
  • 向自己最想要的青春,一路狂奔

    向自己最想要的青春,一路狂奔

    45个城市的风景,37个触动人心的语句,N+1次困惑和坚持。无数个感动人心的瞬间,坚持、热爱、勇敢、相信、永不止息地向前,才是青春真正的意义。边走边写的正能量好姑娘vivian谢园:“写给所有和我一样,在去往未来的道路上。哭泣过、迷茫过、怀疑过,最后还是坚持下来的孩子:让自己洒脱一点,大步向前跑,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的精彩和美好”。
  • 大地流金:中国最美的油菜花

    大地流金:中国最美的油菜花

    中国的颜色是什么?炎黄子孙,我们的颜色是黄色的,大地流金,带你看见油菜花的颜色。
  •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故乡的原风景(指尖上的中国)

    本书集结了中国现代名家朱自清、周作人、郁达夫等对儿时的美好回忆,通过对民俗风情、家乡亲朋、儿时乐土、美食游戏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和童年趣事的怀念。同时,也讲述了民国时期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当时的历史风情和民生状态。
热门推荐
  • 冷面危情

    冷面危情

    她从小没有母亲,一个中年男人收养了她,这个男人一直在从小给她灌输着要强大和报仇,为自己的母亲报仇,可是这一切只不过一个阴谋,他只是为了要杀死那个他心爱女人最爱的男人,杀死情敌的人居然就是他自己的女儿,一切的恩怨在阴谋中实施,她能认自己的父亲吗?
  • 清乐

    清乐

    你不爱我,我却偏偏爱上你。若时间重来,那一年,桃花微笑,美绝人寰……错过的爱,该怎么弥补?手中丝线缠绕,带着丝丝微笑扣着,不断缠绕的丝线,早已缠成死结。将军泪,红颜断,缠绵清泪总相依。
  • 无限穿越之神戒

    无限穿越之神戒

    意外的得到了一枚可以穿梭于无限世界的神戒,王越从此一步一步登上了巅峰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逆天之心中的正道

    逆天之心中的正道

    一个人为了爱,为了心中的正义而毅然决然同禁锢着他的天地斗争着,永不低头
  • 半生的际遇

    半生的际遇

    从主人公出生之前到文章结尾,有小温暖,有小感动,也有小烦恼,也有小挫折。此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扣人心弦处只要偶尔能引起大家的一丝共鸣便是对此文最大的赞赏人活着,便要好好活着好好活着才能好好折腾
  • 佛法在世间

    佛法在世间

    本书从佛教史,佛教教义,以及时代发展要求出发切入课题研究,得出“佛法在世间的结论”。
  • 昌言

    昌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彼岸似有花开

    彼岸似有花开

    彼岸花开,花开彼岸,生生相错,永不相见。
  • 樱雨下的约定

    樱雨下的约定

    夏雨媛一个富二代的女儿长得超级漂亮,千若寒一个家世庞大的帅哥他们会擦出怎演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