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12500000047

第47章 一尘无染镜涵秋

为孙子和曾孙写字作画,是文徵明老年的一大消遣,也是一种苦差。看着他们喜好文学书画;有的稚气中,带着一股典雅,他暗庆家学得传,诗礼之风将绵绵不绝;岂不正是父亲以“宗儒”为字的原意。当他们缠着他,乞索不休时,他又很希望得到安宁和休息。嘉靖三十四年深秋,他为垫师钱尚仁(德孚)饯行,作《吴枫送别图》前后,也正忙着为四孙书小楷《离骚》和《九歌》。有时,字、画完成,他又请文彭、文嘉,乃至周天球、王穀祥等为之题跋。

门弟子和访客,看他年近九十,但精神矍铄,书画不辍,都认为他必能“五世同堂”,文徵明满心期待,往往笑而未言。

“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余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乙卯除夕》(注一)

从这首送岁的诗意来看,即行迈入八七高龄的文徵明,将无忧无虑,心满意足的乐享天年;但,似乎并不尽然。首先是身体难由自主,其次便是子孙功名,仿佛前定,无法勉强。

“残病都从爆竹休”,只能说是一种自祝之辞,事实上到了嘉靖三十五年二月中旬,他仍旧受着疾病的折磨:

“嘉靖丙辰二月既望,余时病间,臂尚怯弱,且中书君亦不中书,字法殊不工,可笑。徵明时年八十有七矣。”(注二)文徵明在所书韩愈撰《滕王阁记》中识。

徵明中年出仕,时间虽短,但在翰林苑中所参与的一些活动,所留下的诗篇,都认为是一种荣宠和生命的重要里程,南旋后不时抄录,赠送亲知。

“恭候大驾自南郊”、“驾幸文华殿日讲”、“实录成蒙恩赐袭衣银币”……这一年三月中旬病愈,他首先便以红丝阑纸,抄录都中旧作十首。由此可见,文徵明虽然身老林泉,不作金台之梦,但他也始终未能忘情那短暂的宦海生涯。

最能反映文徵明这种心态的,是他八十八岁所赋《丁巳元旦》诗:

“昔随元宰贺正元,卤簿分陈舜乐悬。万炬列星仙仗外,千官鸣佩玉阶前。履端同庆承天语(是日群臣致词毕上宣旨云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山寿齐呼祝圣年。潦倒今无朝省梦,缊空忆御炉烟。”(注二)

由此可见“潦倒今无朝省梦”,正是心梦未断的缘故。他认为祖父、父亲、叔父两代为官,到他自己时无论官职大小,总算侥幸维持宦业与家声于不堕;他对子孙的蹉跎功名也就格外地忧心。

直到嘉靖三十六年秋冬,长子文彭得授嘉兴训导,他才开展欢颜,赋诗相送:

“东望嘉和近百程,漫随儒牒去亲庭;蝉联宦业承三世,辛苦传家有一经。我老自怜衰鬓白,汝行不失旧毡青,还应别后钟情处,飞梦时时秀水亭。”(二首之二)(注四)

诗里不难感受出文徵明送子赴任的矛盾心情,除了一般家务赖儿子和长孙操劳外,多年来在《停云馆帖》和平日书画创作方面,也靠父子合作无间。一向依为左右手的长子,离家虽仅百里之遥,心中仍旧有抹说不出的空虚和怅惘:“九十老人须在念,频频书札问兴居”;在另一首送别诗中,文徵明殷殷相嘱。

身体的健康、家业的绵延和子孙的功名之外,文徵明也为颐养天年作了“玩古”和“卧游”的准备:

端溪砚台、篆刻、书画碑帖和名著古籍之外,未闻文徵明像乃师沈周、琴师杨季静或袁氏诸兄弟那样,钟鼎彝器罗列满案。但是,从他嘉靖三十五年三月既望,在仇英《玩古图》上所书自撰《玩古图说》(注五),可以看出他对此道的真知灼见,推测“玩古”亦可能是此老晚年的一种消遣。

《景德传灯录》中,文偃禅师把“古董”泛指为杂器物:

“若是一般掠虚汉,食人涎唾,记得一堆一担古董,到处逞驴唇马嘴。”宋吴自牧《梦溪录》谓:“买卖七宝者,谓之古董行。”

文徵明以为万物皆有骨,而“董”,含有“知道”和“凭借”的双重意义。譬如古钟鼎彝的青绿,玉的血斑,绘画的形色,就是借着铜、玉,绢素纸张而存在。“古董”两字相连,是意味鉴赏者要具备真知,才能辨明真假及品第,了解维护保存的方法。如此看来,他所重视的是鉴别古物形制真伪的知识、审美的眼光与享受。

古董品类繁多,有金玉、书画、石章、琴、剑、砚、镜等四类十一品。以文徵明《甫田集》观之,其题跋考据者,非帖即画,不然则为诗书古籍。对于人物的生平、作品的风格等第、流传的过程,条分理析,原原本本;可见他不但早就以此为寄托,而且渊博精到。

“吴中山水,殊为秀丽,暇日因所常游者,各为之图,时一展玩,聊遣少文之兴耳;览者勿谓老人尚多儿态。丙辰三月既望,徵明识。”(注六)

丙辰,为嘉靖三十五年。

南朝宋人宗炳,字“少文”,畅游荆巫、衡岳,其后以老病还江陵,图所游胜景于素壁之上,曰:

“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又说:

“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文徵明生于吴,长于吴,致仕后更隐居终老于吴。像乃师沈周一样,生平所写吴地山水无计其数,但,此际所画,实为“老病俱至”,卧游而作。

设色,绢本,画计四幅,纵不过尺二,横为一尺六寸三分,真正可以卧游于枕上。

虎丘、石湖、天池、天平;四景皆为常游之地,有的年年往游;他所最钟爱的石湖楞伽,则开年以来,便已三度登临。只是对九十老人而言,谁都无法确定下一次游期。在每景分题的七律中,他对一草一木都有无限的依恋,都像是永久的叮咛与告别:

“清阴夹道树交加,三月江村处处花,野饭初烧燕来笋,山僧能供雨前茶。烟霏草色清波远,暖送莺声翠柳斜,白首不教辜胜赏,新年三度到楞伽(右石湖)。”(同注六)

文徵明另一种少为人知的消遣,则是赌棋。

嘉靖三十四年所赋《闲兴》的六首之三,便对这种闲适的生活情趣,有所描绘:

“绕庭芳草燕差池,满院清阴树绿离,帘卷不知西日下,自持闲客了残棋。”(注七)

三十五年十月二十二夜,文徵明与得意门生朱朗赌棋。雨窗外望,竹影摇曳,别是一种情调。棋罢,文氏剔灯楷书《后赤壁赋》,用以偿负。

“惜乎退笔作字,强涩难甚,时年八十又七,徵明。”(注八)

徵明过世后,其子文嘉为此册作跋:“先待诏存日即应酬不暇,曾未尝苟率落笔,然亦甚苦之。至于遣情寄兴,则多得之燕闲。此《后赤壁赋》,固其所以偿负局者也,楷法遒劲,政人间不复易得者,识者珍之。”(同注八)

这一则师生冬夜赌弈故事,既可以见出文徵明燕居的高怀雅致,亦可从跋中见出文氏父子相知之深。

宋笺本,行楷书的赵孟頫《文赋》卷后面,有陈淳的一则短跋:

“右松雪翁书文赋,精妙无容赘言,乃余家旧藏物也。别去二十余年,无日不在梦想,今得于于舜凝香阁再见,恍若隔世事。于舜好古博雅,最所珍重,此卷其得所矣,吾何憾焉!嘉靖壬寅冬暮,白阳山人陈道复。”(注九)

壬寅,嘉靖二十一年,两年后的孟冬,陈淳即回归道山。

对文徵明而言,赵孟頫乃其终生崇敬的书画家,陈淳是他得意的弟子,面对《文赋》卷时,心中自有无限的感慨。

陈淳失去家藏旧卷,二十年间无日不梦,其心境不难体会。而他的一句“此卷其得所矣,吾何憾焉”,不失为达者胸怀。文徵明不得面对这位才气纵横,有三世情谊的高弟,转眼已十二三载,如今赵书《文赋》为石川子所藏,文氏睹物怀人,情何以堪!

松江普照寺,是《文赋》作者陆机(士衡)的故宅,文徵明屡有松江之行,谅曾凭吊。前有洛阳令俞焯题“三王去后久无人,文赋书来笔法存,深得晋人波撇意,风流气象见王孙”,文徵明有先得我心之感。由此使他联想到赵孟頫一段论书的话:

“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同注九)

赵氏初学《孟法师碑》,晚学李北海,均有出蓝之誉。从文赋结字用笔之精到,文徵明断定为赵孟頫中年得意笔。他的结论是:

“昔胡汲仲谓子昂书‘上下三百年,纵横一万里,举世无此书’,非过论也。嘉靖丙辰七月七日文徵明跋。”(同注九)

距丙辰七夕一个半月之后,《文赋》卷传至长兴刘麟尚书的“神楼”之中。刘麟饱览胜国前贤遗墨之外,对文徵明的跋文和字,也异常留意。

刘麟对赵孟頫书法的仰慕不下于文徵明,他说:

“书学自王右军以降,乃有吴兴赵承旨。研穷奥妙,数百年操觚之士,鲜克追步。”(同注九)

不过他以为赵孟頫的书学成就,并非如某些人所赞叹的,纯出于天才流露,未可学而能之。刘麟以赵氏向僧人淳乞得《兰亭帖》为例:赵孟頫求得《兰亭帖》后,舟载北上,且临且跋,短短月余,便得跋一十三篇,其用功之勤,可以想见。

他又举《文赋》中描写才士作文的艰辛过程,印证无论文学、墨翰的成就,都非幸致:

“其始也,皆收视反应,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此外,刘麟更由文徵明跋中,引发他对《楼居图》和《神楼图》作者的无上景仰:

“衡山文翰诏,今之异人。骎骎九十,方瞳炯炯,上下钟王米蔡,无乎不善。局中学者,必由承旨以求右军,吾则由翰诏以求承旨,不亦可乎!”(同注九)

这位高龄八三,悠游于溪的老尚书刘麟,嘱托《文赋》藏者石川子返吴后,先为致意文徵明,不久他将北上,像赵孟頫向淳和尚乞兰亭那样,乞书于文氏,使其能借“金丹”以换凡骨。

三十五年的七月,东南倭乱局势,依然抚剿未定,混沌不明,人心惶惑难安。文徵明雨中所作山水小幅,不由得使人联想到某些象征意味。

近景的平台上面,古木、柴篱、孤独的茅舍。一个红衣人展书而读,颇富“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的诗趣。中景为坡石、板桥和急湍的溪流,有人张伞从板桥上疾行而归,和读书人成为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平滩远树,则尽付一片朦胧之中,桥外弯弯曲曲的溪岸,对冲激的溪水,似乎有稳定和平衡作用,也别有一种宁谧的气氛。通幅以水墨为主,除读书人衣着之外,只在沙滩、茅屋和树干上,染少许浅绛。文徵明自跋:

“嘉靖丙辰秋七月既望雨中作,徵明时年八十有七。”(注十)

在风雨中保持一份专注和宁静,是读书人的定力;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无奈。

不过,到了这年中秋以后,太平终于等盼到眼前。

有关嘉靖三十五年中秋,文徵明书画《赤壁赋》卷,笔者所见资料有三则:

一、周道振《文徵明年表》载,嘉靖三十五年“中秋日,倭患稍平,画《赤壁图》并书赋。”

二、周道振《文徵明书画简表》页一五五载:“作《赤壁书画卷》,《岳雪楼》著录……末识‘嘉靖丙辰中秋,倭平,书于停云馆中,徵明。’孔广陶跋。”

三、江兆申《文徵明与苏州画坛》页二六〇:“中秋,倭平,作书画《赤壁赋》卷于停云馆中。倭寇自杭西掠,直犯南京,趋无锡、浒墅,历时八十余日,始为官军所歼。”

多少年来,倭寇和海盗倡乱,苏州一带兵连祸结。年近期颐的长者,好不容易盼到太平来临,又时值佳节,为书作画,以志内心的欣慰,不但合乎情理,也不失为艺坛佳话。唯证诸史册,在倭患平息的时间上,似乎稍有出入,值得加以推敲。

前列三则记述中,一致载录“中秋,倭平”的文氏画跋;但实际倭平的时间为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据《盐邑志林》、《明代平倭史实》所载,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张经和李天宠为赵文华、严嵩构陷,被逮入京。胡宗宪以佥都御史代李天宠为浙江巡抚,后又擢为兵部侍郎代总督。在他的策划下,计诱盗首徐海、陈东等相互攻杀,然后再会合各路兵马,一举围歼江浙一带的倭寇和海盗。七月二十九日发兵,八月二十五日倭平。捷上,朝廷于是年九月,举行告庙大典。从进兵、倭平至告庙,三者无一巧在中秋。

至于江兆申书中所附扰杭倭寇流窜及受歼过程,为嘉靖三十四年之事。

综据《明史》《曹邦辅传》及《日本列传》(注十一):

嘉靖三十四年七月,倭寇六七十人,从杭州北新关向西剽掠淳安,突徽州歙县……过泾县、南陵,烧芜湖南岸。

大约八月左右,奔太平府、犯江宁镇、直侵南京……地方官吏,有的按兵不动,有的纵酒失机。不过,当贼众由溧水,劫溧阳、宜兴时,闻任环与俞大猷兵出,一昼夜间奔行一百八十里。在此一役,文徵明的好友,也是玉女潭、玉阳洞天等胜景辟建者史际,亦曾于宜兴募勇邀击倭寇。

九月,逃抵武进和无锡一带的倭寇,终被应天巡抚曹邦辅指挥下的官军追至浒墅,围歼于杨林桥;《日本列传》中特记:“此三十四年九月事也”。这股倭寇共计八十日内,流窜数千里,中国军民死伤几达四千人。

由于笔者未见清孔广陶所撰《岳雪楼书画录》,不知所附倭寇流窜过程究竟以何为据。因为上述时间上的差距,关系到著录中文徵明八十七岁中秋所作《赤壁书画卷》的真实性。

嘉靖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即江浙一带倭平之日,文嘉在沈周临《梅花道人秋江晚钓图卷》上题:

“一月散千江,千江同一月,欲知本来性,空明自昭揭。”(注十二)

沈周临此画,为弘治五年,时已六十有六,文嘉之父徵明,年止二十三岁;算来这幅秋江晚钓临本,存世已有六十四年之久。

沈周笔法苍劲,不但接近梅花道人,颇有董巨遗意。题词则更豁达潇洒,饶有禅意:

“斜日映江皐,波影迢迢,恠他疏树叶萧骚,似伴老夫双短鬓,物弊人凋。放个小渔舠,顺落秋潮,笛声闲送月儿高,料得无人来和我,且自逍遥。”(同注十二)

“笛声闲送月儿高”;不知是否夙缘?沈周这幅临作后来竟为高僧“月江上人”所得,月江一名“觉上人”。月江以画请吴中名士题咏,袁袠、彭年、王庭、王穀祥以及文氏父子,皆在受邀之列。而众人所赋,也都以“月江”和禅理为中心。

文徵明题在文嘉之后,所不同者为七律,而非五绝:

“月印千江不尽流,江清月白两悠悠,澄来夜色金精溢,散却寒芒玉气浮。万顷不波天在水,一尘无染镜涵秋,道人悟取原来性,满目风烟一钓舟。”(同注十二)

沈周之画,文氏师生父子之诗,六十六年后集于一卷之上,是否也算一种夙缘!

同类推荐
  • 龙行天下:忽必烈

    龙行天下:忽必烈

    《历朝开国皇帝大传丛书·龙行天下:忽必烈》为您讲述忽必烈这位来自大草原的真命天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龙行天下的,他建立元朝,实现大统一,调整统治政策,指导农业生产,统一多民族国家,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民族大迁徙,形成民族融合新高潮,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控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发展内河航运和海运,开凿会通渠和通惠渠。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丝绸之路重新繁荣,马可波罗来华,泉州成为最大外贸港口,实行民族歧视和分化政策具有消极影响。
  • 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

    精选了托尔斯泰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托尔斯泰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

    慆慆不归·老兵自述:我在台湾40年

    本书讲述了:1949年,近两百万人随国民党涌进台湾,那一年,共产党在北京建立新政权,而国民党则痛呼大陆沦陷。在迁往台湾的两百万人中,有近一半是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国军官兵,他们不曾想到这一去便是几十年的岁月沧桑,几十年的背井离乡。他们在台湾生活得如何,他们是否思念故乡?百万漂泊的灵魂,同时在大陆留下百万破碎的家庭……如今,几十年过去,他们自己,他们的后代、亲人,对台湾和内地,又有着怎样的态度和期许。
  • 宋文骢传

    宋文骢传

    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歼10飞机总没计师宋文骢,是中国航空界一位杰出的飞机设计大师,是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见证和浓缩了新中国现代战斗机研制的整个历史。他志存高远,却又严谨务实;他严厉刚毅,却又可爱可亲;在飞机型号研制中,他独树一帜成就斐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人生,丰富多彩而又跌宕起伏、险象环生。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深沉的情感、流畅的文笔、紧凑的情节描写了宋文骢传奇的人生。本书也是广大军事爱好者了解我国现代战斗机发展历史的一本难得的读物。
  • 棠棣之殇:曹植传

    棠棣之殇:曹植传

    才高八斗,诗成七步,谁人不识曹子建?然而人生定位上的错谬,使文才陷入政争,*终酿成一代英才的悲剧。作者将传主置诸三国时期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置诸曹氏父子特殊而微妙的关系之中,以蘸满感情的笔触,抒写传主嵚崟磊落的人生。——文史专家郭启宏作者以近乎抒情性的文笔,传写曹植的悲情性人生。诡秘的历史风云、险恶的环境命运,将置身其中的曹植表现得真切生动;尤其是在与父亲曹操、兄弟曹丕、曹彰、曹冲等人的相互纠葛与性格比较中,写出了曹植特有的文人禀赋与诗人性情,以及由一系列诗作所表现出的情感郁结与精神苦闷、人性洞察与人生哲理,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文学专家白烨本书系“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
热门推荐
  • 纪效新书

    纪效新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倾城之凤炎流夏

    倾城之凤炎流夏

    凤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和百鸟之王,凤凌梦就是其中一员,鹰族蠢蠢欲动,在碧落节之日杀入锦鸾海,这场巨变使凤凌梦坠入了锦鸾海中……她是落败顾家千金,他是霸道少爷,两人因一场聚会而相识……千里樱花,锦绣繁华,琴瑟和鸣,且看这凤炎流夏!
  • 龙女寻魔记

    龙女寻魔记

    功夫烂,嘴巴利,耳根软的小白奉卓居然在第二次死后被龙神认作女儿!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她要反抗龙神的育女心经,要跟千奇百怪的人和生物打交道,还被分派了按照赦免帖清单寻找天魔族的烦心任务……踏上旅途的奉卓逐渐发现赦免帖的秘密,并卷入重重风波和阴谋,她能否全身而退,还是要接着死掉第三次、第四次……
  • 龙魂魔界

    龙魂魔界

    与我为敌,定当这般生不如死。我天资平庸、受人耻笑,却有一群心之所向的族友,与你共勉。魔尊灿目当立,翱翔三界之外,永恒修炼次元,踏足六道轮回,论我是一族领袖,我笑而答之:“吾乃魔界之子魔尊矣,谁奈我何?”三界当中,唯我独尊,羽翼归来。
  • 逍遥游天下

    逍遥游天下

    谈不上拳打南山幼儿园、脚踢北海敬老院,但犯贱了钓钓狼牙鱼、烧烧红纹毒蜂、黑水蛟群里游泳,蛮族圣殿里打滚还是有的,至于还有可爱的星沙海、中央大陆、荒古圣域….额额额…要是不一一游玩一番怎对得起穿这一回?
  •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佛说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血染了的青春

    血染了的青春

    那些年,一伙人,一声兄弟情长,曾说过少年有泪不轻弹,岁月荏苒,是否知少年虽年少轻狂,但却情深似海。——致那些伴我左右的兄弟。这是一段关于我的故事,一份属于我的传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再如何的热血青春,也留不住。听我讲讲这个故事吧,这样的青春谁没有过,只是我写出来,让你们与我共鸣。
  • 继承者们之同妻

    继承者们之同妻

    【我是多么想欧铂铖能来参加我的婚礼,陪我走一次红毯,尽管他不是新郎。】【我很怕在婚礼上被主持人问是否愿意嫁给徐伟而茫然傻愣。】【我很怕自己一时把控不住当场痛哭以至于吓坏所有来参加婚礼的人。】【我甚至荒唐想欧铂铖能在婚礼举行前出现并对我说:邬曦,我们复婚吧。】【可最后我只剩下奢望,奢望欧铂铖那天能来,至少让他看看我穿婚纱的样子,知道我的安好,以后不会有人再欺负我了。】【是的,曾经的我是一名同妻,一名同性恋的妻子。】——此文献给:今世暗恋的人
  • 遥遥相望矣

    遥遥相望矣

    初出茅庐的摄影师谢芷默孤身进入藏区拍照,危急关头被聂子臣解救并互生情愫,相爱的两个人却因生活轨迹的不同最终被迫分手。多年后两人重逢,舆论和阴谋也再次登场,当跨过时间和年轮,这对昔日的恋人又会谱写出怎样的结局?
  • 记录南广

    记录南广

    钟灵毓秀,虎踞龙蟠。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天时: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为创建南广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地利:“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为南广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南广学院的创建得益于人和: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大力支持为南广学院的创立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从“南广”构想的提出,到选址南京江宁方山脚下;从第一栋建筑破土动工到四季芳香的美丽校园;从800学子入学江宁高中的租借校园到万人大学目标的实现,南广学院为中国民办大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