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用人水平与其做人做事的方式有很大关系。性格直爽、真诚待人本没有错,但如果身处复杂的用人环境中,仍胸无城府,让人一览无余,就很难得到下属的尊重。只有懂得暗箱操作,背后施手段,才能把握进退的主动权,在用人过程中左右逢源。
不懂得藏心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
身居管理位置的人,最忌别人一看你的脸色、一听你的言辞就知阴晴寒暑、雨雪风霜。兵法云:兵不厌诈,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能而示之不能,战而示之不战。如果你不能推行诡道,不懂得心藏九天玄机,就难以做到含而不露。如此,便会显现三大弊端:一是你的部属可洞悉你的心思,从而施展反操纵术,把你操纵于手心之中;二是你的观点、主张、决策、布置很容易被对手掌握,那样,你就只有等着葬送自己;三是容易得罪上司和同事,为自己的仕途平添许多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你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和我们交往的每个人,或多或少地都要隐藏自己,其区别无非是时间和程度不同罢了。如果我们让自己一览无余,处处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必将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懂得藏心不仅不是什么好事,相反地,还是相当危险的事。
巴顿就是这方面的反面教材,他口无遮拦爱放大炮、胸中毫无城府,不但使上司颇为难堪,自己也失去了不少人缘,被同事们称为“和平时期的战争贩子”。
1925年,巴顿到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军营担任师部的一级参谋。一年后,他被升为三级参谋。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战术问题和部队的训练提出建议并进行检查,但由于胸中没有城府,他经常得罪别人。1926年11月中旬,他观看了第22旅的演习,对这次演习非常不满。他直接向旅指挥官递交了一份措辞激烈的意见书。他的这种做法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因为他只是一名少校,无权指责一名准将指挥官。这样一来,他便招致了上司的非议和怨恨。
但巴顿并没有因此把心“藏”起来,仍然照“露”不误。1927年3月,在观看了一场营级战术演习后,他又一次大发其火。他指责营指挥官和其他人员训练无素,准备不足,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虽然这次他很明智地请师司令部副官代替师长签了名,但其他军官心里都很清楚,这又是巴顿搞的鬼,所以联合起来一致声讨巴顿。众怒难犯,师长没有办法只好把这位爱放大炮的参谋从三级参谋的位置上撤下来,降到二级。
不懂得藏心,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一个人即使是天才,若丝毫不懂得收敛,也是很难立足的,而且会招致厄运。崭露锋芒是正常的,但应认清形势,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才能做到自我保护。当年刘备寄曹操篱下,青梅煮酒论英雄之际,难道一个雷鸣电闪果真能吓得刘皇叔酒杯掉落吗?这也不过是刘备藏心的一种表演罢了。倘若此刻曹操看出端倪:此公日后将割据蜀国与我一争高低,那刘备死在临头了。
运用藏心术的好处除了最基本的自保外,还在于让对手充分暴露,并且让他无法搞清自己的意图。攻之,可乘其不备;击之,可自由安排。也就是说,藏而不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藏而在于露。你必须看准时机,在该露的时候毫不犹豫,立刻行动;同时,在藏的时候,也并非被动地四处躲藏,而是藏中有露,时而藏时而露,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样才能保证他日时机一到,你能一击必成。
含而不露才会让下属毕恭毕敬
很多杰出的用人者都是和蔼可亲的,但在他们慈眉善目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超强的用人手段和不可名状的管理权谋。这就像我们常说的:平静的海水往往比波澜壮阔的海水更为可怕。
所以,如果你希望人们注视你、尊重你,就应当含而不露。你越是大事张扬、暴跳如雷,下属就越是不怕你;相反地,你越是默不作声、含而不露,下属就越是对你毕恭毕敬。
寓言故事《黔之驴》中,老虎被驴一开始的声势所震慑,但渐渐地就发现这只不过是驴的“日常工作习惯”而已。于是老虎心中暗喜,内心盘算着驴“技止此尔”(就这点儿本事了),于是便来饿虎扑食,驴便一命呜呼了。
谨慎的沉默乃是精明之人庇护之所。心中一有事情就全力张扬,决不会得到属下的尊重,还会招来评头论足。倘若它们还有什么美中不足之处,则他的不幸还会加倍。
李强是一家大公司的一个分公司的经理,脾气相当暴躁,经常在办公室里大发雷霆,动辄扬言要把某某人开掉。一开始大家都挺害怕,于是做事便都很小心谨慎。但后来大家渐渐地发现发脾气只不过是他的“日常工作习惯”而已,并不能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于是大家便继续我行我素。李强看到大家这种没把他放在眼里的情形,于是便恼羞成怒发起更大的脾气。就这样,大家渐渐地都习以为常了,感觉到这位经理发一发脾气只不过是为了彰显他的地位,并没有实际性的意义。真正的哪一天他不发脾气了,大家反倒感觉很奇怪。
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用人者都喜欢自觉不自觉地在下属面前耍一耍威风,大事张扬,以此来显示他是个领导。许多用人者认为,用人就要对下属吆五喝六,指挥周围的人,否则用人就失去了乐趣。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高压式的管理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了,下属已不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现代用人者在下属管理之中更注重加入一些人性化的东西。面对下属的错误大发雷霆并不是什么好办法,有时适当的沉默、宁静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通常来讲,当你批评下属时,他的情绪波动是很大的。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成年后更是觉得面子是很重要的。也许你的大发雷霆只是想劝导他一番,并无他意,但是无形中你却伤害了下属们的自尊心,让他们觉得颜面挂不住,索性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那你的大发雷霆岂不是得不偿失?不要到处都充满你的斥责声,在你的适度批评之后保持一个沉默的空间,让下属有时间冷静地想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相信这更是一种对当事人的威慑。一方面,下属会因为你的“点到为止”感谢你为他们保留了颜面,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了你宽广的胸怀。你的默不作声并非是对错误的迁就,而是留给了对方一个自省的余地,这样做要比大发雷霆好得多。
所以,最好不要第一次就用尽自己的全力,真正聪明的用人者从来都不轻易让下属看出他的底细。让别人猜测他会不会发火,要比一开始就发威而且一成不变更有效,自己也更能获得属下的尊重。
使自己看起来“深不可测”
真正聪明的用人者从来都不轻易让下属看出他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别人的尊重。没有人看得出你才能的极限,也就没有人对你感到失望,你的权威就没有人去动摇。
下属对领导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感,所以,如果你想要受到他人尊敬,你就不应该让任何人了解你的底数(或者说是深度)。如果人们无法知晓一条河流的确切深度,他就会对这条河流产生一种敬畏之情。如果一个人的缺点不为他人所知晓,他就会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小心翼翼地保持一种深藏不露的状态,可以维护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声望。
这一条原则告诉我们,如果你并非真的深不可测,你至少要把自己装扮成深不可测的样子。我们应该记住希腊先哲的一句话:“半藏半露比一览无余要好得多。”因为如果我们只显露一半,则藏匿起来的另一半在他人的心目之中会比它的实际大小要大。
一定要让所有的人了解你,而又摸不清你的底数。出奇制胜往往最令人心悦诚服;过分显露既无用也无趣。不急于表态可让人揣测不已,尤其在你的地位至关重要足以引起人们期待的时候,神秘就是靠其深不可测而使人肃然起敬。即使你必须道出真相,也最好避免将一切和盘托出。
建立深不可测的神秘形象有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绝不要解释你所做的某件事。
有时候,你会遇到人们对你以非常少的时间能完成许多的事惊服不已的事情,这时候他们会感到诧异。如果是这样,让他们去诧异吧。绝不要向他们解释你已开了一个星期的夜车,你要做的只是微笑不语。假若有人惊奇为什么你突然瘦了20磅,别告诉他们你是在做运动或节食,所要做的仍然是微笑不语。你能在3日以内拟出一项重要的行销策略计划,其实你只是将5年前早就拟好的那份计划拿出来,按照目前的市场状况改写了一下。但别人问起来时,你绝不要解释——仍然是微笑不语。
可见,如果你希望别人注视你、敬仰你,就应当效法“神灵”,含而不露。想要在管理领域干出一番成就的用人者,即使你并非深不可测,也可以先从外表上让自己显得深沉稳重,腹有良谋。
作为一个用人者,你应该把这条原则作为自己处世艺术的首选:运用你个人的技巧对一种场合进行权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权谋,它可以使你为人所知,却不为人所懂;可以使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树立更高的理想,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期望。
不过,我们希望你不要将这种手段运用在其他事情上。毕竟,让人随时心生警戒并非是什么好事。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计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有什么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乃油然而生。在普通交际场合中,这种结果不利于我们与别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在向下属安排任务时,你也应当让你的下属对状况完全了解,并不断地提供给他们新的资讯;要下属做什么,必须解释明白,否则不利于他们正确地贯彻执行;但有关你自己,你要像魔术师一样,不要轻易地解释你所做的事,你只要多用微笑,就能让人觉得你深不可测。
切勿随便交出自己的全部真心
身处复杂的权力场中,最需要的是让人们摸不透自己的心思。在具体工作中,如果一个用人者对自己毫无掩饰,随随便便就交出自己的全部真心,处处都表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必将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
只要你稍一留心就会发现,在现实社会中,除了禽兽和野蛮人,根本不会有毫无掩饰的“透明人”。为此,用人者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记得适当地戴上面具。至于什么场合应该戴什么面具,就像戏台上唱什么角色该穿什么戏服一样,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就职场而言,我们有如下建议:
(1)不可轻易动真感情。作为一个领导人,社交活动不免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有关。下班之后,与同事、下属或上司一起喝杯酒,聊聊天,不但有助于日常工作,还可能知道与工作有关的信息。因此,单位举办的各种聚会,自然要积极参加,就是与同事及上司打上一两场“社交麻将”也很有必要,但有一点要时刻切记:不可轻易动真感情。
在权力和利益场上,只有在大家都放弃了相互竞争,或明知竞争也无用的情况下,才会有友谊的存在。如果你轻易地交出真心,甚至动了真感情,只会自寻烦恼。
(2)掩盖自己的“野心”,以便保护自己。蓝领与白领阶层不同的地方之一,是蓝领向上的流动性不大,升迁的机会不多,因此,蓝领工人打的是正规战术,集体讨价还价,争取共同的利益。而白领阶层则大多都有个别拼搏的机会,获得升迁是单打独斗的结果,甚至要通过“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因此,白领之间不但没有蓝领的那种同志感情,往往还互相猜忌。这种生存竞争环境,犹如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游击队。而游击队斗争的最高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作为用人者,多为白领阶层,但许多力争上游的用人者,很注意将对手打倒,却往往不善于保护自己,这是不足取的。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要友好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在众人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就要夹紧尾巴,千万不要露出自己全力拼搏、一心往上爬的“野心”,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虽然也有“不招人忌是庸才的说法”,但在一个小圈子里,招人忌者是蠢材。聪明的用人者,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其秘诀就是善于用面具盖住“野心”的缘故。
(3)在单位里不可随便乱说话。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真空般一尘不染,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
事实证明,人只有先求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然后才能设法改造环境,顺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避开生活的误区,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主动权,无疑是对自己很有好处的。
“架子”可使心机不被窥破
用人者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他若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懂得掩藏自己,使自己的心机不被窥破。如果下属很容易就揣摸到上司的心理,他就很可能用之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从而危及或破坏用人者意图的实现。而不暴露自己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体现出与下属的等级,使自己保持一种上司的状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架子”。
说起“架子”似乎很是让人讨厌,认为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但实际上,它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内在的理由或者说合理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架子”一词的解释是:自高自大、装腔作势的作风。这的确是人们对“架子”的普遍印象和产生反感的原因。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架子”绝不仅仅是一个消极、负面的东西,而是有着它积极而微妙的意义,成为许多人领导和管理下属的一种十分有效的艺术性方法。
许多领导正是通过有意识地“摆架子”,使下属认识到权力等级的存在,感受到领导的支配力和权威。而这种权威对于领导巩固自己的地位、推行自己的政策和主张是绝对必需的。如果领导过分随和,不注意树立对下属的权威,下属很可能就会因为轻慢领导的权威而怠惰、拖延甚至是故意进行破坏。所以,领导通过“架子”来显示自己的权力,进而有效地行使权力是无可非议的,对于领导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也是必要的。
“摆架子”会给领导带来威严感,会给下属这样一种印象:即他可以随时行使他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威严感会使领导形成一种威慑力,使下属感到“服从也许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服从则会给自己造成不利”。
从一定意义上说,用人者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如果被人认为是轻率浅薄、软弱怯懦、优柔寡断的人,就会受到他人的轻视。他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韧不拔。
有“架子”的领导就仿佛是一座云雾缭绕、幻象纷呈的大山,看上去高深莫测,不可捉摸。其实,这种掩盖心机的效果正是树立权威的需要。
领导的“架子”还是一种避免打扰的防范性措施。你性情太随和,人人都以为你好说话,所以,鸡毛蒜皮的事都来找你定夺,你把“架子”摆起来了,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些小事的烦扰,从而集中精力去谋大事。所以,“摆架子”应该是领导艺术的一部分,有利于用人者对政务的决策。
“摆架子”还有利于丰满领导的高大形象,它有时是一种自信和自尊的体现,使用人者有一种鹤立鸡群的威信,从而唤起下属的敬佩。当然,下属中腹有良谋者也会偶然发现领导的装腔作势,但却不愿拆穿这个西洋镜。因为无论是谁,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中国人素以获得权力为“荣耀”,不摆一点“架子”,怎么能显示出领导的高大形象呢?
所以,用人者的“架子”绝非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它还包含着相当的领导艺术的奥妙,更有着心理学上的微妙含义。群众都有服从权威的倾向,而用人者通过得体的“架子”表现出来的自信心、意志力、傲视群雄的态度以及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气势则有助于增加自己的权威,更能从形象上唤起别人的敬佩和好感。最重要的是,没有神秘就不可能有威信,因为对于一个人太熟悉了就会产生轻蔑之感。
当然,凡事都不可过犹不及。一方面,一点“架子”不摆,可能会被人瞧不起,工作起来难以服众;另一方面,你“架子”摆得太足,与人离得远远的,也会有负面影响。所以,用人者“摆架子”一定要把握好度,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管理职能充分得到发挥。
与下属没有距离就不能树立权威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过:伟大的人物必然会与别人产生距离,因为没有距离就不能树立权威,没有与世俗的距离就不能产生威信。可见,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树立权威,赢得下属的尊敬。
有些用人者认为,越平易近人,越和下属打成一片,越能赢得下属的尊敬,但结果却往往恰恰相反。为什么呢?孔子曾说:“临之一庄,则敬。”意思是说用人者不要和下属过分亲密,要保持一定距离,给下属一个庄重的面孔,这样才可以获得他们的尊敬。
当然,用人者为顺利展开工作而注重同下属保持亲密关系固然重要,但一定要避免与下属私交过密。因为用人者一旦与下属失去距离感必然会难以随意支配下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束缚人的心灵,从而使你对下属难以采取公事公办的态度。比如前一天晚上刚刚在一起推杯换盏的下属第二天却迟到了,对此上司会在批评与默许之间左右为难。如果默许,自然会引起别的下属的不满;如果批评,这位下属难免会不服管教,或者暗地里说:“哼,昨天还和我称兄道弟的,今天就翻脸不认人了。”
作为一个用人者,请你回想一下,你是否经常与你的下属共同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你是否与你的某一位知心的下属无话不谈?你的下属是否当着其他人的面与你称兄道弟?如果已经出现了上述几种情况,那么危险的信号灯已经亮了,你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与你的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可太过于亲密。
俗话说得好:有距离才有美。适度的距离对你是有好处的。即使你再“民主”,再“平易近人”,也需要有一定的威严。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过于亲密,会使人觉得你与他的关系已不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哥们儿了。于是,其他下属也开始对你的命令不当一回事。
有些领导者宽厚仁慈,试图建立一种与下属的“亲人式关系”,这种良好的心愿往往在实际运用中屡屡受挫。与下属不分彼此、交情深厚,下属就可能恃宠而骄,难免散漫,执行力不强,工作易受阻碍;也因为没有了距离,下属会对领导者的生活习性、个性爱好等了如指掌、全面掌控,难免被一些下属投其所好,甚至会瞄准用人者的弱点巧言令色、步步为营,让用人者权力被架空;也不排除某些下属会仗着与用人者的“交情”,狐假虎威、发号施令,不分里外、上下、轻重场合,对用人者失去应有的尊重与敬畏之心,严重损害用人者的形象与威望。同时,用人者若经常与一部分人打成一片,难免会忽视其他人,厚此薄彼,显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可能会偏听偏信,被误导视听,阻塞了进谏之路。正直忠诚者被拒之门外,别有用心者却近在身旁,久而久之,难免不出现问题,给企业发展造成危害。
在日常的管理中,你是否会听到下属这样议论你:头儿这些天是怎么了,前天还与我们有说有笑地吃晚饭,今天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一会儿把我们当朋友,一会又要做我们的主管,真没想到他会这样对待我们,太令人失望了。
还有一些用人者也曾有这样的经验,你与某位下属关系密切,甚至把他当作知己,下班了一起去吃饭、消遣,工作中,他遇到什么困难,也会指点一下;但是当有职位空缺的时候,你选择了另外一个更适合的下属,这就导致这个和你关系好的下属怒不可遏,会质问你为何不提拔他,他还会因为生气而以迟到早退、工作散漫对你进行报复。本来亲密的关系,也在一夜之间落到冰点。落得这样的收场,用人者本身也得负一点点责任,因为你没能让他明白“公事与朋友是两回事”这一戒条。
作为一名用人者,如果你一方面想当下属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又想当好上司,同时想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只会让你吃力不讨好。你的下属会对你的“两面派”行为怀恨在心,而上司则会怪你办事不力,你只好两头受气。
可见,与下属关系过于亲近,并不利于你的工作,反而会带来许多不易解决的难题。作为一名用人者,必须善于把握与下属之间的远近亲疏,使自己的领导职能得以充分发挥,这一点必须重视起来。
学会保留,别把话都说到嘴上
什么事该说,什么事不该说;什么话要全说,什么话要有所保留,这里面大有学问。在现实生活中,愚蠢的人什么都说,还什么都说不清;聪明人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在管理领域里,说话艺术不仅体现着一个领导为人处世的智慧,也体现着他的用人水平。善说者不是把心里的话都抖搂出来,而是把该说的都说到嘴上,不该说的则适时留半句。
在日常生活中“说话留一半”的古训早已深入人心。比如,在恋爱中,聪明的女孩永远坚持“说话留一半”,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似有似无的甜而不会觉得腻。为什么?因为适当的距离产生美,空隙产生爱。不仅是男女之情需要“说话留一半”,用人者在用人的过程中也需要如此。
“说话留半句”是水平,也是一种用人权谋术。即使要讲的是真话,但是也需要看场合。如果是在不利于别人接受真话的场合,你对他说了真话,反而对他来说是故意给他丢丑。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旁敲侧击,或者说一半留一半。对方明白就行了,不必说得清清楚楚,让其他人也听到和听明白。
“说话留一半”往往表现为“藏而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顾左右而言他”,从表达方式上看,能产生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从结果上看,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维护自己的威信。
(1)“说话留一半”可能出现在新闻里。一些报道往往只不过是事实片段,被采访的领导有时回避、舍弃、删减了某些不便或不愿直说的信息,字里行间每每有弦外之音、潜在之词,给人以想像的空间。
(2)向下属安排工作也要说话留一半。汇报工作,跟领导说话一定要说清楚;向下属安排工作,就不能说得太明白了,凡事事无巨细是用人者的大忌。
在安排工作的时候,不把所有的话都说完,下属们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往往是一脸狐疑,但是又不敢发问,于是干完工作来找领导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领导批评他们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
这样做,一是可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促使其努力工作;二是可以充分利用下属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三是可以建立领导的权威。
当然,对于那些必须明确交代的事项,用人者则应交代清楚要点,以免出现问题。
(3)别告诉下属结果。有一种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游戏——黑白棋。在整个棋局结束的时候,它不会像别的游戏一样跳出一个“you win”或者“you lose”的字样,而是不管胜负就显示“game over”,胜负让你自己去判断。
有些人喜欢让下属知道上级是怎么评价他的工作的,以增强下属的责任心和成就感。其实,如果在下属询问某项工作结果的时候,你故作神秘地应对,则可让下属们觉得神秘,觉得上级工作不好对付从而不敢随便交差。因此,有时候把话都说出来可能还没有“留半句”的效果理想。
无论什么事都要故作镇定状
遇事能否保持镇定,是衡量一个人的心智与城府高低深浅的重要标准。任何一个组织都会遇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件,而这些事情有的会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让一般人处在恐惧或狂喜之中。一名优秀的用人者应处处显得从容不迫、成竹在胸,即使内心再慌乱或再高兴,也要故作镇定状,这样才能控制住事态。要达到这一目的,可采用:
(1)心理控制法。
很多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心理产生相当大的冲击与压力,使大部分人处在强烈的冲动、焦躁、恐惧或狂喜之中。所以,用人者首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沉着,以“冷”对“热”、以“静”制“动”,镇定自若。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件悠然自得的事以显得镇定自若就很有效。
公元382年,由氐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北方,对东晋的威胁日益严重。前秦皇帝符坚在统一北方的次年,就决定调士卒九十余万人攻打东晋。东晋疆场多有失误,诸将相继败退。
面对强敌压境,东晋以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谢安侄子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8万人迎击秦军。将军刘牢之以精兵5000人袭击粱城垒(今安徽怀远),歼秦军15万人,掳获大批粮草器械,取得首战胜利。在谢安的统帅下,晋军连获胜利。
符坚率领的号称百万之师驻在淮淝之间,京城建康上下震动。谢玄去向谢安神色问计,谢安坦然毫无惧色,回答说:“已经另外有旨。”然后沉默不语。谢玄不敢再说。谢安命令驾车去山野别墅,聚集亲朋来,便和谢玄下直围棋来,并以别墅赌胜负。谢安的棋艺平时劣于玄,这天谢玄恐惧,便旗鼓相当而胜不了谢安。谢安对他的外甥羊昙说:“我赢的别墅给你。”接着,谢安就在山野到处游览,至天黑才回谢府,派谢玄去淝水。
谢玄奉谢安之命进军淝水东岸,与西岸的苻融军相对峙。当时,苻坚派投降的原晋朝旧臣朱序至晋营,劝说谢石投降。谢玄乘机要他和苻坚相约,建议秦军自淝水西岸小退,晋军愿到淝水西岸决战。苻融企图乘晋军半渡之时,加以邀击,全歼晋军于淝水中,于是便令士兵稍退。可是秦军内部复杂,又不愿意作战,特别是汉人心向南方。因此,一旦退却,不可复止。秦写以为前方被击败,于是奔逃溃散,自相践踏,死伤遍野。晋军乘势猛攻,秦军大败。
当谢玄军打败苻坚后,送来驿书时,谢安正与客人下围棋,看完信后,随手放在床上,也没有露出喜色,照旧下棋。客人问他淝水消息,他慢慢地回答说:“小儿辈已经打败贼寇了。”棋局结束,谢安回到内室。由于内心太高兴了,跨过门槛时竟连屐齿折断都不知道,被后世传为佳话。
“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这次战役的总指挥,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因为这一战的胜负,不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危。史书没有记载谢安是否害怕,而是记载了他很高兴。由此可以推断在他平静的表面下也一定有担忧与恐惧,但他却均用下棋做掩护,外示镇定,控制了局面。让下属也随之平静,也让他们更敬畏他。
作为用人者,当你遇到变化时,也可以借用下棋、阅读、听音乐等平常喜欢的爱好让自己悠然自得,并用这种行为去暗示影响下属们。
(2)组织控制法。
对于一些突发性的危机事件,运用组织控制法是指在组织内部迅速统一观点,使大多数人有清醒认识,稳住自己的阵脚,以大局为重,避免危机扩大。
①注重效能,标本兼治。正因为处理突发事件的首要目标是迅速果断地行动,控制局势,这就必然要求突发事件的决策指向要针对要害问题,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首先治“标”,为此而采用的决策方式可以是特殊的,在治“标”的基础上,再谋求治“本”之道。
②打破常规,敢冒风险。由于突发事件前途扑朔迷离,犹如处于瞬息万变战场的军队,需要强制性的统一指挥和凝聚力量。同时,在突发事件决策时效性要求和信息匮乏的条件下,任何莫衷一是的决策分歧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对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灵活,要改变正常情况下的行为模式,由用人者最大限度地集中决策,使用资源,迅速作出决策并使之付诸实施。
③循序渐进,寻求可靠保障。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用人者固然要有冒险精神,但也要倾向于选择稳妥的阶段性控制的决策方案,以保证能控制突发事态的发展。用人者在信息有限的条件下采用反常规的决策方式,并对决策后果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时,需回避可能造成不必要波动的方案,同时注意克服急于求成情绪。因为突发事件的表象固然可以迅速得到控制,但其根本的处理则需要在表象得到控制的阶段上进一步决策,做到既要及时应变,又要循序渐进,寻求可靠保障。
总之,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用人者都不能自乱阵脚。时时显得镇定自若不仅有利于控制局势,也有利于获得下属的钦佩,从而使自己用人更为得心应手。
采取行动前先隐藏真实意图
在采取行动之前,如能先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的调查与准备,做起事来就会有条不紊;做事时下的功夫越深,获得的成果就越大。
作为一个用人者,有许多信息都需要从下属的报告中得来,然而,这些信息到底是不是与实际情况相符?下属有没有从中弄虚作假?如果不加调查,恐怕是很难知晓的。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或者说从人性的角度看,下属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身居高位的人隐瞒一些实情。那么,如果你是这个身居高位的人怎么办?是大发雷霆还是见一个处理一个?正确的做法是:要先用藏心术掩盖自己的意图,等调查清楚了再作结论。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实际情况,避免没有根据的行动;另一方面也能辨别下属们的品行,同时可给人们敲响警钟,使下属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敢再弄虚作假。
公元前356年,田因齐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齐威王。在最初几年里,齐威王将国家交给几个卿大夫治理,结果不但国内弄得一团糟,韩、赵、魏、鲁、卫等国也经常来进攻。齐国丧师失地,连吃败仗,国势更加衰弱。
为了使齐国富强起来,齐威王决定从整顿吏治入手。于是,他假装不理国政,沉湎于酒色之中,经常作彻夜之饮。实际上,他明察暗访,细心调查全国各地的官员为政的情况。掌握了详细的真实情况后,他开始行动了。
一天,齐威王传令将全国72个县令长官都召集到国都临淄开会,并在大殿外烧了一锅开水。他先点名叫出即墨县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了即墨,天天有人告你,说你怎么怎么不好。我就打发人去即墨调查。他们到了那里,看到地里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人民都挺安分守己,脸上透着光彩,好像不知道有什么苦楚,有什么纷争似的。这是你治理即墨的功劳。你专心一意地为百姓,一点儿不来跟这儿的大官们套近乎,也不送礼给他们,他们就不说你的好话。像你这种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吹牛、不拍马的太守,咱们齐国能找到几个?我加封你一万家户口的俸禄。”那些状告他的人一听,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脊梁骨直冒凉气,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
齐威王又把阿城的大夫叫上来,对他说:“自从你到了阿城,天天有人夸奖你,说你怎么怎么能干。我就打发人到阿城调查。他们到了那里瞧见地里乱七八糟地长满了野草,老百姓面黄肌瘦,连话都不敢说,只能暗地里叹气。这都是你治理阿城的罪恶。你为了欺压人民,装满自己的腰包,接连不断地给我的手下人送礼,叫他们好替你吹牛,把你捧上天去。像你这种专仗着贿赂,买动人情,巴结上司的贪官污吏,要是再不惩罚,国家还成体统吗?来人,把他扔到大锅里去。”武士把阿城的大夫烹煮了。吓得旁边那些得过阿城的大夫好处的人,也两腿直哆嗦,屁滚尿流。
这时,齐威王又把那些平时不分青红皂白、颠倒是非的十几个人叫出来,骂道:“我在宫里怎么知道外面的事情呢?你们就是我的耳朵、我的眼睛。可是你们贪赃受贿,昧着良心,把坏的说成好的,把好的说成坏的。你们好比扎瞎了我的眼睛,堵上了我的耳朵。我要你们这些臣下干什么?把他们都给我烹煮啦!”这十几个人吓得跪倒在地上,苦苦哀求。齐威王就挑了几个顶坏的,下锅烹煮了。
齐威王的举动令齐国朝野及邻国为之震惊,——原来,他在沉湎于酒色的幌子下,对朝廷内外的官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从此谁也不敢再弄虚作假了。
正因为他善于藏心,才摸清了真实情况,从而有根据、有针对性地打击了歪风,换得了齐国的强盛局面。试想,如果齐威王不是一开始不动声色,而是在没掌握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大发雷霆,别说一鸣惊人,最终恐怕连自己的位子也坐不稳。不要轻易让人看见你“卸妆”
领导的位置看起来舒服,但坐上去可就没那么惬意了。上上下下多少双眼睛都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一旦你出现了某些不该出现的行为,或者你的某些秘密和缺陷被别有用心者知晓,就等于将小辫子直接塞到下属的手中。这对你来说,可是非常不利的。当你在指挥下属时,他们会在背地里说:“他干的那点事我都知道,还好意思命令我!”当你因为下属违反了某项制度而要对其实施惩罚时,他们就会拿着你的把柄或明或暗地要挟你。这样一来,你名为顶头上司,实则等同于他们手中的傀儡。
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光彩的一面,也都有相对阴暗的一面。有个寓言故事说,每个人身上都挂有两个袋子,一个袋里装有优点露在身前,另一个袋里装有缺点藏在身后。不管这是不是人性的弱点,但把自己光彩的一面显示给大家,把阴暗的一面隐藏起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
要想避免被动,用人者就要在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善于把自己的“缺点”和隐私隐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你“卸妆”,以防授人以柄。
(1)自己的事情不要随便跟外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内心里不愿为人所知的事情。即使你跟某个下属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了出去,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这个和你感情不错的下属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损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可能不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要挟你,使你在管理工作中陷入被动。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就可能成为这个人的傀儡。即使没这么严重,那至少也会使你在处理与他相关的事情时“投鼠忌器”。
(2)家庭住址最好与公司地址距离较远。虽然每天上班还要来回坐车,但却可以有效地把公事、私事分别开来。用人者在与自己的亲戚朋友之间私人往来时,留给他们的个人地址,应该是家庭住址,而不是办公地址;留给他们的电话号码也应该是家中的而不是办公室里的。这样你那些亲朋好友在找你的时候,可直接找到家中。
(3)不可把过多的私人关系卷入办公室。用人者的一些重要的私人关系,不宜向下属、同事透露。如果用人者的亲人、朋友过多地出入于他的办公室,也会造成单位里的人对你的不信任。
公是公,私是私,二者不可过于混淆。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私人交往,或者不易于公开的私下交往,最好到自己家中,而不宜在办公室密谈。
(4)管好自己的私人用品。一些生活小用品也向他人传达了一定的信息。细心的下属们不仅会根据和你来往的人,也会根据你的日常用品来判断你的行为。《红楼梦》里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贾琏外出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妻子王熙凤替他整理行李,特意吩咐家人:“不光要看少了什么,更要看多出来了什么,譬如指甲、头发、香袋之类。”这把贾琏唬了个半死。果然平儿翻出了一绺女人的头发。幸好平儿救驾,替他掩藏了起来,才没有打翻王熙凤这只醋坛子。
因此,用人者要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用品,个人物件最好不要带到办公室里。带到办公室里的必需品也要注意保管好,比如,一些药品、私人信件、书籍等等。
(5)一些私人活动,也要以远离公司为妙。比如,你请别人到饭店吃饭,席间要谈一些重要的私事,如果不巧碰上你的下属,可能场面很尴尬。如果下属知趣,他可能跟你打过招呼先行告退;或许他装作没有看见你(那也许是真的)。但他一旦看见你,就一定会着意于你的举动。这时你可以对一些事情避而不谈。
另外,用人者的洗浴、整容等个人活动,也以远离公司为妙,以免与公司熟人发生“撞车”的可能。
(6)要注意和身旁常接触的人搞好关系。在工作中与你接触多的人,窥探你秘密的机会就多,也容易介入你的私生活。不要与他们有一种敌对的关系,如果你能与他们保持友好状态,你的一些小缺点他们也容易接受而且还会自觉地维护你的个人形象。
以上所述,并不是说让用人者与下属在下班后不接触,只不过是说,世界是复杂的,用人者要保护自己的隐私,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罢了。
总之,常化妆的女人不要让人看到你卸妆,用人者也要切实保护自己的隐私。这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形象和权威,有利于你更好地去用人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