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经商者,在前进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否成功,仅依靠解决了大家都能解决的难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有所作为时,才是体现自己的能力,最终收获成功。
我们做实业生产产品,产品要想做到物美价廉,技术是一方面,原材料是一方面,两方面缺一不可。技术还好说,只要自己研发就不受制于人,而原材料的价格、供应的及时与否,就不一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工厂生产技术再高,没有原材料,也不可能有产品。没有产品,有再好的市场,也没有利润可言,我们只能眼看着钱就是赚不到手。原材料,都是任何生产厂家的生存命脉。
实践证明,原材料供应的紧张与顺畅,就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和销售的进度。不仅如此,原材料的价格更是作为定价的第一因素,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和企业的兴衰。
如果原材料的价格偏高,就会直接增加生产的成本。为了达到同样的利润,我们就不得不提高产品的价格,这样就会大大削弱产品的竞争力。为了不在价格上先输一筹,我们不得不在价格上与同业持平或略低,而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单位产品的利润变薄。
与此相反,如果从源头上把原材料的价格降下来,就会使自己在市场定价上留有更多的空间,从而使自己在市场竞争牛占据更多的主动。所以,原材料的问题,往往是对生产与销售的第一制约因素。而在生产的过程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就是原材料的问题。
张謇是清末少数几个以实业救国的先驱之一。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使张謇深刻地认识到:要使中国不贫不弱,不受外国列强的侵略,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发展实业,以求国富民强。
在历史上,张謇的家乡南通一直是传统的产棉区。这里出产的棉花不但产量巨大,而且质地洁白、纤维绵长、富有弹性。从很久以前,这里的棉花就以“沙花”闻名海内外。当地的农民长久以来都具有纺纱织布的技术,这里产的“通州大布”在国内市场上备受青睐。而在当时,棉纺企业投入资金少、生产周期短、能快速回笼资金,再加上官方的支持,张謇决定兴办棉纺厂。
一年之后,张謇的大生纱厂就开业了。然而,刚刚开业仅仅半个月,纱厂就不得不停工了。原来,买棉花的资金用完了。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张謇一方面加紧把已经生产出来的棉纱销售出去,另一方面,亲自到上海去借款。经过三个月的艰辛努力,纱厂终于度过了这一次危机。
经过这场危机,张謇开始从长计议,思索纱厂的未来。纱厂肯定要长期办下去,只要纱厂经营一天,自己就一天离不开棉花。而要有棉花就必须有资金。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穿棉纱,棉纱的价格在不断地上涨,棉花的价格也必然随之不断地上扬,而日本的棉纱厂也会来这里收购棉花,到时候,棉花的价格将使自己的经营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怎么样才能想个两全之策,既不受制于棉花的生产及价格,又能保证棉花的充足供应,张謇冥思苦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方法:建立自己的棉田,自己种棉,这样不仅可以保障原材料的充足供应,而且还可以从根本上摆脱经营受棉花市场制约的被动局面。那么,到底到哪里找这么多的大片良田呢?当时农民手里的土地都仅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所用。而地主手里的田地,根本不可能交到自己的手里来种棉。更何况,即使人家愿意卖给自己或者让自己承包来种棉,自己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弄不好,自己的棉田还没有长出棉花来,大生纱厂纳机器又要停转了。
到哪里去找?怎么样才能既少花钱,又能找到大量的良田呢?张謇又陷入了深思。他百思不得其解,郁闷之时,就一个人到海边去散步。当他漫步在数个公里宽的海滩上时,他突然眼前一亮。有了!良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些海滩虽然十分肥沃,却长年荒芜不用。尽管大的海潮一年甚至几年才能碰上一次,但人们还是担心海潮的破坏,所以宁愿在离海远一些的地方种一小块地,也不愿意来开垦这里的土地。自己只须在海边有选择地建几道防潮堤,就可以大大地减少海潮的破坏。这样一来,既解决了自己迫在眉睫的原材料问题:还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张塞立即赶往南京,拜访了当时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将沿海荒废的海滩交给他置办农牧垦殖场,刘坤一对他的想法深表赞赏。得到朝廷的批复后,张謇开始大干起来。
果然不出张謇所料,他开垦荒滩、变废为宝的义举得到了家乡父老的热情响应。许多无地少田的农民,听说张謇要开办垦牧公司,不光管吃管住,还发给工钱,纷纷前来报名。垦牧公司就这样热火朝天地开业了。他们先在海边筑起了一道防波堤,在堤内开始垦荒种田。经过几年的努力,垦牧公司开垦良田十多万亩,年产棉花多达6万担。通过此举,张謇彻底解决了纱厂的棉花供应问题。不仅如此,通过合理经营,张謇的垦牧公司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当时的张謇,还刚刚起步的创业阶段。无论从资金还是从规模说,都不允许他把大量的钱投入到原材料的供应上来。如果冒然把大量的钱都投到棉田的建设上来,可能这边的棉日还没建起来,那边的大生纱厂的机器就已经转不动圈了。但是,不解决原材料的供应问题,纱厂的经营将长期受到棉花市场的制约。如何解决这一个两难的问题?张謇环顾四周,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终于找到了一条中间路线。他没有把自己的眼界仅仅锁定在自己的企业之上,而是把自己办企业放在了整个家乡、甚至整个行省的范围之中来考虑。
首先,他兴办实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发财,从小说,他可以为家乡带来实惠,从大说,他可以振兴民族经济,富国强兵。其次,他修筑大堤、开垦荒滩,一方面解决了自己的原料供应,与此同时,还可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无论对自己的企业、还是对国家对家乡百姓,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充分地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而且是那样的天衣无缝。这不能不令我们佩服张謇作为一个实业家高远的思维境界和精妙的经营手段。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个工厂为了降低原材料的问题,就非要亲自动手来做原材料。相反,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原材料的问题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所长。如果自己亲自去做,误时误工不说,往往还出力不讨好,达不到最佳的效果。特别是刚刚建立的企业,自己本身并不具备动手解决原材料供应的实力,如果丢下主业不做,而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原材料的筹备,那就会造成喧宾夺主、舍本逐末的战略失误。到头来,丢掉了自己的主业,就算是解决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有的企业就适合自己动手解决原材料问题,而有的企业就不适合自己动手去做。每一个企业都有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一个企业必须根据周围的实际环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相机而动,灵动地解决自己的原材料问题。
一个经商者,在前进的过程牛,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否成功,仅依靠解决了大家都能解决的难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利用自己已有的条件有所作为的同时,通过后天的努力将先天不利的条件改变,才是体现自己的能力,最终收获成功。
说到底,企业经营好比是一条龙,原材料是龙头,工厂是龙身,销售是龙尾。作为龙头,原材料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龙身和龙尾的自由摆动,龙自然不会好好地飞翔。因此,只有首先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龙头灵活轻便了,这条龙才能飞得高、飞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