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写入党章与宪法
党的十四大决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十四大报告在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将初级阶段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报告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为此,十四大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提出:在总纲第七自然段中,增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内容。增写后的党章为:“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来,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也对此作了相应的修正,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后两句修改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和理论以党和国家两个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同时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所以重新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是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也是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的原因。
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又有了重大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五个阶段(特征)进一步扩展成九个阶段(特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增加的四个阶段强调了科技教育文化逐步发达,生活水平由贫到富,经济上缩小地区差距和树立共同理想、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这些增加的新内容,一是围绕提高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二是紧密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问题。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正像十五大报告所说: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第三,增加了不少新的思想内容,如“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其一,是定性。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这是指社会性质。表现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起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性质的定性,为我们防止“右”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要求我们坚定起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其二,是定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这是从发展程度来讲的。不发达阶段的主要表现有: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产值位于世界后列,排在第102位;生产力落后,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主要还是靠手工工具搞饭吃;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的工业同时存在;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例如载人航天飞船是世界上第三个国家)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化教育落后,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同时存在。在生产关系方面,商品经济和国内市场还不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相当比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层建筑方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文化条件还不充分,封建主义残余、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并且经常侵袭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队伍。
因此,初级阶段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判断,也是一种政治的、文化的判断,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成熟、上层建筑不完善。这一认识告诉我们,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去制定方针、政策和计划,从而为我们提供了防止“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个过程,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市场经济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勤俭建国,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中国什么时候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9月,党的八大宣布: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什么时候基本实现现代化呢?21世纪中叶,这中间也就是100年左右的时间。
这个阶段是个什么情况呢?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阶段。邓小平说,虽然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从不够格走向够格的历史阶段。了解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进入社会主义以来,我们曾经在这个问题上犯过两种错误,一种是超前的,例如1958年的“大跃进”,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以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是没有正确认识国情,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另一种错误是1962年以后逐步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认为社会主义尚处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这个错误的实质是什么呢?那就在实际上否定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
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是如何进入社会主义的呢?中国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经过短暂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而不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问题的症结在于,东方落后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生产力方面没有也无法跨越“生产力高度发达”这个阶段,这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课题。而解决这个课题的过程,也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