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气血水火精神学说中的气、血、水、火、精、神概念,与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精气、气、水、火、神等范畴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哲学上的精、精气、气范畴是标示世界本原的物质存在,是抽象的概念:而阴阳气血水火精神学说中的精、气、血等概念则是医学科学中的具体物质功能模型概念。中医学属于自然哲学,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认识能力,在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时,也必然会发生哲学与医学、抽象与具体的物质概念混称。在阴阳气血水火精神学说中,气、血、水、火、精、神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气、血、水、火、精、神理解为相对“有形”的实体及作用、功能、属性、模型的辩证统一。
气、血、水、火、精、神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模型)。其中,气、火、神属于阳,血、水、精属于阴,在这里,阴阳是对气、血、水、火、精、神的概括。至于阴阳,虽然前已述及,但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阴阳,有广狭二义。广义的阴阳是哲学上的阴阳概念,狭义的阴阳是中医学关于人体基本生命物质模型的概括。实际上,这两种含义在中医学中均有体现。“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阴阳即道也。而道的含义很多,不止于阴阳,如道德之道,事物规律之道,等等。在本书中,对道作出了规定:道即是阴阳,是对阴阳的简称。阴阳是对人体基本生命物质模型的最高概括。何谓人体基本生命物质模型?即属于阳的气、火、神和属于阴的血、水、精。这六大基本生命物质模型相互转化和作用,最终形成人之形体与精神,是两者的化生之源。即道是人之基石,人之根本,没有道,没有阴阳,则无以成形体之质,没有形质,则精神无以发生和依附,故有着“道—形—神”的人体发生逻辑结构模式。即阳化阴,阴成形,形生神,人乃成。人之道,即阴阳,阳是无形之物,阴是有形之质。简言之,阳是人体的气、火、神三大无形之物,阴是人体的血、水、精三大有形之质。阳是人体内无形流动的气、火、神,阴是人体内有形流动的血、水、精,都是人体内流动着的十分活跃的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虽名分为六,实则阴阳二道,二道是一道,气、火、神为三阳,血、水、精为三阴,而最终统一于阴阳。
值得指出的是,气、血、水、火、精、神概念的产生,最初固然是基于物质本身最基本形态的认识,这是它们产生的来源,是不可否认的,但同时又超越了物质形态本身,不为其所束缚,将其引入生命科学中,更多的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物质的功能模型来解释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原理和规律。它们来自于中国古代贤哲对人与自然的认识和思考,是立足于宏观、整体、动态、联系等层面上的认识,是一种高度总结和高度抽象了的认知结果。因此我们只能继续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导下,运用整体思维,从宏观上、动态的角度辩证地去理解和研究,而不能采用还原论的分析方法去认识和研究,因为它们不是从微观中而来,不具有还原性,这也是中医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
一、阳的基本含义
“阳”,无形者也,泛指一切无形之物,根本属性特征为主动、主外、主温热、主光明、主兴奋等。在中医学中,将对人体具有激发、推动、兴奋、温煦、升散、蒸腾、明亮等作用及特征的无形之物统归于阳。阳又可进一步分为三种:气、火、神,合称“三阳”。“气”,是人体内具有激发、推动、温煦作用的无形之物,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推动者,是阳中最基本和最广泛者。“火”是人体内具有激发、推动、兴奋、温热、升散、蒸腾、明亮作用的无形之物,其温热、升散之性要强于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体温的维持、体液的流动有重要的作用。“神”是人体内主管精神意识思维的无形之物,又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是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阳。故气主管一般的生命活动,火主管温养人之一身,神则主管神志和主宰生命。三者之中,气是基础,是外围,气走表,维护一身之外,为人体与外界的第一道屏障,故伤病先伤气。火为纯阳之物,性激烈,贯通上下内外,既守中,又发表,主温养一身,为第二道屏障。而神为核心,调控人之一身,为真阳之所在,居最里。
三阳分类理论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传统上所讲的阳虚证,可进一步细分为气虚证、火虚证和神虚证,即应分清楚是三阳中的气虚,还是火虚或神虚,或是两种以上的阳虚。如单纯的气虚,常见面色淡白,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恶风,治以补气,药用党参、白术、甘草之类即可。若是火虚,则症见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舌淡苔薄,脉迟弱,治以补火,药用黄芪、桂枝,重者加附子、干姜等。若是神虚,则症见神疲乏力,思维迟钝,精神不振,或健忘失眠,记忆力低下,重者昏迷等,治以养神或安神,药用茯苓、茯神、远志,重者加人参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上,很少见到单一的阳虚,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如气火亏虚证、神气亏虚证等,如果三阳均有亏虚,则称为“全阳虚证”。阳的生成主要是靠肺脾两大藏系对外界的太虚和水谷进行同化作用所产生,肺所产生的为天阳,脾所产生的为地阳,二阳于胸中交汇,形成“宗阳”,为综合之义。宗阳包括三大成员,即气、火、神,用以化生人之阴液即血、水、精,后三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为阳,以适应生命活动的不时之需。但阳生阴的模式是主要的,不会轻易改变,这符合阴阳学说阳主阴从的思想。
综上所述,阳的基本内涵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阳是人身之本
人,乃天地万物之最宝贵者,源于其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及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高于万物之最根本者。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来自于健全的形体,尤其是高度发展的人脑,是人脑对环境的认识与反映;而人脑的产生与营养的供应,则来自于人体液态流动的精华物质——血、水、精的濡润和滋养;血、水、精等阴液的产生,则来自于宗阳的凝聚化生作用。因此,阳是人体的根本,人之一身无非一阳之运动变化耳!“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即人身之阳是生命的主导,是最根本的,若失常不固,就会折寿,令人夭亡。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当把阳放在首要的位置,如“血气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
(二)阳分三类:气、火、神
阳,根据性能特点,又可进一步分为气阳、火阳、神阳三大类。其中气阳,又称阳气,简称气,是人体内无形流动的具有温煦营养作用,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生命原动力的物质,“气主煦之”(《难经·二十二难》)。气之为阳,若旭日初升,温而不峻,缓和柔美,又如雾露之溉,轻清弥散,趋外而走表,主持人之一般生命活动,故又称为“柔阳”。
火阳,即少火,简称火,是人体内无形流动的具有温热推动升腾作用的,也是构成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生命原动力的物质,但其温养作用要强于气。如果说,气之为阳,若旭日初升,温而不峻,缓和柔美,那么火则如日中天,蒸蒸日上,阳刚雄劲,无坚不摧,无物可当,对人体的体温的维持、阴液的化生与流动、肢体的活动等均起重要的作用。
神是人体内最重要的阳,是人体内主管精神意识思维的无形之物,又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是人体最重要、最根本的阳。
二、阳的生成
讨论阳的生成,应分阶段而论,因人身有先后天之分,故阳的生成亦有先后天之分,阳按先后天分为先天之阳和后天之阳。
(一)先天之阳的生成
先天之阳,即生殖之阳,主生殖,生成新的生命,先天之阳的生成问题,即生殖之阳的生成问题。生殖,是指产生子代、维系种族的生理功能,是个体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才具备的。中医认为此与天癸的作用有关,只有天癸才可以促使先天之阳的发生、成熟。先天之阳成熟后,蕴涵于生殖之精中。
需要指出的是,自身的先天之阳只能是生殖子代的先天之阳,而非自身生成自身的先天之阳。也就是说,自身的肾藏系所藏的生殖之精中的先天之阳,是自身在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功能是繁殖后代,而不是作用于自身。当然,它的排出(射精)是要消耗自身能量的,主要是肾藏的阴阳能量。作用于自身,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的阳是“元阳”,部分藏于肾藏中,两者不可混淆。因此,先天之阳是由天癸作用而生成的。
(二)后天之阳的生成
在中医学中,先后天之天,指的是生命,先天指生命形成之前,后天是指生命形成之后。后天之阳的生成问题,即指生命形成后的阳是怎样生成的问题。后天之阳的生成主要是靠自身的肺脾两大藏系对外界的太虚和水谷进行同化作用产生,肺所产生的为天阳,脾所产生的为地阳,二阳于胸中交汇可以形成“宗阳”,为综合之义。宗阳包括三大成员,即气、火、神,用以化生人之阴液血、水、精,后三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阳,以适应生命活动的不时之需。
三、阳的维持
阳生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原料同化不断更新,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一)先天之阳的维持
先天之阳即生殖之阳,它生成后储存于肾中,属于肾阳的一种,它的作用是产生生命,故又称为“命阳”,它形成生殖之精,用以繁殖后代。当命阳形成后,亦需要原料同化不断更新以维持,其中最重要的是水谷清阳的营养作用。而水谷清阳来自于脾藏系的运化,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云:“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需要注意的是,先天之阳相对子代而言,称为先天之阳,但相对于自身而言,则属于后天之阳的范畴,因为它是后天形成的(天癸的作用)。另外,先天之阳对自身并无重要作用,而是用来繁殖后代。
(二)后天之阳的维持
后天之阳即在后天形成的阳,包括了所谓的先天之阳。后天之阳主要是靠自身的肺脾两大藏系对外界的太虚和水谷进行同化作用所产生,肺所产生的为天阳,脾所产生的为地阳,二阳于胸中交汇,形成宗阳,此即后天之阳。
(三)具体过程
后天之阳主要是靠自身的肺脾两大藏系对外界的太虚和水谷进行同化作用所产生的,肺脾是后天之阳产生的场所或源头,故又称为“化源”。肺脾两大化源摄取外界的物质原料,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作用后,产生出与自身性能一致的阳,同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主要的物质原料是阳光、空气、食物和水,前两者属于无形,故称为太虚,后两者又称为水谷,水谷是对一切可食之物的统称,食物中均含有水分,故名。这样,主要有太虚和水谷两大物质原料。
1.肺与太虚天阳
肺通过呼吸吐纳作用,吸入外界的太虚,又通过肺之肃清作用形成能供人体吸收利用且相对无害的天阳,又称太虚天阳,同时排出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阳。因此,肺是天阳产生的关键部位。
2.脾与水谷地阳
水谷地阳在外脾(胃的受纳腐熟作用)、内脾的运化作用下,化为无形的水谷清阳,又名水谷地阳,剩余的水谷残渣化为粪便排出体外。因此,脾是地阳产生的关键部位。
3.天地之阳的综合
肺所产生的太虚天阳在肺的肃降作用下继续向下运动,而脾所产生的水谷地阳在脾的升清作用下继续向上运动,两者于胸中相遇,汇聚并综合形成宗阳。宗者,汇宗综合之义也,本质则是肺脾两藏之阳。故笔者认为,肺脾同为后天之本,不独于脾,正如《理虚元鉴》所言:“是以专补肾水者,不如补肺以滋其源,肺为五脏之天,孰有大于天者哉!专补命火者,不如补脾以建其中,脾为百骸之母,孰有大于地者哉!肺与脾一为天,一为地,一为元之根,一化天之阳,一生地之阳,故俱为人身后天之本也!”
四、阳的功用
(一)推动作用
阳主动,阳的推动,激发人体的生长生育及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水、精的生成,运行排泄等。阳的推动作用减弱可影响人体的生长生育,出现早衰,组织器官减弱,血、水、精生成不足,运作迟缓,输布排泄障碍等病理变化。
(二)温煦作用
温煦指阳化生热,温养人体的作用,如《难经·二十二难》所言“气主煦之”。气属阳,故有温煦作用,火的温煦作用更强。阳的这一功能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人体的体温,需要阳的温煦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需要在阳的温煦作用下进行;血、水、精等阴液物质需要在阳的温煦作用下才能正常流动和循行。
(三)防御作用
指阳有护卫肌肤、防御邪毒的作用。阳的防御作用,一方面可以抵抗外邪的入侵,另一方面还可驱邪出外。所以,阳的防御作用正常时,邪毒不易侵入,也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易于治愈。当阳的防御作用减弱时,机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一方面机体易受到邪侵,易于发病;另一方面,患病后难以速愈。所以,阳的防御作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重要的关系。
(四)固摄作用
阳对体内的阴液物质有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并维持内脏处于正常位置而不致下垂,其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
(2)固摄汗、尿、唾、胃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丢失。
(3)固摄精液,防止妄泻。
阳的固摄作用减低时,可导致体内阴液大量流失。如阳虚不能摄血,可导致各种出血;阳不固水,可导致自汗,多尿,尿失禁,吐清水,泻下不止;阳不固精,可出现早泄、遗精、滑精;阳虚二冲任不固,可出现小产、滑胎。阳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阳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和水精的输布、排泄;另一方面,阳又固摄血、水、精等阴液物质,防止其无故流失,阳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相互协调,共同控制和调节体内阴液物质的正常运行、分布和排泄。
(五)阳化作用
所谓阳化,是指因阳的运行而产生的各种变化,这种变化是每时每刻进行着的,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阳化阳。指阳内部之间的相互转化,如气化火、气化神、火生气、火生神、神化气、神化火等。
(2)阳化阴。指阳可化生阴液物质,即血、水、精。
(3)阳再生。指阳本身的除旧更新。
阳化作用是人的生命的根本特征,如果没有阳化作用,人体就无以形成阴液,若无阴液则无以形成形体,没有形体,则无法产生精神,因此整个人体也就不存在了。即内经所讲的“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俱,乃成为人”(《灵枢·天年》)。
(六)营养作用
阳一方面可凝聚形成人体的阴液,乃至形质、精神等,同时又可作为人体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即作为动力源而被消耗。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源,其最根本者,即人体之阳,因其最无形流动活跃,无处不在,无处不到,无孔不入,对人身阴液的补充和形质的补充修复起关键作用,故称为营养作用。阳的营养作用和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阳推动着血液的运行和水精的输布、排泄,形体的发育成熟;另一方面,阳又营养着阴液及形体,乃至精神,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
五、阳的分类
本书将阳分为三大类,即气、火、神。气为阳中之阴;火为阳中之阳,为纯阳之物;神为中阳,又称真阳,为三阳中之最根本者。关于三阳的概念与特点,前已述及,此处仅讨论三阳间的关系。
(一)气与火
气与火同属于阳。其中,火性炎热,为纯阳、刚阳、阳中之阳;气比之则弱很多,气为阳中之阴,偏于温和柔润,故称柔阳。气与火相对而言,则气属阴,火属阳,气柔弱而火阳刚。如在中药中,党参、山药、太子参、大枣、饴糖、甘草这些补气药均是柔润的,而红参、黄芪、白术、鹿茸、巴戟天、仙茅等则属于阳刚之品。在生理上,气与火可相互化生,如“气有余便是火”,“少火生气”等即是此意。在病理上,两者亦相互影响,如火盛时,可伤害到气,影响到气的生成,即所谓“壮火食气”;而当气行郁滞时,则可牵连到火,即气郁而化火,形成“气火郁热”之证。故在治疗上,一方面应理气解郁,升阳散火,使用陈皮、枳实、柴胡、升麻之类;另一方面应清热泻火,导火行滞,使用石膏、黄连、牛膝、山栀、川楝子等,使各有出路,防止气火胶结,难分难解。
(二)气与神
气与神,亦同属于阳。气为阳中之阴,偏于阴柔;神为中阳,又称真阳,为三阳中之最根本者,偏于中性。气行多走表,走脉之外,善行走散而主外;神则喜深藏不露,深居府中而守里,所谓神光内敛,不宜走散,不宜动荡,不宜锋芒毕露,否则,易致夭亡。气与神,一走一守,相互之间亦可转化。在病理上,亦有密切联系,如气虚日久,必累及于神,出现神疲乏力,反应迟钝,甚或痴呆昏迷;同时,神虚之人,亦常见呼吸气短,面色少华,少气懒言等气虚之证,故两者合称为“神气不足”。因此,在治疗上,一方面应补气养气,使用党参、山药、太子参、饴糖、甘草等;另一方面应养神安神,使用茯苓、远志、大枣、龙眼、莲子等。
(三)火与神
火与神,亦同属于阳,其中,火为纯阳,而神为中阳。火性散动,既走表,又行里,贯通一身之上下内外;神则守中守里,宜潜藏,不宜外现。火主动,神主静,两者之间亦可相互转化,需指出的是,火对神的作用要大过气对神的作用。在病理上,两者相互影响,如火盛可扰神,出现心烦失眠、谵妄或昏迷等,而神阳郁滞,则可久郁化火。故一方面应清心降火,引火下行,使用黄连、竹叶、牛膝、连翘心等;另一方面应重镇安神,使用朱砂、珍珠、磁石等。
六、阳的运动变化及其枢机
阳的运动称阳运,阳的变化称阳化,下面分别讨论。
(一)阳运
阳在人体内不停运动,或单独游离活动,或随阴液流动于全身,或凝聚成形质器官,总之,其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激发推动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和机能。阳的运动一旦停止,就失去了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二)阳化
阳在人体内不断运动,从而产生各种变化,一方面同化外界之物为自身之物,以供生命活动之需;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并转化为阴液和形质,还可将人体代谢后的废物的一部分予以回收、再利用,一部分排出体外,以实现机体内外环境物质的交换,维护自身的平衡。若阳化作用停止,人的生命即告终止。
(三)阳机,阳和(阳秘)
阳运动变化的枢机称阳机,包括四种形式,即升、降、出、入。升是阳自下而上的运动变化;降是阳自上而下的运动变化;出是阳由内而外的运动变化;入是阳由外而内的运动变化。人体之阳,不管如何运动变化,总不外升、降、出、入四大方面。这四大方面的运动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须同时畅通无阻,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正常和谐的阳机状态,称为阳和或阳秘。若阳机失去其机,则生命活动也就终止了,若阳机失去其和,则可导致各种病理变化。故《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七、阳活动的重要场所
阳活动的场所,从理论上讲,是无处不在,遍布周身的,但有一些地方是最为关键的,称为“要道”,主要包括息道(呼吸道)、谷道(消化道)、尿道、胆道(胆管)、生殖道、血道(血管)、五官窍道及毛孔等。这些地方大多数是阳活动的关键场所,若有病变或阻塞,影响阳的运动,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八、阳的排泄
阳的排泄指阳经过代谢后形成的废阳或残阳,随人体阴液通过三大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
(一)汗与呼气
肺主宣发,将水液输送到体表毫毛,被阳蒸化为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而汗水中亦带走部分“残阳”,肺主呼吸,在呼气时,亦可带走部分“残阳”。
(二)尿
尿液是阴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与肺、脾、肾等系统密切相关,尤以肾为最。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关键作用,肾将人体的多余水液形成尿液并排出体外,尿液中即含有一定的“残阳”。
(三)粪
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便中亦带走一些水液,腹泻时,大便含水较多,在带走大量水液引起伤津的同时也导致阳的丢失。
总之,人体的“残阳”一方面通过无形的方式(呼气)排泄,另一方面通过有形的方式(通过阴液)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