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母亲走在街上,突然孩子停下脚步,盯着正在执行浇树作业的汽车。他想汽车为什么会流出这么多的水?水从什么地方来的?所有的汽车都能流出那么多的水吗?是不是树也口渴了,需要喝水了?树也把水喝到肚子里去吗?树的肚子在哪里?
母亲没有生拉硬扯地要孩子离开,也没有因为孩子耽误了时间去批评他,母亲知道这正是孩子的天性使然。母亲耐心地给孩子讲解了浇水车的用途和树成长所必需的养分。
一天,孩子掏出口袋里的几颗小石子、几张揉皱了的画片对母亲说:“这个石子像小猫,这个石子多像娃娃呀。这些带花纹的石子一定是雨花石。”聪明的母亲就为孩子找到了真正的雨花石,让孩子与一般石子进行比较。
这个好奇的孩子放学后带回来一棵小草,他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小草种在了花盆里,并且给它浇水,弄得满手满身的泥,甚至把屋子也弄脏了。孩子的母亲与孩子一同观看种在花盆里的草,并没有责备孩子弄脏了屋子,而是与孩子一起参与其中。母亲找些石子,将这些石子拼成新的小房子或者公园的图案,并用这些图形和孩子一起编了很多童话故事,分享由此带来的快乐。
孩子往往对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甚至是非常可笑的事情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主要是单向思维占优势,而正是单向思维使得孩子不断地丰富认识,积累经验,产生智慧,进而走向成功。这为孩子日后的认知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对孩子采取不当的教育方法,会在浑然不觉中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进行成功教育的秘诀就是保护好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有的父母极力想把孩子教育成规规矩矩、老实听话的人,希望孩子长大后过上宁静的生活。但这种教育方法会束缚孩子的自由天性和创造力,孩子很多有趣的想法和创意会被父母的教育方式扼杀;孩子们一旦习惯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会变得毫无生气,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最终可能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
当父母出于种种顾虑压制或扼杀孩子的天性时,孩子的成长将是不幸的。父母要让孩子不断地增加成长的动力,要发现他们成长的问题,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有些父母会将自己曾经没有实现的愿望与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有的愿望并不是孩子所想的。为了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与理想,一些父母强迫孩子放弃自己喜欢的,扼杀孩子的天性,殊不知这是最错误的教育方式。聪明的父母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更不会左右孩子的兴趣爱好。他们会放手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会支持孩子去做,这才是最巧妙的育儿智慧。
对待学习也一样,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得多,让孩子自己爱上学习他才会自发地去学习。
赵元任1892年出生于天津,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擅长诗词和昆曲。少年时的赵元任在江苏老家接受了系统的新式教育。1909年赵元任考取了留学美国的官费生,在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选修物理、音乐。1915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哲学并继续选修音乐,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从他的求学经历可以看出,赵元任在数学、物理、音乐、语言学以及哲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赵元任最大的贡献还是在语言学领域。少年时的赵元任即展现出了非凡的语言天赋,15岁时,他就会用8种方言与人交谈。赵元任曾经开玩笑地说,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就是到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会被当地人认作老乡。
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担任了罗素在华期间的全程翻译。期间每到一个地方,赵元任都会用当地方言把罗素的话翻译过来。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新旧冲突的变革,一方面遭受着西方列强的压迫,另一方面清朝也结束了自己几百年的封建统治。罗素访华之后写了一本著作《中国问题》,其中提到中国变革所遭受到的重大阻力,有一个就是汉字的问题。因为汉字字符繁难,数量众多,识读、书写都很困难,不像西文20几个字母那样容易掌握;字典、案卷、目录等不易排序,更无法使用新式的印刷机进行规模印刷,不利于文化的迅速传播;无法准确记音,不便表达外来词,特别是专名和科技术语,不利于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吸收和利用。罗素的观点受到了当时很多先进知识分子的赞同,“汉字字母化”也成为当时文化界的呼声。
敏感的赵元任认识到,汉字作为表意文字,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用拼音字母代替汉字的做法,最终将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被子孙遗忘。对此赵元任创作了一个绕口令《施氏食狮史》,以此来说明汉字字母化的弊端。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个92个字的绕口令,只有一个“shi”音的四声。稍懂文言文的人都能看懂,但如果把它读给旁人听,则会一头雾水。以此来说明汉字表意的优势,用字母来代替是绝不可行的。因为赵元任对中国现代语言学有着突出的贡献,他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朱德熙、吕叔湘等都是他的学生。
赵元任曾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纯粹是因为“好玩儿”。在我们看来,淡淡的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赵先生对语言学的热爱和执著,也蕴含着赵先生教育子女在学习时所应抱有的正确态度。世界上有很多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学者,也常常宣称自己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只是因为好玩儿。好玩儿,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去做某事,也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名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为了获得别人的注意,而只是为了一种兴趣去做某事。
对成功的理解,不应该以外界物质为标准,而是以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评价。学习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必要之源,而兴趣则是学习路上的必要之源。大师的成功秘诀启发我们,在对待孩子的学习问题上,父母也应该培养孩子一种对学习的兴趣,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好玩儿的事。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每个父母都怀着最真挚的心来爱自己的孩子。关于学习的目的,有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也有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活;还有父母认为让孩子学习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然,父母的愿望都是无可厚非的,但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拥有健康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严厉要求孩子必须要考第一名的父母,孩子一旦学习不好就大加批评的父母,则需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否则孩子不仅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还会对整个人生产生消极的态度。
父母要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件有趣的事,孩子才会乐于去学习。就像玩游戏一样,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游戏好玩儿,能吸引他们。父母的强加干涉不仅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给他们巨大的学习压力要有实际意义得多。
让孩子把学习当成游戏,父母可采取活泼而多变的教学方式对其施教,一定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学习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要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这样学习就变成了有趣的事情。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兴趣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如何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呢?
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以身作则,让孩子在学习的环境中成长。再忙的父母每天都应该保证和孩子共度至少2个小时,和孩子一起阅读,给孩子讲故事、朗诵诗歌,长期坚持,和孩子一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和孩子一起培养学习兴趣。假期或周末,父母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孩子从心底里喜欢大自然,进而从体验生活开始自发地去学习。
每个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是不同的,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父母要发现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从特长和兴趣方面对其进行引导和培养;若父母采取的方法让孩子感觉到枯燥和厌倦,说明此方法则不适合孩子,需要立即更换新的方法,挖掘和开拓孩子根据兴趣去自发学习的基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孩子又怎么会不愿意去学呢?
物质奖励是督促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方式之一,但不一定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父母在采取此方法时需谨慎,用物质的手段来鼓励孩子取得好成绩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高压政策、怀柔政策、软硬兼施的政策、物质的鼓励、金钱的奖赏等方法均有利有弊,父母在选用时要根据孩子的特质进行甄别,否则不但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造成不好的后果。
很多孩子厌学都是因为在父母的逼迫下过早学习了入学后应该学习的课业。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父母应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早教,避免让孩子过早学习学校教育的内容,因为有些父母教育不当会让孩子在还没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就对学校教育内容产生反感。父母错误的早教方法不仅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却让孩子失去了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兴趣。
父母们,一起加油吧,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兴趣,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美妙的体验吧。
哈佛的家教精髓:
学习是需要兴趣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对学习的兴趣需要一点一点地培养。当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并领悟了学习的真谛后,他们就会自发地去完成,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