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一旦发热,家长便非常紧张,一般总想起赶快吃退热药,好象只要发热就必须马上吃退热药把热退下来、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发热经常是疾病的一个主要症状,虽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却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发热是孩子生病的信号。如果体温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会掩盖了病情,给诊断造成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另外一方面,在一定限度内,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积极反应。发热时,身体内部处于动员状态,抗病能力提高,这些都有利于疾病的痊愈。事实上,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5℃,我们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可以选用物理降温的方法把体温降下去,并密切观察,监测体温;多饮水,吃清淡饮食;保持室内通风,注意散热;多睡觉,保证休息。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8.5℃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急症。尤其是大于41℃的超高热对人体的危害性很大,可以引起机体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量大大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可出现抽搐,引起呼吸、心跳增快,甚至呼吸循环衰竭,也可引起肝肾等脏器的损害。这种情况下,首要的是马上使用速效的退热药,并结合物理降温法,如温水擦澡、冰袋枕头等,使体温尽快下降,并积极治疗原发病。
乱用退热药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如阿司匹林可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而且,使用不当可导致孩子大汗淋漓,甚至虚脱。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婴儿,要特别慎用退烧药,尤其要避免退热药过量。
那么,家长如何选择安全的退热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给儿童用的两种退热药为:对乙酰氨基酚(泰诺、百服宁等)和布洛芬(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前者不良反应相对比较少,故安全性高,目前在全球广泛使用。但该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所以要防止过量应用此药引起肝脏损害。后者对于高热(39C以上)的退热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强,持续时间长,但有轻度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增高,偶可影响凝血功能等,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所以,临床上该药多用于3岁以上的高热的孩子。尼美舒利(瑞芝清)是新型非甾体类退热药,突出的优点是退热效果好和较少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此外,对一些不宜用退热药的患儿,可考虑求助中医,选用柴胡、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石膏、板蓝根和地丁等中药汤剂进行治疗,也可选用感冒冲剂或小儿感冒清热冲剂等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