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方义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曾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不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导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调整改造老工业基地,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曾为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仅黑龙江省累计向国家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1/3的电站成套设备以及大量的机械装备和国防军事装备。1978年改革开放之处,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以及台湾地区以外,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中,辽、吉、黑三省经济发展分别位于全国的第一、第四和第二位,其中辽宁省到1994年以前一直居全国第一位。
(一)老工业基地日渐衰落的原因
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由盛到衰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第一,结构性因素是制约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国有企业比重大、大中型企业多、重工业比重大、能源和原材料行业集中。这种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以重工业为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格局下是有利的,这也是老工业基地曾经辉煌的主要原因。但是实行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国家“六五”计划时期大力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支持轻工业优先发展,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政策后,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对于老工业基地产生了不利影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虽然非国有经济比重逐渐增大,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以体现,经济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由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比重居高不下,所有制固化、经济体制僵化、经营机制不灵活,使非国有经济难以发展壮大,经济发展缺乏应有的动力和活力,经济增长速度滞缓。国有企业改革观念和体制制约、进展迟缓,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全面建立起来,国有企业负债率不断攀升,社会负担有增无减。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国有企业改革用工制度要自己承担成本,由于多数企业无力承担这项改革成本,无法实现减员增效的目标,因此,国有企业的产品成本普遍高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市场份额减少,经济效益下降,国有企业的普遍不景气,导致东北老工业基地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影响了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发展。虽然老工业基地也认识到了发展非国有经济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由于传统体制及观念滞后,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到位或不配套,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如中小企业发展急需资金支持,但是中小企业难以从国有银行融资,出现“贷款难,难贷款”现象,产融结合受阻,银行认为中小企业达不到规定的贷款条件,企业认为银行的“门槛”太高。银行往往重视批发业务,轻视零售业务;重视大客户,轻视小客户。认为中小企业由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完全因素的存在,贷款风险大,在风险控制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观念上仍然把服务对象定位于国有企业。
第三,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环境不宽松,投资环境不理想也影响了经济发展。从总体上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职能转变缓慢,行政干预过多,服务意识不强,依法行政有待于全面贯彻落实。各级政府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手续繁琐、作风不正等问题,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利用外资水平。
第四,技改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下降,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的机械设备大多数是国家在“一五”和“二五”时期投资建设。几十年来,企业折旧基金上缴国家投资于新项目建设,但忽视了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导致设备老化,产品落后,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国外汽车制造企业每3~5年更新一次设备,每年推出一款新车,而我国一汽的解放牌汽车,20世纪50年代初投产,80年代初进行换型,产品30年一贯制,无法同国外同类产品竞争。
(二)老工业基地发展缓慢影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第一,老工业基地由于下岗职工多,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活水平较低。煤炭、森林等资源型城市因资源枯竭,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待岗现象大量存在,人民生活相当困难,虽然国家实行“三条线”生活保障政策,能够维持这部分弱势群体的生活,但仍然潜伏着较大的隐患,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第二,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债务沉重,平均负债率在90%以上,许多企业已经超过了法定破产界限。由于各方面的改革不到位,使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进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彻底改革,就会坐视国有资产流失,产生“冰棍”现象。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太快,职工难以得到妥善安置,银行的利益难以保障,又容易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影响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被认定是继20世纪80年代东部地区开发开放战略、90年代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的21世纪初又一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
1.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需要,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可以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国家每出台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都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极),既带动了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也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和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带来了沿海城市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同时拉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改变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局面,是西部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也必将是老工业基地的潜在优势得以发挥,重现往日辉煌,再展雄风,最终形成东西互动、经济增长热点轮换的格局,为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保障。
2.支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是实现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需要。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是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切突出问题几乎均与结构不合理有关,如绝大多数商品供大于求,通货紧缩,需求不足是因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以及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等等。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低的现象。同时,利用外资规模小,社会资本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镇化质量不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充分,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主导产业衰落、资源枯竭和接续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相当严重。这些结构性问题严重束缚着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使老工业基地的潜在优势无法发挥。这些问题的形成有深刻的体制背景,积重难返,单靠老工业基地自身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通过国家的重点支持和老工业基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
对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来说,国家实施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是实现本地区经济振兴,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充分利用这次机遇,老工业基地就能有效解决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构性、体制性和机制性困难,摆脱当前各种因素的困扰,乘势而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3.支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符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国家将给予重点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重点产业的技术装备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改造,大幅度提升产业结构,使相关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现代化。这样会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改善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设备的更新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品的社会需求千变万化,产品结构要随时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企业产品投放一批、开放一批、研制一批,而生产产品的技术也要不断更新换代。在以前,我国一直受到资金的制约,倾向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忽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造成企业资本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转移的不一致性。一方面,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设备折旧率提取过低,无法满足不变资本实物形态转移的价值积累,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自由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一段时期有限的折旧基金还要上缴,导致企业为技改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因此,企业界曾流传“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不战而败。
老工业基地过去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传统的以高耗能低产出、高产值低效益为特征的外延式、粗放型增长方式。“九五”计划时期全面落实“两个转变”以来,集约型增长方式得到广泛认同,这种增长方式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相一致的。因此,探讨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途径,选择符合老工业基地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当务之急。
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对待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我们既要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又要认识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这项战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调整是关键,改造要服从于结构调整。如果没有符合老工业基地实际的、科学的结构调整方案,盲目进行技术改造,那么长期制约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而且可能变得更加不合理。因此,抓住了结构调整界抓住了主要矛盾。结构调整要从适应性调整转到战略性调整上来,从局部调整转到全面调整上来,从工业结构调整转到产业结构调整上来。要通过广泛的、深入的讨论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处理好调整与改造的关系。绝不能重复过去的做法,片面认为老工业基地改造就是争资金、上项目,进而一哄而起,大搞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在目前通货紧缩、商品相对过剩的宏观环境下,靠低水平重复建设是不能把经济发展速度搞上去的。
2.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区际分工和地区优势决定地区产业结构格局,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有的产业、行业、企业要加强,加快发展;有的产业、行业则要通过破产、兼并重组进行处置。坚决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为此,要建立科学规范的项目审批立项程序,严格进行程序控制。成立由专家、政府综合部门人员组成的项目立项审核委员会,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采取投票制进行审核。
3.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要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战略最终要有多数措施落实到具体的国有企业上。根据结构调整的要求,既要上一批新项目,又要对现有的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更新改造。无论是新建项目,还是技术改造项目,都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促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具体来说,应采取国家重点支持与企业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式,新建项目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能走过去由国家单一投资的老路子。已有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可以通过社会资金的介入使产权多元化,彻底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结合的好坏决定了老工业界地调整改造战略的成败。如果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仅有结构的改变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触及体制和机制问题,那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仍然难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增长点,对于老工业地区来说将难以实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走向振兴的目标。
4.加快投融资体制创新,解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资金需求。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国家集中人、财、物力投入完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国家财政资金的重点支持只能解决调整改造中的关键项目、骨干或重点工程。因此,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中,应树立市场经济观念,进行多元化筹资,除国家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外,可以利用国有和非国有银行的配套贷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踊跃介入老工业基地调整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拥有产权的原则,吸引外资投向调整改造项目。学会运用资本经营手段,通过对存量资产拍卖、重组、出售等方式,实现资本重组,换取的资金可以用于调整改造项目或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总之,要用市场化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创新思维解决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的资金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