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情,但大家都在等待政策的再一次推动,希望借一次好机会来解除上一次因各种原因留下的遗憾。
所以关前徘徊的实质是下跌不甘、上升无力的心态的反映,这意味着1500的破与不破都不具有太大的意义。
短期消息面的情况也在证明着这样的判断。10月16日公布的前三季度GDP增长达到7.9%,并且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出口增长达到19.4%,成为意想不到的拉动因素。这样好的宏观面让人们再次大喊证券市场走势背离,叫屈之后又开始分析二者之间的时滞,预测何时会出行情。这样的努力自然是用心良苦,但中国经济运行中宏观向好与微观不佳的现象这些年一直存在,这里面可能存在着结构性因素、经济增长效益等深层问题,需要更理性的分析,显然不能直观地推导。上市公司第三季度季报出来以后,一些情况可能会容易判断。从上周开始,宏观面数据与微观面数据相继推出,一边是持续增长态势,一边又怕踏着地雷,这样的心态本身就制约着市场的活力。
10月15日央行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表明金融运行稳中趋好,M1、M2增幅持续提高,表明货币政策正在由稳健趋于积极,这对拉动效应正在递减的财政政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配合。与证券市场资金面有关的居民储蓄存款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前 9个月居民储蓄余额已达 8.41万亿元,同比增长18.1%,当年累计增加1.05万亿元,从增速来看,2002年以来呈逐月提速的态势。庞大的储蓄存款余额再次引来很多人的推测,如果有百分之多少流入股市就会使大盘出现行情。但是个人获利的预期必须是以别人获利的预期为前提,如果被套的人是急于减亏,而持币的人担心市场风险,这样的交易是不能达成的。从近两年情况看,储蓄存款的持续攀升既说明出于谨慎与预防的预期强烈,也说明投资、消费预期不足,所以宁愿低息放在银行。近日有报道说,由于储蓄增长过快,目前银行大量的存货差资金滞留于国债市场,导致供求失衡,价格扭曲。1万多亿国债余额的约60%由商业银行持有,商业银行资产中的债券比例达到12%至13%,其收益率很低,利率风险很大。这一冷一热却同样尴尬的处境,说明市场的活跃并不仅仅是个资金面的问题。
基金的困境是人们预测行情的又一个视角。10月17日媒体公布由国泰君安与德国安联共同发起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基金公司国安基金管理公司已获准筹建,并将尽快推出第一只基金产品。同时处于准备中的还有18家,有4家已经报送了发起设立的申请。这一消息被视为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也被很多人视为市场的利好,因为国外公司的加入有可能使基金的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但也有人拿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例子来表示质疑,认为外资并不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合资的目的可能不直接是盈利表现的提高,而主要是战略上的考虑。不管怎样,今后政策的导向会更倾向于机构投资者,散户的直接参与会更困难。
基金难以吸引人的另一条消息是节后第一周基金净值的大幅缩水。54只封闭式基金的净值下跌2.23%,7只开放式基金单位基金净值下跌1.75%,虽然相对于同期沪市A股指数3.63%的跌幅要小,不能说管理能力不高,但毕竟没有给人赚钱的快感,在目前市态疲弱的情况下是很难让投资者信服的。从开放式基金的发行品种来看,由最初以“增长”为卖点到“平衡”,再到“指数”、“债券”,越来越注重风险的管理,安全第一成为市场最好的卖点。由此可见市场人气之淡静,吆喝者寥寥,应答者寥寥,作为众望所归的机构投资者也是小心谨慎,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所以,目前的市道决定了消息面的不明朗和投资者判断上的明显分歧,大家都往各自的方向使劲时,这架车就只能在十字路口徘徊,不会有明确的方向。上周还有关于适时推出QFII的表态、关于恢复“T+0”回转交易的传闻、关于明年可能会推出创业板的专家观点等,大都被视为下一步政策导向的预期。这些消息的作用如同2002年以来推出的降低印花税、降息、新股按市值配售、降佣、提高增发门槛等政策一样,作用有限。而且其政策意图也并不是要营造行情,而是稳定市场。按照这样的分析,市场表现的好坏就与政策导向之间形成了跷跷板的效应,市场如果出现快速急跌,政策的导向就会加大力度,反之,则会趋于平缓。因为谁都知道,信心和预期的不确定性,不是短期就能恢复的。
(发表于2002年10月21日)
(发表时标题为《关前徘徊:大盘没有方向》)
近期上市公司并购不断引来关注,成为弱市之中一个有助信心的题材。有两条消息值得研究:一是8月20日财政部批准方向光电进行国有股转让,停止审批一年多的国有股转让重新恢复,此后一个多月里有30多家上市公司相继发布股权转让的公告。从公告情况看,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参与重组的比重明显提高。二是在过去的两年中,全球公司合并与兼并数量大幅减少,2002年比2001年同期减少了40%,但中国的并购市场业务量一直呈上升趋势,2002年第二季度共进行了155笔交易,价值高达119亿美元,被认为是亚洲并购最为活跃的市场。这两则消息给出的一个背景是,在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的格局下,企业并购正在成为证券市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