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向来以勤奋工作而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根据科学研究发现,蚂蚁群里面存在许多“懒蚂蚁”。这些“懒蚂蚁”很少干活,总是东张西望、到处闲逛。有趣的是,当科学家在这些“懒蚂蚁”身上做上标记,并且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时,那些平时工作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而“懒蚂蚁”们则“挺身而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侦察”和“研究”上了。它们能观察到组织的薄弱之处,同时保持对新的食物的探索状态,从而保证群体不断得到新的食物来源。“懒蚂蚁”拥有的这种让蚂蚁群在困难时刻仍然存活的本领,使自己在蚁群中不可替代。所以大多数“勤蚂蚁”,甘愿养活那些不干活的“懒蚂蚁”,因为,它们紧张有序的劳作往往离不开那些不干活的“懒蚂蚁”。
其实,在每个企业中,都有类似于“懒蚂蚁”那样的员工存在。他们平时看起来非常悠闲,每周真正用在工作上的时间也非常短,老板却愿意为他们开很高的薪水,并且对他们赞赏有加。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懒蚂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就知道了。
这些“懒蚂蚁”员工善于用脑和用心去工作,他们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擅长学习充电,用智慧去观察、去分析、去寻找市场中新的发展机会;他们善于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企业管理的弊端,提出建设性意见,遵守规则并坚持原则;他们立足部门所辖业务,努力钻研业务,通过对各种新知识、新理念、新观念的学习,保持思路开阔、思想常新。如果按照过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论,这些人可以说是有点多管闲事,超越了职权范围,威胁了领导权威。但是在“懒蚂蚁”管理者眼中,这些人一边肩负起“勤蚂蚁”的职责,一边动着“懒蚂蚁”的脑筋。企业有这样的员工,老板当然十分满意。
自古“懒”和“勤”都是相对的,一个公司或企业需要“懒蚂蚁”的管理和支撑,也自然离不开“勤蚂蚁”的耕耘和劳作。前者在工作中是用脑用心去做事,而后者在工作中多是用手用脚来忙碌。他们整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却不能成为管理者,因为能勤奋苦干的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明问题吧。
王伟和林宁是同事,工作职能基本相同,工作时间完全一样,都是一天八小时。打卡上班,整理文件,拟写方案,参加会议,提交工作成果,然后下班。王伟完全按照以上的工作节奏忙碌了一整天,而且天天如此。
而林宁也是打卡上班,但他不需要整理文件,因为每一次使用之后他都回归原位,并用书签作个记号,需要什么随手可得。他也不用为写方案头疼,因为他在研究产品和市场时,总能对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能准确发现问题并及时汇报讨论。参加会议时他一般不着急发言,而是细心聆听并记录,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整理之后送给领导审阅。
同样的工作,同样的时间,王伟显得非常忙碌,每天只是机械的工作模式和毫无头绪的工作思维。而林宁表面看似不忙,工作效率和成果却比王伟高出了许多。由于工作出色,林宁升任了部门主管,而王伟依然在原地忙碌着。
由此可见,在工作中只知道勤勤恳恳地埋头苦干,而不注重培养个人技能,没有长于他人的能力和优势,很难在职场竞争中胜出。
目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高学历人群的失业率在逐年攀升。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很多企业用人岗位减少,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这种情况让手握多种证书的“天之骄子”们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还有许多大学生走出学门,初入职场,感到刚接触工作,什么都不熟悉,什么都要做,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睡觉,还要担心无法完成工作任务,担心被炒鱿鱼。
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渊博的人,而是一些善于思考的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很平常的现象,但牛顿却感到好奇,许多人认为太荒唐,但牛顿偏要寻根究底,结果发现了万有引力。
中国有句成语,叫“三思而行”,意思也是说思考是我们工作和事业的指南。生活中人们也常会说:凡事多动动脑,多想一想,不要一味蛮干,要想好了再做。一个不会独立思考、不善于观察、不敢创新的人,往往会随波逐流。唯有那些眼光敏锐、思维活跃、具有独立性的人,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以为成功只需要付出超常的勤奋,却忽视了一点,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将白流。
现实中,整个大的职场环境就是这样,身在职场中必须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能找到立足之地。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环境中,一般使用相对固定的几种“技能”就能够很好地生存,在竞争中也会获得绝对优势。职场中那些只知勤恳工作的人务必要改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我们提倡大家做职场的“懒蚂蚁”,并不是要大家停止学习和充电,而是要在做好当前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上,学会用眼睛观察现在,用大脑思考未来,并用行动争取未来。
做一只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懒蚂蚁”是众多职场中人的目标方向,那么,就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