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经济的摇篮,海外的二板市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本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在充分吸收海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已是当务之急。市场化及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我国创业板市场规则最为鲜明的特征。根据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将创业板定位于面向所有成长性良好的企业,以有效地降低创业板市场的整体风险,并采用国际通行的保荐人制度和做市商制度,从而为高起点地进行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制度设计进而推动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成功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000年 10 月 18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公布了《创业板上市规则咨询文件》,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已初步奠定了自身的制度框架。纵观整个文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坚定地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努力地降低政府的行政干预水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创业板上市规则咨询文件》凝聚了我国资本市场10年改革探索的成果,全面借鉴了海外二板市场的成功经验。可以预期,创业板市场的顺利推出,不仅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新经济的成长壮大,而且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章力求对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的特点作一个介绍。第一部分,是“新经济的摇篮”——二板市场海外溯源,着重介绍纳斯达克的起源、演进及其成就,附带介绍我国香港创业板及其他国家二板市场的概况;第二部分,市场化——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理论演进过程,主要从创业板市场理论的自身发展、与现行主板市场规则相比较所具有的创新机能的角度进行阐释。
作为新经济的摇篮,海外的二板市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了本国资本市场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在充分吸收海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设立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已是当务之急
截止到2000 年 12 月,美国经济已经实现了 117 个月的低通胀低失业的持续经济增长,这是二战以来持续时间最为长久的一次。许多人把这一伟大成就 的取得归功于新经济在美国的蓬勃发展,新经济已经成了美国经济名副其实的发动机。然而,众所周知,美国的新经济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首先得归功于纳斯达克的成功运作。
(一)纳斯达克的成功经验
纳斯达克,直译为: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1971年2月8 日开始正式交易,是当今世界上运作最为成功的二板市场。尽管如今世界上其他二板市场的建立都与有关当局努力推动新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纳斯达克的建立却是为了整合和规范美国“分散和信息披露极为不充分的店头交易市场”。尽管当时美国的店头交易市场中也是垃圾股票(penny stoc k)横行,但是美国有关当局没有像我国政府对待场外交易市场那样一关了之,而是规划建立“自动报价系统”,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来规范这一市场。美国《1934 年证券交易法》认定,显著地提高经纪商、交易商、投资者及监管者获得的关于垃圾股票的报价和交易的信息符合公众的利益,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和维护一个公正有序的市场,明确要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应该尽早建立一个或多个能够收集和发布关于所有垃圾股票信息的自动报价系统,而为该股票上一次成交及报价方面的准确而可靠的信息广泛传播提供便利”。
当时之所以考虑采用不同于主板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采用的“指令驱动系统”,而采用“做市商报价驱动系统”,主要是因为在纳斯达克市场交易的股票相对于纽约证券交易所,其上市公司的规模比较小,风险比较大,相当多的公司的股票成交量非常有限。这样,股票的流动性和交易价格的稳定性就成了远比主板市场突出的问题。
采用纽约证券交易所辅助采用的专营商制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但专营商制度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专营商在证券交易所具有特殊地位和多重身份,特别是只有他掌握着股票报价的全面情况,为其利用市场信息牟取暴利或操纵市场提供了可能。可能主要基于上述弊端的存在,纳斯达克采用了竞争性的做市商制度,一般情况下,每只股票至少有2家做市商为其报价,平均每一只股票有11家做市商,一些规模较大、交易较为活跃的股票,其做市商常常达到 40~45 家。做市商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就其负责的证券,有责任同时向投资者持续报出价差在一定限额以内的买入与卖出价格,并且在其报价下执行一定数量的买卖订单;所有客户的买卖都是与做市商进行的,客户之间不直接进行交易”。
另外,考虑到指令驱动系统主要的优势在于处理大额小盘指令,而处理大额买卖盘的能力较低,如果买卖指令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可能会过度地推高和(或)压低价格,造成较大的价格波动。正如我国现在出现的情况,庄家可能利用手中的筹码操纵股价,加大股价波动的风险。这正是当初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此,纳斯达克采用了“报价驱动系统”,其优点主要有:首先,成交的及时性,投资者可按做市商的报价立即与其交易,而不必等到交易对手的出现;其次,交易价格的稳定性,做市商报价受到证券市场交易规则的限制,它持仓做市,一般有能力处理大额指令,可以显著地降低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同时也使得试图操纵股价者有所顾忌。
纳斯达克——当初这种独创的交易制度——其运作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下面我们初步回顾一下纳斯达克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足迹:
——1961年,为了促进对整个证券行业的监管,美国国会要求证券交易委员会对所有的证券市场进行一个专题研究。
——1963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了最终的研究报告。在该研究报告中,证券交易委员会认为柜台交易(OTC)市场过于分散,而且信息的披露极为不充分。证券交易委员会同时提出解决方案——自动化——并责成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负责实施。
——1968年,基于柜台证券交易的自动化系统——也就是现在众所周知的全国证券交易协会自动报价系统——或者称之为“纳斯达克”,开始建造。
——1971年2月 8 日,纳斯达克正式开始运作,它显示了超过2500家柜台交易股票的中间报价。
——1975年,纳斯达克建立了要求所有上市公司都要遵守的新上市标准,从而有效地把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和柜台交易的股票分开。
——1980年,纳斯达克开始在其显示屏上显示内部报价——市场最好的买方报价和卖方报价。结果,纳斯达克股票的显示和公布的价差下降了85%。
——1981年,一部分顶尖级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独立出来另成立了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它要求更高的上市标准。纳斯达克全国市场还提供实时的交易报告,这使得投资者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的市场信息。
——1984年,纳斯达克引进了小额指令执行系统(SOESSM)。通过自动执行相对于最佳报价的小额指令,小额指令执行系统强化了纳斯达克的交易能力和效率。
——1986年,联邦储备委员会授予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的股票边际能力,这使得投资者能够通过经纪商或交易商提供的信用购买这些股票。
——1990年,纳斯达克正式更名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柜台交易公告牌(OTCBB)的创立可以向投资者提供不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的信息,并能够对它们进行交易。
——1991年,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取得了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在《蓝天法》上的平等地位。
——1992年,纳斯达克国际服务开始运行,从而使得当伦敦金融市场开市时,纳斯达克全国市场的股票就可以进行交易。实时的交易报告制度得以从纳斯达克小盘股市场开始实施。
——1994年,是纳斯达克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纳斯达克全国市场在年股票交易量上超过了纽约证券交易所。
——199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纳斯达克的请求,股价在10美元以上的股票以 1/16 美元为单位报价。纳斯达克执行了新的指令处理规则。伴随着纳斯达克的股票报价以1/16美元为单位进行,新的指令处理规则导致更好价格的出现,并且平均价差下降了40%。
——1998年,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和美国证券交易所合并,创立了 NASDAQ-Amex市场集团;纳斯达克宣布将与香港联交所一道在一个全新的联合网站上向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提供各自的市场资讯。
——1999年,以成交量为标准,纳斯达克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证券市场,其成交股数及成交量均创历史新高。6月,纳斯达克和日本的软银公司在东京达成协议,共同投资 NASDAQ JapanSM。这是纳斯达克试图连接亚洲与欧洲以及美洲资本市场的全球战略的第一步。
——2000年,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的成员以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对该组织进行重组。该项重组计划将把纳斯达克独立出来并改造成为一家为股东所拥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纳斯达克现在已经完成重组的第一阶段工作,新的市场已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心地带正式开张。纳斯达克继续担负美国资本形成和工作职位创造的“发动机”的重任。1997~2000年间,有 1649家公司上市,共筹集了3165亿美元的资金,为美国经济创造了数十万个工作机会。纳斯达克继续扩大自己的交易能力,使之能够在一天内成交60亿股,这比1997年整整增长了10倍。
——2001年,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 Super Montag-eSM的建议。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的第二阶段私募工作已经完成。
今天,纳斯达克已经成为美国成长最快的股票市场,目前有5000多家上市公司。每天的交易股数和交易市值都名列美国第一。而且,纳斯达克还是全球监管最好的股票市场之一,它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监管系统,雇用最好的专家,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力求提供一个公平和竞争性的交易环境。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纳斯达克不仅取得自身运作的极大成功,而且在其上市并一步步走向辉煌的英特尔、微软、思科、美国在线、雅虎及 Orac le 更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正是因为有以这些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公司的存在并发展壮大,美国经济才得以一直保持着强势地位。目前,美国国内总产值(GDP)占世界各国国内总产值之和的比重已由 1990 年的 24.2%上升到 2000 年的30%。
(二)其他二板市场的建立与运作
正是看到了纳斯达克市场对美国经济增长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世界各地纷纷仿效纳斯达克成立了自己的二板市场。1987年2月18日,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自动报价系统(SESDAQ)开始运营。1991 年 10 月,日本大藏省证券局策划建立的 JASDAQ系统开始运营。1995 年 5月11日,欧洲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EASDAQ)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开始运营。1995 年6 月 9 日,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建立的另类投资市场 AIM开始运营。1996年 3 月 20 日,欧洲新市场(EuroNM)开始运营。1996年7月,韩国的二板市场(KOSDAQ)开始运营。
1999年11月 15 日,我国香港的二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开始运作。截止到2000年12月15日,已有50 多家公司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共筹集资金166亿元,在亚太地区仅次于韩国的KOSDAQ,是日本的两倍多,远高于台湾、新加坡和吉隆坡的二板市场。从其运行状况来看,创业板已基本实现了原先的设计目标,基本上应该说是成功的。尽管由于网络股行情大跌导致现在创业板指数只及2000年3月20日推出时的三成强,但是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应该归咎于香港本地的产业结构及申请上市公司的总体构成,如果创业板监管当局当初没有故意降低对网络上市公司的上市标准,抑或提高对其他某些行业公司的上市标准,则创业板近来的走势低迷就不应该归咎于创业板市场本身。
况且,所有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无任何重大违规行为,“所有的上市公司均达到了上市时的盈利预测,各项进展均符合上市时所作出的业务目标申明”。目前,已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公司开始盈利。
所有这一切都表明,香港创业板的运作基本上是成功的。毕竟,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只是提供一个平台,使得投资者能够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企业能够筹集到所需要的资金,至于投资者投资于哪些企业是由投资者根据各方面的因素独立做出决定的,交易所所能做的则应该是让每一个符合上市条件且愿意上市的公司获得筹资的机会,为投资者提供尽可能多的投资机会,当然,它还要监控每一个上市公司讲真话,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但股市行情的好坏、指数的高低,本不应该成为证券市场监管当局的政策目标,依此来对一个证券市场进行评价,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市场化及与国际惯例接轨是我国创业板市场规则最为鲜明的特征。根据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建议将创业板市场定位于面向所有成长性良好的企业,以有效降低创业板市场的整体风险
20世纪90年代,以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有力地推进了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充分显示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由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也成了举国上下空前一致的共识。
(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计历程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受科技部的委托,就设立中国创业投资基金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创业投资自身的问题,包括创业投资公司、创业投资基金;其次是创业投资的运作机制。对后者的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创业投资的退出机制,从而最终归结到创业板市场的设立。
他们最初提出的概念叫“创业板”,很快得到了香港方面的响应,成了香港二板市场的名称。后来,他们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都习惯称其为“二板”。
1998年9月,中国证监会下令取缔 26家场外交易系统,许多人对设立二板市场的必要性表示怀疑。但是在1999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一个加快科技产业化的决定,决定的第九部分刚好专门谈到了风险投资和高科技企业板块的问题。在当时的情况下,主要考虑先把二板市场设立起来,他们采用了易为高层接受的“高新技术企业板”,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1999年12月 25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高新技术企业板”专门修改了《公司法》,在第十一章附则第二百二十九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属于高新技术的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公司发行新股、申请股票上市的条件,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从而为“高新技术企业板”的出台扫清了法律障碍。
2000年2月,随着周小川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政策环境趋向于宽松。
2000年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在“中国金融业改革高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要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分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以现有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主体,建立一定规模的第二交易系统。这是官方第一次出现“第二交易系统”的称谓。
2000年7月25日,中国证监会秘书长屠光绍在亚太金融学会第七届年会上发表谈话指出,有关部门正抓紧研究制定创业板市场的发行、上市和交易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具体操作细则,创业板的筹建工作正在加快。在这次讲话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了“创业板”的字样。
2000年8月下旬,中国证监会向国务院报送《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条例(修改稿)》。
2000年 10 月 18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公布了《创业板上市规则咨询文件》,标志着我国的创业板市场已初步奠定了自身的制度框架。
(二)创业板的市场化特征
纵观整个创业板市场的制度设计过程,同时就所公布的市场规则咨询文件与主板市场相应的制度相比较,市场化无疑是创业板最为鲜明的特色。
1.从创业板市场的设计过程来看。
从“高新技术企业板”到“创业板”,决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其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反映了政策设计中市场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尊重——市场能够决定的事就让市场去决定。
这是因为,定名为“高新技术企业板”,就存在一个“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的问题,由此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一,如果把认证这一资格的权力赋予国家机构——科技部、科学院,不可避免会带来新一轮的权力寻租行为。其二,什么样的技术是高新技术,在学术界可能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而且,现在科学技术的进展很快,2001 年的高新技术,到来年可能已无“高新”可言,因此,资格认证的标准必须因时而变。这样,“资格认证”实际上可能就会变成莫衷一是、劳民伤财的差事。
况且,我们还必须充分意识到:一个企业最终能否得以生存并不仅仅取决于它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其他诸如管理层的素质、外部市场环境等,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把企业的技术特征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的市场行为可能会产生过大的扭曲,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率损失可能远远超越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的好处。因此,我们必须对倾斜带来的后果进行权衡。
更何况,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由于主板市场融资的门槛限制及发行审核过程中的行政干预,不能进入主板市场融资,再加上国家禁止场外交易的存在,因而,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少之又少,基本上只剩下发起设立投资和银行贷款。
但另一方面,尽管国家近年来一直在试图通过拉动居民消费来启动经济增长,而居民消费至今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启动,我国居民每一年的银行存款总量在利率如此之低、还要缴纳利息税的情况下,依然在增长。这实际上不是老百姓不喜欢消费,而是他们在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不是很乐观的情况下,不得不为将来的生计而牺牲当前的消费。
而且,尽管近几年国家一直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但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却一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民间投资一直未有实质意义上的增长。其原因不外是民间投资在现行投资体制的限制下,缺乏必要的投资对象。
根据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把创业板定位于面向所有成长性良好的企业,而非仅仅是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其一,可以降低创业板市场的整体风险。这是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与普通的成长性良好的企业相比,在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类似的情形下,更面临技术产业化前景不明朗的风险,允许其他类型的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可以系统地降低整个市场的整体风险。
其二,民营企业从创业板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后,将会有力地促进并加快自身的发展。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将会发挥良好的支撑作用。
其三,通过允许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融资,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股市,将使老百姓获得更高的回报。由于股市的财富收入效应,一旦行情走好,将会有力地刺激消费。
一方面,众多的民营企业想发展却难以获得资金支持,恢恢待哺;另一方面,尽管利率一降再降,银行存款依然不降反升,刺激再三,民间投资仍增长缓慢。这实际上是我国金融系统低效率的集中表现。我们以为,金融系统的主要功能就应该是让资金从投资者流向最佳的企业家手中。
可能就是基于上述各个方面的原因,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为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板”修改了《公司法》的相关条款,但国务院却最终放弃了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板”。
2.与主板现行制度相比较。
我们可以就2000年 10 月18日公布的《创业板上市规则文件》与主板现行的制度相比较,市场化及与国际惯例接轨也是创业板规则最为鲜明的特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次创业板市场规则的设计,凝聚了我国资本市场10年改革探索的成果,不再坚持国家股在创业板上市企业的控股地位。创业板全面肯定了主板市场股票发行审核制度市场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在市场中推行更为市场化、更为符合国际惯例的股票发行核准制度,为最终走向注册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创业板不再盲目地坚持所谓“中国特色”,而是在系统分析总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二板市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借鉴海外二板市场数十年艰辛探索的成果,为高起点地进行市场的制度设计从而取得市场的成功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地说,创业板的市场化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股票是可以全部流通的,没有类似主板上市公司中的国有股、国有法人股等不流通但却掌握上市公司控制权这样的股份。主板上市公司这样独特的股权结构使我国资本市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首先,国有股及国有法人股由于其不能流通,导致其实际市场价格很低,但同时这部分股份却又掌握着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在国有股股东的操纵下,很少考虑流通股股东的利益。虽说现金分红有助于树立上市公司回馈股东的良好形象,同时控股股东自身也能获得好处,但现金分红刺激的股价上涨却与国有股及法人股无关,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而且控股股东还可以利用对控股公司的控制权极方便地挪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及资源,把上市公司作为母公司的“提款机”。其次,由于国有股的不流通,妨碍了市场化的资产重组方式的进行。现在的重组基本上都是通过国有股的转让来进行,许多重组根本谈不上是市场行为,政府干预严重,暗箱操作盛行,交易所的举牌制度形同虚设,监管从制度到实践都显得严重不足。
(2)创业板市场的股票发行审核将全面继承主板市场发行审核制度改革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实行核准制,同时主要参照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经验,推行保荐人制度。我国资本市场如果自1990 年12月 19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运作开始算起,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审核方式主要经历了由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过渡,这种过渡的实质是弱化政府监管机构在资本市场准入方面的作用,强化主承销商及市场中介机构在企业发行上市中的作用,逐步把企业上市由以前某种程度上的政府行为过渡为一种市场行为。
至于具体的股票发行定价方式则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的网下发行方式主要包括:有限量发行认购证,无限量发行认购证,与储蓄存款挂钩和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转存,全额预缴、比例配售、余款即退。上网定价发行则主要包括:上网竞价发行、上网定价发行;另外,还有现在主要采用的上网发行与对法人配售相结合的方式,有时可能会向二级市场的投资者配售一些新股。这其中的市场化及与国际惯例接轨应该是这一系列变革的鲜明取向。
应该说,主板市场核准制的确立是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化改革方向上迈出的坚实一步。根据《创业板市场规则咨询文件》,创业板市场将全面继承主板市场股票发行审核制度所取得的成果,采用主板市场新近确立的核准制。同时,还试图通过修改审核程序,把在主板市场中上市申请之初就必须征得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同意,变成了在创业板市场上通过了创业板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同意后,再去征求省级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同意,从而使得更进一步降低地方政府对企业上市的非市场化干预成为可能。
在实行核准制的同时,创业板市场将把主板市场的主承销商负责制进一步强化并予以规范化,推出了保荐人制度。保荐人制度现在主要为香港联交所采用。对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它是一种可选择的制度,但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较大,因此,其申请上市必须有保荐人来保荐。具体地说,保荐人制度与主板市场的主承销商负责制相比较,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主承销商对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负完全的推荐责任,将承担选择目标公司失败带来的损失;②保荐人对“股票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连带责任”,一旦在信息披露方面出现问题,监管机构将沿用主板市场业已逐渐形成的处罚机制;同时,监管机构还可能根据创业板市场风险更大、虚假信息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出发,对违规行为采取更为严厉的处罚方式,而不仅仅是曝光了事;③保荐人在公司上市当年余下的时间及其后的两个会计年度依然须承担多方面的保荐责任,督促上市公司规范运作。
(3)创业板可以相机引入纳斯达克采用的做市商制度,以保证市场交易的平稳进行。我国《证券法》规定,“证券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应当采用公开的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似乎限制我国证券交易只能采用指令驱动系统,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当初对证券交易制度的认识不足所致。其实,做市商报价驱动制度和委托指令驱动系统各有优劣:一方面,对交易活跃的股票采用委托驱动交易方式可以降低交易达成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股票引入做市商报价驱动制度则可以保证其流动性。
另外,做市商制度还可以通过自己手上的筹码,相对有效地抑制人为的股价操纵。我国主板市场中庄家盛行,几乎一股一庄,散户已经流行跟庄炒作;股价被严重扭曲,其传递的价格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引导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功能。可以想见,未来创业板市场的情况可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防范股价操纵将是创业板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因此,我们应该未雨绸缪,预先从交易制度的设计上加以考虑。首先,由于做市商的存在,所谓主力收集筹码的难度必然加大,来回震荡洗筹也没那么随心所欲;高价出货的困难更大,因为做市商基于股票自身业绩的考量,可能定价与之相比要低得多。
现在,海外的二板市场基本上都采用了综合两种交易制度之长的混合交易制度。实践证明,混合交易制度比单一交易制度更有利于二板市场的发展。但是,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后,如何对做市商进行监管,如何防止做市商之间或做市商与其他投资者共谋操纵股价,都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前一段时间,各方围绕创业板的制度设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想为创业板的制度设计尽一份绵薄之力。这里主要探讨一下比具体的制度设计更为基础、同时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则——法治原则。
众所周知,法律是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作的基础。我们认为,这个问题现在明明白白地提出来,没有多少人会表示不同意见。但是,我国延续了多年的人治传统不时会顽强地表现出来,对此,方方面面都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现在有人提出,创业板发审委在审核拟上创业板企业时,必须考虑执行监管机构曾经拟订过但并未正式公布过的《实施细则》中提到的关于七类企业不适合在创业板上市的规定。这实际上违背了法治的基本原则。既然所谓的规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正式地公布,未能成为正式的法律、法规,那么就不应该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交易所凭借这样的规则对拟上市公司进行选择将失之公允。
我们认为创业板的上市标准应该成为一个操作性强的客观标准,发行审核工作应该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整个过程应该力求透明,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上市申请被拒绝的企业甚至可以与证券发行审核机构对簿公堂,由司法机构来保证社会公正的最终实现。我们认为证券监管机构作为行政执法机构,应该带头依法办事,成为业界遵纪守法的典范。这样将会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国通证券、华安基金、21 世纪科技投资:《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股票发行与定价方式研究》。
2.黄丽珠:《校准创业板市场的功能定位》,载于《金融时报》2000年12月2日。
3.孔翔:《寻找合理的市场定位》,载于《中国证券报》2000年12月29日。
4.李长久:《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秘诀何在》,载于《国研信息》2000年12月27日。
5.刘李胜:《纽约证券交易所专营商制度及其借鉴意义》,载于《证券业》2000年第11期。
6.沈国亮:《全国指数设立方案年底出台》,载于《中国证券报》2000年9月12日。
7.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市场规则咨询文件》,载于《中国证券报》2000年10月23日。
8.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海外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比较分析》,载于《中国证券报》2000 年12月 8日。
9.王国刚:《中国创业板:特点与前景》。
10.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配售的价格确定与方式创新》,载于《经济导刊》2001年第1期。
11.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国有股减持课题组”:《国有股减持修正案的设计原则、定价机制和资金运作模式》,载于《经济导刊》2001年第1期。
12.中国证券报:《创业板市场流动性与交易制度选择》,2000年9月14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14.Yochi J。Dreazen,2000:“Leading Indicators Gauge Suggests Slower Growth,but No Recession”,Wall Street Jour-nal,December 2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