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报纸杂志,或在一些门户网站上浏览娱乐新闻,你会吃惊地发现,这里真是热闹非凡。
一会儿是周慧敏、倪震发布分手声明,但还没等大伙弄明白怎么回事,随后又报道他们宣布复合:一会儿是章子怡因男友患艾滋病被迫与男友分手;一会儿又是女星殷桃被黑社会黑老大包养。娱乐圈里一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非不断。这种新闻炒作的方式我们见得多了,已见怪不怪,不过他们为何还一直乐此不疲呢?
原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娱乐明星们是在利用紫格尼克效应,用新闻炒作的方式曝光自己,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你不妨做个试验:一笔画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白。然后你再回头瞧一下这个圆,此刻你的脑子里必定闪现出想要填补这段空白弧形的意念。因为此时的你会有一种未完成感,于是想竭力寻求终结途径,以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这种心理效应得到了心理学家布鲁玛·紫格尼克的证实。
紫格尼克给12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她让孩子们只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1小时后,她对孩子们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110个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
通过进一步研究与论证,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事情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对未完成的事情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这就是所谓的"紫格尼克效应"。
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呢?被誉为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类有一种自然倾向去完成一个行为单位,如去解答一个谜语,学习一门课程等,这就叫"心理张力"。
研究还指出,任何人都企图满足自己的需要,完成动作。其中既有先天的需要(饥、渴等),也有半需要(迫切的趋向)。在勒温看来,个人能动性的源泉是多元的,形形色色的。被唤起但未得到满足的心理需要会产生一个张力系统,决定了个人行为的倾向、心理的基调和特点。一旦中断满足需要的过程或解决某项任务的进程。就会产生张力系统,从而使一个人采取达到目标的行动。
勒温指出,没有完成的任务使相应的张力系统永远存在,当任务完成之后,与之并存的张力系统也随之消失。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理张力系统,是产生紫格尼克效应的心理机制。
通过对紫格尼克效应心理机制的了解,我们想必都明白了娱乐明星们大肆炒作自己的原因。
现如今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娱乐明星又层出不穷,所以这些娱乐明星们为了博得大众的关注与青睐,总是偷偷地和亲朋好友商量好,互相制造绯闻,制造新鲜事。
这边两个人故意在一起走一趟。那边就有好友告诉狗仔队去抢新闻。这边还假装不知道,"没有呀,我们只是好朋友而已啦。"那边朋友也帮忙矢口否认,"没那么回事儿,他们只是普通朋友。"
过些日子后,大家的兴趣就会降低,就又要想点办法来升升温。于是让朋友放出风声说,听说现在怎么样怎么样了;本人就说,我们目前还没有如何如何的打算。这样反反复复,就能频繁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就可以不为大家所忘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利用紫格尼克心理效应,为我们巧办事。
明天就是妻子外祖母的90岁大寿了,同为歌唱家的丈夫瓦纳答应了妻子,一起去农场看望她老人家,并参加当地为她举办的祝寿会。
农场在镇外六十多公里,必须早起才能赶到。天刚蒙蒙亮,公鸡就开始啼叫了,瓦纳在暖暖的被窝里睡得正香,叫了几遍还赖在床上。妻子正要发作,忽然想起一条妙计。
她故意站在丈夫的床边,开始唱他们都很喜欢的一首歌剧的咏叹调,但总在临近高潮的地方就停住了,然后又重新来过,反复几次都是这样。之后,丈夫再也睡不着了,心里痒痒的,按捺不住了就翻身起床,放开嗓子,中气十足地唱完了妻子没有继续下去的部分。
妻子微微一笑,让瓦纳起床的目的就这么达到了。
现在谈恋爱、找对象,打电话沟通是经常的事。恋爱中,如何打好电话也是一门学问呢。特别是那些还没有真正谈起来,还在揣摩对方心思的人,就更应该注意怎样打电话才能让别人不烦,希望你下次再打。在此,我们不妨巧用一下心理学上的紫格尼克效应。
在给对方打电话时,不要一次把话说透、说完,要保留一些情节,设下一些悬念。比如说挂电话前说"天堂街建设时有个故事很有意思,想知道吗?我们再聊。到时再告诉你吧。"这样,对方会提起兴趣,会暗暗等待你的电话。同时,你也给自己找到了下次打电话的借口。这就像评书大师单田芳讲评书一样,每回结束时都有一个悬念——"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个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约见朋友结束时,提个话头,下次再聊:商业活动时,留个想法,下次再议。你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制造下一次见面的机会:
其一是引起"争辩"法。如果对方在交谈中失去了兴致,而你又不愿放弃,那就干脆破釜沉舟引发争辩。这时,对方的兴致会重新被激发。随后,你可以这样说,"或许你说的有些道理,但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我们下次再好好谈谈这个话题。"然后立即起身告辞。
其二是请教法。你可以向对方请教问题,比如说:"×先生,我看了您上次写的文章,实在太精彩了,您能和我谈谈您当时的创作灵感吗?"然后在他说得意犹未尽时借故告辞,并诚恳地表示希望下一次继续聆听对方的高见。
其三是第三方引入法。即引入对方关心关注的人或事物。比如:"对了,刚才和您谈的那个先生不久就要到来,到时候我们一起去喝茶","有个商场正好在打折(正好是对方感兴趣的),我们约个日子一起去吧"等等。
中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社交过程中,与一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是一次两次就能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上面的技巧,激起对方的"完成欲",不让友谊随着交谈的结束而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