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史上,关于天赋和后天教育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引起了教育家们的广泛争论。
17世纪,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名叫约翰·洛克。他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也是他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在流亡荷兰期间,他写出了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他在这本书里写到:人的心灵就像一个白板,每个人生下来时都一样,之所以千差万别,形成不同的观念和知识,是因为后天接受不同的教育所致。并且,他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这就是教育史上有名的“白板说”。
到了20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国诞生,并很快风靡全球。它的创始人约翰·华生宣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行为,而非看不见的意识,其目标就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在教育问题上,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先天因素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接受的教育才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华生曾经发表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言论:“给我12个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因为华生的这番言论过于极端,后来有些教育学家讽刺他为“育儿机器”。
洛克的“白板说”和华生的“育儿机器论”非常相似,他们都不承认“天赋”在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而强调后天教育的影响。虽然这两个说法都过于极端,然而这两位思想巨人从哲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角度,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这足以说明后天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的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天生头脑愚笨,再努力也没用,于是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继续教育。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一方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孩子的学习天赋关系不大,而与后天的努力程度有关;另一方面,根据加德纳“注释1”的多元智能理论,学习成绩不好,只是表明了孩子的学习智能不突出,而在其他方面一定有自己的长处。
爱尔维修“注释2”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环境的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凡夫俗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有人说,教育孩子是成年人的义务和责任。孩子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每一个孩子的培养都离不开父母,父母对孩子最基本的教育是首先要保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而要造就孩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性格,要从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所创造的环境中开始。
不要过于在意自己前方的目标,要更加在乎追寻的历程,这样你才会更快乐。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所提供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优越的物质环境,而且还要包括快乐的精神环境。要让孩子欣赏到更多的优美风景,得到更多的快乐。
那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哪些必备的条件呢?
首先,需要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环境应该是有作息规律、有秩序的。学会遵守家庭里的规律和秩序,也就学会了遵守社会上的规律和秩序。
其次,需要实用的生活用品。孩子需要独立的房间,学习用的书桌,学习写字的小黑板等,父母要保证给孩子提供这些日常的生活用品。并且,摆放这些实用生活用品的房间一定要洒满新鲜空气和阳光,窗户一定要明亮,便于孩子观察外面的世界。
第三,需要足够的书籍。书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食粮,读书能让孩子学会美好的品德,学会坚强的信念,也可以让孩子学会爱的感觉和追求梦想的勇气。此外,与书籍同等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工具,它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最后,需要自由的空间。如果家里没有花园,那就一定要带孩子到楼下的花园里去散步,无论如何,都需要给孩子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父母可以在这个花园里和孩子一起驯养小狗,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栽种下代表希望的花草树木,甚至可以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教孩子学做喜欢的玩具。
此外,大自然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父母要经常带着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和游玩,这样既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很多感兴趣的事物,一棵小草、一块石头都能让好奇的孩子兴致勃勃地观察半天。
哈佛的家教精髓:
良好的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生活得舒适,重要的是良好的环境也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必要因素。良好的环境可以使孩子身心健康,孩子就如一张白纸,最终会有怎样的人生,主要靠后天的培养,而在后天培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关键的。
“注释1”霍华德·加德纳(1943—),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最为人知的成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育学教授,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
“注释2”克洛德·阿德里安·爱尔维修(1715—1771),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功利主义与唯物主义者,主要著作有《论精神》和《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