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17000000003

第3章 西庄雅集

杜琼(用嘉、东原、鹿冠道人)老师,虽然目眩耳鸣,体弱多病,但他教授沈周经学、绘画,却像以前教授沈贞、恒兄弟时,同样地认真。他是一位天生负责尽职的教师,难怪十五六岁,乃师陈继应召出山时,竟选他继任师职,教授同门。

这位被贤士大夫尊称为“东原先生”的苏州乐圃里的隐者,山水画风虽然出于北宋董源一派;但他那丰富的画史知识,使他并不像某些画师那样,把自己局限在一种狭小范围之内;此外,他的人物画,也相当可观。因此,他教学的方法,也不同于一般画师,只指导学生临摹古画;甚至仅限于临摹画稿。

每当他教学生临摹或鉴赏一幅古画时,杜老师总是先叙述画家的生平、人品,然后再分析作品的特征:

“先生名公望,字子久,龆龄时螟蛉与温州黄氏,遂姓其姓。其父年已九十始得先生为嗣,喜而谓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杜老师口中的故事,总是那样生动有趣。对一位画家学画的渊源和风格,则又分析得具体而清晰,绝不含混其词:

“作画(指黄公望)师董叔达、僧巨然;坡石皴散极稀,而韵亦殊胜,所谓自成一家者也。”

元末明初画家王孟端在南京,听人月下吹箫,清澈婉转。第二天往访吹箫人,并画竹为赠。笑说:

“我为箫声来,以箫材报之。”

岂知吹箫的是个不解风雅的商人,知道王孟端的大名后,取出書缎两匹作为回报,并恳请他再为配画。

“我来岂徼货哉!”由于不层其俗,王孟端扯裂画竹,转身拂袖而去。

诸如此类的故事,无论出自杜老师的口中或笔下,都在沈周心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杜琼老师言谈风貌,永远像杯陈酒似的,醇厚而耐人寻味。平日头戴鹿皮冠,手策方竹杖,和陈宽老师徜佯于苏州一带的山水之间,望之有如晋唐时代的古人。继俞贞木和乃师陈继之后,杜琼是第三位被有司定著为儒籍的苏州学者。每当朝廷诏下,保举贤良,地方大员往往首先便想到杜琼。但是,像沈周的祖父一样,杜琼有着无可动摇的隐居的心志。

两岁时便失去了父亲。有很长的时间,在恶运笼罩之下,杜琼仿佛被驱进一条暗无天日的甬道理面。丧妻、丧子、丧继室;直到年近六十,才由再续夫人重新为他生下二子。他的亡子,名“嗣昌”字“继文”——由此可见杜琼对长子期望的殷切。他形容儿子是“青春冰雪姿”。死的时候,刚好三十岁,和此刻的沈周不相上下,而他们的气质、天赋,又何其相似。以前杜琼虽然也教贞、恒昆仲绘画,但他对沈周的钟爱,似乎大异寻常,几乎把对亡子的爱和耐心,全部灌注在沈周身上。这些日子,他正十分耐心地在沈周所辑的二十几幅永乐、洪熙年间名士所画册叶后,一一题写画者的小传,剖析他们的画风。其中谢孔昭、金文鼎、沈寓(公济、臞樵),都是当年和沈周祖父同时应举进京的贤才;一时俊彥结为好友,多少年来,始终是为人称道的盛事。二十几位画家中,浙江钱塘人戴进(文进、静庵,或以“琎”为名),被认为有明以来,画家的第一人。戴进下仅广泛地学习诸家所长,绘画题材,更无所不包,但他的命运,至今仍然十分潦倒。

让杜琼大感意外的,册叶的最后一幅,竟是他自己四十几年前所临的一幅董源山水。真是久违了;这画真迹在朱景昭家,年轻的他,也只是借临一过;不知何时给了爱徒沈周。重看青年时代的笔墨,感觉上带有几分稚拙。自然,现在笔力,下会再有那种稚拙之感。但,人也不可能再恢复年轻岁月了;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

沈家世代相传的许多宋元真迹,总使一向处于贫困中的杜琼,看得眼花缭乱。沈周的曾祖沈良琛(兰坡),是元末明初大画家王蒙(黄鹤山樵、叔明)的好友。王蒙曾经夜访沈兰坡,留下精心绘制的山水小景。王蒙巨作“太白山图”,也藏于沈家。由于是下世之宝,为了怕惹出祸患,平日不仅不出示给人欣赏,甚至下愿随便在人前提起。

从沈周所珍藏的古画,从他无比勤奋地学习宋元明历代画家所长,使杜琼预见他的艺术前途,当不下于年逾古稀,潦倒杭州的戴进。而他的气度、人品,在经、史和文学上的造诣,将使他像北宋山水大师那样,不仅以画艺名世,而是借着变幻不居的自然,表现胸中的逸气,以启发人明洁高尚的心志。

册叶中,杜老师也写下他对沈周的评语:

“启南所画,素善诸家,今叉集众长而去取之,其能返其本乎!”——题沈氏画卷(注一)

当沈周的画风,由细致秀润的山水小景,逐渐拓为重峦叠書的大幅时,杜琼和沈周同时感到,他的书和画无法相配:无论书体和功力,都需要再经过一番斟酌和努力。

天顺六年(一四六二),沈澄征士以八十八高龄逝世之后,相城西庄突然冷清起来。仿佛一个繁盛的世代,烟消雾散了似的,给人一种空茫茫的感觉。揽镜自照,年方鼎盛的沈周,也在头上发现了星星的白发。究竟是岁月的飞逝,或是忧愁所致?不论何种原因,仍以不让父母知道为妙,因此赶紧用镊子,拔了开去。但是白发恍如春草,一旦明萌发了,就会越来截多。虽然立意隐居,有时仍然会有一种青春逝去,一事无成的苦闷,不得不借着诗笔,发洩心中的抑郁:

“一日复一日,一朝复一朝,青春不用椎,白发不待招。渐见襁者大,还催欠辈凋,惜问学仙侣,此关果谁超?神仙木冥冥,其言亦寥寥,独有姬孔业,天地同遥遥。”——拟一日复一日(注二)

三十六岁的壮年人尚且有这样的感慨,年逾八旬的老人心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晚年的沈澄不仅好客,更是位美食主义者。生性孝顺的沈恒,总是尽一切心力,使老父欢娱。经常使人到苏州,采办美酒嘉肴。更设法邀高德硕学的前辈,到西庄来燕集,以驱散老年人心中的寂寥。然而,远在六年前,沈澄就深深地感觉到“渐见襁者大,还催大辈凋”的岁月磨痕——不,应该说是“渐见儿辈老,还催同辈凋”吧。尤其想到四十几年前,同时应召进京的十人,均是一时俊彥,谈笑欢饮,和诗联句,无涯乐趣仍然深印于记忆里。而今则凋零殆尽,仿佛深秋的残叶,摆在面前的,是霜雪的覆盖。如果要十位好友重聚,除非梦里幻里,或是在另一个世界之中。

“自吾与子亲接诸儒之雅好,而今不可复得矣;虽然不可复得,吾未尝不往来于怀也;子其为我效而图之。”沈澄对八十一岁的沈寓说。

除沈澄外,沈寓是应征十友中,硕果仅存的一位。这位苏州隐土的山水人物画,早年深受仁宗皇帝赏识,一时荣宠有加。但不久,却以病求归,像沈澄一样优游林下,含饴弄孙。

从沈寓的远祖,就擅于写真术,以后世代相传。画法上,沈寓下但继承了家学,更博采诸家所长。加以他在晋宋诗上的造诣,使他的人物画古雅、富创意及书卷气。

经过回忆、思索之后,各人的性格面貌,重在沈寓的眼前浮动。再与西庄的景物配合,巧妙无间地施之笔下。

沈寓“西庄雅集图”完成之后,年已八十二岁的沈澄老人,整个神思都好像被摄进画中,面对画里的当日嘉宾,重新沉醉于壮岁的梦境。

十友中,陈继不仅成为贞、恒两兄弟的塾师,他的公子陈宽,更竭心尽力地教导沈周和沈召。金维则是沈澄老人的姐夫,两人非止义气相投,更是骨肉至亲。谢晋(孔昭、兰庭生、葵丘翁),诗、画才能敏捷异常;在大庭广众之中,奋笔挥毫,寻丈长的巨幅山水,下到一日工夫,就告完成。他的口才、机智和风趣,更加令人倾服,每于谈诗论文之外,说一些诙谐戏谑的话语,使举座拍案叫绝。

……

这些当代的杰出风雅之士,在西庄的燕集中,都有形无形地灌溉着沈澄老人子孙们茁壮、成长中的心灵。

沉思默想中,老人也重新评估自己的借病乞归,并与儿孙相约不仕,到底是否为得计。如果宦途果真安稳,何以应举的十友当中,有两人半途而返,连京城都不愿进入。更有数位,像他一样地急流勇退。犹忆洪武年间,下仅百姓动辄得咎,连廷臣被杖死、放逐、或满门受祸者,也所在多是。苏州某些地方,甚至到了邻里几空的地步。倒是一些下入公门,不问世事的隐逸之家,较多保全;沈周好友吴宽的先世,就是很好的例子。

环视子孙,除了承欢侍宴、下田视耕之外,每日不是诗酒吟啸,便是挥毫作画。经学、文史、艺术——沈澄老人眼中天下至为珍贵的文化,莫不集聚在西庄。并可以预见地,从这个乡村别墅中,发扬光大。

学术上的成就、光辉之外,子孙的贤孝,更使老人感到欣慰和骄傲。他知道,儿子、长孙都不善饮。但是,在燕集中,为了使他欢娱尽兴,于歌诗吟咏之外,也常陪他喝得酩酊大醉。

“野寺清尊对鹤群,我来行酒听论文,门前歇马依青柳,池上开轩见白云。自喜献之同禊事,还惭阿买张吾军,醉扶老父还家去,桑柘秋阴日未曛。”

沈周的这首“侍家父与刘完庵西庵文会”七律(注三),真能表现出贤孝、典雅和豪放的家风。

“醉扶老父还家去,桑柘秋阴日未曛。”观鹤、行酒、联吟,文会后,斜长的树影下,父子醉相扶持的景象:对长孙的这两句诗,沈澄老人一再地吟哦,仿佛可以从中咀嚼出无穷的甘美。

某些潢潦、困顿的岁月里,老人以成千斛的稻米,赈济灾黎,子孙也随之撙节衣食,从无一丝难色。

湖盗、海盗、土匪:在盗贼横行的时日,不仅拦路打劫,更明火执杖,斫关进宅,用种种酷刑逼人交出财物;如有不从,往往杀人焚屋。有些人家穿着衣服,整夜不敢就寝以便闻风逃避,在战栗、哭泣中等待天明。只要夜间无事,第二天邻里间仿佛绝处逢生般互相恭贺。

一夜,一群盗匪气势洶洶地侵入内宅翻箱倒箧。适巧那天沈恒住在外宅,原已顺利走脱了。但想到父母都在宅内,不知受到怎么样的惊恐和蹂躏,于是转身回返宅内,大声号叫。群盗挥刀追赶,一刀斫在衣袖上面。在死生一线间,被迫堕入水中。所幸水浅浪缓,拾回一条性命。从此,沈恒先生的孝名,传遍远近。沈周则以盗匪的猖獗、残忍,地方官的姑息,民间的战栗和苦痛,著为长诗:

“……民以静为乐,贸贸安生死,虽然废赒恤,糠核自甘旨。去虫木欣萦,除書禾茂書,苟以刑不仁,诛卯亦非是。刑以齐乱民,用之不得已,如何输租人,米驳毙于。”——盗发(注四)

这种孝道的发扬,对人同情与济人缓急的仁爱精神。一字一泪,为民请命的胆识和魄力,也许可以说是肇自沈澄老人的西庄精神;西庄并不封闭,也不退缩,只是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有着一个难为一般隐者所把握的分际。

在西庄雅集图完成之后,适得杜琼从杭州旅游回来,遂由他为图作记(注五)。西庄的精神境界、沈澄老人的情怀、以及十位友人的平生大略,在杜老师诗一般的笔触下面,相形益彰地形成了书、画双璧。

祖父逝世前后,年近不惑的沈周,由于已有二于(次子沈复为侧室所生)三女,人口众多,因此计划在西庄附近别创基业,一方面可以孝顺父母,晨昏定省,一方面可以扩展视界,专心于读书和创作。只是,一时还找下到适当的地点。

绘画方面,他竭力效法王蒙那种绵密的画风,繁复的构图。他觉得王蒙作品命意高古,却又充满了活力和创意。在繁复的峰岭溪瀑中,或以人物、舟车、寺宇,或以秋叶、果木等古艳的色彩,构成一条条脉络,曲曲折折,把人带入胜境。而脉络与脉络间,则又宾主分明,不相混淆。他那重重叠叠的牛毛皴法,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但由于远近层次分明,使卧游者,只觉深山巨書的幽清浑穆,而不觉得沉重和壅塞。单是王蒙的听琴图,沈周便临写三四幅之多,然后,他感觉,多少可以领会到王蒙的笔墨和命意。

祖父过世那年的七月十九日,意外地,在一位朋友家中见到了南宋梁楷的“鹤听琴图”,和他已深印在心中的王蒙“鹤听琴图”两相对照,沈周发现王蒙作品一方面有古人作品作为根据,另一方面无论笔墨和意匠,处处透露出独特的创意。

今与古,创作与摹倣,回家后的沈周,卧在北窗之下不住的思考。他想找出这两者的分际。一些流俗画家表面上标榜着独创,横涂竖抹,所得到的,只令人感到肤浅和妄诞。王蒙的画,明似摹仿,一树一石,似乎都有根据,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诚挚而亲切,别具风格,极不可解。这种关键,也许就在于修养和体验——对古人精神造诣的体验、形式笔墨的体验、自然人生的体验,经过深入的揣摩,笔下自然会“言之有物”。

沈周下自禁地提起笔来,就前一天从梁楷画中所得的印象,透过理解和诠释,作“鹤听琴图”。究竟,他受这位明初悲剧画家,曾祖父的好友影响太深。因此,他笔下的雪中洞壑、琴、鹤、屋舍,感觉上既不是梁楷,也不是沈周的,仍带有浓厚的王蒙的烙印。

从成化改元那年(一四六五),沈周所画绢本山水六帧册,似乎可以看出他经过长久检讨和变化的端倪。那是一本高约九寸,宽约六寸的小册。

“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云外。”——朱子的五律;王蒙曾就诗意,画过山水小册。然而沈周不再一笔笔的照临,仅就对王画的印象,重新咀嚼朱子的诗意,作水墨浅绛的山景。幽深绵密的绝岭峭壁,与其说得自王蒙,则莫如说更接近五代的荊浩(浩然、洪谷)。屋宇、人物,比较接近王蒙的外祖父赵孟頫(子昂、松雪);对山水画源流的探索,沈周似乎已从王蒙所建立的基石上,更上溯了一层;他虽然生长于多水少山的鱼米之乡,但他的某些山水画风,却越来越接近五代和北宋画家,从生活经验和想象中所建立起来的巨碑式的崇山峻岭。只有樵夫、高人逸士、或神仙所寄迹的古寺寒林。

也许沈周意识到了,也许一半出于老师的诱导,一半是性之所趋;柳暗花明,水到渠成,三十九岁的沈周,已经走到了艺术生命的转捩点。在白云飘浮着的青空中,他创作的心灵,将自由自在地翱翔。

沈周习惯于记录奇闻奇事、人为的祸患、自然的灾兆,甚至于医方或食谱。微细的如用干荸荠粉洒在猪肠上,开着锅猛炒,临熟时,加白酒少许,其味鲜美无比。馀如用糯米粽子作醋的方法。老鸡、老鹅杀后放凉了再煮使肉变嫩的方法。以芝麻楷磨碎,撒在池边田畔,可以制止蛙鸣扰人清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令人不可思议的,他相信虎捉兔子之前,先沿兔子活动的四周撒尿,兔子便无能窜逃,任受其搏。獐子则另有伏虎之术:獐子在住处四周自吐口涎,只留一个缺口,虎可以从缺口进来,却没法出去。因此,老虎来时,獐子只要自行跳出口水圈外,老虎则坐困圈内,眼睁睁地看着行将到口的肥肉,跳窜而去。

他如因果报应、流星、地震,天垂警兆,往往使他深信不疑,并为之忧心仲仲。

总之,他的行为学养,无一不是恂恂儒者。而子所不语的怪力乱神,沈周不但无所不谈,更无所不录。那些想得到他书画的人,则千方百计,编撰故事,耸其听闻。

注一、暡杜东原集暢页一三一,中央图书馆编印。

二、暡石田集暢页二曫一。

三、暡石田集暢页五七一。

四、暡石田集暢页一六九。

五、暡杜东原集暢页九曫

同类推荐
  • 隋炀帝

    隋炀帝

    本书以隋炀帝为中心,采用人物传记的形式,描述了隋炀帝的一生,再现了隋朝的建立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画面。
  •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历史上最有争议的女人

    她们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与聪慧过人的智慧,但她们的作为充满争议。有人说,她们用“肉弹”和“妖媚”从男性秩序中打开了缺口,获取了循规蹈矩的女人难以企及的物质生活和历史地们,也有人说正是因为她们不信这个男权世界的潜规则,才在这个世界上演绎了女人的精彩!好与坏,肯定与否定,历史将如何为她们定位?
  • 巅峰造诣的科学家(3)

    巅峰造诣的科学家(3)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我先祖的故事

    我先祖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是利玛窦、徐光启与熊三拔的后代。四百年前,利玛窦、熊三拔跋山涉水从意大利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相遇,共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四百年之后他们的后人也走到了一起,追溯古时,谈论当下。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由三位后人分别叙述他们祖先的生平故事、历史贡献及迄今的家族发展史。在2010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之际,本书有着更为特殊的价值。书稿中文后附意大利文。
  •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风雨茅庐:郁达夫大传

    本书反映了一个真实的郁达夫的生活原貌,它是一部包涵郁达夫浪漫无依的生活轨迹、勇往直前的左倾思想,为国抒难的爱国主义文人的个人生活史。严格地说,这枯书不是简单的人物传记,是中国“五四”到“抗战”的一部中国文学艺术史,你可以从中窥见鲁迅、郭沫若、茅盾、徐志摩、林志摩、林语堂、周作人……等文学艺术巨匠的生活轨迹、历史片断与艺术鸿爪。而且它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从晚清到民国,一直写到解放。离开屈辱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氛围,你无法理解郁达夫的思想与生活,他的复杂个性其实与他的苦难、成就、生活切切相关。他的人生与创作融入了历史环境,与他的国内屈辱家的屈辱无法分离。读者进入的是一个立体的全景式的世界。
热门推荐
  • 穿越楚汉之辅佐霸王

    穿越楚汉之辅佐霸王

    《穿越楚汉之辅佐霸王》讲述的是一个历史系毕业的青年穿越到楚汉辅佐霸王项羽称霸天下的故事。小说的前半段以楚汉历史为主线,后半段以虚构内容为主,其中不乏谋臣武将的斗智斗勇,也不乏江湖侠士的义气豪情,更不乏江山美人的诱惑。抛开虚伪狡诈,依靠武力称霸。倡导贵族精神,反对流氓天下。
  • 大学生末日求生手册

    大学生末日求生手册

    如果末日来了,你会干什么?阿远的运气有点背,被丧尸室友扑倒,逃跑的时候被撕破裤子,还被美少女缠上。阿远说“生活就像强x,既然不能反抗,那就反过来操他。”阿远说“姑娘不要害怕,叔叔带你去看花。”你问我阿远是谁?嘿嘿,他就是正义的男人啊。啥?你叫郑毅?找打!
  • 命格启世

    命格启世

    四千年前,魔族入侵大陆,鬼面剑圣一己之力战魔族三大魔神,奠定人族千年辉煌。十二年前,魔族卷土重来,天启八星带领各族强者殊死搏斗,魔族败退。一个身世神秘的少年,竟然觉醒三大命格。当三个命格与千年前的传奇相遇,当天启八星再现人间,人族在此变动中,是最终毁灭,还是存有一线生机?更多精彩尽在《命格启世》
  • 寒温篇

    寒温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是天秤座女孩

    我是天秤座女孩

    天秤座女孩陈雨萌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在上学期中她表现的十分大度,一次竞选班长的竞选会上,她把班长一职让给了周燕玲,因此班上的同学对她都愿意和她做好朋友。另一方面,欧阳天天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变得的稳重和学习方面的优秀,陈雨萌对他格外关注。下学期转来了一个家境殷实,学习更为优秀的女生刘欣悦。刘欣悦为人大方,总是把自己父亲从国外带回的小礼品转赠给其他同学,博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陈雨萌的几个好朋友都和刘欣悦成为了好朋友,而陈雨萌却以为是刘欣悦从她的身边夺走了朋友对她的关注和关心,于是她决定报复刘欣悦,天秤座的两端不在平衡......
  • 八劫散仙异世游

    八劫散仙异世游

    当八劫散仙与异世的斗气发生碰撞,又可以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且看八劫散仙异世游!
  • 幸福人生从2012重来

    幸福人生从2012重来

    世界上真的有重生这回事,它竟然发生在宋天的头上,且看宋天赌上一把,赢了,幸福生活从此开始了......
  • 这是什么烂世界

    这是什么烂世界

    我很普通、很普通。一个普通到没有一丝丝光芒的普通人。像我这样普通的人,除了爸爸妈妈或许再没有人在意我吧。从我记事开始便形单影只,我也想交到朋友,可是在我总以为自己交到朋友的时候,却发现放学依然是我一个人回家。即就是到了大学,舍友出去打饭也从不会问问我要不要吃饭。现在毕业了,马上就要去上班了,我还需要这样普通的孤单下去吗?我不想,我要改变。可是现实还是我一个人。直到那天我帮一个陌生人搬东西,却改变了一切。我不明白我现在应该的感受是什么。是恐惧?是欣喜?算了,走一步算一步吧。
  • 在动物园漫步才是正经事

    在动物园漫步才是正经事

    故事中的场景,角色,都是普通得就会在你身边那种,但是他们却又有各自特别的地方,才会有这一段不普通的桥段。
  • 17岁该爱了:你还在这里吗

    17岁该爱了:你还在这里吗

    “其实我们本来没关系,分开了也不伤心,不管哪样你还是我的哥哥,我最好的哥哥。”——给亲爱的哥哥。本以为的依赖,到最后却变成了羁绊。17该爱了,爱对了是爱情,爱错了是青春。20岁该懂了,感情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两个人的付出和努力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