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党组织机构
(一)中共宜川(军队)特别支部
1925年,石谦率部驻防宜川、集义等地。1926年初,绥德地委先后派李致熙、杜振庭(又名杜衡,1933年叛变)和杨璞等人赴宜川石谦部,与李象九、谢子长等人组建了中共宜川(军队)第一、第二特别支部,两特支属绥德地委领导,并直接受北方局指导。1927年春,党组织随部队转战宜川、清涧、安定、延川、延长等地,改归陕甘区委领导。7月,归陕西省委辖。
1.中共宜川(军队)第一特别支部
书 记:李象九(1926年初至1927年春)
委 员:李致熙 史唯然
2.中共宜川(军队)第二特别支部
书 记:杜振庭(1926年初~?)谢子长(?~1927)
委 员:谢子长、阎揆要
(二)红军及游击队党组织
1935年4月,宜川境内先后建立了新编抗日义勇军、宜川独立营、宜川游击队、红军第2路游击师等武装力量,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各部均成立了党委或党支部,政委或指导员任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
(三)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党组织
1.中共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支部委员会
(1950.11~1954.6)
1950年11月,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成立,机关党支部组建。1951年3月,县人民武装部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机关党支部隶属延安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
书 记:高光华(兼,1950.5~1951.1)陈士甫(兼,1951.1~1954.6)
副书记:阎 信(部长,1950.5~1951.8)徐富贵(部长,1950.5~1954.6)
2.中共陕西省宜川县兵役局支部委员会
(1954.6~1958.10)
1954年10月,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陕西省宜川县兵役局,同时组建党支部,隶属延安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
书 记:陈士甫(兼,1954.6~1955.10)李 伟(兼,1955.10~1958.10)
副书记:徐富贵(部长,1954.6~1956.6)高增发(部长,1956.6~1957.10)霍振义(部长,1957.10~1958.10)
3.中共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支部委员会
(1958.10~1962.1)
1958年10月,陕西省宜川县兵役局撤销,恢复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组建党支部。隶属延安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
书 记:李 伟(兼,1958.10~1962.1)
副书记:霍振义(部长,1958.10~1962.1)
4.中共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
(1962.1~1966.11)
1962年1月,中共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建立,隶属延安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下设机关党支部。县委书记兼任党委第一政委。
第一书记:李 伟(兼第一政委,1958.10~1964.4)刘世发(兼第一政委,1964.4~1966.5)
副 书 记:霍振义(部长,1962.1~1966.11)
5.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
(1966.11~1976.10)
1966年11月,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改称为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下设机关党支部、宜川县中队党支部。隶属延安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党委书记。1967年1月,宜川县县委被“造反派”“夺权”,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和党委书记制度中断。
书 记:刘世发(兼第一政委,1966.5~1967.1)霍振义(部长,1969.9~1972.9)刘志敏(兼,1972.9~1975.3)牟玲生(兼,1975.3~1976.10)
副书记:霍振义(部长,1966.11~1969.9)郭忠兴(政委,1969.9~1971.12)慕银科(政委,1971.12~1975.12)
6.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
(1976.10~1986.5)
1976年5月,恢复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政委制度。1979年7月,县委书记王祖培兼任县人民武装部第一书记。1986年5月,取消第一书记称谓,县委书记改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书记,不再兼任第一政委。机关党委设有党支部。
第一书记:王祖培(兼第一政委,1979.7~1982.3)王玉民(兼第一政委,1982.3~1984.1)魏延平(兼第一政委,1984.1~1985.8)赵启华(兼第一政委,1985.8~1986.5)
书记:牟玲生(兼,1976.10~1978.5)王祖培(兼,1978.5~1979.7)赵启华(兼,1985.3~1986.5)高保生(政委,1976.1~1978.8)蔺希龙(政委,1978.8~1980.7)孙有志(部长,1980.7~1983.6)徐 勇(政委,1983.6~1984.5)杜有权(部长,1984.5~1986.5)
副 书 记:孙有志(部长,1977.1~1980.7)丁秉勤(政委,1980.9~1981.3)徐 勇(政委,1981.3~1983.6)杜有权(部长,1983.6~1984.5)岳树森(政委,1985.3~1986.2)郭玉财(政委,1986.2~1986.5)
7.中共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
(1986.5~1996.4)
1986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改称为中共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下设机关党支部。隶属延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书记。1991年11月成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政工科科长担任纪检委书记。
书 记:赵启华(兼,1986.5~1990.1)马 晔(兼,1990.1~1990.7)马福雄(兼,1990.7~1992.10)王录厚(兼,1992.10~1996.4)
副书记:杜有权(部长,1986.5~1996.4)郭玉财(政委,1986.5~1991.10)吴梅生(政委,1991.10~1996.4)
8.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
(1996.4~2005.12)
1996年4月,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改称中共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委员会。隶属延安军分区党委和中共宜川县委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下设机关党支部。1996年9月,成立中共宜川县人民武装部纪律检查委员会。
第一书记:王录厚(兼,1996.4~1996.8)王登记(兼,1996.8~1999.2)田忠延(兼,1999.2~2002.5)李世清(兼,2002.5~2004.6)姚靖江(兼,2004.6~2005.12)
书记:谢恩让(政委,1996.4~1997.5)王存义(政委,1997.5~1998.4)赵继奎(政委,1998.4~2002.3)吕 恒(政委,2002.3~2003.3)刘苏维(政委,2003.3~2005.12)
副 书 记:何西平(部长,1996.4~1998.10)成 胤(部长,2001.4~2003.3)吴应鹏(部长,2003.3~2005.12)
(四)武警宜川县中队党支部
武警宜川县中队自组建以来,虽名称和隶属关系多次发生变更,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从未间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84年4月,武警宜川县中队党支部被武警陕西省总队通报表彰为“先进党支部”。1989~1999年,县中队党支部被武警陕西省总队表彰。
二、党员发展
1925年,井岳秀部第1师营长石谦率部驻防宜川。1926年2月,该部内部建立了中共宜川(军队)特支,由呼振西等几个人发展的党团员占士兵总数的一半。谢子长、李象九、王有才、李瑞成几个连、排、班长都是共产党员,成为特支骨干,经常宣传革命,召开党小组、党员会。由史唯然组织过地下党组织生活,在军队中传播文化、马列主义,同时把发展党员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之一,加强了对发展对象的考察了解和培养教育,严格了党员发展的组织程序,大胆而又慎重地发展党员,使党的队伍迅速扩大,党员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至1966年,根据中央军委要求,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兵役局)在发展党员中十分注重政治质量,认真贯彻“严肃慎重”的方针,认真做好考察教育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接管了县公安中队、电信局,加之“三支两军”(支左、支工、支农,军管、军训)干部的大量增加及受“左”的思想影响,党员发展工作上一度缺乏计划和控制,总体上吸收新党员过多,党员数量不断增大,有的党员质量不高,影响了党组织的建设。1972年以后,在战士中发展党员开始增多。
1980年4月,全军政工会议对党员发展工作提出了“控制数量,保证质量”的要求,后来又提出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控制数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规定连队等基层单位“每年在义务兵中发展党员,一般应控制在义务兵总数的10%以内”。据此精神,在1980年以后,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县中队严格履行接收新党员的各项审批手续,做到有计划地慎重发展。1983年以后到1986年县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前,各年度中党员数量比较接近,无大起大落增减现象。1986年5月县人民武装部移交地方至1996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重新收归军队,10年间,县人民武装部党员数量增减基本平衡。
三、党的教育与整顿
(一)红军党的教育
1935至1936年4月,宜川红军第2路游击师各支队成立后,即在党员中进行了红军性质和宗旨、党在红军中的地位与作用、开辟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等内容的教育,并在连队编设了政治指导员,主要负责党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工作,加强了党对武装力量的领导。
(二)县人民武装部及驻境部队党组织整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和县中队党组织进行过多次思想、作风与组织整顿。
1951年10月,总政治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结合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中揭露出来的问题,发出《关于整党工作的指示》。县人民武装部党支部于1952年2月进行整顿,在开展党员八项条件教育的同时,对党员和干部均进行政治审查和思想、组织鉴定。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随后,总政治部对军队整风要解决的问题、方法作出部署。宜川县兵役局党支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开展整风运动,按照上级要求,学习文件,进行大鸣、大放、大辩论,并开展反右派斗争。
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上半年,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和总政治部的部署,以及延安军分区党委的安排,组织党员传达学习中共九大文件,进行整党。
1975年6~7月,中央军委提出“军队要整顿”。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根据上级的安排,着重解决领导班子中“软、懒、散”的问题。通过整顿,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战斗力,加强了党委建设。
1986年,根据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全军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从1986年上半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党员必读》等有关文件,深入进行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教育,自觉清除“左”的思想影响;第二阶段,党委、支部和党员对照检查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整改措施;第三阶段,进行组织处理和党员登记,清查处理“三种人”(指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和其他有严重问题的人,纯洁党的组织。普遍提高了广大党员的政治觉悟,增强了党性观念,加深了对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
在历次党的整顿中,武警宜川县中队也都根据其上级党委的安排,进行学习教育,增强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加强党支部建设,密切官兵关系。特别是1988年,武警宜川县中队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政治工作的决议》及总政治部颁发的《新时期连队党支部建设纲要》,以“一个班子,两支队伍”(党支部、党员队伍和军官队伍)的建设为重点,党支部开展学习、教育和整顿,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较前有明显增强。
1986年在部队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中,县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部党委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和安排,集中两个月时间对广大党员和全体人员进行党性、党风和党纪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政策纪律观念;全体人员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自觉遵守各项政策和财经纪律,人员、车辆、武器弹药、经费和各种物资交接顺利,没有发生违纪事件,做到军队、地方、人民武装部三满意。
1987~1990年,宜川县各军事组织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和全体官兵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并根据自由化思潮泛滥的实际,及时规定相应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对个别有错误言论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增强了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宜川县各军事组织全体官兵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决拥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决策,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当“风波”大起之时,县人民武装部立即下发文件,号召全县民兵、预备役人员学习党中央关于反对动乱,维护稳定的指示,并对全县民兵、预备役人员明确提出“绝对不参加任何形式的游行活动,绝对不参加各种非法组织,绝对不参加打、砸、抢、烧的犯罪活动”的政治纪律要求,保持了民兵队伍的高度稳定。
1996年4月,宜川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新的一届党委成立后,陆续制定《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规定》《宜川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建设措施》,修订完善《党委议事规则》,严格按规定抓落实。针对党内和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部党委制定《廉政建设措施》,在征兵、武装专干的选拔任用、经费管理等方面,公开办事,强化监督,维护党委廉政勤政的良好形象,带动了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武警宜川县中队、消防大队根据自身担负的任务,狠抓党支部自身建设,针对形势不断发展,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和整顿,党支部始终保持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