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不要空等机会的到来,从来没有一次机会是贴着标签来到你面前的。
美好的人生是靠自己把握的。当机会来临时要紧紧抓住,不要让机会在匆忙中从指甲缝里溜走。无论是友谊、爱情还是事业需要都是一种主动、牢靠。当它到来时及时出手牢牢抓住,当不得不放弃时要勇于撒手,有时放弃也是一种“把得牢”的韬略。
人生需要稳重,成功才会光顾,说话办事都需要这种处大若小,处重若轻的智慧。
1.把握好时机再说话
明人吕坤曾说,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有人风光了半辈子却因一句不适当的话弄得声名狼藉,晚景凄凉。不会说话就成了自身练功的“命门”所在。适时而说,适可而止,则就成为不可忽视的说话规则,也是我们须“把得牢”的一个做人规则。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彩,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都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可见,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说话的最佳时机”,怎样才能判定并咬住,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小,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在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也许还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烦死了……”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2.学会倾听,做善解人意的高手
真正会说话的人,在交谈中,不仅仅要求对方能畅所欲言,同时他自己在暗中还要把持着领导的地位;这也就是说,他一方面表示赞同,一方面适当地加以询问,然后把对方引导到预期的话题上来。但他又不会让对方发觉整个交谈过程都是由他操纵的。
做人不仅要从对方的行为态度中辨别出他的心意。最主要的还是让对方多说话,凡是善解人意的能手,都是借着相互间的交谈来透视对方。
有这样一位经理—他的做法就和我们所说的原则背道而驰。他心存好意,请刘某到小吃店去喝酒,想要劝服刘某留下来,可是却没有收到效果。因为在会谈时,喝酒的目的是要使对方的心情放松,然后再引出他心中的话。可是经理一开始就在说教,自己这么严肃,叫对方如何能轻松得起来呢?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严肃的说教。
如果要听取对方的意见,应该以轻松的态度来交谈,我们可从旁引导,让对方有多开口说话的机会,对方肯说出他的意见,我们就能根据他的意见,去分析透视他的心意。
无论是怎样的话题,都应该让对方尽量去发挥,无论内容是否真实,我们都可引来作为判断的资料,资料愈多,我们的判断就愈正确。但是,这样做并不是叫你一句话也不说,只默默地去听对方说话,因为过分的沉默,会使对方不好意思继续说下去。我们的目的,在于要让对方痛痛快快地把话说出来,了解对方的心意,因此必要时,我们应想法把对方诱导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境地。
不要使对方因为你的话而不能接着说下去。因此,我们开口发言时应多加斟酌。
每一个人都喜欢叙述有关自己的事,都想美化自己,也都想让对方相信自己的叙述;另一方面,每一个人又想探知别人的秘密,并且都想及早转告别人。这种现象,也许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一吐为快”的心理,有时候会受到某种因素的限制,不敢大胆地说,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办法解除限制,这样,对方就会自动地说出心意了。
假如对方因为某种因素而说不出话时,你应该想办法去帮助他,使他很自然地说清楚才对。
表示赞同对方的行为,也是“善解人意”的一种方法。像别人对我们表示赞同一样,有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向人表示赞同。但这种表示赞同的行动,不宜太快或太慢,因为过与不及都会使对方认为你是虚伪的。
真正巧妙地表示赞同的方法,就是要了解对方说话的内容和趋向,然后从多方面协助他(就像向导一般地为他开路)使他的谈话能够流畅,最好在他做结论时,你就可以向他表示赞同。
“唔”、“对!”、“有道理”……这类口头语,不宜多用。有时故意质问或做轻微的反驳,也可激起对方的兴趣,使他滔滔不绝地说下去。
有一位在新闻界很有名的记者,他的文章虽然不怎样,但是他的采访能力非常强;不管遇到什么难题,只要他去采访,对方就不得不说出真话来。据这位记者表示:“这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能够充分了解对方的立场,把握好提问的方法,并配合自己的精力和耐力,再难的对手,我也不怕。”有一次,他这样说:
“老实说,我只是站在伴奏者的立场来演出,只要伴奏得法,不善于唱歌的人也能唱得很好。”
善解人意的高手都是在把握交谈话题的大方向之时,使对方畅所欲言,在有意无意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达到预期的效果。
3.懂得一些让他人高兴的技巧
其实,说话或交往是有一些小规律可循的,比如多提善意的建议,偶暴缺点,记住对方的名字及其所说的话,适当发觉他人的变化等等都是可以获得对方好感的一些技巧。只要我们在日常交往中能信手拈来,做到不缓不急,发自内心,定会收到非常之效。
当他人关心自己时,只要这份关心不会伤到自己,一般人往往不会拒绝。尤其是能满足自尊心的关怀,往往立即转化为对关怀者的好感。
满足他人自尊心最佳的方法就是善意的建议。对方是女性时,仅说:“你的发型很美”,只不过是句单纯的赞美词;若是说:“稍微剪短点,看起来会更可爱”,对方定能感受到对自己的关心。若是能不断地表示出此种关心,对方对你必然更加亲切信任。
每当百货公司举办“瑕疵晶贱卖会”,必然造成汹涌的盛况,甚至连大拍卖也比不上它的吸引力。为什么“瑕疵品”能如此地激起人们的购买欲呢?这可说是百货公司敢于表示商品具有瑕疵的缘故。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坦率地暴露缺点,反而使一般民众对该公司正直、诚实的作风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此种诚实、正直往往转变成民众对其商品的信赖,自然公司也就大受其益了。
只是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不是毫不保留地将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出来,如此做,反而使人认为你是个毫无可取之人,因而丧失了你的信用。
暴露的缺点只要一两个就可以了,可使他人难以将这一两个缺点和其他部分联想在一起,因而产生其他部分毫无缺点的感觉。“这个人有点小缺点,但是其他方面挑不出毛病来,是个相当不错的人!”类似上述的想法就能深深植入他人的心中。
某位心理学家应邀至地方上演讲时,不料主办者之一却问他:“请问先生的专长是什么?”他颇为不高兴地回答:“你请我来演讲,还问我的专长是什么?”
招待他人或是主动邀约他人见面,事先多少都应该先收集对方的资料,此乃一种礼貌。换句话说,表现自己相当关心对方,必然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记住对方说过的话,事后再提出来做话题,也是表示关心的做法之一。尤其是兴趣、嗜好、梦想等事,对对方来说,是最重要、最有趣的事情,一旦提出来作为话题,对方一定会觉得很愉快。在面试时,不妨引用主考官说过的话,定能使主考官对你另眼相看。
一般说来,做丈夫的都不擅长对妻子表现自己的关心。比方说,妻子上美容院改变发型时;明明觉得“看起来年轻多了”,却不说出口。因而使妻子心里不满,觉得丈夫不关心自己。
不论是谁,都渴求拥有他人的关心。而对于关心自己的人,一般都具有好感。因而,若想获得对方的好感,首先必须先积极地表示出自己的关心。只要一发现对方的服装或使用物品有些微小的改变,不要吝惜你的言词,立即告诉对方。例如:同事打了条新领带时,“新领带吧!在哪儿买的?”像这样表示自己的关心,决没有人会因此觉得不高兴。
另外,指出对方与往日不同的变化时,愈是细微、不轻易发现的变化,使对方高兴的效果愈大。不仅使对方感受到你的细心也感受到你的关怀,转瞬间,你们之间的关系就会远比以前更亲密可信。
欧美人在说话时,常说:“来杯咖啡好吗?史密斯先生”、“关于这一点,你的想法如何?史密斯先生”,频频将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此种作风往往使对方涌起股亲密感,宛如彼此早巳相交多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感受到对方已经认可自己了。
在我们的社会里,晚辈直接呼叫长辈的名字,是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借着频频呼叫对方的名字,来增进彼此的亲密感,并不是百无一利的方法啊!
即使只是见过一次面的人,若能记住对方的兴趣,比方说是钓鱼吧!在第二次、第三次见面时,不断地提供这方面的知识或是趣事,借此显示自己对于对方的兴趣很关心,结果,必然使对方产生很大的好感。
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此种做法太过于功利主义。事实决非如此。此种做法的确出于对对方的关心,而去收集种种的“情报”。借着经常保持此种姿态,结果必然能将一般通用的话题化为己身之物。换句话说,以长远的目标来衡量,此种做法能成为表现自我的有力武器,延续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和信任。
凡此种种,都让自己在谈话或交往中获得对方的好感,更好地交往起来的一些技巧,这引起对于要完善自己的人生之途之士不可不察。
4.选择能尊敬他人的称呼语
称呼语和人一样感情细腻,它为交际双方铺架了一座抒发情感的七彩之桥。那些从理智上讲不应在交际双方间使用的称呼语,便是搭建这座桥梁的首选材料。
其实,每一个称呼语都有一套权利和义务的范围。被叫作“老师”的人有义务答疑解惑,也有权利对学生进行训导。当您叫他“老师”的时候,您便规定了他的这些权利和义务,或者说您表达了这样的期望,同时您也步入了这个范围。
一群要好的朋友,指名道姓甚至叫昵称绰号都是情理之中的。而在家庭聚会时,彼此大叫“李经理,请上座”,“王董事长,请喝酒”时,一种调侃幽默的意味就弥散在这些情理之外的称呼语中了。
任何交际双方间都存在着理智上讲应该如何称叫的称呼语,比如学生应该叫教师“老师”,经理叫秘书张琴小姐应为“小张”。如果选用了比正常关系更近的称呼语,就会产生亲热或受辱的反应。还是上面的例子,若学生叫老师姓名,又为老师乐于接受,则双方都能体味亦师亦友的亲热感;而当这种叫法对方不接受时,问题就来了——若经理自作多情地叫秘书“琴”,可能就要祸从口出了。
有一则趣闻里说:一位名叫“张三”的老师与一女生恋爱。开始,学生叫他“张老师”,后来叫“张三”。等叫到“三”时,已是婚礼大庆。所以,当您选择称呼语时,一定要明确自己对这种划定的肯定,万不可脱口而出。
另外,入乡随俗,这一生活常识对称呼至关重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不同的环境里就要根据当地人们不同的文化观念、好恶态度去决定选择什么样的称呼语。
中国人都认为老年人是经验和睿智的象征,因而用对自家长辈的称呼语去称叫年长的人便是表示尊重的好办法。孩子们叫50岁以上的女性为“外婆”会得到外婆们“乖孩子”的称赞。可若对方是个美国人,结果可能就会不太美妙了,也许她会问:“难道我很老了吗?”要知道,年轻人都十分珍爱着自己的青春。
有趣的是,我国南方、北方的文化差异也影响着人们选择不同的称呼语。到了北京,似乎天下一家,满街的“大叔、大妈、大哥、大姐”,您要去了,最好也“宾至如归”。而在上海可要相对保持点距离,“先生、师傅”要保险得多。北方似乎更重父权,管老年人叫“爷爷奶奶”是个讨巧的好招,南方好像母系当家,“外公外婆”声里洋溢着甜蜜温暖的亲情。
不管称呼有哪些变化,“尊重他人”在众多称呼规则中位居榜首。尤其是当您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某些东西时,选择的称呼语要特别表现出尊敬。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选择一个比听话人实际身份更有地位的称呼语,用这种方式抬高听话人的身份。医院里病人小心翼翼地把护士们叫成“医生”,扎破了胎的骑车人长一声短一声地叫修车匠“老板”……都是这一规则的生活例证。当然,并不是叫作什么就成什么了,这种称呼方法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说话人的心意,表明愿意以新的关系相处。这种方法能够常常奏效的关键原因在于: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之常情。
不过,轿子不可抬得太高,太高了坐轿人也会因为不自在而心生厌恶:最好不要故意把正在扫地的医院清洁工叫作“医生”,也不要对着皱纹明显的妇女大叫“小姐”。
一条称呼的规则就隐含在这个场景中:日常交际时双方都存在着某种常用的称呼语,彼此对之极其熟悉,以至于在新的称呼行为还未发生前,人们的下意识中就早已出现了它。而一旦发现不是那个惯用的称呼语,就会发现称呼语所蕴藏着的特殊意味,即言外之意。
传说伍子胥常在吴王夫差纵情声色而忘杀父之仇时如先君一般大叫其名讳,如当头棒喝令吴王警醒。这种言外之力之所以产生,就是由于君臣之称是惯用的,而不惯用的称呼语则能引人注意并思考为什么。又如,反映平反昭雪的电影里,“牛鬼蛇神”们在工作组成员一句“同志”声中,不仅热了泪而且盈了眶,也是因为这种对当时的他们变得陌生了的称呼语里饱含了无限的感情。
可见,若要表达与以往交际有所不同的特殊目的时,最好要出其不意地改变惯用的称呼方法,通过新的称呼语表达您的言外之意。
5.先说对方得意之事
随时留心别人认为得意的事情,并在以后的交谈中大大方方地说出你对他做此事的佩服之情。相信他一定会倒在你的“糖衣炮弹”之下,任你牵着走。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没有人知道,其价值也属于一个尚存探讨的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地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高兴听你说的。
你在说的时候当然要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推崇,否则反而会引起他的不安。对于这件事情的关键,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自会亲自演述,你该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赏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你再利用这机会,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为试探,作为第二次进攻的基点。这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对于涉世经验不丰富的人,得此成绩,已不算坏,你若想一举成功,除非对方与你素有交情,又正逢高兴的时候,而且你的谈吐又是很容易令人接受的,否则千万不要存此奢望。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哪里去探听,那当然要另谋途径,试就你的朋友之中,有否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的,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此外随时留心交际场中的谈话,像这些时候谈到对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必须注意,对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某种打击而消灭,如有这种情形,千万勿再提起,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反而对你不利。因为对方在高兴的时候,你的请求,易于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笔发财生意,你去称赞他目光准,手腕灵,引得他眉飞色舞,乘机稍示来意,也是好机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全在于你随时留心,善于利用。
6.语言反击要有理有节
良好的口才是战胜受气的一大法宝,但好枪在手,用不好也会走火,伤人害己。因此,利用语言进行反击,必须把握反击的有效性。
在冲突中,我们反击的目的是调节和改善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环境,是为解决矛盾而不是扩大矛盾。这是反击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是反击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所谓度,就是界限性。根据不受气的第一大准则,利用语言反击时,应按照自己对环境的敏锐判断,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准确把握该说什么、怎样说、说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应根据对语言出口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准确预测,确定自己的语言界限。否则,语言不准确或不到位,则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
掌握语言反击的度,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不要扩大打击面。在反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不应四面树敌,把本来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甚至朋友统统都推到与自己对立的阵营中去,使自己陷于孤立、被动地位。笔者曾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就该多交费?啥子道理!”一句话一下子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大家支持,但她因反击时语言的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语言反击时应吸取的教训。所以,语言反击应三思而后行,话语出口之前先掂量。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自己会更加受气。
另外,应控制打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把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大多数情况下,反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余地,掌握打击的分寸。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了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了一步台阶。否则,你把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对垒。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还是没有改变你受气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反击的目的。然而,在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深刻理解这一道理,似乎反击得越狠越好,实际并非如此。所以说,语言反击是一门斗争艺术。
阿达暗恋上了佳佳,但佳佳心有他属,并不为他所动。终于到了佳佳的生日了,阿达决定在生日party上“火”一把。在摇曳的生日烛光里,阿达动情地唱起了“爱,爱,爱不完……”佳佳感觉阿达在大庭广众之中令自己很难堪,但她只淡淡笑了笑,以舒缓的语调说:“看不出阿达平时不声不响,原来歌喉如此优美。我们该为将来那位有幸拥有他深情歌声的小姐祝福。”一句话,似是赞美,又似表白,于无声处给了阿达当头一棒。但不知情者不会有任何觉察。既给阿达留足了面子,又使自己轻松战胜了受气。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得理不让人的人。你忍耐,给他留面子,他不会懂得,也不会领情,反而会变本加厉,得寸进尺。对这种人,只能采取“堵”的方法,进行积极反击。
有些人一看到“针锋相对”就会想到双方指着鼻子对骂的那种类似于斗鸡的情形。其实,这是口才反击的下下策。他不仁,你也不义,在对骂中对方撕破了脸皮,你也不过半斤八两。这种方式实不可取。上上策应以“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气概,抓住对方的逻辑错误,在心平气和中显示你的千钧之力,令对方无地自容。可见,语言反击的分量不在于个别具有杀伤力的词汇,更不在于浊词污语,关键在于运用逻辑推理,以理反击。
以牙还牙,是一种常用的反击形式。即运用与对方平行的逻辑推理,达到否定对方的目的,使自己摆脱受气。的境地这种形式,带有明显的“斗”的意味,主要反映人的勇气和机智。
辜鸿铭在留学英国时,生活的孤独压迫着他,常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情感。每逢传统的中国节日,他总要按照古老的中国习俗,设下供桌,摆上丰盛的酒菜,遥祭祖先,寄托自己的思乡思国之情。有一次,房东太太看到辜鸿铭跪在桌前,叩头如仪,不无蔑视地问:“喂,小伙子,你这样认真地叩头,你的祖先会到这里来享用这些酒菜么?”辜鸿铭的心大受刺激,一股怒气冒将上来,自尊心使他的刻薄和幽默同时爆发,他彬彬有礼地答道:“想来,你们到处给你们祖先奉上鲜花,你的祖先该嗅到了鲜花的芳香了吧!”在平静之中显示着浓烈的火药味,你打了我的左脸,我也不会饶过你的右脸,但话语中分明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这是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如果我的方式错了,你的也不会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蛮不讲理的人。面对他荒谬的逻辑,你根本无理可讲。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往往一怒之下,大骂其无赖。而对方则会铿锵有力地讲出串串歪理,令你无言以对。在这种情况下,应冷静地分析其理论的荒谬之处,将错就错地展开推理。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在对话中取得明显的效果和成功,首先在于对话者能抓住对方谈吐中的语言错漏或荒谬之处,接着能巧妙地运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设喻、设例,去迎击对方,让对方哑口无言。如我国老掉牙的民间故事“公鸡下蛋”与“男人生儿”的巧对就是以谬治谬的一个典型例子。
有位县太爷想刁难一位憨厚的农夫。他诬陷农夫伙同乡里百姓借口天早年成歉收,抗拒缴纳租税,定农夫抗交皇粮的罪名。农夫被毒打一顿之后,县太爷限他三天之内交出两个“公鸡蛋”,否则就被处以死刑。农夫不知所措,但其妻聪明机智。三天后,农夫的妻子代丈夫来到公堂回话。县太爷劈头怒喝:“你家丈夫为何不亲自来面见?这分明是目无本县!”农夫的妻子平静地答道:“回县太爷的话,我家丈夫不敢抗拒县太爷之命。只是他正在家中生孩子,实在脱不开身,才叫民妇代其前来的。”县太爷此时早已忘了自己要“公鸡蛋”的荒唐逻辑,怒喝道:“什么?你家男人也会生孩子?真是天大的笑话!大胆贱妇,竟敢愚弄本官!来人呀,给我打!”农妇听罢却胸脯一挺,面无惧色,勇敢地说道:“且慢!大人,既然男人生孩子是天大的笑话,那公鸡生蛋不也是天大的笑话吗?县太爷要贱民交出公鸡蛋,岂不也是在愚弄百姓吗?”荒唐苛刻的县太爷被驳得哑口无言。
在生活中,有时由于场合、身份等条件的限制,以谬治谬的反击不能像这位农妇这样简捷,针锋相对在语言交流中不这么直接。而是要顺水推舟,顺藤摸瓜,经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层层诱导,才能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入彀,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是直截了当地反击,还是诱导对方自己否定自己,都要抓住对方的要害,步步进逼,语出有力,以理服人。
在现代社交中,人们更多地是追求文明,语言反击不宜激烈,更不可满口粗话,动不动来上一句“你爷爷也不是吃素的”。既要做到让对方明白自己看错了人,又要点到为止,能使对方保留面子,能恰到好处地使自己克服受气,又能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这就需要把话说到妙处,于不动声色中显示自己的实力,以之压倒对方。
一般情况下,对方会知趣地就此打住,顺着你留的台阶下去,彼此相安无事。有位经理,本性好色。一日,见一位公关小姐姿色美艳,便一味令人肉麻地恭维道:“小姐,你是我遇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真是令人神魂颠倒,永远也忘不了!今晚下班后我请客,不知小姐可否赏光?”公关小姐虽然厌烦至极,但职业的本能使她必须有所克制。于是,她彬彬有礼地答道:“这位先生,非常抱歉。下班后我必须去武校同一位真正永远也忘不了我的人约会。”“你是说你的男朋友?在武校?”经理半信半疑地问。“是的。我们是武校时的同学。”这下可令这位经理目瞪口呆了。他怎么也想不到面前这位身材匀称的姑娘身怀武功,这就已够他应付的了,更何况还有一位武校的男朋友。公关小姐见状,意味深长地笑起来:“他可是个醋坛子。这事我可不敢含糊。”连她都不敢含糊,这位武功门外汉又哪能惹得起?这位心存非分之想的经理只得干笑着退开了。这位小姐没有横眉冷对,也没有出言不逊,而是于淡淡的话语中暗示了自己的实力,使原本轻视她的经理顿时望而生畏。
这种绵里藏针的反击方法,柔中见刚,以柔克刚。既巧妙地使自己摆脱受气的境地,又无损于对方的体面,以自己良好的修养显示了内在的威慑力。但运用此种方法时必须态度鲜明,不要吞吞吐吐,粘粘糊糊,拐弯抹角,以致词不达意,给对方造成半推半就的误会。
1937年10月11日,罗斯福总统的私人顾问萨克斯受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委托,约见了罗斯福,要求总统重视原子能的研究,抢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但任凭他谈得口干舌燥,罗斯福还是听不懂那些枯燥的科学论述,只是淡淡地说:“这些都很有趣,不过政府若在现阶段干预此事,似乎还为时过早。”以十分冷淡的态度回绝了萨克斯的一腔热情,萨克斯心中肯定又着急,又有些生气。但罗斯福是一位颇具威信的总统,他决定的事,萨克斯作为下属不能硬顶,也顶不住。事后,罗斯福为表歉意,邀请萨克斯共进早餐。萨克斯决定利用这个难得的好机会,说服罗斯福采纳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这一对美国生命攸关的建议,研制原子弹。为此,他在公园里徘徊了一夜。第二天一早,萨克斯刚落座,罗斯福就直言不讳地告诫他,不准谈原子弹的事。博学多智的萨克斯灵机一动,罗斯福虽不懂物理学,对历史肯定感兴趣。“我想谈一点历史,”他的攻势就此开始,“英法战争期间,拿破仑在陆战中一往无前,海战却不尽如人意。一天,轮船的发明者——美国人富尔敦来到了拿破仑面前,建议他把法国战舰的桅杆砍断,装上蒸汽机,把木板换成钢板。他向拿破仑保证,法国舰队肯定所向无敌。拿破仑却认为,船没有风帆不能航行,木板换成钢板必然会沉。他认为富尔敦肯定疯了,将其赶了出去。历史学家在评述这段历史时认为,如果拿破仑采取富尔敦的建议,十九世纪的历史将重写。”罗斯福的脸色变得十分严肃,沉默了几分钟,然后斟满一杯酒,递给萨克斯说:“你赢了!”
萨克斯虽然不直接谈研制原子弹,但在他的类比中表明罗斯福与拿破仑有着极为相似的共同特点:都是战争期间,都不懂物理,都面临着对一项与战争中自己军队命运攸关的新技术的选择。其用意也不言而喻:是像拿破仑那样,将新技术拒之门外而自取失败,还是与之相反?通过这一与当前形势极为类似的历史事实,使不懂物理学的罗斯福很容易地理解了研制原子弹的重要性,终于采纳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
运用这种方法反击,说话前必须经过周密的考虑,确定严格的行为界限。说话时目的明确,看似东拉西扯,实则胸中有丘壑。此外,要注意事件的相似性,以此启发对方。切忌漫无边际,或毫无联系地夸夸其谈。
在交往中,有时对方的话语或问题会使人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要使自己从这种紧张、尴尬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可以对所提问题避而不答,选择与当前话题无关的问题,把对方的注意力引向别的方向。
转移话题本是一件挺容易的事情,把话头给引开不就完事大吉了吗?但要真正做到不露斧凿之痕,自然过渡到别的话题上去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机动灵活的应变技巧。否则,则会给人造成“装聋作哑”的不良印象。
一天早晨,上班的人们陆续来到了办公室。大家进门一看,不禁愣住了:老张的桌子上,东西横七竖八地乱堆着,两个抽屉被撬开了,一千元现金不知去向。正当大家议论纷纷之际,办公室的“活宝”小王来了。他装模作样地把办公室和每个人的脸打量一番,煞有介事地盯着老张说:“这贼也真行!这么多办公桌不撬,单撬有钱的你这桌子,肯定是对咱办公室的情况十分熟悉的人干的。老张啊,你儿子大学没考上,隔三差五地往咱这里跑,你们父子俩是不是里外串通,使咱这一千元公款不翼而飞?”小王平日里和老张开玩笑开得惯了,这大伙都清楚。但在这样的场合,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老张。丢了公款,老张本来就心中窝火,听了这不知轻重的玩笑,更火冒三丈。但他马上镇静下来,不慌不忙地说:“按道理说这种可能性也存在。不过我儿子上星期就到上海他姥姥家去了,咱们昨天又在郊区宾馆玩了个通宵。这次应该说我们父子俩没得到机会。现在咱们还是协助公安部门调查一下经常到我们办公室来,对情况非常了解的人吧。”紧张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家又开始讨论谁最具有作案的可能。
老张把话题转移得自然、流畅,让人看不到任何硬扭的痕迹。人们只听到其“言它”,而没注意到他是如何“顾左右”,巧妙地把话题引开的。
7.慎于言而敏于行
“慎言敏行”是古人对修养自身的要求,是说为人处世要慎重,要严于律己,少说多做。这种要求于今天同样有意义,有些事就需要不斤斤斤计较得失。言语不周,出口伤人,争个你死我活,只能落得鱼死网破。
《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个原则不论什么时候,都是为人处世者必须牢记在心的。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他人的态度,也决定自己号召力的大小。如果自己作为领导就容易被别人的言语击伤,就容易被小利所诱惑,被小害所影响,那怎么能领导好一个单位的职员。
在这方面,唐太宗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他说:“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为念。虽说皇室亲近,国家更重要,但必须处理好与人民大众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高压政策使老百姓屈服,而应该关心百姓生活和疾苦,使他们信服君王,凡君王以压榨人民而自己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如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虽然吃饱了肚子但身体却被糟蹋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听说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有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
慎于言而敏于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露真情,有自知之明。让别人去显示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总想着去显示自己的才能,否则就达不到“李代桃僵”,获得最终成功,甚至会因小利小害的影响使你像学舌之鹦鹉,人话学不会,鸟语也忘记了。大多的灾祸是从自己的言谈中招来的。
中国有句俗话说:“言多必失。”它是讲,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说话,说的多了,言语中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你对事物的态度,你对事态发展的看法,你今后的打算等等,会从言语中流露出来,被你的对手所了解,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战胜你。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其他人。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
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所以古人说:“治理中显露的,是大众的小事;治理中默然无声的,是圣人的表现;存心于私利的,是小人的追求;存心于远大的,是圣人的事业。”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大多的灾祸是从自己的言谈中招来的,因而慎言少祸。
言谈的灾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国事、政事的滥发议论,所以在古代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茶馆及旅店门上挂有“莫谈国事”的牌匾;二是对身边的人和事评头论足,正是这种不考虑后果的高谈阔论,惹怒了上司和同事,从而埋下了灾祸的导火线;三是在众人之中鼓唇弄舌,搬弄是非,像长舌妇一样,今天道东家长,明天说西家短,这种缺少修养的言谈,没有不遭到报复的。说话能把握分寸,说的恰到好处,是一种修养、一种水平,既不能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又不能该说话时却沉默寡言。可见,言谈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涵养功夫,要把握好分寸和态势。
8.明智地表示你的拒绝
世事多纷扰,人情最难了。困于俗情凡事中的人们,因为不能撕下脸皮拒绝他人,而令自己备受折磨,他人也十分失望。就大不应该了。做人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该拒绝时要绝不含糊。
有的人对于要拒绝或是接受,在态度上常表现得暧昧不明,而造成对方一种期待。虽然想表示拒绝,却又并不出口。
听别人几句甜言蜜语,就轻易地承诺下来的举动,也是自己态度不明确所造成的。
虽然说“不”或“行”要明白表示,却也不是叫你毫无顾虑地就表示“要”或“不要”。语气强硬地说“不行”、“没办法”,是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甚至遭来对方的怨恨。
对别人的要求要洗耳恭听,对自己不能答应的事要表示抱歉。体谅对方拼命工作的苦心……这些都是在你回答“不”之前所应思考的。尤其当要求的对方是上级时,说话更要留余地。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始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不安的心理急剧加速,失去平衡,引起强烈的反感,从而产生不良后果。因此,不宜一开口就说“不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先说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那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是可以理解的。
当拒绝别人时,不但要考虑到对方可能产生的反应,还要注意准确恰当地措辞。比如你拒聘某人时,如果悉数罗列他的缺点,会十分伤害他的自尊心。倒可以先称赞他的优点,然后再指出缺点,说明不得不这样处置的理由,对方也能更容易接受,甚至感激你。
大凡来求你办事的人,都是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般地说,对你抱有期望越高,越是难以拒绝。在拒绝要求时,倘若多讲自己的长处,或过分夸耀自己,就会在无意中抬高了对方的期望,增大了拒绝的难度。如果适当地讲一讲自己的短处,就降低了对方的期望,在此基础上,抓住适当的机会多讲别人的长处,就能把对方求助目标自然地转移过去。这样不仅可以达到拒绝的目的,而且使被拒绝者因得到一个更好的归宿,由意外的成功所产生的愉快和欣慰心情,取代了原有的失望与烦恼。
当你想拒绝对方时,可以连连发出敬语,使对方产生“可能被拒绝”的预感,形成对方对于“不”的心理准备。婉转地拒绝,对方会心服口服;如果生硬地拒绝,对方则会产生不满。
9.让生活充满幽默的乐趣
人生不是一潭沉寂的死水,她需要有生气,有活力。幽默可以调剂你的人生,幽他一默,幽自己一默,幽事一默,幽物一默,凡可幽默者皆幽默。让自己的心弦拨动,为生活添彩,人生才更有情趣。
幽默这个词虽然大家并不陌生,常常听到有人挂在嘴上,似乎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若有人问“什么是幽默”时,还真的不容易讲清楚!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风趣幽默的语言。在中国的传统文艺晚会上,相声小品之所以一直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就在于它的表现形式离不开幽默,那幽默的语言强烈地感染着观众的心,幽默的话能抓住听者的心,使对方平心静气;也可以使一些深刻的思想表达得更加生动和形象。
为什么只要卓别林等喜剧人物一露脸,他们一张口、一举手、一投足,立即便能把人们的心弦拨动,使千万人为之捧腹、为之喷饭倾倒?这奥妙就在于: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启人心智、令人愉悦的幽默。
幽默具有神奇的魅力:可以使愁眉苦脸者笑逐颜开,也可以使泪水盈眶者破涕为笑;可以为懒惰者带来活力,也可以为勤奋者驱散疲惫;可以为孤僻者增添情趣,也可以使欢乐者更愉悦。
心理学家认为,幽默是人的能力、意志、个性、兴趣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社交的调料。有了幽默,社交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甜美。它是引力强大的磁石,有了幽默的社交,便会把一颗颗散乱的心吸人它的磁场,让别人脸上绽开欢乐的笑容。它是智慧的火花,可以说这种交往是智慧的体现,是智慧者灵感勃发的光辉。不同的人对幽默又有各自的欣赏眼光。
对哲学、宗教等方面有嗜好的人会对哲学性的幽默。他们往往能对自身弱势进行嘲笑。对这类幽默感兴趣的人并不是自虐狂,而是具有一种能坦率地承认并欣赏自己的弱点,并能超越它们的开阔胸怀。
是以一种出乎意料的独特方式摆脱理性而产生此类完美的“蠢话”。这种幽默绝不会来自傻瓜的头脑,而是高度智慧的结晶。喜欢这种类型的人理性思维较发达,追求精神的自由奔放。
是对社会风气、对人性某些灰暗面的嘲讽,酷爱这类小品的人是在以一种半超然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这种幽默的欣赏者往往以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即所谓“上帝的眼光”来看待自己与人类自身,成为自己与人类命运自由而超然的观察者。
最轻松的自我娱乐方式是插科打诨式的“胡言乱语”。对于那些刚开始体会推理之味的对世事涉足不深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对此会兴趣盎然。
生活中如能妙用幽默,对你的人生自然是大有益处的。
人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种种引起麻烦的事情,如果借助于大笑一场,就能“化干戈为玉帛”,从而减少过分忧虑。所以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大笑还可以使人振作起精神,以轻松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样,引起烦恼和忧虑的麻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忧郁的情绪也就逐渐消除了。
古语说得好,快乐长寿。幽默能够使人健康,对于这一点现在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因为幽默能使人变得格外坦率和诚恳,使人感到愉快,心宽体胖自然身体也会变得更加健康。
许多人在事业和工作的路途上,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其中有一个障碍就是人们在心理上对新的工作感到难以适应。究其原因,大部分来自对人际关系的忧虑。但挑战和困难其实也是一种机会。要知道,获得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一个代价就是应该把自己的某种能力和专长放在一边,在与他人的交往上多下工夫。也许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教师、职员、工人,但是让你当校长、经理或其他负责人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感到不胜任,从而陷入困境。因为处理众多的人事问题要比发挥个人的才能困难得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亲密、最可靠、最稳定的社会单元。“生老病死,婚姻嫁娶”,乃自然与社会规律,两个男女相爱结婚,如能学点幽默,对于相互情感沟通,减少摩擦是有好处的。下面是一对夫妻幽默的对话:
“夫人,你怎么始终不明白钱的事情,别以为自己所买的东西全是打五折的。”
“所以我才愿意嫁给你,你的聪明才智也是打过对折的。”
这段对话,人们听后都一定会发出笑声。夫妻之间,为生活,为金钱,彼此难免存在分歧。可是如果不用恰当的形式转移矛盾,而是赤裸裸地批评对方的缺点,夫妻之间不吵才怪。可见家庭之中也要有幽默的表现形式,才能增进感情,减少分歧,令双方陶醉。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都要从事某项工作。虽然某项工作你可能喜欢,也可能厌烦,但你终究要做下去。
为了使自己的工作出色,事业成功,更要加倍努力。那些在“位子”上终日思进取的人是无所作为的。一般而言,人们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其共同点都是考虑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加强与同事及上下级的沟通,避开人际关系中的僵化与失误,使自己事业获得成功。
要做到这一切,学点幽默能够使你与上司、同事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你也会因此而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一个能关心和信任别人,又能被众多的人所信任和喜欢的人。有人说,获得工作上的成就和事业上的成功是要具备很多条件,但幽默有助于你改善和他人的关系,促进成功,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0.直不隆咚不如“温柔一刀”
做人要有方有圆,但如何方如何圆却大有学问。家庭中的方是要互相照顾,关心和体贴,圆就是要有关心,体贴的方式与方法。问话不干巴、直接,关心不显僵硬,更能让生活充满艺术和温馨。
人生并非每天都是一些严肃认真的事,有时生活中是需要要那么一点“废话”的。正如笑星赵本山所说:“九八抗洪,江主席访美,一年发生的大事太多了。可那也不是他干得呀!”
人与人的交谈中总带有一些废话:陌生人见面有礼节性的客套,客人见面要寒暄一番……夫妻相处,更要讲一些甜蜜的废话。
妻子回到家,推开门,丈夫劈头就问:“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而妻子也许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已经是急匆匆地赶回家来的,一听这话就火了:“我晚回来关你什么事?管头管脚,你样样都要管?”丈夫也火了:“我问错了?我问你怎么会这么晚才回来,又有什么不对?”
的确,单单把丈夫的话写出来分析,是没有什么不对,他要了解一下妻子晚回来的原因,其中包含着关心的意思。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让我们来看看,要是给这些话加上点无关紧要的“废话”,效果会怎么样。
丈夫说:“阿玲,你回来了!今天好像晚了点……”其实,你别问下去,妻子就会说明晚归的原因了。同样问询晚归的原因,加了几句多余话,却让人感到亲切和体贴。
同样,如果丈夫那句直率的问话已经出口了,妻子在回答时注意加上一、二句无关紧要的“废话”,比如说:“你瞧,我这不是回来了?”或者“真对不起,让你等急了吧?”这样,两个人也不至于吵起来,即使妻子不忙解释原因,丈夫焦急和不耐烦的心情也能缓解了。
对于这种近乎于婆婆妈妈的事,做丈夫的往往很不在意。比如:
丈夫马上要上班了,温柔细心的妻子反复叮咛:“中午饭后别忘了吃药”,“下午天要冷的,带件衣服走吧。”丈夫不耐烦地说:“你有完没完?年纪还不大就这么唠唠叨叨的”,试问,妻子这时会怎样想?妻子自然会感到伤心和委屈。
再如,丈夫回到家里,把该买的买回来了,该做的做了。妻子问什么他答什么,一言两语、干净利落。可是,妻子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同姐妹们唠家常时,不无埋怨地说:“我那口子老实得像块木头,三拳头打不出句话来。”原来,妻子内心在期待着丈夫除了讲这些最“实用”的话之外,再加一些温存的“废话”。
这种似乎无关紧要的“废话”,用术语来说,叫“冗余”。
人们在恋爱的时候,需要许许多多这类冗余的话。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充满着只有对方才体会得到的情意。可是,在婚后夫妻交往中,对这种冗余度的要求减少了,从个人的感觉来说,既已成夫妻,再说那些“年轻人”的火热的话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夫妻间事务性的“正经话”越来越多,含情脉脉的“闭话”则越来越少。时间一长,双方都会感到失去了什么,逐渐产生“家庭是爱情的坟墓”之感觉。
注意一下人们从恋爱到结婚乃至家庭生活的不同阶段中对语言交往冗余度要求的变化,有助于夫妻间保持亲密和谐的关系。
例如,丈夫不慎丢失了20元钱,回家对妻子说了。妻子既感到可惜,又埋怨丈夫不谨慎,不停地唠叨起来。她从丈夫平时大大咧咧的作风讲起,举了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实例,叮嘱丈夫下回要把钱放好……丈夫理亏,感到妻子讲得在理,然而,妻子的这种分析和叮嘱,冗余度太大了,且不断地重复,就让人受不了了。最后,免不了要吵起来。其实,当夫妻一方有了过失并已认识到了的时候,对方不仅不能有过多的冗余,而且还要比往常更简略一些。设想一下,丈夫丢了钱,妻子听说后,就简简单单说一句:“丢了就丢了,不过你乱放东西的习惯是得改一改。”这句话既把批评的意思讲了,又充满着对丈夫的信赖和体贴,充分尊重了他的自尊心。因为这时丈夫自己也在懊恼和反省,妻子只需点一点,就足够引起他的重视了。
夫妻间说话也有讲究,该说不说,不该说偏多说,夫妻怎么能说到一块儿?所以,适度地说些多余的废话,让对方高兴一下,是对对方的体贴。
11.少说多听常点头
三省吾身,得到的教训不可细数。惟有“少说多听常点头”才能少招人怨,多得人助。人有“显大扶弱”之性,若你能更显柔弱一面,他人会将你视为需要救助一方,而多向你传授一些讯息和经验,借此丰富自己的经历也是做人的一种韬略。
要“多听少说常点头”并不容易,其实这并不抵触自己的原则,只有这种为人处世的柔软才不易断,才能持久,才能存在。
一位少年只身离家,要到外面打天下,临行前,他的父亲告诉他:“多听少说常点头”。
这位父亲真是个尝过人性滋味的人,“多听少说常点头”,真是一颗金丹。
事实上,这句话相当浅白,不用解释也懂,但为何要如此做,可不是人人能懂。
“多听”,就是多听别人说,听别人的做事经验,听别人的人际恩怨,听别人话语透露出来的有关周围环境的讯息……你多听,别人就会因为你“多听”而多说,他说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
“少说”,能多听,自然就会少说。少说不但可以“导引”对方多说,还可以避免流露自己的内心秘密,更可以避免说错话,得罪别人。少说,你就成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一切的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中。
“常点头”,这并不是要你做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的专注和附和,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多点头迎合,并且配合,这样子人人会当你是好朋友,你就没有走不通的道路。
“多听少说常点头”的原理就在于顺着客观环境,避免凸出自己,为的就是降低别人对你的可能伤害。
“多听少说常点头”这个原则适合于人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初出社会“多听少说常点头”是学习;中年时期,事业呈现往上的态势,“多听少说常点头”则可减少阻力;到了老年,事实上,老年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如缄默养气,并且多“点头”,鼓励年轻人,否则就无法获得别人的敬重,成为人人讨厌的“老不死”了。
12.微笑面对患难人生
一个人脸上的动人微笑,比她身上所穿的衣服是否华丽要重要得多。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让我快乐,让我心情愉悦,我也会同样待你的。
微笑是疲倦者的温床,失望者的信心,悲哀者的阳光,又是大自然解除患难的良方。
在一次大型的宴会上,有这样一位女宾客,她不久前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她急于要使自己给他人留一个良好的印象。她浪费了很多金钱买貂皮、钻石、珍珠,但她的表情却显得尖酸刻薄和自私,足以拒人千里之外。这位女士没有搞懂一个简单的事实:每个男人都认为一个女人的动人微笑,比她身上所穿的衣服是否华丽要重要得多。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的高级助手查尔斯·史考伯的微笑价值百万美金。因为查尔斯·史考伯的性格、他的魅力、他那善于讨人喜欢的能力,几乎完全是他卓有成就的原因。而其人格中一种最可爱的因素,就是那人见人爱的微笑。
微笑胜于言论,对人微笑就是向人表明:“我喜欢你”、“你让我快乐”、“我喜欢见你”。如此,别人当然就会喜欢你。
狗为什么会如此招人喜欢?它们见到主人,便摇头摆尾,示亲乞欢,高兴地几乎要从自己的躯壳里跳出来。自然的,它们的主人一看到它们也会十分的开心。
那么,我们是否必须一见人便张嘴就笑?哪怕是一种造假的微笑?当然不是!要知道微笑不能用来欺骗他人,一旦做作的微笑被人识破,人们就会从内心里开始反感,还不如面无表情的好。我们所说的微笑是一种真诚的,发自于内心的微笑。
纽约一家大百货商店的人事部主管曾说:“他宁愿招用一个小学未毕业但能保持微笑的女孩,而决不会聘用一位整天板着冷漠面孔的哲学博士。”
美国一家大型橡胶公司的董事长说,根据他的观察,一个人除非对自己的事业很感兴趣,否则很难取得成功。这位实业界的领袖,对那句单靠十年寒窗就可功成名就的古语,并不表示十分的赞同。“我认识一些人,”他说,“因为他们创业的时候充满激情,他们成功了。后来,我看到这些人变成了工作的奴隶。他们一点兴致也没有了,因此就失败了。”
你见到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表现出很愉快的神情,如果你也期望他们很愉快地见到你的话。你的笑容就是你好意的信差。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曾鼓励成千上万的商界人士,一天中每一小时对每一个人微笑。这样的结果如何呢?
下面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会员塞·哈德寄给戴尔·卡耐基的一封信。他的情形并非独一无二,事实上,它是好几百个人中的典型例子。
他在信中说:
我结婚已经十八年多了;在这期间,从我起床到我出门去上班,我很少对我太太微笑,或对她说上几句话,我是百老汇最沉默寡语的人。
听了卡耐基先生的培训课,我想试上一个星期看看。因此,第二天早晨,一起床,我便对镜子中的自己说:“塞,你要微笑,现在就要开始。”我坐下吃早餐的时候,我向太太招呼说:“亲爱的,早上好。”我说话的时候面带微笑。
你曾经对我说过,她可能大吃一惊。可是你对她反应的估量太保守了,她被弄糊涂了,表情显得惊讶不已。我告诉她,这种情形将会和家常便饭一样。从那以后我天天这么做,我已经坚持有两个月了。在这两个月中,我的家庭所得到的快乐比去年一年中拥有的总和还要多。现在我去上班的时候,我会对办公楼中开电梯的小姐说一声“早上好”,并报以真诚的微笑;我对看大门的也微笑;我在地铁小店里换钱的时候对他们微笑;我站在交易所地板上的时候,我微笑着看那些从没见过我微笑的人。我就这样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态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不久便发现他们都反过来对我微笑。对那些向我抱怨诉苦的人,我以和悦的神色相待,我面带微笑地倾听。我觉得调解问题容易得多了,我觉得微笑每天都带给我许许多多惊喜与收获。
我与另一位经纪人合用一间办公室,他的一位职员是一个可爱的青年人。他对我所做的改变非常高兴,所以他让我告诉他我对于人际关系的处世哲学。在与他倾心交谈后,他也向我吐露了心声。他对我说,当我初来的时候,他以为我是个脾气很大的人,近来他改变了看法。他说我微笑的时候,很慈祥。
我也改掉了批评别人的习惯,对别人努力地加以欣赏称赞。我不再一味地讲我要什么,而更多地是看别人的观点是什么。这些事真实地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现在的确是一个更快乐的人,一个充实的人,一个更富有的人。
相信吗?这封信出自于一位饱经沧桑、老练世故的股票经纪人之手。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以买卖证券为生,自己立有自己的交易账户,要知道这是一种很难成功的行当,一百人里面几乎要有九十九个失败。
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麦克奈尔教授谈及他对笑的见解:有笑容的人在管理、教育、推销上会更有功效,更可以培养快乐的下一代。笑容比皱眉更能传达你的心意。这就是在教学上要以鼓励代替处罚的原因所在了。
机敏的你该怎么去做呢?有一个办法:强迫自己微笑。如果你独处,可自己吹口哨,或哼哼调子,唱唱歌。做出快乐的样子,那就能使你快乐。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曾说过:“行动似乎是紧随感觉而行。但实际上,行动与感觉是并行的。我们能使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形成规律,也能间接地使不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产生制约律。”
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把欢乐失掉了,就要重新寻找欢乐的途径,每天欢乐地起、坐、行、走和说话,好像欢乐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一样。世上人人都在找寻快乐,但只有一个方法真正有效,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快乐与环境无关,而是依靠内心的感觉。
无论你身在何处,你在做什么事,你如何去想是你快乐与否的决定因素。我们会看到:两个人在同一地方,做同一事情,彼此有同样多的金钱与声望,而一个人痛苦,另一个却会快乐。原因何在?答案是:心境不同。在非洲闷热的环境流着汗做苦工,每天只能赚七个钢币的穷人,一样会有在公园马路上悠闲的富豪们同样快乐的面孔。
“事情本身并无感情,”莎士比亚说,“是人的思想决定了一切。”
林肯也曾说:“多数人的快乐同他们想要得到的相差无几。”一点不错,戴尔曾看到了这项真理的一个生动例证。一天他正在纽约的长岛车站走上阶梯的时候,看到前面有三四十个拄着拐杖上阶梯的残疾儿童,有一个男孩还需靠人抱上去,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开心地大笑,似乎在做一项十分有趣的活动。这一切使他惊奇不已。戴尔对他们的一位管理人表达了自己的敬意。“是的,”他说,“当一个儿童明白他将要终生残废时,他最初会很害怕,但之后,他就会接受自己的命运,也就还会同正常儿童一样快乐。”随后,戴尔也向那些儿童由衷地表示了自己的敬意,他说:“这些儿童给我上了一课,我相信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富兰克林·贝特格,当年圣路易红雀棒球队的三垒手,现是美国最成功的保险商之一。他说,他早就发现人们永远欢迎微笑的人。所以,在走进一个人的办公室以前,他总愿意酝酿片刻,想想他必须感激的许多事,展现一个真实迷人的微笑,然后,他会面带微笑走进去。他一直认为这种简单的方法,对于他迅速地销售出保险并且获得的巨大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细读下面哈巴德的一点明智的建议吧,但不要忘记,仅仅阅读对你无济于事,除非你真正实行。
每次外出的时候,你整理一下自己的表情,头抬得高高的,勇气饱满;在阳光中欢畅呼吸;对朋友微笑,每次握手都使出力量,不要担心被误会,不要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烦心事。要在你心中确定你喜欢做什么,然后,目标明确坚定,向你的目的地行进。心里想着你喜欢做的伟大事情,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为满足你欲望必需的机会,正如珊瑚虫由潮流中取得所需要的原质一样。在脑中想象你希望成为的那个有能力、诚恳、精于的人,你要相信你所保持的思想,会时时刻刻地改变你,使你成为那种人……思想是决定性的。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勇敢、诚实、快乐。思想正确就等于是在创造,所有的事都是由希望而来,每一个忠诚的祈求,都会实现出来。我们心中关注的是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迅速扯掉你愁苦的面容,把头高高昂起,你就是明天的胜利者。
因此,想要给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让他人喜欢你,就要切记两个字: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