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方义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目的是振兴黑龙江经济,措施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老工业基地变成新型工业基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最终达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贡献及现实困难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同辽宁、吉林一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而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基础,是特殊历史时期和条件下的产物。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其中58项建在东北(辽宁省24项、黑龙江省22项、吉林省12项),黑龙江省重点项目占全国的14.1%,“中国一重”、“哈电”、“哈飞”等大型企业均是“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进行工业布局调整,先后有25个大型国有企业北迁黑龙江省,形成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框架。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累计向国家提供了占全国1/2的原油、1/3的木材、1/10的煤炭、1/3的电站成套设备和大量机械装备以及国防军事装备,为我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20世纪60~70年代的大规模开发大、小兴安岭林区,80年代以后又上了一批电力、医药、食品等项目,形成了石化、机械、食品、煤炭、森工、医药等14大门类的工业体系,具有年产5000万吨原油、7000万吨煤炭、1000亿千瓦时发电量的生产能力。改革开放前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直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除京、津、沪及台湾地区外,在全国27个省区中,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位于全国第二位,而1995年位于第八位。
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制转轨经历了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90年代初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再到90年代中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发展到当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渐进的转轨过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国家从产业政策、经济运行方面不断加强对环境质量的控制,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产品质量、性能、规格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要成为企业的生命线。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结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两个转变”的形势发展需要,弊端日益显现出来,体制僵化、机制不活、结构不合理三大主要病症使整体经济缺乏活力,增长乏力,在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中,特别是90年代以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逐步扩大。
1.经济结构不合理阻碍黑龙江经济快速发展。黑龙江省的工业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三高”上:一是重工业比重高,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87%(比全国高出24个百分点);二是国有企业比重高。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88%(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三是中央直属大型企业比重高,200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中央直属企业占67%(比重居全国第一位)。这种工业结构特征同时意味着轻工业比重低(仅为3%)、非国有企业比重低(仅为12%)、中小型企业比重低(仅为33%),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发达省份的工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
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黑龙江省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2002年三产业比重,广东为8.8∶50.2∶41;浙江为8.8∶51.2∶40;辽宁为10.8∶47.8∶41.4;黑龙江省为11.5∶56.1∶32.4.第一产业以农业和采掘业为主,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第二产业以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为主,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从工业增加值与GDP增长率在全国的位次也能看出这一结构特征。2003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工业利润居全国第6位,而GDP增长率居全国第13位。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如果第三产业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那么,黑龙江省经济增长速度应在全国的上游,目前GDP增长率远低于工业增长率特别是工业利润在全国的位次,说明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慢、创造的增加值少。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全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根本性变化。由以重工业为主向以轻工业为主转变,国民经济轻型化。由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转变,混合经济成为主要形式;由以第二产业为主向全面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家用电器生产线,逐步实现家电产品进口替代,“六五”计划时期对轻工业发展实行“六个”优先优惠政策,轻纺产品一直占据我国出口商品的主导地位,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品种,这一时期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黑龙江省经济结构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呈现出一定的刚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第一轮结构调整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沿海一些省份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国有经济、重工业比重小,发展轻工业所需资金少、投产回收期短,充分利用了国家经济结构轻型化和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政策,充分利用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的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体制僵化、机制不活是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黑龙江省是最早实行计划经济的省份,国有经济比重大、大中型企业多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强化了计划经济模式,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政府职能转变慢,市场发育程度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慢,市场主体缺位。政府职能错位与市场主体缺位相互交织作用,使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尽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出现僵化的状态,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方式无法实现,经济活动必然缺乏效率,直观的反映就是经济增长率低、人均收入水平低、社会商品购买力小。过高的国有比重、过低的国有效益,是黑龙江省发展不快的根源。
国有企业改制进展迟缓,政府主管部门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全力推进国有企业改制。有些国有企业经营者从自身位置考虑,对企业改制缺乏应有的积极性,而职工怕在改制中丢掉饭碗,所以国有企业改制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操作不到位。以哈尔滨市属企业为例,名义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已达到89%,但真正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规模化运作的却寥寥无几,多数国有企业挂股份公司之名,行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之实。当然,国有企业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积累起来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三大负担”上,即债务负担、人员负担和企业办社会负担,这三大负担压得企业喘不过气来,靠企业自身也无法解决这些负担,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职工共同参与,用发展的观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用系统观点认识国有企业改制问题。2002年黑龙江省5926户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9.9%,资不抵债面达36.7%,国有净资产总值达421亿元,不良资产及潜亏挂账达856亿元。由于国有企业的出资者缺位、产权改革不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规范的公司制无法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运行机制建立不起来。机制不活使国有企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3.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危及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资源省和最大的商品粮输出省,有七个资源型城市,分布于石油、煤炭、森林领域,鸡西、鹤岗、七台河、双鸭山四个煤城和伊春、大兴安岭两个林都已开采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掠夺性开采,资源衰退严重,一些矿区已无煤可采,采煤沉陷区亟待治理。一些林业局主业转为造林、护林。自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大庆油田已开采了40多年,如今大庆油田的产量正以每年100多万吨的速度递减。这些依资源而兴的城市出现因资源枯竭而衰的迹象,林区、矿区职工大量下岗或失业,构成黑龙江省下岗职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入减少,一些人成为弱势群体,危及社会稳定。2002年黑龙江省下岗职工80多万人,居全国第一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56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就业和稳定压力极大,影响到黑龙江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全国的稳定。
4.同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黑龙江省工业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技改资金严重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像中国一重、哈电集团等国家级企业,许多关键设备仍然是“一五”时期建厂时从前苏联引进的,早已到了淘汰的地步,但由于缺乏技术改造的资金而超期服役,导致投入大产出低,产品质量、规格难以同世界一流企业竞争,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三峡电站28台机组中仅有一台是采购国内哈电集团的产品,其他27台机组全部是进口的,这么巨大的市场份额与国内电站设备生产企业无缘,足以说明国内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也说明大项目对国内装备工业的拉动作用太小。事实上,不仅三峡电站这样的世界级大项目采用进口设备,就是投资额较小的一般项目往往也首先考虑进口设备,这种现象应引起老工业基地的紧迫感、危机感,这说明,如果不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不但难以进入世界主流市场,甚至会失去国内市场,出现生存危机。
技术是企业生存之本,老工业基地一词的中心内涵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老化,企业因技术水平落后而衰落。长期以来,国家对老工业基地重取轻予,不但把企业的利润全部拿走,也把企业用于简单再生产的折旧基金拿走,没有建立起来国有企业所需要的补偿机制,导致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无法保证,结果是自生能力不断下降,没有市场竞争力。一些大型企业的陈旧设备不但影响产品质量,而且危及安全生产,导致事故频发,老工业基地失去往日雄风。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选择
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中央统揽世界工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任务和特点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方针,为新世纪我国工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使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由老变新,从根本上解除上述困扰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种种因素,实现振兴目标。
1.黑龙江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选择。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的黑龙江省与我国其他工业省份不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路径选择,比如,非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解决好增量问题,而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要解决好增量问题,也要解决好存量问题,而且要首先解决存量问题,把存量问题作为重点,进行结构优化升级、技术水平更新换代。再比如,黑龙江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在全国是最高的,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应充分发挥工业基础完善、综合配套能力强之优势,走产业集群道路。总之,应根据本省省情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
2.传统工业化道路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存在本质区别。虽然两者均是发展工业的路子,但两者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发展理念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的路子,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是在工业革命时期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出的工业化道路,延续到电气化时代,其特征是,科技含量较低,高消耗、低产出,工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信息化时代依据我国工业化实际水平提出来的发展工业的方针,其特征是,重视信息化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降低资源消耗,尽可能地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计划经济国家(包括我国)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共同特征是:第一,政府指令性计划强力推动,工业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紧密结合,以行政手段进行资源配置,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缺乏必要的经济核算,生产不计成本收益,由于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整个经济体系缺乏效率。第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认为重工业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只有重工业先上去才能推动工业化快速发展,结果是重工业比重太大,农业、轻工业比重太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不能平衡发展,不得不停下来进行大调整。第三,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的工业化道路。片面强调和采用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方式,高投入、高成本、低产出、低效益,实际经济增长率低,甚至是负效益,经济发展不能持续。第四,一条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离的工业化道路。由于工业生产存在着复杂的分工协作关系,表现在空间布局上高度集中,因此,工业化与城市化密不可我国将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而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阶段,我们不可能先完成工业化再信息化,只能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时推进。信息化对工业化有重要带动作用,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征。第二,以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追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协调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污染,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把清洁生产和绿色生产力作为目标,平衡工业生产与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和福利最大化原则。第三,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成本低是我国的优势,同时,就业压力大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经济问题。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兼顾就业问题,要求工业结构要采取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充分吸收劳动力资源,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四,开放式的工业化道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强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分,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助推器。而传统工业化所走过的道路却与城市化相脱离,特别是我国利用户籍制度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切断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客观、内在联系,使我国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较小,城乡二元结构刚性化,积累的问题增多。第五,片面强调增长速度,实行赶超战略,忽视质量和效益。采取高积累、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产值、数量的增长,不计成本、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典型案例是1958年的“大跃进”,造成经济结构失调,欲速则不达。第六,一种封闭式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国家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片面强调自力更生,不重视对人类共同财富的学习、借鉴、吸收,搞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工厂,不但国际分工协作少,国内经济协作关系也不发达,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
“两种资源”,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出口,吸引外资,利用好“世界工厂”的机遇推进我国工业化步伐,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五,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推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项目选择、投融资渠道、生产经营、资本经营过程中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国家利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过去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这种发展工业的路子是不可持续的,出现目前的困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要使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由老变新、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的历史性机遇,就必须转变发展工业的观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措施
黑龙江省作为特色突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国际装备制造业向我国转移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升级的历史机遇,走有黑龙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加快推进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对应的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的市场机制,黑龙江省是全国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省份,经济行政化程度高,观念落后,体制机制创新任务艰巨。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各项措施中,制度创新是关键,如果不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和规范,那么,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资金、上再多的项目也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重点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改变原有制度的缺陷和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与机构改革同步推进。还要创建有法必依、文明执法、以人为本的法律环境,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的比较优势。黑龙江省的明显优势表现在:一是产业基础好。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工业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工业企业集中,特别是机械、石化、煤炭、森工、医药、食品等企业多,便于集成配套,形成产业集群。拥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和独特优势。二是资源丰富。石油、石墨、林木等资源量居全国首位。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素质高。由于国有企业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多,技术工人多,队伍完备。四是能源丰富,电力充足。五是科技力量较为雄厚,技术人员多。六是毗邻俄罗斯,位于东北亚中心区域,有独特的沿边开放优势。要按照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把上述资源优势、历史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努力快发展、大发展,走出一条有黑龙江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掘蕴藏的潜力。
3.做好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工作。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有七个资源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开采,有的城市资源递减,有的城市资源枯竭,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是黑龙江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一是要使四个煤城做大做强煤电转换,减少初级产品运输,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今后我国经济仍会保持8%左右的快速增长,对电力需求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03年已经出现电力供不应求现象。二是增加俄罗斯木材进口,把伊春林都变为全国木材加工、贮运中心,实现由原木输出向林木加工型城市转变。三是争取俄中“安大”输油管线按两国政府已签订的协议执行,解决大庆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
4.加快黑龙江省的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确立在全国信息化中的主导地位。二是以技术应用为重心,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发展信息化。三是强化信息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搞好宏观调控。
5.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以及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产业结构向重工业演进的难得机遇,加快黑龙江省重工业技术改造步伐,搞好结构调整,充分发挥重工业的潜在优势,率先实现工业化。
6.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按照“不限比例、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经营方式”的原则,从市场准入、政策导向、项目提供、人才输送、科技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简新华:《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载《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2.张献和:《老工业基地信息化之路》,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9日。
3.赵崇生:《以信息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载《光明日报》2004年1月21日。
4.焦方义、李春华:《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载《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5.焦方义:《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与结构优化战略》,载《税务与经济》2004年第2期。
6.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与战略抉择》,载《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