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善于发现,优点总是有的
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也敢于去想象、实践一些新鲜的东西。我们这里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激发孩子的兴趣与创造力。而且这与孩子个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关系。
假如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学习,限制其活动,并往往打破他们的幻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只会成为家长的乖儿女,社会的绝对守旧者,可以说他们也会因此形成一种奴性。你愿意孩子成这样吗?如果孩子们都这样培养,那么社会就毫无进步的希望了。
激发孩子的兴趣、创造力要与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相结合。不能鼓励其胆大妄为,赞扬其胡思乱想。要激发其兴趣、创造力的有利性、可行性。这一点,A先生就做得不错。
一天,A先生下班回家,发现他儿子拿着他心爱的牛角冒着大雨在院子里挖石头,身上雨水混着泥浆,脏的不行了。那牛角尖也不知是否依然存在。他正气得想好好教训儿子一顿的时候,儿子手中拿着几块石块,满脸兴奋地跑了过来。
爸爸,你看这石头上的花纹,真漂亮,放在我家的金鱼缸里,小金鱼肯定喜欢得很。儿子举着石块对A先生说。
是的,你真有眼光,这石块的花纹很特别,像向日葵花,哦,还像一只缩着头的乌龟呢。A先生看着儿子无邪的脸,不由改变了主意。
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A先生一怒之下打他儿子一顿,以后他儿子心中始终会存有阴影,会因顾虑父亲而放弃许多事。
其次要激励孩子的进步。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世界了解的加深,孩子们开始变得比较成熟,开始有主见起来。这就是一个进步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激励是十分必要的。
进步分大的进步和小的进步。我们绝不能忽略那一点点的进步,正是这一小点一小点的进步促成了他的成熟。孩子们昨天问你星星有没有妈妈,你觉得他问得有点幼稚可笑。
今天他问你星星到底距我们多远,你觉得很正常。但到有一天你儿子突然告诉你星星分恒星、行星、卫星等,恒星能发光,太阳是太阳系里的惟一一颗恒星时,你是否觉得很突然?如果是,证明你平时没有多注意孩子的一点点的进步。
当你的孩子自己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当你的孩子做好了饭菜等你回来吃;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今天坐车时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太太;当你的孩子说昨天晚上学到12点,终于完成了所有任务……你觉得他们那时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你的一句赞扬啊?你这时肯定知道孩子有进步了,开始慢慢长大了。你会不因此而高兴吗?
再次,当孩子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后,他们开始有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开始讲究穿戴,开始注意发型,开始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这时外界的氛围对其心态影响较大。如果别人说他她。穿的合身,说他她。的身材好或发型很酷,表面上他们肯定显得挺不好意思的,但内心却很是乐意于此。当然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内在美主要是思想素质问题,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孝敬,对别人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这都非一日之功形成的,需要成人的时时指正,并有效地激励他们追求美。
最后,还要强调的是:对孩子意志力、勇气、自信心的赞扬。
爱迪生说:成功=一份天才 九十九份汗水,好多人具有一份天才,可是为什么他们还是不曾成功即使他们也付出过汗水。?就因为他们没有坚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本来要九十九份汗水,你付二十、三十就是九十八份也不能成功,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行。
孩子们就像一块未被雕塑的美玉,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将随着你的开发与调教一天天增多,一天天巩固于其个性之中。
相比之下,这孩子还不错
我们看什么事物都得有个参照物,你才能对其加以判断。是是非的参照物,远是近的参照物,美是丑的参照物。我们激励孩子也同样需要参照物,需要加以比较,这才能显出他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是成熟了还是一如往日。
我们这里所说比较中激励孩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①和艺术作品中的孩子或成人进行比较
②同现实中的人进行比较
③同孩子自己进行比较
艺术源于生活,虽然有其夸张的一面,但亦是脱离不了生活的,艺术品中的人物大多是虚构的。有的近乎完美,有的一无是处。但这并非无法比较。我们可以拿取其中的一个点或一个面就行了。
许多好的影片和书籍不知使多少人为之振奋。影片和书籍中的英雄人物也不知不觉成了人们比较的对象。如《小兵张嘎》中张嘎的机智、勇敢,《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大无畏,《雷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后来的《焦裕禄》等。虽然他们做出了令人们敬佩的事,但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不是被他们垄断了,可能千千万万个人都拥有,只是没搬上荧幕而已,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这种优点往往在纯真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当你的孩子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你可以拿雷锋做他的榜样;当你的孩子面对挫折不屈不挠时,你可以说他有保尔的钢铁意志;当你的孩子为了失学儿童而砸碎自己心爱的蓄积小动物,你可以拿其壮举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相比。你觉得这话说得有些夸张吗?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儿童有一种特强的模仿力。你们既然把他们比成英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个英雄,做什么事都得拿出点英雄气概来,不知不觉地会去模仿英雄的为人处世。就像一个班集体中的班干部一样,你是班干部,你就得带头,做出榜样,让人服你。
现在一直流传着人比人,气死人的说法,但这并不代表你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比,不管怎么说,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总不如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
当你还小时,你父母也许常对你说这家的孩子乖,那家的孩子学习勤奋等。当时你有何感想,你是否觉得那家的孩子真的那样呢?不,你肯定会想,那家的孩子不乖的时候你没看到,乖的时候恰恰被你发现了。这样对孩子产生了好的效果吗?但如果你说,我家儿子最乖了,都知道自己收拾房间了,邻家孩子就不如你,房里乱糟糟,让他父母每天累得……这时你的孩子的虚荣心或叫上进心吧。会使他们想得到更进一步的激励,说不定明天就开始帮你扫地、做家务了。以证实他的确比邻家某某优秀得多。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他们不再问麻雀知道它们叫麻雀吗?电视机吃不吃饭?这类问题,他们开始问你怎样对待老师、同学,怎样整理好东西,怎样做饭等问题,这说明他们开始懂得要独立生存了。这提问的本身就是值得大加称赞的,你还有理由保持你的金口不开吗?当然,上面说的是一个大的过程。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假如小王说他孩子:上次你语文才考了73分,这次一下子蹦到80分,我女儿了不起,进步真大呀,真让爸爸高兴。这时她女儿见爸爸这么高兴,又夸奖她,兴奋地说:爸爸,这次发挥得不好,下次我考个85分给你看看。女儿能这样说,说明小王的话已生效,剩下的就是她女儿向85分的奋斗过程了。有些家长就对孩子要求过高,不仅不懂得赞美,反而大加责备。一个孩子说:上次我数学考了98分,全班第一,妈妈很高兴。可这次我只考了89分,得了第四名,妈妈狠狠地骂了我一顿。这次题本来就比较难嘛?再说我也不可能保证次次考第一吧。在这儿,这位妈妈就陷入了教育孩子的误区,没有用比较激励法。只看到孩子分数、名次的稍微下降,没注意孩子思维等素质的提高,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在比较中你会发现孩子的进步,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更适当的更高的要求,使孩子更快进步。比较中激励孩子可以使孩子做得更好,对自己抱有更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明天的挑战。
赞美孩子,非一日之功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孩子的激励也是一件长期的事。不可能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那么简单。当一道极复杂的数学题摆在你面前,令你找不着半点头绪时,你可以不耐烦地把它扔到一边去,说明天再做或索性放弃它。但孩子不是数学题,不是你烦了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教育的。另外,由于儿童个性的不稳定性,你们必须要有耐心,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这儿所说的耐心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在某一件事上有耐心,特别是比较细小的事上要有耐心。其实由小见大,许多小的细节往往成为他们以后能否成功的关键。
莱特兄弟从小善于想象,当他们9岁的时候,一次,两人在一棵大树下玩,抬头看见密密麻麻的树叶丛中有一轮皓月正挂在树梢上,于是他们就想把月亮摘下来带回家玩。结果,两人还没爬上树就摔了下来,还跌伤了腿。父亲知道后对孩子们的做法非但没有批评反而加以赞扬:你们想爬上树摘月亮的想法是新奇的,是伟大的。可是月亮距我们那么远,岂是爬上树就能摘到的。我希望你们将来制作一种有神翼的大鸟,骑着它到天上摘月亮去。小哥俩听了父亲的赞扬,可来劲了。此后,他们开始实现他们的梦想,不断地设计那种能去天上摘月亮的神鸟,父亲也一直不停地鼓励、赞扬他们。后来,他们成功地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可能很多孩子都有摘星星、摘月亮的奇想,可是是否每个家长都像莱特的父亲那样从一件小事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并长期不懈地给予支持和鼓励呢?
对孩子的激励一定要把道理讲明白,不要就几句对、做得好,你一定要给他分析清楚。在这件事中他做了什么,对人对己有什么好处,别人会怎么看等。还是举个实例来说明吧?
工作了一天,小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家。宝贝儿子一声爸爸令他高兴又令他害怕,如果儿子缠着他去玩智力大转弯,那该怎么办。可这次儿子没有,只是拉着他的手坐下,说:爸爸你说好累,今天就别玩了好不好,我去给你拿杯水吧?这下可把小陈乐坏了。他不由赞道:儿子真懂事,懂得体贴爸爸了,好让爸爸高兴。这下儿子知道了给爸爸拿杯水是体贴别人,体贴别人是值得激励的。以后他就会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体贴这个词。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耐心。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你觉得他们还小,一点事也不懂,所以苦口婆心是应该的。可是当孩子渐渐长大后,你的耐心是否依然存在呢?在孩子还在幼儿园里时问你鸟儿为什么不造个飞机,那么它们就不用自己飞了之类问题时你觉得自己应该告诉他鸟儿不是人,人可以做很多东西;鸟儿的力量小;鸟儿自己有翅膀之类。凡你所知道的,凡认为他们能听懂的,一下子全说出来,直到孩子点头说是时为止。但如果孩子到了中学还问你这类问题,你能保证你还可以那样不厌其烦地说给他听吗?这就能证明你是否有耐心了。
其实你不妨想想,孩子既然在问就肯定有所不知;既然问你,是相信你有能力解决它。无论他问什么,你告诉他就会令他增加一份知识,你又何必在乎他问的题目是幼稚还是可笑的呢?
有耐心地持久激励孩子,对孩子成长有很多好处。
有利于孩子改正缺点。缺点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只能看到质变为缺点以后的表现方式。因此要改正缺点也非一朝一夕之功了,而需要你持久的激励。如孩子久而久之形成了挖鼻子的习惯,你骂他、打他一顿,他当时可能不敢了,但你一走开,他又会那样。但如你耐心地激励效果就好多了,你指出挖鼻子的危害,然后相信孩子能改掉。当孩子没有挖的时候,总不失时机地加以表扬,这样,孩子就能不知不觉地放弃这个坏毛病。
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形成。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
当父母老是支配孩子时,孩子形成了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的个性;当父母是不关心型时,孩子形成攻击、情绪不稳定、冷酷、自立的个性;当父母对孩子是长期激励型时,孩子则会形成合作、独立、温顺、社会的性格。这些说明了只有耐心地赞扬才能使孩子培养出适应社会生活的个性,它有利于孩子特点长处的形成。这里的特点区别于个性是指孩子所擅长的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其形成与从小就受到家长的激励分不开。
如果家长耐心持久地激励孩子做某一件事,那么孩子对这件事的兴趣就会有所增加,在这方面下的工夫也会增多,渐渐开始突出于本身其他优点,加上点天分就会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出类拔萃。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的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卡鲁索很小的时候便想成为一位歌唱家,他的老师知道后说:你不可能成为歌唱家,你根本没有好的歌喉,你唱歌的声音像穿过百叶窗的风一样。可他的母亲却给他以莫大的支持和激励说:你的想法很好,我很相信你,只要你有信心,认真地练,一定能行。以后的日子他母亲陪着儿子经常练习,并是儿子最忠实的听众,每当他有了新的突破时总加以表扬,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
战胜挫折的一大法宝
挫折在心理学角度上讲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挫折是有害的,它会使人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由于心理上紧张和不安,还会导致行为异常,如不及时调整,会带来不良后果。
挫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是由外界事物和情境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的动机受挫,包括自然因素如生老病死、地震、水火灾等。和社会因素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政治、经济、风俗、伦理道德、种族等的影响。,社会因素比较复杂,比自然因素引起的挫折更大、更普遍。社会性的挫折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主观因素,指由于个体的心理因素而带来的阻碍。包括个体生理条件的限制身材、容貌、健康情况、生理缺陷。,动机间的冲突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类。,及期望与能力间的矛盾由于对个人的能力、智力、知识经验的估计不当,而定出远超实际能力的目标而造成的挫折。。
当孩子们受到挫折后要想激励他们首先还得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一般来说,孩子的挫折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机。当孩子们的一个重要动机没实现时,其挫折感就强。
②自我期望。如果个人对事物期望要求不是从客观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就可能会因为期望过高而落空受挫。如小明连续三次考了第一,可第四次他考了第六,这时他肯定会有种受挫感,我应该考第一的,结果……而不去想他做题时的粗心及平时用功程度的下降。
③归因不当。人们遇到挫折后,往往要探究受挫原因。如归因正确可吸取教训,总结总结;如归因不当就会产生挫折感。上例中的小明其实也犯了归因不当的毛病。
④不公平感。孩子们虽小,但也懂得两个人吃一个苹果,一人一半。但如果某一个人吃了一多半,那么另一个人就会不高兴,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而苦恼生气受挫。
通常受挫折的孩子会无意识地产生自我逃避,这时家长一定要注意,如引导不当,孩子就会步入歧途。
孩子们自我逃避表现方式有:1.压抑。就是说他们用意志力压制住愤怒、焦虑情绪,表现得若无其事,但长此下去可能变得暴躁或孤僻,形成心理疾病。家长们如发现往日活泼好动的孩子突然闷声地坐在一处不动,那么你就应该好好地盘问一下原因了。其他反常情况也一样。2.固执。固执是指个人受挫折后执意地重复某种同样的动作,尽管重复多次仍无效果,但还会继续这种无效的动作。如儿童吸吮手指,父母越采取惩罚的方法加以阻止,反而越促使其连连出现。
当然,我们看清孩子受挫折的心理的最大目的是为了战胜挫折。
战胜挫折的方法很多。可以是孩子们自我解决,不过这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大多还是要依靠家长、老师等外界力量的。
我们除了教孩子正视挫折,从客观角度分析挫折,抱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待挫折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营造脱离挫折的环境,转移其注意力,对孩子在挫折中的表现多一些激励,少一些批评。
当孩子受到挫折后,首先我们要听其诉说,常言道:一个快乐有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一个痛苦由两个人分享,就变成了半个痛苦。在诉说中,他们会渐渐平静,这时你才有机会说出你的意见和观点。在陈述你的意见时应不忘提醒孩子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怎样对待它。之所以有挫折,是因为有了新的尝试与冒险。然后就要根据情况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这都有利于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找回他以前的自信。
当然孩子们受挫折后心态不同于往日,你的激励也就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善于发现,及时激励。在你和他的交往中,发现孩子较之以前有一点起色,你也可以在当时大加称赞一番。如孩子病了几天,你忽然发现她笑了一下,你这时就可以借题发挥说:病了还笑得这么甜,这下说不定连病魔都被你征服了,好的心情是病好的一半。我看你明天就可以康复了。这位家长就把握得很好,简单几句话给孩子战胜病魔带来了无限的信心。
②要从细节入手,详细具体。要特别强调是哪些方面做得好,值得发扬下去。这样能令孩子深刻记得这样做才是对的。
③适当的方式。由于挫折中心态的不稳定,平时的一些赞美方法肯定显得不太适当。如平时孩子考得好是一番表扬加一件玩具,但如果孩子在生病的情况下仍能考得好,这时你就得着重表扬了,比如答应陪他去向往已久的儿童游乐园,这样会令孩子深深体会到在病中仍学习是值得特别表扬的。当然我们所说的适当的方式还得分年龄阶段,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激励法,大孩子有大孩子的激励法。另外我们还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不同的,你应多了解你的孩子,在了解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表扬。
总之,孩子们的成长是建立在若干挫折之上的。只有平庸的人、懒惰的人才日夜不停地祈祷运气的来临。我们谁也不会承认自己平庸、懒惰;我们也不会去等待,而只会去迎接。我们坚信:只要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多一份激励,少一份批评就一定能战胜挫折。
激励孩子的关键还在于理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个独立生活的人,他不是野兽,就是上帝。所以,就一般人而言,人们是需要和别人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的一种亲和倾向。但生活在一起快乐不快乐就要看你怎样和别人交往了。而与人交往能否加深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与孩子交往激励孩子更是如此,你能理解他,你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心理学家指出,最大的伤害往往来自于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人,而家庭是安慰和亲情的源头。每个人的外在表现和内心实际都有相对的两面性,在和别人交往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表现自己比较优秀的一面,而掩饰其缺陷。但这种伪装在家庭成员面前却无用处。日常琐事和长久的相处,会使每个人赤裸裸地显示自己的本色,一旦发生伤害,其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最大的伤害并非来自黑暗陌生的街道,而是我们的家庭。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孩子,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孩子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但要想做到理解他们可非易事。有好多家长对孩子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感到惊奇,表现出极大的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不够,这时你得多付出些时间与精力,不然不仅不能理解,说不定还会产生陌生感。怎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赞扬孩子在这儿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观察与关心。你如果连你孩子什么时候回家,回家后和谁玩,玩了些什么,他最喜欢玩什么等都不知道,那就无法谈理解了。作为一个家长要随时对孩子的行动与心态加以掌握,当你看见孩子不高兴时,耐心地询问为什么,然后与其分享他的不快;当你看见孩子高兴时,也不妨与之分享他的快乐。这样,孩子觉得你始终都是和他一方的,从而依靠你,相信你。还是让我们看看黄宁的父亲是怎样做的吧。
黄宁上小学四年级,他们班准备去春游。可凑巧碰着那天下雨,黄宁很不高兴,站在窗前独个儿生气,他爸本想说:天上下雨有什么办法,你不高兴老天就不会下雨了?可他考虑了会儿说:这天气太让人失望了。
嗯。儿子哼了一声。
这次春游你都盼了很久了。
就是嘛。
什么都准备好了又下起雨来,老天爷真是不讲理。
就那么回事儿,下星期又要考试了,我们还得复习,明天也没机会了。
他爸看黄宁站在那儿望了会儿窗外,拿出课本复习去了。
如果黄宁他爸说出先前想的那番话,那他儿子肯定会和他顶起嘴来,那么孩子这一天的复习也就会因此而泡汤。
与孩子多沟通,这主要是指语言上的交谈。家长们不要老想到孩子们小,他们的想法幼稚,交谈没有必要,他想问什么告诉他就行了。其实不然,孩子们小的时候也有自己的观点,如你不和他交谈就不知其有哪些观点,孰对孰错。孩子们大了,有好多事觉得羞于问你们,如你们不问他们,他们是绝不会主动告诉你的,加上这时他们的掩饰水平也越来越高,靠片刻的观察是无法看出什么的。因此在沟通上你们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主动。
有主动沟通的想法和做法后,我们还得掌握沟通的技巧。
放下身份。在交谈中,你要忘记你是家长或你是他的长辈,你这时只是他的交谈对象,双方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利于谈话气氛的轻松和谐。孩子也才能消除那种跟我爸妈说这些事,无聊的情绪。如果你硬要时时摆出家长的权威,那么你们的谈话就成了问答式,也就变得毫无沟通意义了。
专注倾听,重复孩子话中的重点,提出具有澄清功能或咨询性的问题,弄清他所说的基本意思。你可在倾听过程中或倾听后这样说:孩子,让我弄清你真正的意思,你是说……
依你的看法,我们应该……
你认为这样行,我们是否可以……
你觉得……而你希望我……
这些话会令孩子觉得你很尊重他,他也就会说出一些原本不想让你们知道的事。
从友善开始,同情他的意愿。
如果在交谈中,你觉得孩子错了,得让他改正。这时首先态度要友善,就如威尔逊所说:如果你握紧两个拳头指我,我想我能应付你,我的拳头会握的像你的拳头一样紧;但如你到我这儿说让我们坐下来商议,如果我们意见不同,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不同,争执之点是什么,我们不久就可以看出,我们到底相距多远。当然家长和孩子不是动拳头的问题,但你想要孩子服你,你首先要友善。
当孩子们因为不明确的动机而受到挫折失败或做出错事来时,你不妨这样说:我一点也不怪你当时所感觉到的。如果我是你,我无疑也会同你有一样的感觉,一样会出错。这可以使最刁滑的孩子软化,并且你可以完全真诚地说这话,因为作为你只要处身设地地为孩子们多想一想,这样你们才可以轻松地继续下去了。
只要你做到以上几点,你不仅可以从语言沟通中得到关于孩子的大量信息,对孩子多一分理解,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多一份激励,指导孩子走上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