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是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他经常跟别的孩子打架。在家里时,约翰也总是不服父母的管教,有时甚至还和父母顶嘴吵架。
因为自己的坏脾气,几乎没有人愿意和约翰一起玩耍。约翰很伤心,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发脾气的情绪。一次,父亲给了约翰一袋钉子。对他说,每次发脾气或者吵架之后,就在院子的篱笆上钉一颗钉子。
一个月下来,约翰已经在篱笆上钉下了54颗钉子。每钉一颗钉子,约翰都有一种深深的悔意。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善待他人。后来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对别人宽容。在此后的日子里,约翰每月钉的钉子越来越少了。
直到有一天,约翰在这个月里一颗钉子也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对他说,那么以后的每一天,如果没有发脾气,就在篱笆上拔下一颗钉子。
就这样,当篱笆上的钉子都被拔下来时,约翰又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父亲。父亲领着约翰,来到篱笆前,指着钉子留下来的洞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你看到这些篱笆上的洞了吗?这些洞永远留在了篱笆身上。当你在和人发生争执时,对对方的侮辱就会像这些钉子一样,在对方的心上留下了一个洞!而这些心灵上的伤痕和篱笆上的洞一样,是难以复原的!”
在这个故事中,约翰的父亲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了一个道理: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只有怀着一颗宽容的心,我们才能活得自由。
宽容是人的一种美德,是做人的一种风度和境界。宽容能使人性情和善,能使人消除许多无谓的矛盾,化干戈为玉帛。宽容的人,处处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因此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能够与人融洽地合作,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
父母既可以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胸怀广阔的人,同样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心胸狭窄的人。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好善、乐于与人相处。要培养孩子拥有一颗宽容心,父母自己首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心,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挖掘出积极的因素,孩子在父母细心的教育下,肯定会有一颗宽容心。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中慢慢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伴和自己的竞争对手。
独生子女是父母手心里的宝,父母过度的溺爱和保护让孩子不仅在学校里不会处理与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孩子以后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还会影响到孩子结婚后的夫妻关系。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宽容,不仅是为了孩子今天能处理好同学关系,而且也是为孩子将来的幸福打基础。
简单来讲,宽容就是原谅别人的过错。现实生活中,对别人的过错不要耿耿于怀,不要过分计较,能够笑一笑就过去,这就是宽容。拥有宽容心的孩子会成就大的事业,拥有美好的人生。宽容心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健康发展,以及对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孩子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
宽容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必须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宽容就是你把紫罗兰踩扁了,它还留有香味在你脚下。宽容是明辨是非之后对同学、朋友的退让,而不是对坏人、坏事的妥协。对坏人和得寸进尺的人是没有必要宽容的。宽容不是怕人,不是懦弱,不是盲从,不是人云亦云,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只有你在宽容别人的时候,别人才能包容你。
哈佛的家教精髓: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宽容不仅需要海量,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事实上只有胸襟开阔的人才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宽容;多原谅一个人,多给人一次宽容和理解,同时也就为自己多找了一份好心境,也会使自己在完善个性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