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狄仁杰到底持什么态度?不得而知。从当时他所处的地位看,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当时狄仁杰任文昌右丞,虽然权任颇重,但还未进入中枢机构,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还无发言权。从当时政治形势看,即使能够参与决策,恐怕也得按武则天的意志行事。
从越王李贞被镇压后,武则天马上就选派狄仁杰充任豫州刺史这件事看,她对狄仁杰还是比较信任的。豫州距武则天的统治中心洛阳不远,李贞在这里任刺史多年,收买人心,长期经营,党羽颇多。起兵失败后,他的党羽并没有得到甄别处理,不少人仍散布或隐藏于民间。如何处理这类人和维护好当地的社会秩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约由于狄仁杰以前的不凡表现,使武则天认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豫州刺史这一职务,遂将他从文昌右丞任上调到豫州。
狄仁杰在李贞被镇压的当月就抵达豫州。这时当地官员奉命搜捕李贞党羽,已经捕获了5000余人,牵连欲治罪的达六七百家。为了监督办案,武则天还派来了司刑使督促此事。狄仁杰到任后,司刑使就催促他尽快行刑。狄仁杰认为李贞及其党羽中的骨干分子已经伏法,捕获的这些人大都是胁迫无奈而参与起兵的,如果全部处死,不免失之于宽滥,请求司刑使暂缓行刑,然后狄仁杰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密表,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在表章中说道:“臣本来打算公开上奏此事,又怕被指责为反逆之人开脱罪行;如知而不言,恐又违背陛下宽仁存恤之旨。表章修成后又毁掉,几次反复,心情不能平定。然而此辈参与起兵,的确不是出自本心,伏望陛下怜惜其一时之误,宽恕其罪行。”可见在如何处理这批人的问题上,狄仁杰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因为此事非常敏感,弄得不好将使狄仁杰蒙受为叛逆者开脱的罪名。他几次毁去修成的表章,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他犹豫矛盾心理的真实反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狄仁杰最终还是痛下决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呈上了这道密表。武则天如何看待狄仁杰的上表?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从她批准狄仁杰的奏请看,她的头脑还是相当清醒的,也不相信会有如此之多的人都是李贞的骨干党羽。于是将这批人的死罪减为流刑,统统流放到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西南黄河北岸)。
这些流放者前往丰州时,途中经过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当地父老对他们说:“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狄仁杰以前在宁州任过刺史,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为他立碑纪念。从“我狄使君”的称呼看,这里的百姓已将狄仁杰看成是宁州之人。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得到的称呼,在专制时期的古代社会中尤其难能可贵。流放者与当地父老相携痛哭于碑下,设斋三日而去。他们后来到达流放之地——丰州,仍念念不忘狄仁杰活命之恩,遂又在当地立碑以颂扬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