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一)走进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世界现有国家和地区220多个,其中主权国家190多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有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数以万计。世界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网络。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主权国家具有多样性。按国家性质划分,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相同,因而追求的国家利益和执行的对外政策也不同。中国属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
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为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国家主权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对内,它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它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
(1)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本国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更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
(2)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表现在每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
(3)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本国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包括防御,即国家使用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侵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
(4)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了居住在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当然,享有上述权利的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的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国际组织名目繁多,规模不一,如联合国、欧洲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学生联合会、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而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促进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之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2.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
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产物,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目前拥有192个会员国,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内设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机构。
《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包括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宪章还规定了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守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别国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对其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对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如何继续发挥更大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军、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性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通称为国际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与冲突是基本形式。
国与国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涉及的因素很多,其中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
各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共同的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的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为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是国家力量,即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本国的利益,中国的国家利益就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中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社会新秩序1.确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改革开放以来,鉴于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后,世界力量重新划分,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对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即当今世界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是和平问题,一是发展问题。
(1)和平问题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同时也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期内打不起来。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
然而,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等诸多因素仍在增长,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层出不穷。各种国际恐怖活动威胁着人们的安宁生活,导致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国际态势,表明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持久和平的任务还很艰巨。
(2)发展问题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其规模和速度超过了以往。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一个基本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因而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
然而,现实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仍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与人类相伴相随。这就是全球发展最突出的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扫除实现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建立国际社会新秩序的主张
(1)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其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得到尊重,有权自主决定本国事务,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有权参与决定国际事务。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没有凌驾于国际社会之上的特权。各国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上的事情应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解决,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各国合作应对。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促进全球经济均衡发展。消除贫困,缩小南北差距,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努力的方向,也是发达国家应负起的责任。发达国家的富裕不应长期也不可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之上。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正确引导经济全球化,趋利避害,实现共赢共存,使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程度,还是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方面,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发展正常国家关系的障碍,而应成为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动力。世界上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使世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4)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树立新的安全观,必须摒弃冷战思维和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对话协商促进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双边、多边协调合作寻求和平与安全。
(5)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是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
因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各国人民共处一个地球村,当携手合作,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当代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实践
中国自古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上同外国曾有过广泛的交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17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相继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时代,闭关锁国,发展迟缓。1840年,英国依仗坚船利炮,发动鸦片战争,打败腐朽的清政府,西方列强随之侵犯中国,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晚清、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都先后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神圣主权被剥夺,大好河山被宰割,丰富物产被劫掠,中国人民遭受欺压和剥削长达一百多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更是形象地提出另起炉灶,即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即坚定地同社会主义国家站在一起。从而开启了新中国的外交篇章。
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关系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破冰。1978年之后,中国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外交事业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截至2004年6月,中国已同世界16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同周边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关系;参加380多个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加入130多个国际条约。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交成就举世瞩目。
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如下: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确立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从中国人民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的长期基本国策。历史上,中国人民曾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苦难。中国人民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愿意为世界持久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中国外交的根本任务。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时代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体现了国家主权至高无上的性质。独立自主,不是关起门来孤立自己,而是在国际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事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立场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方针和政策。
(4)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总理1953年12月最早提出的设想,在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第一次正式出现。同年,周恩来与印度、缅甸两国总理倡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普遍指导原则。
(二)当代中国外交活动的基本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新的特点。
1.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念,即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这种敌我界限分明的立场,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外交也作出为之服务的重大调整。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淡化了,交往对象逐渐拓宽了,表现为以是非曲直观念取代敌友观念。比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是对事不对国,即根据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而不是敌友观念。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和敌人,而是广交天下朋友,与不同发展层次、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呈现多元化外交:局面。同时,中国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1978年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最为活跃的时期。
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享受权利。
2.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和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的方式追求和平的目标。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更是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而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在具体做法上,中国对第三世界,即发展中国家不称霸,不当头,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中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量避免战事发生。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
3.重视经济外交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1978年以来,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的基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大小,要视国家经济建设的成就大小,要视中国能否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本国的发展战略。外交是以实力为基础的,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因此,中国外交以国内实力为基础,同时又要服务于国内的经济建设。这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主张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始终强调发展问题是一致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此后,中国注重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大胆吸收和借鉴有利于发展中国经济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多边交往中,中国注重同经济发达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发展关系,在双边交往中,中国注重发展双边经济关系。中国对外开放的落脚点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时,始终把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放在首位,决不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
4.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使一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比如,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对战争的危险估计得过于严峻,因而将备战作为全国的中心工作,使中国人民在准备打仗的环境中度过了20年。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以世界革命而非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表现在: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中国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客观估计中国在国际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中国外交超越了意识形态,强调和坚持经济发展、国家主权等利益。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目的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其中有些特点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外交中就有所体现,只是体现得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一系列特点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并将体现得更加突出。
1.中国政府的职能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当代中国对政府监督的主体及方式有哪些?
4.阐述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5.简述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及中国特色。
6.简述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由来和内容。
7.结合港澳回归的实践,畅谈对“一国两制”的认识。
8.分述中国民族、宗教、侨务政策。
9.中国在保障少数民族各项权益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10.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1.试举例说明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