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回顾,其目的并不是要说明大家都一样的坏,也不是要说明我们的制度建设已经不错,更不是要对打击违规的行为有所指责。要想说明的是,这种世界性的大变动让我们有些迷茫的同时,也让我们对未来清醒了许多。迷茫是因为我们过去遵守的思维定势、我们认为的标准模式出现了问题,被证明是片面的;清醒是因为至少我们已经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体制,没有放之四海皆好用的制度,制度运行的效率总是相对的、动态的,总是既对立又统一,股东、经营者、中介机构,市场与监管等都是相对存在,相互制约的,谁也不可能消灭了谁而存在,谁也就不可能只享受好处而不付出成本。这样的转变至少会让我们在以后多一些两面的考虑,少一些盲目的崇敬。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对外开放中。2002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快速增长,这其中有入世以后的积极因素,但同时遭遇的反倾销从玻璃、打火机、钢铁到农业也是接连不断。这种局面并不形成是否应该入世的判断,而是对入世以后的贸易关系应该怎么看,对过去曾经相信的自由贸易原则应该怎样进行校正。外经贸部发言人在预测下半年形势时仍是十分谨慎,美国经济走势被认为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其实这只是一个重要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本国经济形势的恶化可能会导致贸易保护政策的增加,2002年上半年美国的举动就已十分明显,欧盟、日本等国也有类似举动。
因此在入世半年以后,在增进经济利益的同时,有一些观念方面的东西是值得加以总结的:
1.入世并不等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自然建成。WTO只是一个多边的国际贸易规则,只是由于剩余资本的扩张、贸易地位的日益重要而受到重视,但它并不是一本体制的百科全书。入世要求我们遵守这些规则,并争取利用这些规则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不等于我们只要按照规则进行调整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入世并不能替代其他方面的改革。贸易的重要性源自于市场经济中价值要通过交换来实现,使用价值要通过交换来让渡,在这一点上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是一样的。因此贸易规则的改变,特别是对基于市场经济的贸易规则的遵守,将有助于推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化大生产各个环节中非市场化因素向市场化因素转化,这也正是我们试图通过入世推动和加快国内改革的合理性所在。但是推动归推动,并不能替代其他领域的改革努力,相反应该大力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变化了的规则,否则可能会出现由贸易规则改变倒逼回来的某些领域矛盾的激化;
3.入世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讲,贸易的国际化意味着资源的全球化配置,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效率应该提高,经济应该会更快增长。但在实践中首先要看已经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是否符合和体现了这种要求,即使在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由于国家与地区利益的存在还会出现效率和利益上的差异,导致利益的转移和发展的差距。从世贸组织成立至今的实践来看,低收入国家的状况并未得到改善,50多个最贫穷国家的经济状况已经恶化,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贸易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已达到29%,远高于拉丁美洲15%的比重,但他们的经济并未出现预期的增长。所以入世虽然一般情况下都会带来贸易活动和贸易额的增加,外来投资会使产业存在升级的可能,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不能带来就业的增长,生产、消费的扩大,那么就并不必然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内福利的增加。
此外,因为我们在入世承诺中接受了关于限制中国产品过快进入的特别“保障”机制的限制,比如我们在入世后15年内仍然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意味着我们制定的任何价格都可能受到国外竞争公司的质疑;比如在入世后12年内美国及其他成员国对本国公司受到的冲击提出抗议时可以具体针对中国产品,比如在2004年关于现有纺织品限额的《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结束后,还可以具体针对中国的纺织产品进行限制,一直持续到2008年底。这些带有歧视性的条款已经超越了世贸组织通常的规定,使我们在保护自己方面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入世初期的情况还应该估计得严重一些;
4.入世并不等于自由贸易的实现,也不等于只要遵守规则就可以自动获得利益最大化。世贸组织的产生根源于两次世界大战中人们饱尝了经济歧视与贸易冲突的苦果,希望有一个统一的组织来制定贸易的规则、解决贸易中的争端,因此它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寻求贸易利益平衡的愿望而产生的。既然是一种利益平衡的结果,就意味着其公平的有限性、其利益平衡的动态性,各成员国的行为以及规则变化都是一种实力博弈的结果。从中国入世漫长而艰苦的历程看,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美国是一个主要的障碍和谈判对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世贸规则还不等于自由贸易原则,大部分配额限制都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就是一个明证。因此,以为卷入全球化越深得到的好处越多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开放的世界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视角来进行观察和思考,让我们在更多汲取和学习的同时,可以尽可能避免盲目和片面。全球化在加强各国联系的同时,也使得以我为主变得更加重要,而本国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始终应该是基本的目标和评判标准。
(发表于2002年8月5日)
“6 ·24”瞬间激情后,大盘再也没有继续上攻,而是在随后的一个多月中搭建了一个横向展开的平台,这个平台逐级下行,现在已出现了严重倾斜之势,看来下探仍将延续,支撑位仍在寻觅之中。
对最近公布的不少市场统计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可以解释其中的原因。一是大盘与个股表现的对比,截至8月1日收盘,沪深两市股票股价与6月24日收盘价相比,上涨与下跌的股票比例为2∶8.尽管两市指数还有5%左右的涨幅,但80%的个股股价却已回到原地;二是从上涨与下跌的个股来看,权重指标股和有重组概念的庄股表现较好,涨幅较大的老庄股则跌幅居前;三是从已公布中报上市公司股东数变化来看,持筹变动出现两极分化,次新股、小盘股、重组股筹码有集中趋势,老庄股、高价股筹码分散较为普遍。这些特点表明,个股的表现并未对大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