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只有两个目标: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只有最聪明的人才可以达到第二个目标。
人生失意,诗坛得意,这怪怪的现象在文学史上不断地显现着,且不管它是不是文学创作的一条屡试不爽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反正屈原、陶渊明、李煜、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龚自珍……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几乎一切的诗坛巨匠们的得意之作,皆是失意之作,这对于稍有文学史常识的人来说,是毋需举例印证之的。但我们这里深有体会要说的是,“人生失意,诗坛得意”不仅适用于作诗,而且也适用于读诗。可以说,人生不失意,读诗也是不能得其真意的。
是的,未涉世事、未出茅庐的一个书呆子,能知道什么是官场失意,什么是生离死别,什么是亡国之痛,什么是相思之苦,什么游子之情……那时节,虽也谁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人云亦云地说这首诗那首诗是如何如何的好,其实心知肚明,不过味同嚼蜡而已。真正懂了点诗意,还是在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之后。其中有的人在自己有了许多的失意之后——当然这些失意,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远远比不上大诗人们的那些大失意的,但小小的失意,却已经使人具备了读古诗的素质,并由此体味到了以前所熟视无睹的诗中三味。
只有在远离故乡的异地生活中,你才能读懂“床前明月光”,读懂“相见时难别亦难”,读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人世间的许多风雨、坎坷,变故,会使你走近屈原,走近了陶渊明,走近了李煜,走近了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龚自珍……只有在有了人生的万千酸甜苦辣的滋味在心中时,你才能真正体验到那心血凝聚而成的千古传诵的诗句所蕴含着的情感和思想。
失意于人生,而得意于诗,看来人生是福祸相伴的,有失必有得,因此你不必太失落。
《时代》周刊上登过一篇文章,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个士官在瓜答卡纳岛战役中被炮弹碎片刮伤喉咙,输了7筒血。他写了张纸条问医师:“我仍可以讲话吗?”医师说:
“会。”他又问:我会活下去吗:医生说:若在以前,就不一定,但现在肯定会。于是这个士官在纸上写道:那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你为什么不也停止忧虑,·对自己说:“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罗根·帕索·史密斯说过一句极富智慧的话:“生命中只有两个目标: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到的。只有最聪明的人才可以达到第二个目标。”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切身感受:当自己春风得意之时,便会感觉生活处处充满阳光;而一旦遇到困难,或身处逆境时,就觉得生活阴暗,甚至感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因此,个人主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事业。其实,我们每个人拥有90%的长处,而只有10%的不足。问题是,你如何发现和对待这90%与10%的关系。当你将自己的10%与他人相比时,你不禁会感叹:原来我如此富有!
艾迪·瑞肯贝克和朋友在太平洋上绝望地漂流了21天之后,说道:“我学到了一点——人只要有淡水喝,有东西吃,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如果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神放在积极向上、乐观上进、锲而不舍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