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84800000025

第25章 具备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

16.用建设性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

需要无优劣之别。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不存在好坏之分。

大家都熟知的弗洛伊德,其理论的全部根基便建筑在人的基本欲望或说需要之上。在他看来,文明的进步以部分压抑人的欲望为代价,由于其中一些敏感的人过度压抑自己的需要,长久的内心冲突便使他们得了心理疾病。

因此,只要人能够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欲望,能以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人就可以健康成长。

在弗氏的理论中,有两个关键的概念:一是能否接纳自己的欲望,二是能否以社会允许的方式满足自己。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者恰恰在这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能正视并接纳自己的各种本能欲望或说需要,而且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会花很多时间去否认自己的需要,严重的甚至是与自己的需要作战。即使他勉强承认自己的需要,他也常常会因为采用了破坏性方式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一位心理治疗者根本无法根据一个人的需要去判断他是病人还是健康人,但却完全有把握用一个人对待自己需要的态度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去区分他的心理健康与否。

如果一个人总是选择那种会使自己陷入更大困境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他通常都不够健康。

相反,如果一个人通常都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那么,他的心理就不会出大问题。

此外,心理健康的人还知道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注意满足他人的需要。

自己和他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与你,你与我,是我们构成了这个世界,如果一个想要满足自身需要的人不懂得尊重与关心他人的需要,那么他自身的需要也很难得到持续的满足。

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由此而引申出的“己之所欲,勿强于人”等,就成了心理健康者的自觉选择。

需要无好坏之分,但满足需要的方式有优劣之别。

改革前的中国,人们被一种误区所困扰:需要是有问题的,考虑需要是一种过错;小到生理需要,大到爱、认识、审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皆然。

中国自上而下的敌视、否认和压抑需要的理念到“文革”时达到了顶点。

“文革”初期,大批“以革命的名义”走上街头的红卫兵,在街头四处拦截烫发、穿西服、穿高跟鞋的人,剪去烫发,剪破西服,敲掉高跟……

那种对人基本需要的敌视与压制真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后来出现了那极具象征意义的中国服装的“蓝色海洋”期。

而对“白专典型”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种种批判,以及“知识越多越反动”等理念的提倡,则使整个中国人的成就动机、实现动机受到极大的挫伤。

一个能诱发出对自身需要如此多对立情绪的国家,还怎么可能满足其国民的需要?

可是,需要是客观规律,它以其不可抗拒的意志要求着满足。于是,“文革”中便形成了全社会以非正常方式(走后门、拉关系、托人情等等)满足基本需要以及通过种种流言、手抄本满足精神需要的中国世相。

现在想来,那真是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为与生俱来的需要所驱使,那样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不顾一切地为满足需要而奋斗。那个年代对需要的压抑,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以种种非正常方式满足需要的习惯,即使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惯性……

如今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需要被过度关注和照顾,以至于事物又开始走向另一面:许多人开始把愿望当做需要。

这会不会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持续发展埋下新的隐患?会不会导致我们过度消耗后代的资源?会不会让现在的人类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个危机四伏、千疮百孔的地球?

此外,物质上的更多和更好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会给人带去更多的幸福和快乐感,相反,物质富足到一定程度后它能够给人们带去的快乐或者幸福就会减少。这是一个系统脱敏的过程。什么东西总接触,时间长了,对它就没有那么敏感了,虽然它仍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但是我们自己能够体验到的幸福感却在递减。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叫“适应水平现象”。指快乐与不快乐、满意与不满意的情绪都是相对于以前的状态而言的。如果我们现在的所得超过了以前的水平,我们就会感觉满意、成功和幸福,如果我们现在的所得降到了以前的水平之下,我们就会产生挫折感和失败感。

不仅如此,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更多和更丰富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烦恼,比如各种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的躯体疾病,再如精神上的空虚与失意。最近十多年,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西方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开始减弱,人们在消费观上开始趋于成熟,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自然的完整性、社会公正和生活的意义等问题。

其实这点在我们中国也已经有所表现。环境问题、社会公正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只是在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是那些拥有最多资源的人还没有行动起来。

很多人在实践上总以为自己可以是个例外,喜欢把自己挑出来,这是“自我中心思想”在作祟。就环保问题而言,表现为认定自己的需要都是必须满足的,是可以例外的;而在环境出问题的时候,又确信自己一定是那个可以逃脱困境的人。

其实,这个地球上没有人可以例外,有的只是时间和程度上的差异而已。

人们在环保问题上的“知行不统一”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关环保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建立,大家对环境问题与自己的关系缺乏真正透彻的认识,在环保问题上还没有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说在做违反环保伦理环保伦理由联合国规划署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提出。的事情时没有不安,而在做了违反环保伦理的事情时不感觉内疚和自责。

人们一旦在环保问题上形成了道德焦虑,就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因为有了环保意识的人在做违反环保的事时,会产生很强烈的让他不舒服的认知不协调的感觉,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的体验,他会自动选择环保行为。

造成环保问题上“知行不统一”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社会不公正现象。资源占有、分配上的不公正,本身已经造成很多环境问题,如奢侈与腐败生活所导致的大量惊人浪费和对人心的腐蚀等,这一切导致人们归属感的丧失和不安全感的增加,结果人人都以末世心态生活,自然无暇顾及子孙后代。

很多乐观者喜欢说,我们有高科技帮助我们适应环境的变化,且不说这种“适应”所造成的种种新问题,只就地球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人的身体的诸多局限性而言,这种对环境问题的“适应”很难说不会断送人类以及人类后代持续发展的机会。

人的适应能力也是双刃剑,如果遇到的是有利于人持续发展的事当然好,但如果是对不利于人持续发展的事的适应,往往会断送人的未来。环境问题上就是这样,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所造成的问题将会成为环境问题的一部分。

以环保的态度生活是一种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祖先正是因为环保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才让作为后人的我们拥有了如此美好的世界。作为祖先的后人和后人的祖先,我们不能只顾自己眼前享受的最大化,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愿望甚至是奢望而做出愧对祖先和后人的事。

同类推荐
  •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人的行为是由思想决定,还是由自身生理需要决定?人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这是几千年来全世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谁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然而,这个问题是无法从表面上把握的,它植根于人们对人内在动力的认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对事关人内在动力的研究必须着眼于人的自然。本书以此为原则,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和自然界中的大量事实研究人内在的动力,从而最终揭示:人的机体上不仅存在着生理需要,而且存在着情感需要;人快乐痛苦的感觉是人的直接动力,机体需要是人内在的根本动力,情感需要是人内在的两大动力之一;不图回报的利他行为根源于人的情感需要,人在本性上有利他的一面。
  •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的边界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的边界

    弗雷德里克·亚当斯和肯尼斯·埃扎瓦在本书中对认知科学领域的争论斥以严厉的批评。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延展认知系统假设与延展认知假设的区别,以及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心智标志”这一概念。借以批判安迪·克拉克和丹内特等人的理论。
  •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此书是心理学大师、管理学大师马斯洛探讨关于人性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全书共8篇23章。书中详细探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人类的创造性、价值、高峰体验、需求层次关系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要概念和哲学观点,是一本极佳的人本心理学启蒙读物。书中还自述性地解释了马斯洛为何开始研究自我实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师的思想历程。希望我们精心策划和编辑的这本“人性指导书”,能为迷茫中的人在寻找存在意义的路上指明方向。更希望通过关于人性的大讨论,为每个人的自我成长提供参考。
  • 天才与疯子

    天才与疯子

    普通人离疯子较远,而天才往往离疯子较近,但两者间毕竟有一条较明显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界线,就像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笔者相信,天才的创作和疯子的精神错乱有着同样的大脑解剖学和脑化学根源。或者说,精神病患者的起点,往往是天才的终点。因此,笔者带领我们探访了爱因斯坦、毕达哥拉斯、安培、亚当·斯密、川端康成、玄奘、白居易等天才和希特勒等疯子的精神世界,企图在天才的创造力和疯子的神经错乱之间寻找到某种隐蔽的联系或关系。
  •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周末读点社会心理学

    这是一本有关社会心理学的通俗读物,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与严肃规范的学术论述结合起来,如丟自行车与所有物自我,超女现象与同辈群体效应、剩男剩女与三分之一效应等,通过对社会现象、文娱热点、时事政治等的解读,将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生活化、故事化、趣味化,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社会心理学的著名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行为。
热门推荐
  • On Sleep and Sleeplessness

    On Sleep and Sleeplessnes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侦探的失误

    侦探的失误

    那天,她第一次经历了背叛,从此与外界隔绝。直的那一次,她遇见了他。她以为这次不会再有背叛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伤害了她,并让她发现,她冤枉了那个少年··········
  • 女人心经

    女人心经

    《女人心经》是著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殷谦所创作的关于女人心灵感悟的随笔集。它是《人经》三部曲的子集,以充满激情的语言阐述人性、情感以及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在优美的文字中体味生命的真实感动。
  • 绿眼

    绿眼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境优美,想象丰富。作家以真挚深沉的感情,刨作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孩子的心灵概貌,使读者阅读起来倍感亲切,从而引导他们感悟生活,得到人生的启迪。这些蕴含着爱与美的作品,展现了当代儿童文学的风貌,是献给读者最好的礼物。相信,“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的出版,也是对冰心老人最好的纪念!繁星永照,春水长流。愿本书能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拥有更多的爱,陪伴他们走过纯真美好的童年时光。
  • 五道天伦

    五道天伦

    五族五道天伦始,神佛仙魔鬼初生。永生佛体真道士,一生倾尽一朝鸣。
  • 福尔摩斯探案集(四)

    福尔摩斯探案集(四)

    阿瑟·柯南道尔的代表作《福尔摩斯探案》从问世到如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仍然受到一代又一代侦探小说迷的热烈追捧。这本由吕静莲、于兵、巫慧编译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分4册,精选了其中27个具有代表性的故事。让我们翻开本书,跟随着福尔摩斯的脚步,一同进入惊险的凶案现场;透过他智慧的眼睛,仔细观察凶手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运用他缜密的思维,对案情进行细致严谨地剖析,一步步地抽丝剥茧,巧妙地揭开那些凶案背后的真相。
  • 美国文化管窥

    美国文化管窥

    本书是院级教研立项“美国文化研究”的结项成果,包括对待美国文化的心态与做法,感受得州的自然与文化,印度人说英语对我们的启迪等内容。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源计划:英雄联盟

    源计划:英雄联盟

    我叫泽洛斯,是艾欧尼亚前线部队的一名队长,不仔细看的召唤师或许会将我的名字看成那个被称作远古巫灵的泽拉斯,但我和他是完全毫不相干的两个人,何况我确实是人,而他是没有躯壳的纯粹能量体,比我强大好几个档次。提到我的名字或许各位召唤师都很陌生,但提起我的妹妹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她就是刀锋意志艾瑞莉亚。忘了跟大家说,其实我的真实身份是地球上的一个loser,我是被那个叫巴德的老家伙坑到瓦罗兰来的,他说敖兴召唤失败,所以只能靠我来拯救艾欧尼亚,当时我就在心底打出“GG”两个字。在这里,我将以我的瓦罗兰之旅告诉大家有关英雄联盟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哪天我突然死在瓦罗兰,你们就多用巴德坑坑队友。
  • 倾城浮华:天女万岁万万岁

    倾城浮华:天女万岁万万岁

    身为天女的继承后代,竟然在继承大典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原本被指为未婚夫的他,竟然就是现今皇上,这可白让我们的陌卿占了个大便宜啊,不过事愿人违,皇后竟已有人选,这让我们的女主大为不快,只好带上我们天女的头衔,在这后宫中翻云覆雨了。你们,接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