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后更兴奋。
——贝多芬
与拜赖宁一家的交往,治愈了贝多芬的忧伤,使他逐渐忘记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同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希望和境界,1788年前后,波恩这座莱茵河畔的古城,迎来了社交和文化生活最后的繁盛时期。
在波恩时代,年轻的贝多芬并不缺少显贵的朋友,选帝侯对于他的天才也表示特别的爱慕,当宫廷钢琴师向大众宣传他的音乐会以后,立刻博得数度的喝彩声,带有奥地利血统的华尔特斯坦公爵与皇帝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他极力推崇贝多芬。
华尔特斯坦伯爵心胸博大而有眼光,他看出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生活的困境,便想方设法帮助他。他经常在新选帝侯面前谈贝多芬的才华和不幸遭遇,使选帝侯对贝多芬也很器重。
1788年国民剧场落成后,贝多芬被聘为乐团的中提琴手,再加上宫廷琴师的收入,生活稍有改善。华尔特斯坦知道贝多芬性格高傲,不肯接受他的赠送,就假托教会的名义送贝多芬一架钢琴和许多钱。贝多芬为了答谢这位伯爵的友情,写了一首很有气魄的奏鸣曲献给他,这就是著名的《华尔特斯坦奏鸣曲》。
与此同时,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创立了波恩大学。
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在拜赖宁夫人及一些朋友的支持下,到波恩大学报名入学。按规定他是没有资格的,学历不够。在他强烈要求下,得到旁听资格。
这个在不满10岁就辍学,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年轻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圆了自己的大学梦。此时欧洲大革命即将爆发,波恩大学成了新思想的集中地。贝多芬在那里听了两年逻辑学、形而上学、康德的哲学、希腊文学和伦理学等课程。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讲法国文学的教授施奈德。
1789年7月14日,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巴黎的市民们勇敢地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胜利的消息传到波恩,燃起了知识界如醉如狂的热情。
校园里出现了政治性的集会、讲演和激发革命情绪的诗歌朗诵。贝多芬热心地参加这些集会,他为法国革命所陶醉。施奈德教授在学生们的掌声中朗诵了《摧毁巴士底狱》诗。
第二年,施奈德印行了一部诗集,在《预订目录》里,我们看到的标题有《波恩》,还有《致宫廷乐师凡·贝多芬先生》。说明贝多芬同他交往密切,他们痛恨贵族、僧侣的专制制度,向往民主共和的原则,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法国革命如火如荼,在民众的思想上引起了强烈振荡。贝多芬也不甘落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22岁的年纪上,他就已经属于把这场暴动看成人民自由新纪元的人之一了。他是在贫困中长大的,经常受到贵族社会的轻蔑,不这样看,又该怎样看呢?他仇恨王公贵族,仇恨特权,热切希望推翻贵族,取消特权。
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妨碍他继续去选帝侯王爷宫殿尽职,以及去这里授课。贝多芬晚上做家庭教师,白天还要学习。孤独、寂寞和无穷无尽的操劳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不仅以顽强的毅力学完了波恩大学的课程,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时,贝多芬的“野心”开始被人注视和承认,他立刻得到了一个比宫廷钢琴师更好的职位。他的“即兴天才”最使大众感到惊异,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产生,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把音乐的思想完全表现在纸上。
这时的贝多芬虽还有家庭拖累,要负担家庭中3个人的生活费用,但他还是抽空走出家门,向音乐走去,向社交界走去。贝多芬在皇帝面前是幸福的,墨克雪密林·法朗兹迅速地将自己的宫廷变成了真正的艺术中心,有条理地将钱花在音乐上。
就在同一年,法朗兹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歌剧团,歌者都经过谨慎的挑选,演奏者也是如此。阵容经过重新组织以后,贝多芬的价值就显示出来。他俨然成为宫廷中的钢琴家或音乐家,而他的老师涅伏反而成了陪奏。
贝多芬在剧院和室内乐队里经常当着中提琴手,这里共有多位演奏者,他极能与他们共处在一起。其中如安特里阿斯和贝哈特各精于小提琴和低音提琴,两者又都是作曲家,安东·洛卡、约琴夫·洛卡的侄子当笛手,并且也是作曲家,年龄与贝多芬相近。
贝多芬为有这么多朋友而感到极度兴奋,他得到许多乐器上的知识。墨克雪密林当然极爱好莫扎特的歌剧,贝多芬此时只是中提琴手,从每一次演奏中,得到了许多在莫扎特亲自教授时所学不到的东西。
歌剧式的路线对贝多芬有许多用处,当写了两首歌谣曲以后,他又作了一首芭蕾舞曲《骑士舞曲》。这一首曲子是华尔特斯坦公爵托他秘密作成的。此时贝多芬也完成了一部分D调钢琴协奏曲和C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些曲子现在都已遗失掉了,贝多芬显然对它表示不满意。
他整天忙着作一些小曲子,所以没有空闲去写大的作品,他自己写了一些钢琴作品,多是关于变奏曲、歌曲和室内乐方面的。
那时的谱还没有出版,当他在波恩的时候,经贝多芬的兄弟卡尔热心的帮助,后来的歌谱都一批批印了出来。
皇帝访问宫廷的时候是带了乐队一同去的,贝多芬也在其内,像别的乐师那样戴了假发,穿一件红色的制服,上面束着装饰用的带子。年轻的中提琴手有时换奏钢琴。
当乐队在开区堡的帝王教堂内开音乐会的时候,贝多芬碰到了一个职业音乐家荣戈,他是从来不公开演奏的。贝多芬说服了他,将自己的作品演奏给他听。
荣戈说:“贝多芬的演奏,严格地说起来比较清晰,有思想力,并且富于表情,欣赏者的耳朵都能证明这一点,他的为人直率和坦诚,一点也不虚伪。”
1791年11月,宫廷中的4个音乐家兰兹、朗堡、辛姆洛克和贝多芬到阿查芬堡去拜访有名望的钢琴家爱比·施宝加。
施宝加表演了自己特有的那种愉快明澈的曲子,当时贝多芬简直听呆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这种音乐,所以他平心静气地听着,过后就请求他们让他弹一会儿。
施宝加也听了贝多芬弹的变奏曲,这是他自己也熟悉的,而他认为是最难的作品。贝多芬弹了许多他所记忆的变奏曲,又加入了些新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音乐家们被他的演奏感动了,贝多芬却因为一直没有听到莫扎特的演奏而感到一些遗憾。
从17岁至21岁,贝多芬在波恩待了整整5年。这5年中,他受到了各界温和的影响,已改变了他怕羞的习惯,从而发展和充实着自己的才能。此后他不再是沉默寡言或知识不够的人,而成为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了。
这个小镇已培养出一种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许多家庭都盛行着音乐晚会、诗歌朗诵会、哲学讨论会。
贝多芬鼓起了勇气也参加了这类集会,他立刻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因为他有和蔼的态度,而且穿着非常整洁。贝多芬不久就发现自己被波恩的音乐家和艺术家所看重了。
一个钢琴家在兴致勃发的时候,会将陪奏者丢在一旁,以个人的特点而即兴作成一首极精致的旋律,当然是会受到大众的欢迎。
在波恩的这几年中,贝多芬还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海顿结识。那是1790年的圣诞节,小城波恩迎来了一场大雪。满身是雪的涅伏先生突然敲开了贝多芬的房门,他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弗兰兹·约瑟夫·海顿要到波恩来了。
“天哪,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呀!这是真的吗?”贝多芬高兴得简直要跳了起来,“我一定要想法子见到海顿。”
这次海顿要到伦敦进行演出和访问,路过波恩。于是,他受到了这里人们的热情欢迎和隆重接待。在丰盛的宴会结束后,选帝侯特意为他举行音乐会。
“海顿先生,我来给你介绍,这位就是波恩未来的音乐家,贝多芬。请你听他弹一曲吧!”早就非常赞佩贝多芬的华尔特斯坦公爵这样向海顿介绍。
“贝多芬,这个名字好熟悉,你曾经到过维也纳,是不是?我曾听说你去向莫扎特求教,受过他的指导,当时我也听到过各方面对于你的评价。不过,恰巧那时我到别的地方工作,所以没能见到你。非常遗憾。我自己常常在想,到底你是怎样一位人物。你的曲子呢?给我看看。”海顿先生一点架子也没有,态度非常和善,就像是一个慈祥的父亲。
贝多芬真是感激,简直像要飞上天去那样的高兴。音乐会上,贝多芬自豪而略带腼腆地献上了他的两首康塔塔新作中的一首。
海顿听了贝多芬的演奏之后,拍着贝多芬的肩膀不停地说:“真棒!真棒!”
“蒙您夸奖,还请您多多指教。”
“你的名字我早听说过,看来你是块可以琢磨的宝石。但是在波恩可就被埋没了。写得出来这样乐曲的人,埋没在波恩实在可惜!如果到维也纳去好好研究的话,一定大有成就。为什么离开维也纳回到这儿来呢?到维也纳去吧,到时候我会尽力帮助你。”海顿向贝多芬发出邀请。
“因为那时我母亲病危。母亲去世后又因为家里穷苦,我不做事情生活就维持不下去,所以没有办法再到维也纳去继续研究。”贝多芬红着脸,十分伤心地回答。
“就这样埋没在波恩,实在太可惜了。我也打算请求选帝侯资助他。”华尔特斯坦公爵这样认真地说。
“请你继续努力争取吧!我要直接指导他,一定要把他培养成一个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海顿请求道。
选帝侯一直没有出声,沉吟了一会儿,他的视线转到贝多芬身上:“好吧,我给他学费就是了。”
虽然,这声音很轻,但这已经是很肯定的答复了。贝多芬简单像是在做梦,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他梦寐以求的竟会这么容易实现了,所以,他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海顿经过思索以后,就决定给这年轻的孩子授以课目。贝多芬自然希望从他的身上多学到一些艺术的内在东西,不肯浪费一些光阴让其虚度过。在他还没有成为钢琴家前,只能先进行课本的阅读,此时他也没有创作问世。
不过,要到遥远的音乐圣地维也纳,贝多芬可不能说走就走,因为家里面还有一位颓丧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弟弟。经过华尔特斯坦的活动,选帝侯同意贝多芬去维也纳拜师,薪金仍照样支付。最让人担心的父亲,有了钱也就不会有困难了。
贝多芬决定让大弟弟也成为一个音乐家,所以,就为他找一个学习音乐的地方。至于二弟弟的性格,比较适合做生意,所以贝多芬就让他去一家药房当学徒工。另外,又雇用了一位妇女来管理家务。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到了1792年11月,这位满怀希望的青年又踏上了去维也纳的旅途,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求学旅行。
一切都安顿好了,贝多芬去拜赖宁夫人家辞行。拜赖宁夫人是一直鼓励他去维也纳的,她像母亲一样叮嘱贝多芬许多话。贝多芬几次想见爱兰诺拉都没有见到。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点小矛盾,她是有意躲起来了。他非常失望地回到家里,怅然若失。
过了几天,贝多芬出乎意料地收到一个小包裹,是爱兰诺拉寄来的。他兴奋得浑身发抖,费了好大劲才拆开,里面是一条她亲手编织的领带,漂亮极了。在那条手织的领带上,还写着一首诗。最后的署名是:你的朋友学生爱兰诺拉·白莉奇蒂。
贝多芬这一生都保存着这份礼物,他把它当作最珍贵的拥有,因为在他情绪低落的时候,在他遭遇打击、不幸之时,这首诗给了他莫大的安慰。每当看到这首诗的那一瞬间,他就重新注入了面对挑战和困难的勇气。这是一个爱情的纪念。
贝多芬也感到很懊悔,他立即写了一封回信,还专门写了一组变奏曲献给了她。贝多芬在信中这样写道:
没有想到你会送我那么漂亮的领带,本该高兴才对,不知怎么竟觉得悲哀起来,因为我不知道你还惦记着我。
你与你妈妈的恩情,我一生都不会忘记。为了答谢你的礼物,我回赠一首变奏曲和一首小提琴曲。不久你要去不来梅旅行,小小的东西希望能解你的旅愁,让你能偶然想起我。
信写完,发出了。他总算了却了一份牵挂,明确了彼此的友谊关系。比那种介乎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好多了。不过心里总是有点说不出的苦涩。
清早,贝多芬告别了友人,告别了故乡,上路了。他突然觉得给了他许多苦难的波恩,一下子变得使他留恋起来,心中涌动着淡淡的离愁。父亲般的莱茵河啊,故乡的一切,再见了!
“别了,妈妈!”“别了,爱兰诺拉!”他在心中轻轻呼唤着。
送行的人们还在向他挥手,马车越走越快,一切留在他的记忆中了。谁能想到,他此次一别竟终生没有再能回来一次。故乡只能出现在他的梦中。
在与亲人、友人分别之际,爱兰诺拉又将一个小纸条塞到了贝多芬的手里面。纸条上写的是赫尔德的几行诗句:
友谊,是多么的可贵,
升起时,就像黄昏美丽的身影,
直至生命之光灰飞烟灭。
贝多芬深深铭记了这几句话。这就是波恩向他的告别。维也纳从此成了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成功与失败,他的爱与恨,生与死的舞台。他在这里一直演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