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孩子,用一头驴驮着东西到集市上去卖。东西卖完了,两人开始往回走。路上,老头把孩子放在驴背上,自己牵着驴。这时候,路上有人便责备起孩子:这孩子真不懂事,年纪轻轻的怎么能让老人走路呢?
孩子听了路人的责备,觉得自己不对,就立即从驴背上下来,让老头骑到驴背上去。老头骑上了驴。小孩就在地上牵着驴走路。这时,又有人责备老头:这老头真不通情理,一个大人,怎么忍心让一个孩子走路?
老头听了觉得有理,于是便把小孩也抱到驴背上来,两个人一前一后地骑驴走。不曾想,路上又有人说话了:两个人都坐在驴背上,驴子压坏了怎么办?真是太残酷了!
听了这些话,老头和孩子觉得再没有别的办法了,于是只好都从驴背上跳下来。路上的人见了,纷纷笑话他们:真是呆子,放着现成的驴不骑,却自己走路受累!
最后,老头感到左右为难,怎么办都不对,便对孩子说:咱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让我们俩抬着驴子走吧!
优柔寡断也是孩子性格问题。一个优柔寡断的孩子,总是唯唯诺诺,没有主见,遇事不能自己拿主意,完全依靠父母,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必定会被他人所指使。
为什么孩子会形成优柔寡断的性格呢?这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系。作为父母,如果不能体察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注意尊重孩子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为他们规定一个学习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是一个优柔寡断、遇事毫无主见的人。
部分父母习惯于事事为孩子作出决定,而很少征求孩子的意见,一旦孩子不遵从,就大加责备。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想法,父母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可以问他自己想买什么;替孩子洗澡前,可以问他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带孩子出门,可以问他想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带孩子去旅行,可以问问他自己觉得要准备些什么东西等等。
还有部分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使用命令句式,如“就这样做吧”“你该去干……了”。这种语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说一不二的,自己是在被强迫做事,即使做了心里也不高兴。父母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启发式语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你是不是该去干……了?”,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发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因此,不要让孩子养成优柔寡断的性格,父母要给孩子判断和决定的勇气,鼓励孩子走出优柔寡断的性格误区。判断需要两个过程,分析过程和决定过程,分析是决定的基础,对问题的正确分析是成功的一半。在分析一个情景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问题构成了分析的基本框架。在孩子进行判断时,他们缺乏分析的能力,他们不清楚应该从那些方向考虑。在这时,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哈佛的家教精髓:
鼓励孩子进行判断和选择,不要养成优柔寡断的性格。让孩子体验自己选择的结果,做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