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2008年对无数的中国人来说是不平静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叙说个人的情绪,该是多么渺小。因此,虽然无数次在脑海里构想过这篇短文的写作,无数次在脑海里将那些对我影响至深的人一一罗列,无数次在脑海里设想要在何等的激情中对这段人生作一个小小的总结,但面对黑色的键盘和白色的页面,我竟无语,我一时难以完全表达对生的新认识、对爱的新感悟和对情的新依恋。
我记得,30来年断断续续的求学路上,困难颇多,但一路平稳走来,因总有人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施以援助之手,今日人虽或远或近,联系虽或疏或密,但温情始终存于心中。
我记得,父母生养育教之恩和兄姐手足关爱之情给了我永远坚实的支撑,先生和稚女使我的生活永远充满希望与喜悦。
我记得,四川大学对我专业学习的开启之恩,中山大学对我专业深造的引领之恩。硕研期间,陈长畅教授、冯平教授、徐俊忠教授等良师的谆谆教诲仍犹在耳。
我记得,攻博期间导师叶汝贤教授的学术旨趣和品味对我的深刻影响。导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十分关注,经常谈及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受其影响,我的博士论文最终以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为研究视域,以李达唯物史观思想为研究主题。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导师对提纲和草稿多次提出修订意见,直至成形。在论文写作遭遇瓶颈时,导师及时指点迷津,使我豁然开朗。求学几年,师母更在生活上关怀备至。在导师家中,如家乡的亲情在康乐园重现。
我也记得,博士论文的写作得到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徐俊忠教授、王晓升教授、旷三平教授、李尚德教授、刘森林教授、徐长福教授、谭群玉教授等诸位老师的悉心指导,释疑解惑,难以尽表。
论文的写作还得到了李达秘书、《李达文集》编辑组成员、武汉大学出版社曾勉之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王炯华教授,武汉大学何萍教授,武汉大学雍涛教授,武汉大学档案馆余学煜老师,广东省社科联李恒瑞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卓红教授,广州大学胡潇教授给予的无私帮助和鼓励。感谢李达研究者所提供的基础性与文献性的资源。
拙作的出版得到了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力支持,暨南大学出版社秦志强编辑也付出了大量辛劳,在此深致谢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今天,站在南湖烟雨楼上,滚滚红尘扑面而来。能有拙作告慰前辈,略有心安……
罗海滢
2008年8月于嘉兴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