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太有名了,它是唐代远行游子的怀想,也是今人心中的苏州之歌: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是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实际上他的家离苏州也不远。安史之乱后,已中进士几年的张继还没有被任用,他游历江南,足迹遍布会稽、吴郡一带,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生活艰难。就在这种国难身贫的困境中,他的漂泊无依的小船来到了枫桥之地。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停船在枫桥边,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西沉,只听到树上乌鸦的几声啼叫。江畔树影朦朦胧胧,江中渔火星星点点,他愁思满怀,难以入眠。夜半,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沉重而悠远。诗人感物伤怀,残月、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寺影、钟声,与他愁苦的心境交织在一起,他于是提笔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
张继本是一位名气不大的诗人,可他的《枫桥夜泊》却尽人皆知,杜甫曾说:“名诗传张继,金钟响寒山”。从儿时起,我的心中就回荡着张继那烂熟的诗句,后来再加上歌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便常常在耳边回响了。可是心中却一直有好多的疑问,乌鸦在月落以后还啼叫吗?霜只能在地上看到,怎么会满天?苏州城外是不是有一座寒山?后来读书多了,也知道乌鸦是会在晚上啼叫的,曹操的《短歌行》里就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句子,唐代教坊曲中也有《乌夜啼》的曲子。至于“霜满天”大概是诗人的夸张,正如人们常说“透骨寒”,是不能太落实了去理解的。到过苏州,才知道寒山寺并不在山上,叫寒山寺是因为唐代高僧寒山曾在寺中做住持。夜半钟声,这是寒山寺的寺规,六朝以来,佛寺多于夜半鸣钟,似乎意在提醒僧人加紧坐禅用功,或在惊醒世人勿贪美梦。当地人说寒山寺西北约两公里处,有一小山与寒山寺门遥遥相对,人称孤山,又叫愁眠山。寒山寺门前并不是枫桥,而是江村桥,东面百余米才是枫桥,又叫乌啼桥。愁眠山、乌啼桥这也太让人熟悉了,不知是张继诗中写到了许多地名,还是这些地名都来自张继的诗中,这又成了我心中久久思考的问题,然而岁月悠悠,有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永久的悬案。反复再读张继这首诗,我又觉得其中的意象普普通通,似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它写的是游子的思乡,却好像并不是那么特别的愁苦,写的是旅人的失眠,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难堪。“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这是离乡游子的哀叹;“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这是苦痛难挨的失眠。而在张继诗中,所有的感怀都是那样的平淡,在国难深重的日子里诗人漂泊异乡,在超尘拔俗的寺庙旁他又彻夜难眠,可他留下的诗句却是那样的平淡。
月落乌啼的江边寒霜遍地,“江枫”与“渔火”,动静明灭,陪伴着怀着愁怨躺在船上的旅人。愁,诗人心头确实萦绕着缕缕轻愁,但江枫渔火映着的诗人似乎并不是那么的苦痛,诗中似乎还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旅人与景物正在无言的交流。静夜中万籁俱寂,因而钟声给人的印象就特别强烈,似乎敲碎了这宁静的夜景,可它也更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揭示着夜的深永,而诗人漂泊他乡的感受是在不言之中的。就这样,诗人沉溺在这静谧的夜景中,就这样诗人浮想联翩,就这样诗人失眠了,凡是经历过忧患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凡是漂泊他乡的人都有过这样的失眠,这实在是平淡而又平常的。值得一提的是寒山寺的钟声,寒山寺是一座古刹,唐初诗僧寒山是一代名僧,他的诗写得很好。“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三百三首》)”这是他的名作。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灵性,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声,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意境了。
寒山寺的钟声回荡着历史,仿佛是历史的回声,淡而又淡的感受溶入了长而又长的历史,个人就要消失,感受仍然长留。因为平淡,所以才含蕴丰富,所以才回味悠远。
姑苏台枕吴江水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直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这就是后来的吴国。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发展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吴王寿梦在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后来伍子胥曾在这里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它曾被称为姑苏、会稽、吴县、吴州等。因为苏州城西有姑苏山,吴王阖阊曾在此建姑苏台,所以在隋代吴州就被改称为苏州。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既有山水之胜,再加上名闻天下的园林之美,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历史文化氛围浓厚,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历代不断建造,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中国园林有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精致、淡雅、写意出名。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它们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实现着“居闹市而近自然”人类理想,是明清时期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园林中流水清澈,鲜花争艳,一座园林逛上一天也不会厌倦疲惫。
夜色中的园林,没有了白天人头攒动的热闹,还原了园子本身的幽雅。陆陆续续续的游人轻轻地走进园内,清风拂面,月色如水,举步水竹云山,落座风花雪月,小桥、灯光、水影、七里山塘,是老苏州的印记。走在古朴的青砖上,夜色中粉墙黛瓦扑面而来,满是民族韵味的串串红灯笼随风摇曳,晚风中时而飘来了悦耳的民乐声,河水中的桨声灯影向海内外游客述说着悠悠的江南之梦。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苏州,见到苏州风貌,十分欣赏,把它与意大利著名的水域威尼斯相媲美,誉之为“东方的威尼斯”。水上的苏州确实是一首流动的诗。
看苏州,值得留恋处很多,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1509)的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可谓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据说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了设计,人文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狮子林是元代流传至今的假山,群峰起伏,气势雄浑,奇峰陸石,玲珑剔透。假山群共有九条路线,二十多个洞口。“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狮子林即景》维则),就是它的真实写照。留园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整个园景以长廊为脉络,曲径通幽,随形而变,循廊而观,处处有景,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虎丘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相传吴王夫差葬父于此,三日后有白虎雄踞其上,故而得名。内有断梁殿、剑池等许多景点,其中年逾千载的虎丘塔已成为苏州的城市标志,如能在中秋之夜到此赏月闻歌,那就更是风雅不凡了。
而太湖恰如镶嵌在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明珠,这里山水相依,层次丰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画卷。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湖的沿岸和湖中诸岛是吴越文化的发源地,能看到春秋时期的阖阊城、越城遗址、隋代大运河、唐代宝带桥、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书屋、明代扬弯一条街等等。慢慢行走于这些名胜,恰如游行于历史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