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末年史伯说:“夫和言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既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人为地拉大了中西方文化的距离,又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因闭关锁国而远远落后于西方诸国,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屈辱现状,这是我们应该永远牢记的血的教训。
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是因为它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中,尽管道家与佛家表现出一定的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讲,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更多的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精神。
3天道酬勤,扬善弃恶
世事变幻莫测,人只有刚劲强健,不屈不挠,修身立德,才能获取生存的资本,命运始终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且埋头苦干的人。
“刚健有为”的传统思想在现代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它要求人们处世,既应像“天”一样,自我追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又应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一个人的天分高固然是好事,但它并不一定能决定你的未来。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和恒心,那终究会“泯然众人矣”。反之,意志坚强、持之以恒但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却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假若谁将这副毒药当作甘露饮下,那么,他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碌碌终生了。
天赋是和谦虚紧密相连的,真正的智者都是海纳百川,虚怀若谷的人。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不尊重劳动、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割成功的命运。
明末顾炎武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晚年,身患重疾,犹卧床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刚健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经久而不衰。
“刚健有为”的传统思想除勉励人们自强不息外,另一个意思就是倡导“厚德载物”。老子有云:“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那样,积聚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以善为本,以善修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愿我们为大众、为国家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辛勤的劳动可助你成功,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会为自己的成功增加丰厚的内涵。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刚健有为”的传统智慧,把“厚德载物”的崇高品德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完美结合了起来,从古至今,它激发着无数的有志之士,不辞辛苦,努力奋斗,最终把一个积弱积贫的落后国家建设成了繁荣昌盛的幸福乐园。
战国末期,秦王嬴政灭亡韩国、魏国后,开始觊觎小小的安陵。他骗安陵君说,想用秦国方圆500里的土地交换方圆只有50里的安陵。安陵君明白秦王欲吞并安陵的野心,便委婉地拒绝了他。秦王很不高兴。
为了打消秦王的念头,安陵君派贤士唐雎出使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十倍的土地,请求扩大贵君的土地,贵君却拒绝寡人的请求,难道他轻视寡人吗?”唐雎说:“不是的。安陵君的地是先王留下来的,别说大王只用500里地,就是1000里,他也不会换的。”不可一世的秦王听到这话,勃然大怒,他问唐雎是否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唐雎说:“没听说过。”秦王傲然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反问道:“大王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不屑地说:“不过是披头散发,以头撞地。”唐雎正色地说:“你说的那是庸人。一个有血气的人发怒就像专诸行刺王僚,犹如彗星袭月;也像聂政行刺韩傀,宛若长虹贯日;还像要离行刺庆忌,行如苍鹰击殿。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百姓,今天我也算一个。平民百姓发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就像今天这样。”说完拔剑而起。秦王脸变了色,挺身长跪,连忙赔礼道歉说:“先生坐,何必这样呢?寡人明白了,韩魏灭亡,安陵却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的缘故啊!”唐雎以布衣之怒,使秦王收起吞并安陵的野心。
千百年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骨髓血液,它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有为之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雎是这些人中的典型代表。
三、建功立业的大成智慧
自强者离不开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自强者的勇气,不仅表现在轰轰烈烈的事业当中,更多地表现在平凡平静的生活中,这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考验。遭遇冷落泰然处之,穷困潦倒雄心不泯,受到误解心平气和……这才是自强不息者应有的精神底蕴。
1以德为先,自强不息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能够继承中华传统,光大祖国儒学,传承中国文化。他还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句子来鼓励清华学子自强自立,奋发向上。此后,清华人便把这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演变为清华校训。清华大学将自己的校训定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表现了其教书育人的宏伟抱负和开拓进取精神,同时,也表现了“刚健有为”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表现了一个民族保持其凝聚力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力量。厚德载物集中体现了《周易》的忧患意识、乐天知命、生生不息、科技与创新等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是中华民族推崇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同时,它也是中华儿女为信仰和理想不懈追求的原动力。
人活着,不能没有理想和信仰。有理想和信仰支撑,人才能不畏艰难困苦而乐观向上,才能长久奉献而无怨无悔,才能最大限度地燃烧自己,追求崇高,使生命发出光彩。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屡经劫难,战火连绵,分分合合,然而,因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精神力量维系与支持,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在神州大地上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刚健有为”思想是奋斗精神与道德伦理的完美结合,它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处理方法,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
不管是什么人,在气节、操守、治学等方面都应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在处世做人方面则应该顺应自然,胸怀博大,宽以待人,严以责己。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才能具备忧患、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在危机来临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才能发现他人的长处,修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抓住时代的脉膊和机遇,借势走向成功。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自强不息的同时,还要善于审时度势,深刻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注重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协调发展,不逆自然行事,不破坏生态环境,只有顺应自然,胸怀博大,才能“厚德载物”,成就辉煌。
自强不息强调的是个人奋斗精神,厚德载物则重视整体的以和为贵的伦理思想的协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着强有力的互补,“自强不息”激励人不断地向前,然而挫折和压力有时会阻碍人们前进,在这种情况下,“厚德载物”就会给人强烈的责任感,出于这种推力,“自强不息”又会重新焕发出生机,继续延续下去。
总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面精神的旗帜,是指引人们迈向成功彼岸的前进风帆。
2克己自胜,有志竟成
孔子在注释《易传》时说过:君子“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应该勤奋努力,自强不息,才能站在时代的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数千年来,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舞着华夏民族奋斗的勇气,屡屡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
在逆境里,尤其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毅力。
古人常说:多难兴才。在中国历史上,像司马迁那样忍辱负重的仁人志士何止成千上万。
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
越王勾践为雪国耻而卧薪尝胆;
韩信遭胯下之辱而后能统帅雄师百万;
曹雪芹家徒四壁却写下了不朽的《红楼梦》;
……
历史上无数的杰出人物,都是在逆境中拼搏胜出的强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图生存谋发展,要想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不断进取。
现在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民族的强盛、祖国的繁荣,有赖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自强。唯有将千千万万个自强者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才能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未来。
要自强,必先自信自立。一个人能否完善自身,能否永葆活力,能否有所作为,主要取决于自己。要自强,就不要怨天尤人,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自强,还需“自胜”。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曾在《道德经》一书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他告诉我们,一个人,能了解别人,是有智能;能了解自己,是明白清醒;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弱点,那才是真正的强大。
在这里,老子的“自胜”和孔子所提倡的“克己”是一个意思。自胜、克己,就是自觉地去克服自己的缺点,战胜自己的弱点,实现自我完善。
孟子曾告诫人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今天的社会现实中,一些不良的风气,让我们格外关注。社会的前进,让一些人变得富裕起来,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已经忘却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由创业者变成了醉生梦死的享乐者。
下一代的精神风貌同样引发了社会的忧思。无数的家庭小皇帝使娇撒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精神性的残疾令人震惊!
自强不息,就是需要人们在困厄的时候,勇于向命运挑战,向逆境挑战,不屈服,不妥协,不消沉,不退避,并有勇气去战胜它。人类不断前行的历程,就是在不断战胜困厄的同时,不断战胜自己,逐步走向强大,走向今天的文明昌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以楚霸王破釜沉舟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道出了自强不息的昂扬底蕴。
什么是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永远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进取心态并以此心态去拼搏奋斗。张海迪凭借着坚强的意志,成为激励千万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楷模。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困苦是一个人在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遭遇。人生不是因为为所欲为而自由和幸福,而是因为克服困难和战胜自我而自由和幸福。人惟有在不断自强的日子里,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
自强者并不是孤军奋战。善于取得他人的帮助,汲取他人的经验,以强化和完善自我,也是一个自强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在于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于有多好的环境,而在于是否有坚定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不在于它以往的历史有多辉煌,而在于能否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奋起直追。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只要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大自然刚健有为,亘古运行。作为有志之士,也应该发愤图强,效法天地运行不息的自强之气,去开天辟地,为自己的理想去闯,走出自己人生的辉煌之路。
四、现代企业的文化精神
“刚健有为”不仅对为人处世具有指导意义,其对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同样也有指导作用。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每一个经营者既要具备应对竞争的积极心态,又必须具备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品行,这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现代企业的现实意义。
1兴企之本,苦练内功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例如,当今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三商”,即“胆商、智商、情商”:“胆商”即具有勇于奉献、积极进取的心态;“智商”就是应具有一定的经营智能与策略;“情商”则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德行。这些正是“刚健有为”理论的基本内涵。
《周易·文言传》还说:“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一个企业经营者也应具备“君子黄中通理”的美质,通情达理,使自己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将这种美德蕴存于心,通达于四肢,发达于事业,最终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儒家主张入世、用世,奋发图强,苦干实干。这种积极的入世哲学和参与精神与现代企业强调全员的开拓精神和参与意识是一致的,这正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现代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重塑企业职业道德,培养自立、自强的企业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他们勤奋工作、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实践证明,缺乏道德责任感,空有一副完美躯壳的企业员工,是不能创造辉煌业绩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能否修养仁爱之德完全取决于自己。荀子强调以德为本,修身养性。儒家自律原则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张内在超越和理性选择。人不能超越时空,但可以在精神上超脱。程颢所谓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王阳明的“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其要义就是内在的超越。通过道德价值的追求不断使人格得到升华,也是当今企业的必由之路。
企业员工的修身立德,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事实上,员工的精神风貌、道德标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的灵魂,为此,作为企业管理者,只有把企业文化建设同企业经营管理放到同样的高度来重视,才能展现其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