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关联、不可割裂,是阴与阳的运动规律;阴阳的升降交感、交融合和,指的是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阴阳的互藏互寓和对立相摩,则是阴阳升降交感的动力根源,也是阴阳双方产生消长转化运动形式的内在根据;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相互排斥和互根互用、相互吸引,是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具体形式,也是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表达;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具体方式,它们建立在阴阳双方对立制约、互藏互根的关系之上,维系了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向着平衡协调目标运动趋向,是维系阴阳双方协调平衡的深层次机制,也是人体疾病自动痊愈的内在机制;阴阳动态常阈平衡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也是阴阳双方由对立制约、互根互用而出现的消长转化运动维持在一定限度之内稳定状态的表达,由此,宇宙万物才得以发展,自然界才生机勃勃,人体的生命活动才得以健康有序地进行。
总体来说,对立统一是阴阳最基本的规律。阴阳交感、互藏、制约、互用、排斥、吸引、消长、转化、自和、平衡等,都可用对立统一来涵括。阴阳的升降交感、交融合和,既表达了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又说明了阴阳的合和与统一。阴阳互藏互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表达了阴阳双方的共存统一,又说明了阴阳的相悖对立。阴阳的制约,是其对立关系的引申,指阴阳双方之间的相互压制和相互抑制,维系了阴阳的相对平衡协调;阴阳互化互用,是阴阳依存(互根)关系的引申,说明了阴阳双方的统一性。阴阳双方的相互排斥,是以阴阳相互对立为基础的;阴阳的相互吸引,是维系阴阳相互依存统一的纽带。阴阳的消长,表达了阴阳的运动是永恒的,一般有两种消长形式:一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基础上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二是建立在阴阳互根互用基础上的皆消和皆长。阴阳的自和,是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层次表达,阴阳既然是由“一”分化的“二”,那么,合此“二”而为“一”也必然是阴阳运动的一般规律。阴阳的动态常阈平衡是阴阳双方的一切运动规律和形式所趋向的目标,也是阴阳自和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阴阳通过以上运动达到的平衡,是阴阳双方在对立基础上的相对协调和稳定;平衡的动态性则反映了阴阳双方的对立和相互作用,而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又是阴阳双方在相对平衡协调关系中的相摩相错。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和协调性,都是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运动达到相对平衡的结果;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如生长壮老的规律性变化,都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关系达到协调稳定时的表现。
5阴平阳秘,协调发展
阴阳的平衡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的基础上的。所谓阴阳对立,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内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对立是统一的前提,统一是对立的结果。没有阴阳的对立,就没有事物和现象的生成。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不一定存在剧烈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性质相反的阴阳双方一般都有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的特性。如精与气、血等都是相对立的阴阳双方,但都没有剧烈的相互斗争和相互排斥;而寒与热,水与火,都是性质相反的阴阳双方,大都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排斥。
此外,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还都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
这里所说的“制约”,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抑制、相互压制、相互牵制,与一般哲学意义上的“制约”不同。人体之所以有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取得统一的结果。就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来说,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白天阳气充盛,兴奋机能制约了抑制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工作学习精力充沛;入夜则阴气充盛,抑制机能制约了兴奋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人进入睡眠状态。正是由于一日之内阴阳二气的盛衰更替和相互制约,才使兴奋和抑制取得了协调统一。
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若一方过于强盛,则另一方过度抑制,可致其不足,一般称为“制约太过”;若一方过于虚弱,则对另一方的抑制不足,可致其相对偏亢,一般称为“制约不及”。如此则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协调。正是由于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才使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双方之间取得了统一,取得了相对的协调平衡,即所谓的“阴平阳秘”。这种阴阳双方的有序的运动变化,促进了事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阴阳之道的生存哲学
阴阳之道是自然之道,人生之道。自然有升降消减,人生有悲欢离合,大自然检验人意志和能力的砝码不是看你在顺境时志得意满,而是看你在逆境时的默默抗争。顺境、逆境是互相转化的,人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顺境中,当然也不可能长期挣扎在厄运里。“阴阳”理论告诉人们,处在顺境中的人,应低调处世,不可张狂;处在逆境中的人则应该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如此采阴补阳或祛阳补阴,才能保证人生的平安无事,才能顺应自然而无为,才能创造生命而有为。因此,阴阳调和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阴阳平衡,人生圆满
在中国历史上,运用阴阳之道受益最大的是清朝后叶的曾国藩。曾国藩在30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阴阳之道。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功名、事业、富贵、地位、权势等等,一切好的东西都是阳的范畴,一切坎坷、挫折、不利、退让、宽容等则为阴的范畴,这两个范畴中的阴阳要互补、要调和。
曾国藩很早就认为自己阳的方面很多了,他说自己早年做了中级官员之后,祖父、祖母、父母都在,而且还有儿子女儿,兄弟姊妹也都有,所以他就竭力偏重阴的方面,以此来进行平衡。到晚年他愈发得势,阳盛至极,所以他时时刻刻有一种恐惧之感,深怕因为阳刚太盛使自己陨灭,他明白古来成大功大名者皆长寿的少,所以他退让、宽容别人,压抑自己,力求用“阴”来抵清“阳”的旺盛,保持阴阳平衡,以求得全家的安宁,也求自己一生的保全和圆满。
1861年9月,曾国藩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被朝廷敕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可谓如日中天。但他为了淡化自己的锋芒,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曾国藩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了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历来都对建功立业的功臣心存疑惧,为此,手握重兵的大臣能得善终的很少。由于曾国藩深谙阴阳之道,所以,他在封侯加爵的辉煌之时,没有忘乎所以,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以阴冲阳,削减军队,兴办学堂,逐渐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最后才得安享晚年,无疾而终。
“阴阳调和”的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不会永远处于上升趋势,同样,任何事物也不会永远处于降落之势,自然界的规律是此消彼长,轮回转换,只要适时变通,善于转变,万物都会欣欣向荣。
2阴阳互补,生存和谐
《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皆自然进化而来,在这个进化过程中只有自然的作用而没有上帝的作用;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也是自然进化而来,这个进化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进化而非任何神灵力量的驱使;另外,男女、夫妻、父子、君臣、上下之间的五伦关系是一个礼仪关系而不是征服与屈从的关系。
古人认为:天地之前没有上帝而只有一阴一阳两种原动力,在一阴一阳的和合作用下形成了天地、万物以及最初的男女。阴阳和合是礼仪五伦观创立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哲学和智慧的精髓。
阴阳有广泛的象征性——天地、日月、男女、雌雄、寒暑、水火、气血……所有的象征里面都包含着一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矛盾统一体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互平衡的关系。
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犹如阴阳之道。如果缺乏了平衡,就容易犯“一手软,一手硬”的毛病。实践证明,代表上层建筑的精神不是万能的。改革开放至今30年了,也使我们看到了代表经济基础的物质同样不是万能的。只抓经济的决策者,抓出的是阴阳失调的经济,是破坏环境和自然的经济;阴阳失调的经济,构建的是阴阳失调的社会;阴阳失调的社会,后果是阴阳失调的“翻车”。今天出现的能人犯罪、能吏腐败,皆以为自己“功大于过”,岂不知今天打着经济建设旗号的犯罪,和当年打着极左政治旗帜的犯罪,同出一辙。现在某些地方政策“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支撑经济的飞速发展,此举实在令人担心。无论他们出于什么动机,结果造成了阴阳失调的社会环境,以后再想找回平衡并达到和谐,可能就要付出加倍的代价了。亡羊补牢,犹未晚也。那些掌握一方命运的官员应该记住:行政绩工程之阳时,莫忘下岗安置之阴;行招商引资之阳时,莫忘土地环境之阴;行城市扩建之阳时,莫忘贫民盲流之阴;行高速经济之阳时,莫忘传统文化之阴……总之,阴阳失调,则矛盾必显。只有阴阳互补,方可达到平衡的境界。只有阴阳互补,才能使我们生存和谐,心态平和。
3阴阳一体,大巧若拙
阴阳调和之道对于为人处世的运用也大有裨益。不论你是豪门大户,还是一介平民;也不论你是高官勋爵,还是普通百姓,立身处事都应以“平易”而处之,而平易即是阴阳平衡的外在表现。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平易的最高境界。平易近人的领袖从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神圣,而是希望历史承认“我是人民的儿子”。那些对老百姓张口闭口自称“老子”的家伙,永世难为“大直、大巧、大辩”。不会平易,并不是不懂平易,而是不懂人生。懂得了平易和自然朴实,就有了“若屈、若拙、若讷”的朴实,为言则“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用巴金的话说,就是“最高的技巧就是无技巧”。一个“无”字,就可能把凡家文字接引到佛国境界。一个“无”字,洗尽了铅华粉脂,摈弃了哗众取宠,淘空了名闻利养,消饵了贪嗔痴慢。身与思,思与文,文与义,就浑然一体。
佛门弟子学佛入门要领会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其实,咱们俗家百姓求得平静生活,也需要这六个字方可保得心态平衡,才能有幸福如意的人生。
4阴阳调和,行为有轨
阴阳学说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例如,表现在中医学上,中医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调和观念——既指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应该有一种协调关系,也指人躯体内各系统功能应当维持一种平衡关系。“内外调和,邪气不能害”,表明人身体健康;当失调或失和,则意味着人身体有疾病。因此,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调整已受到破坏的生理机能,使之重新恢复到阴阳平衡的协调状态,即“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阴阳学说对中国艺术也有深刻影响,它直接制约和支配着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中国古典美学在和谐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尤其注重美的对象的平和、凝重、庄严、典雅,特别崇尚“中和”的审美格调。古代传统的乐理,历来反对“郑卫之音”、“桑濮之典”,把它们视为“淫声之作”,认为它们违背了“中和”原则。相反,“雅乐”、“正乐”则受到格外推崇被称为“大乐”。
还有,中国古代建筑学也体现出阴阳和谐的易学思维,古建筑物十分讲究对称、平衡、协调的风格。古都北京的故宫堪称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从天安门到神武门,整个庞大的建筑群,以中轴为基准,前后左右处处展现出对称性。太和、中和、保和三大中心殿规模宏伟,气宇不凡,足以显示出以《周易》为代表的传统和谐思维方式的魅力。此外,以乾清、坤宁二宫为后卫,以文华、武英二殿为侧翼,无论外观形象还是称谓,都符合“中和”原则,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和君临天下的气派,给人以恢宏、庄重、威严的审美感。故宫是古代建筑中运用阴阳学说达到极致的一个典型范例。
总之,阴阳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一对范畴,是两个相反的对立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理论从某种意义讲就是哲学里的矛盾律(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学性、真理性。阴阳理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和最精髓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与中国人民相关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升华为一种哲学理念,渗透到人们的各种行为中,使得行为有一定的轨迹可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