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9400000012

第12章 加入WTO与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整个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现在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平均约为65%,英美更高达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50%以上。服务贸易是服务业的国际交换,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1970 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仅710 亿美元,到1980 年增至830 亿美元,年均增长43.9%;到1995年,服务贸易总额达11500 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值的近1/4.因此,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地位的日益重要,有关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谈判也更加受到重视,终于在1990 年达成《服务贸易多边谈判框架协定》,1994 年4 月15 日,在摩洛哥正式签署《服务贸易总协定》。

按照WTO 统计与信息系统局的标准,全世界的服务贸易部门被分为11 大类142 个服务项目。其中第一个大类就是商业服务(包括专业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不动产服务、租赁服务以及其他的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其他专业性服务),第二个大类是通讯服务(包括电信服务和邮政服务),第三个是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包括建筑业选址、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的清洁服务),第四个是销售服务(包括批发、零售、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服务),第五类是教育服务(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初级、中级、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第六类是环境服务,第七类是金融服务(包括银行服务、保险服务和证券服务),第八类是健康与社会服务,第九类是与旅游有关的服务,第十类是文化与体育服务,第十一类是运输服务及其他服务(包括海陆空加上管道运输、航天运输服务)。《服务贸易总协定》主要是对多边贸易体制下各方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应遵循的原则作出规定。主要内容是:最惠国待遇、透明度原则、逐步自由化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此外,还就服务贸易领域所涉及的资格承认、补贴、国际收支平衡、出于一般原因或者国家安全原因可以采取的例外作了原则性规定。中国虽然不是GAT T 的成员,但参与了乌拉圭回合有关服务贸易谈判的全过程,并签署了相关的服务贸易协定。

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受国家控制,仍处于统得过宽,管得过死的被动状态,造成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这不仅表现在服务业占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当中的比例不高,而且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过低,服务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0%(1999),服务业就业人员仅占我国全部就业人员的20%,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差距,而且与同类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1996 年全世界三次产业合计占GDP 的比例为4.3∶32.2∶60.7,我国1999 年三次产业的这一比例为17.7∶49.3∶33.0.目前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从1982 年的55.39亿美元发展到1996 年的410 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从不到0.005%上升到1.6%。但是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其出口收入还不到商品贸易的10%。这种落后状态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思想和体制障碍所造成的。在思想方面,过去政治经济学中某些僵化的观点将我们引入理论误区,即认为服务贸易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看不到它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对全面提高生产率的意义,因而只重视物质生产,忽略服务业的发展。在体制方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服务的商品化和社会化,各部门、各企业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力图自己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某些服务部门如运输、饮食、商业零售批发业务的开放,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我国还有许多服务行业,如信息、保险、咨询等,仍处于初步启动阶段,要使这些行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国基础领域的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障碍,比如,1998 年以来我国许多竞争性产品的价格下降,但教育、民航、电信、铁路等服务部门的价格却急剧上升。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落后,限制了其对外开放的进程。众所周知,由于国内普遍担心电信、金融、商贸等服务领域的中国竞争力过低,使之成为中国入世谈判的三大难点。本编此后三章拟就我国服务业领域的三大难点,即商贸、金融及基础领域的对外开放及其改革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商业分销领域的开放是我国入世谈判的三大难点之一。但目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仍在金融与电信领域,而对商业流通领域的开放似乎不太关心。由于商业流通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举足轻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分销业开放的将是中国受入世影响最显著的领域。中国流通流域受旧体制影响颇深,在资本规模、营销理念、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等方面都面临外国优势企业的竞争。因此,如何在加入WTO过渡期内加快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培育中国的现代物流企业是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一节 我国商业分销领域对外开放与效应分析

一、我国商业分销领域对外开放现状

我国商业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始于1992 年,这一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在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从1992 年到1997 年底,国务院已批准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15 家,台商投资合资零售企业1 家,批准在北京试办两家物流配送中心。在外贸流通领域方面到1997 年10 年止国务院先后批准了5 家中外合资外贸公司建议书,其中东菱、兰生大宇和中技鲜京三家合资外贸公司已经在沪正式挂牌营业。

专栏4-1: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的办法

1992 年7 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在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允许外商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和青岛6 个城市及5 大经济特区投资零售业。从此拉开中国商业对外开放的帷幕。根据规定,每个城市可试办一两家,但必须以合资或合作方式进行,股份比例中方必须控股51%以上,企业不得经营批发业务,其进口商品比重也不得超过30%。当时要求,外商必须向国家计委申请,经国家经贸委立项调查后才能从外经贸部获得许可证。

1999 年6 月,国家颁布《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将零售业对外开放地区从原来的6 个城市及5 大经济特区扩大到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同时允许外商经营自进商品的批发业务。

尽管中国政府目前对商业领域的开放还有限制,由于整个中国市场处于成长期,发展潜力巨大(1999 年,中国已经成为全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零售市场),吸引了不少国际富商巨贾纷纷抢滩中国大中城市。因此,中国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进程要快于入世承诺。到1999 年底,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进入中国的合资企业只有21 家。但外资进入更多的是走其他曲线渠道,如建立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许多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了不少中外合资、合作商业零售企业,如在上海、中央政府批准的只有4家,而上海市政府批准的就多达84 家;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然后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提供的专用品牌等多种形式,进入我国的外资商业流通企业总计多达300 余家,占我国零售市场销售额的2.5%(2000 年)。

加入WTO 将使商业流通领域的开放趋势不可逆转。WTO的规则中涉及到商品流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货物贸易的有关规则。主要是对成员国降低产品进口关税,撤除非关税壁垒的约束,以增加商品国际贸易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类商品主要是农产品和部分工业品。对我国来说,意味着关税总水平将由2000 年的15%降至10%。同时,要相应规范进出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增强进出口商品政策和法规的透明度等。二是关于服务贸易的有关规则。主要是开放成员国的服务市场,涉及到商品流通的如商业服务中的设备租赁、研究开发、分销服务、餐饮服务及货物运输、货运代理等物流服务。

向外资企业开放贸易权与分销权是中国加入 WTO 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中美谈判协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1999 年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首次向美国及其他国家提供除盐和烟草以外的贸易权与分销权。贸易权将在3 年内逐步实施。分销权则会在中国目前限制最严的例如批发、运输、维修等分销行业中实施。中国还承诺在3~4 年内开放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仓库、广告、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等辅助分销服务。根据中欧谈判结果,中国还将取消中外合资零售业的限制,包括大型百货公司及连锁店,同时将放宽外商独资商店2万平方公尺的营业面积的限制。

2000 年9 月,中国政府宣布允许外商有条件地控股商业企业,并将逐步取消对外方控股的限制;外资可以进驻中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城市,股权最高限制是65%。此举将推动了外国零售商业在中国的迅速扩展。从2000 年世界商业零售业三大巨头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在中国的行动计划中不难看出这种势头。

专栏4-2:2000 年外资零售业抢滩中国

沃尔玛(Wal Mart),全球第一大商业零售企业。1962 年开业,以“天天平价”、“满意服务”经营哲学相招徕。目前全球拥有超过4000 家分店,114 万雇员。1999 年其销售额高达1600亿美元,雄居《财富》500 强第二位,该数字相当于中国零售总额的1/2.

沃尔玛1996 年首次进入中国,选择深圳作为桥头堡。4 年时间,在深圳、东莞、大连和昆明开了8 家分店。但想不到的是:沃尔玛在中国是亏损的。据分析,沃尔玛中国门店数目布局,都难以发挥集中采购和高效分发的优势。需要圈更多的地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的临界点。就在中国政府宣布扩大商业开放政策的一个月后,2000 年10 月,沃尔玛CEO 李·斯格特访华,宣布在2001 年将在中国新开8 家店。这个数字相当于它进入中国前5 年里所开店数的总和。实际上,2000 年最后两个月里,它一口气在中国的3 个城市各开了一家分店:深圳、福州和汕头。

家乐福(Carref our),全球第二大商业零售企业。自从1970年进入巴黎股票交易市场以来,已成为法国最大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高达490 亿美元。业务遍及26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800多家分店,其中大型超市680 家,小型超市2600 家,折扣店3200 家,雇员24 万,年销售额达540 亿美元。

1995 年,家乐福从北京开始进入中国。迄今,家乐福在外资商业零售企业的第一轮圈地运动中基本占了上风,在中国14个城市开设了26 家分店。抢滩中国,法国人似乎更注重气势。2000 年家乐福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将其设在香港的4 家分店全部关闭,退出市场饱和、土地资源有限的香港市场。同时,倾力发展扩张迅猛的内地业务。计划在2001 年把分店开到哈尔滨、长春、济南和海口等地。2000 年底,家乐福在中国的营业额达到80 亿元人民币,直逼中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

麦德龙(Metro),全球第三大商业零售企业。1964 年诞生于德国,并迅速以其独特的C&;;amp;C(现付自运制)理念风行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

1996 年,麦德龙把自己的滩头阵地设在了上海,与上海锦江集团合作成立上海锦江麦德龙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并在上海开设了4 家分店。此后,麦德龙在无锡、南京、宁波、福州等地开设了4 家分店。为了与竞争对手一争高低,麦德龙也宣布在2001 年再新开8 家分店,并计划把新店开到青岛、武汉、重庆、成都、长沙、杭州、大连、天津等大城市,而且今后将以10 家新店的速度发展。

应该这样看,无论是已经进入中国的,还是即将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他们的中国攻略还只处在谋篇布局的阶段。但是,从三大零售业巨贾发起的这场圈地运动看,他们的战略布局已经隐然成型,一场全面的碰撞和摊牌即将来临。我国商业零售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

更为严峻的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除了零售业外,批发企业、佣金代理企业、特许经营企业、电子商务等国外商贸流通企业也将进入中国。因此,全面开放分销服务贸易将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尤其是批发业的开放对国内市场带来的影响将是深刻和持久的。

二、分销业对外开放的影响:是“狼”还是“鲇鱼”

1.我国商品流通领域可能面临的冲击

几年前,当沃尔玛们甫进国门的时候,各种媒体齐声惊呼“狼来了”。它们的进入确实给当地大大小小的零售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与中国的商业企业相比,中国零售企业的实力实在小得可怜。1999 年,中国全社会零售总额是3 万多亿元人民币,只相当于沃尔玛销售额的2 倍,中国排名第一的上海联华超市销售额73 亿元,还不及沃尔玛的0.5%。除了规模之外,它们的全球采购、配送系统、商品管理、电子数据管理,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管理经验、营销思想和企业文化,以及它们的良好的现金流和融资渠道,都是中国的零售企业望尘莫及的。

对中国的国内市场将产生更大影响的是分销业的开放。因为国内的分销批发业受旧体制影响最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大,外国产品之所以难以打入国内,很大程度上就是流通渠道不开放,这是关税、配额、许可证等之外的又一道无形的保护壁垒。这也是分销业开放成为中国入世谈判难点的原因所在。

(1)由于我国商品流通业发展水平低,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会失去一部分国内市场。一是从分销业看,批发业、代理及特许经营市场将会由于我国的发展水平相对低而部分失去,零售业规模较大的仓储式大卖场市场将有可能因为我国企业资金实力有限而被外资占领。二是部分商品市场,如农产品、化肥、石油化工、纸及纸制品、钢铁、汽车、信息技术产品及烟草、酒和药品等也将部分被外国同类产品所占领,其中农产品、汽车、药品市场形势更加严峻。大量同类外国产品进入,势必在短期内影响国内这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损害国内生产者利益。

(2)商品流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流通企业将可能被外资并购。按照WTO 协议规则,我国在入世后的3~5 年内基本放开外资投资流通企业的限制,取消对商品分销(包括商品批发、直销、零售)的经营限制。分销权则在目前限制最严的分销行业,如批发业、运输业、维修业中进行;外资股权比例除超过2万平方米百货商店和超过30 家连锁店中不能占多数股权以外,将取消目前最高49%股权的限制。这将使已经形成激烈竞争局面的国内商品流通企业不仅面临较大的经营管理冲击、市场份额冲击、人才流失冲击乃至生存发展冲击,而且一部分企业将被外资并购。

(3)对我国商品流通管理体制、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出严重挑战。目前我国商品流通管理体制在与国际接轨上还有不少问题,市场和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内外贸管理不统一,地区分割问题突出,市场中介组织不健全、不发达,市场流通秩序不规范,比较混乱。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严重制约我国商品流通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

2.可能给商品流通业带来的机遇

麦肯锡公司的两位专家托尼·伯金斯和斯托芬·肖认为,中国加入WTO 受影响最显著的领域将是分销业的开放。在分销业脱离限制后,分销对大多数商品将产生双重影响。首先,分销业和零售业作为商业,中国入世可能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其次,这或许也是更重要的,中国入世后,随着政策的放宽,将会给公司的一些关键的运营环节如售后服务、销售渠道等以更大的自由度,这将成为公司占据市场优势的源泉,由此而带来的创新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不仅是针对分销业本身而言,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开展竞争。

在零售业方面,分销业的开放将有利于零售网络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实行了联合的零售商在竞争中取得对非联合零售商优势的惟一途径就是在进货和销售方面实现规模经济。比如,在进货时,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一家公司购买,由于量大,可获价格优惠。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司和企业将获得一个充分自由的竞争舞台,有利于抵制政府强加给他们的行政义务。加入世贸组织还可减低关税,这将有利于打击走私,切断国内许多廉价商品的来源。正规零售业将从中大受其益,这不仅是由于成本降低形成优势,而且由于隐匿的“第三销售”渠道的消失而带来更多的价格竞争机会。

如果从分销业和零售业的发展角度看,还很难看出谁是必然的赢家。举个例子,现在那些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拥有地产控制权的企业,在现代化服务和运输方面真的就占有优势吗?即便它的竞争能力不强,但谁又能一定在竞争中占它的上风呢?当然,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相当的规模,并且按照商业规则来运作,把着力点放在规模效应则是可能成功的。具有这种企业精神的公司将会使凝聚力增强。比如,许多特种产品制造商已经建立大型的分销渠道,从而可从中选择其能占领先地位的供应方式。

如果不单从这场竞争的结果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由于竞争会逐步提高连锁供应的效率以及成熟市场的效率,这将为整个服务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实际上,外国零售巨贾的进入,更多的是像放进鱼塘里的“鲇鱼”,搅活了一潭死水。正如国家经贸委贸易司司长黄海所言:许多知名大跨国企业带来的先进的营销方式和流通模式,为国内商业企业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允许外资进入商业领域,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且为国内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专栏4-3: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的“鲇鱼效应”

上海与深圳是外资零售企业最集中的城市,当地商业企业对外资商业企业的影响具有最真切的体验。

上海是外资零售企业集聚的城市,拥有各式各样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近百家:家乐福、麦德龙、大润发、欧尚??上海也是现在内资零售业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地方。1999 年中国零售业前10 名中,上海的企业占了6 席。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农工商??它们中的每一家都有数百家连锁店,成为上海市民日常购物的首选。这3 家的年增长率达到了71%、31%和60%。它们都建立了自己的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尽管它们的许多店都是加盟店,但商品基本上都做到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麦德龙中国公司总经理海力佛指出,像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农工商超市都非常有实力,它们的竞争力甚至超过了外资商业企业。因为他们从“洋超市”那里学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又作了很多本土化改良,更适应当地人的兴趣。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商战,本土连锁店不断合并,实战能力不断提高。

沃尔玛进入深圳前,深圳的零售业处于小而散的状态。大型零售企业仅22 家,没有一家进入全国100 强;前十名零售企业的营业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沃尔玛的进入,给深圳本地的零售企业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触动和经验。为了与沃尔玛竞争,内资企业积极增加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方面的投入,现在国际先进的电脑订货系统、结算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系统,都得到普遍应用。

1995 年万佳百货只有一家店,营业额2.2 亿元,居深圳零售企业第四名;而1999 年万佳百货已经拥有3 家分店,营业额达10.5 亿元,居深圳零售业榜首。前十名企业的营业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5%。引进外资商业企业当然会失去部分市场,但这相当于把老师请进家里,更便于我们学习和提高。

第二节 中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流通领域主要由零售业与批发业组成。在计划经济时期,零售业主要由国营百货店和集体供销社经营,而批发业则由各级政府的物资局经营。国营百货店及供销社主营生活资料即日常生活用品,物资局则经营生产资料即基础原材料。商业流通领域的改革最先是从经营生活资料的流通领域——商业零售开始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业零售业的发展

零售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由城市国营百货店及各级供销社经营的。商业经济形式单一,流通渠道不畅,商业网点少,市场商品供应比较匮乏。当时是采取凭票定量或限量供应的形式来限制居民消费,市场物价在国家统一硬性调控中相对稳定,但却是一种低消费水准的稳定。中国商业体制改革,最先从零售业的放开开始,允许广大个体经营者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零售,以方便群众消费,并增加城乡就业。

零售业的开放带来了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压力,促进了国营百货店和供销社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从放权松绑到放开国营商业小型企业,进而在大中型企业中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工效挂钩,利税分流,承包责任制。进入90 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有零售大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迅速的资本扩张和规模经营。随着改革措施的不断出台,国有商业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摆脱了对国家的依赖。

商业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促进了我国商业企业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自选商场、开架经营、连锁经营、厂商联合、百货超市、特色专业经营等销售方式和商业组织形式日益普遍。商业零售企业向大型化、高档化、规模化发展。像中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上海联华超市,2000 年营业额逼近100 亿元。我国超市行业首次取得加盟连锁管理输出模式国际认证的连锁超市公司——华联超市2000 年总店数也达682 家,营业额达56 亿元。

面对近年来国际零售巨贾在中国的扩张,中国商业零售业的巨头们也开始打破地域限制,合纵连横,组建中国商业零售的巨无霸。2001 年春节刚过,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上海华联超市等3 家连锁巨头首次打破地域界限联合组建西单华联超市有限公司,共谋发展。2000 年这3 家超市的营业额分别为16.3亿元、12 亿元和56 亿元,合计营业额达84.3 亿元。组建后的公司将以北京为中心开辟华北市场,包括万米以上的购物中心、超市以及便利店几种业态,全部用华联冠名;3 年内使华联超市的营业网点达到1000 家,预计3 年内利润达到2000 万元。

与国际零售商巨头相比,我国零售业的主要差距不仅表现在:经营规模小、经营机制落后、资金短缺后劲乏力、兼并重组难度大等四个方面,而且更大的差距存在于仓储、现代化物流配送系统、商品加工包装等环节上。

二、物资流通的批发业是最薄弱的环节

国内基础原材料的批发业也称物资销售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基础原材料被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高度控制的,不允许当作商品由企业自行定价和买卖。为此专门设有各种国有物质经营企业,如金属材料公司、建筑材料公司等负责其批发业务。同时还设有各级物资局、物资厅、物质部等行政管理机构,负责根据国家的物资调拨计划,安排产需衔接。其主要形式是每年定期举办的订货会,长期在此形式下建立起来的产需关系对于政府的依赖性极大。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过一段计划分配与市场销售并存的双轨制过渡,目前绝大多数原材料的批发销售业务已经完全放开,进入了市场流通。目前生产企业直接从事产品批发销售,已经成为基础原材料销售主体。原物资管理部门都已改造为国营物资流通企业,现正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非国有批发企业进入基础原材料流通领域,成为一支迅速发展的生力军。中国物资信息中心根据有关统计测算,非国有批发企业的基础原材料销售额已经占全部市场的10%~15%。

尽管基础原材料的批发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仍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效率低、秩序乱。所谓效率低,是因为在破除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后,新的产销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或者是还不够稳定。现在许多大宗原材料的销售要靠采购员全国各地的奔跑。销售成本过高是原有流通方式效率低的又一个具体表现,据对1998 年的原材料工业统计资料的分析,销售成本平均占销售收入的近90%,因此,毛利率只有10%左右。其中外商企业的销售费用甚至比国有企业还略高一些。看来,国有企业的规模优势和外资企业的机制优势都无法在提高毛利率方面得到反映,现有的流通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批发业的发展。

所谓秩序乱,主要表现为合同纠纷不断和三角债增长,背后的根源则是政企不分和法制建设滞后。由于政府干预多,市场被分割成所谓的“条条和块块”,各级政府都在利用自己的权力为所管辖的企业提供方便和保护,使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特别是基础原材料的批发业,政府权力的影响更大,也更容易。本来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就不多,在政府干预下就更加难以发挥作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批发业存在两大差距:一是资本不足。我国基本上不存在独立的商业资本,国有批发企业的资金来源完全依靠银行贷款。近年来由于市场疲软,经营不善,企业普遍亏损多年,积累耗尽,濒临破产,基本上丧失了竞争力。例如,原国有物资系统曾经是基础原材料的批发业的主渠道,1993年的销售额曾经达到6750 亿元。但是经过连续6 年的亏损和销售萎缩,1999 年的销售额只有2176 亿元。钢材的销售量从占市场的70%以上降到目前的不足20%。二是流通方式落后,服务单调,组织程度低,批发代理制刚刚开始试点,佣金制和特许经营还没有出台。颇具中国特色的是涌现出一大批有形的批发市场,据国内贸易局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钢材市场有数百个,建材市场有近千家。这些市场规模小,覆盖面有限,效率很低。另外国家组织的各种订货会依然是衔接产需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由于周期太长,又缺少约束力,订货会的成交量越来越低。总的来讲,我国批发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是国内基础原材料市场最薄弱的一环。在这种情况下开放批发业,必然会带来极大的冲击,不仅冲击现存的批发业,也冲击生产企业,因为批发业事关市场的控制权,批发能力就是市场开发的能力。如果外商控制了批发权,那么竞争优势就完全不是根据商品的性能、价格等决定了。批发业开放的过渡期不长,中美协议中只给了3 年的期限,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以跨国公司形式出现的产销一体化、商贸一体化资本进入中国,很可能首先进军批发业,以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服务方式,在国内很难找到抵抗的对手。当然竞争会在高起点展开,外资进入中国不会完全按照当前国内的方式来进行,例如开办一批销售公司或建立一批批发市场,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电子商务等新投资热点方面的进展。

电子商务不仅将成为外资进入中国批发业的一种主要投资形式,并且将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带来深刻的革命。国内外投资者看到其中孕育着极大的商机,更是花样翻新地炒作,使得电子商务笼罩着一片浓厚的浮躁气氛。这种气氛很容易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变得无所适从。一方面感到许多问题已经不能按原有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了,例如,我国原定的批发业不能搞零售。但是在电子商务里,地域的概念淡化了,批发零售的界限淡化了,原来的控制已经失去作用。另一方面却又很难说清电子商务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如何应对?

三、中国物流业的现状与潜在商机

中国的电子商务距实际运行和大规模应用还有相当的距离。因为在电子商务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必须高度统一、协调发展的,但在中国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由于信息产业的开放度相对较高,使得中国的信息技术能够接近世界水平,特别是在I nt ernet 网络应用方面,发展速度极快,所以实现信息流的现代化比较容易,许多企业可以或者正在依靠I nter net 来传输和交换信息。但是,从资金结算和物流配送方面来看,还相当不成熟,无法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其中资金结算问题会较快得到解决,银行系统正在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落实。物流配送就不那么简单了,涉及到批发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等等,最关键的是要有完善的公路运输系统,提供“门对门”的配送服务,这种服务应该是跨行业、跨地域的,也应该是与国际物流配送系统衔接的。这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是中国发展电子商务的瓶颈约束。

中国现有的物流基础主要问题是过于分散、自成体系,无法社会化。以基础原材料的销售和采购来说,大部分是靠企业自行组织运输,每个企业必须有一支运输队伍,要有相应的仓储保管条件。即使专业从事商品储运的企业,也是分成许多行业,有的专门从事粮食储运的,有的是专门从事金属材料储运的,彼此不相往来,更谈不上合作和竞争了。这是一个落后的基础,不仅仅是技术落后,管理落后,更主要的是体制落后,不适应社会化的大流通,更不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有资料显示,1999 年我国独立核算的流动资金占用3 万多亿元,资本年周转速度为1.2 次,而发达国家的周转速度为15~18 次。如果我国企业的资本周转速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3 万亿流动资本将相当于45 万亿元以上。我国全社会支出的流通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0%,而发达国家仅为10%。此为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环境建设落后、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缓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及共享率低所致。

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物流业的落后正说明其蕴涵着巨大商机。如果我国流通费用降低1 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省资金178 亿元。这样诱人的市场空间,无疑也是国际物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专栏4-4:国际物流业开始进军中国流通市场

位居世界物流业前列的新加坡美集物流公司在2001 年年中透露,已与上海华东中铁快运有限公司和沈阳运输集团达成合资、合作协议,共同开拓中国的物流市场。华东中铁快运专门提供铁路速递服务,在全国拥有160 个集运中心;而沈阳运输则是公路运输的佼佼者,拥有先进的卫星定位系统和信息化管理系统。美集物流最擅长的是信息、管理等软件以及全球性的客户网络。

此外,全球航运业巨臂丹麦的诶·彼·穆勒—马士基集团公司最近也在上海西郊建立了在中国的首家全国性配送中心,向国内外客户提供采购、仓储、运输一条龙服务的物流服务。该集团董事长马士基·凯尼·穆勒先生多次表示愿意加盟上海的港口建设与管理、航运业以及物流业的决心。

这个落后的基础使得进入中国的外资批发业企业,必须投资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系统,必须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交通、仓储、销售网络等。利用好这些基础,完全可以在建设中国的电子商务系统中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当务之急是利用短暂的过渡期,尽快建立国内大型现代物流配送企业,在新的竞争展开之前占据有利的位置。

第三节 根本出路在于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旧体制仍然是我国商业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是我国批发与零售、内贸与外贸、商业与流通相互分割、自成体系的体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加上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的掣肘,就更加难以社会化。这种流通体制徒然增加了流通环节和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二是基础原材料、粮食、石油、医药、食盐、烟草,以及酒类的批发权仍然由国有商业企业垄断,经济效益低,流通领域改革的滞后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比如,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花去大笔钱建立粮食购销企业,让它们执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但粮食企业普遍钻空子,不但以低于保护价收购粮食,损害农民利益,而且通过“挖东墙补西墙”的方式调运粮食应付上级检查,严重危害国家粮食安全。致使原来设计的“保护农民利益”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两大目标落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滞后,不仅给国家增加了2360 多亿元的财政负担,还给中国入世造成不利影响。而农民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农业生产反受其害。再如,多年来,我国医药价格在其他商品大副降价的同时不断上涨,给百姓增加了许多负担。

而发达国家流通业经过几次“商业革命”,大多实现了各流通环节的市场化、连锁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对中国企业来说,如何在全面开放分销业之前,建立起自己的分销系统,避免外国企业对商业流通渠道的控制是一个关键。因此,中国流通业要与外资流通业相抗衡,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的步伐,打破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批发与零售相互分割的经营体制,扫清我国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一、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开经营,改革商业流通体制

中国历史上有封建政权专盐铁、鼓铸之利,是为了维持国家庞大机构的生存与运作,也是专制政权强干弱枝,或者强政权而弱百姓的需要。因此形成的官商传统,是中国商品经济难以自然发展的最深刻的根源。过去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强化了这一传统。因此,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向民营企业开放商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管制。目前,应当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加快粮食、医药、石油、烟草、酒类,以及基础原材料流通体制的改革,扩大开放粮食、医药、石油以及基础原材料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国有经济经营这些领域的批发业务,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提高其市场化程度。

应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凡是符合条件并且愿意遵守既定规则的企业,均可从事上述领域的商品经营活动。市场主体多元化以后,有利于在原有国营垄断经营的领域形成竞争机制,有利于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相结合及一般市场与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完备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二、以股份制为核心把流通企业做强做大

加快国有商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步伐。实践表明,股份制是建立公司合理治理结构与现代企业制度,将企业做强做大的组织制度基础。目前,上海联华超市、华联超市、农工商??等股份制商业企业经过产权重组后,通过资本扩张和市场整合,逐步成为中国零售业的龙头老大,已经拥有挑战诸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在华洋军团的实力。今后,国有流通资本要实现战略性退出,实现流通产业以非国有资本为主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增强产业市场的竞争度。同时,加快商业企业的股份化改造。一方面,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要尽量减持国有股,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和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尽快突破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引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因素,逐步使企业股份化和社会化,形成科学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流通企业的上市公司中,以国有大型商场的股份制企业为主,超市和物流企业只有上海华联和大连铁龙两家。应当加快大型连锁超市、批发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上市,通过资本扩张和市场整合,提高规模经营能力。

三、实施流通企业集团化、连锁化与国际化发展战略

股份合作制也是商业企业实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战略的制度保证。广大中小型集体商业企业、个体商业企业,只有以入股形式加盟大型商业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实现双赢目标。另一方面,大型商业企业要通过开展特许经营,吸收中小商业企业加盟,迅速扩张自己的实力,在入世过渡期把企业做强做大,具备抗击风险的能力。

连锁企业的发展本质上要求打破地区界限、行业界限,才能真正创造出规模优势,发挥规模效益。我国要利用入世后的过渡期,重点发展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甚至跨国型的货物运输公司。要打破批发与零售、内贸与外贸、商业与物资等的相互分割的经营管理体制,发展代理、特许经营等新型经营方式,推动行政导向的经营组织方式转向市场导向的经营组织方式,逐步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性商品流通营销网络体系,提高营销的组织规模效益,增强流通业的竞争力。同时,要整合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物流业,加强生产与流通的内在联系,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

放开企业经营权,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的国际化。零售与批发、内贸与外贸、商业与物流相互分割是中国流通领域的体制特征。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各种流通环节呈现高度一体化趋势。比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自己建有强大的销售网络,沃尔玛也建有自己品牌的生产网络。因此,要进一步开放国内企业的经营权,减少企业经营限制,促进国内生产与商业流通领域的各类企业相互渗透,开展商业与流通,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实现我国企业经营的国际化。

四、认真学习外资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实现流通领域的经营革命

中国流通业对外开放趋势不可逆转。零售业是中国今后流通领域对外开放的重点,而且特别鼓励国际上有实力、技术先进的著名商业集团进入中国。从中国零售业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如商业的物流领域特别是仓储、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商品加工包装等环节,与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合作,全面提高我国商品流通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当前,中国的零售企业要加快连锁超市、仓储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的发育。同时加大学习和借鉴国外零售企业先进营销方式的力度,如买断经营、薄利多销、优质服务等,促进我国商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中国的流通企业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外资零售企业的长处。中国的物流企业还必须转变经营理念,健全企业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把目光紧紧盯住消费者,因为还有很多消费需求有待开发、很多零售业态有待开拓,没有必要仅仅盯住竞争对手的做法。

五、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物流运输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企业

物流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现代物流业将降低物流成本,取得第三利润的源泉,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比如,海尔集团按照同步流程管理模式,成立了物资流通推进本部,仅改进库存管理一项,每年可节省资金上亿元。天津汽车集团通过引进物流管理技术,仅降低钢材库存与缩减仓库面积,每年即节省资金4000 多万元。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开拓中远物流品牌,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正在向全球物流企业转变。上海联华超市,由于设立了智能型配送中心实现24 小时服务,可同时为30 家超市配送,并保证40 分钟配送到位。

现代物流需要电子商务传输信息、良好的交通系统和现代的运输工具,这些要素构成了现代物流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我国铁路、公路、水运与港口设施,以及机场与航空运输等密度低、线路运输负荷大、运输能力紧张。因此,应加大这些设施的投资力度,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企业要加大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投入,建立现代化信息处理系统。同时,要发展现代运输工具与运输设备,实现仓储设施的自动化,提高运输业的装备水平和运输效率。但是,更重要的是管理体制问题。我国不少企业仍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以生产为中心的管理模式,造成生产企业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过大,占用资金较多;运输仓储企业有效货源不足,现有设施不能充分利用,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应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信息、客户网络以及物流管理系统。

案例4-1:

体制改革与厦门第一百货商店的发展

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是一家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总部位于厦门经济特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中山路83—103 号,是目前厦门市营业额较高,经营品种齐全,管理方式先进,经济效益最佳的省级先进企业。1992 年该店完成销售额达1.12 亿元,实现利润557.68 万元,税金300 万元,人均劳效29.11 万元,人均创利2.24 万元,跻身于全国大型商品零售企业行列。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发展的历史是厦门特区国营商业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厦门第一百货商店的发展历史

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从一家只有120 多人的百货店门市部发展到今天拥有近400 人的大型商业企业,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1952 年创办到1979 年为第一阶段。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创立于1952 年,原为厦门市百货公司所属的国营百货门市部,1956 年,通过商业公私合营运动,门市部集中了1952 年前后厦门商界精英,成为厦门地区商业经营管理人才荟萃之地,为商店的优良经营管理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8 年,门市部易名为厦门市百货公司中山商店。1966 年,商店再次易名为厦门市百货公司东方红商店。1970 年,东方红商店从原址迁移至现址:中山路83—103 号。1972 年商店正式定名为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仍隶属厦门市百货公司。

2.1979~1991 年为第二阶段。1979 年,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跟全国一样,开始走上改革开放,健康发展的轨道。1979~1983 年,商店进行了落实经营责任制的企业改革,获得了部分自主权,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幅度提高,销售额年均增长39.5%,利润额年平均递增29.1%,1983 年在全国60家大中型商店的评比中,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的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资金利润率创历史最好成绩,达100.24%。

1984~1988 年的各项企业改革,也大大激发了企业活力。经济效益持续增长,1988 年销售额突破4000 万元大关,1990 年销售额再上新台阶,突破5000 万元大关,利润突破300 万元达到316 万元,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省级先进企业标准,有的达到或超过国家二级企业标准,全面完成了经营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

3.1992 年以来为第三阶段。1992 年春,邓小平南巡在华夏大地掀起了又一轮改革开放之风。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加快了改革步伐,转变经营机制,大大加快了企业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连锁商店,加强企业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销售额突破1 亿元大关,达1.12 亿元,比1991 年增长98.72%,职工人数从287 人增加到386 人(不含临时工),经营面积由原来的2145 平方米扩大到3000 多平方米。建成为拥有一座综合商场和两家专业店、九家连锁店,经营商品多达2 万多种的商业集团,企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跻身全国大型商业零售企业之列。

二、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

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的结果,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1980 年,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作为商业部《零售企业管理试行条例》的改革试点单位,获得了全国一级进货权及批零兼营权。商店根据《试行条例》制定了《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管理条试行实施细则》和《岗位责任制》,在此基础上,商店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如柜组简易核算制度、内部经营承包责任制等,开始探索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经营管理方式。

1981 年,商店作为“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独立核算试点单位,自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商店正式获得实行经营责任制,打破了以往统收统支的平均主义体制,把国家、企业和个人利益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1982 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厦门第一百货商店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企业获得了包括管理权、业务经营权、财务管理权、物价管理权、劳动管理权等在内的一系列经营管理自主权。1983 年,商店把经营管理权下放到营业部,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与员工的积极性。

1984 年,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的经营管理制度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开始实施经理负责制,经理由全体员工民主选举产生,建立以职责为核心,责权利紧密结合的经理目标管理体制,在实施经理负责制和目标管理基础上,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实行用工合同制,开始打破铁饭碗,结合用工合同制,商店还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浮动工资制。

1987 年商店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开始实行“工资总额与上交利税挂钩”的分配办法,根据“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原则,把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维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热情。

1992 年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下,商店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行商业组织的改革,这一年建立九家连锁店,使企业向集团化和实业化方向发展。1993 年3 月商店获得进出口经营权,使企业向内外贸一体化方向迈进。6 月25 日,商店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和扩大规模,使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厦门第一百货商店在狠练内功,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基础上,推动科学管理,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现实有效的管理体系。

1.推行规范化管理。商店遵循“全面、系统、从严、从细”的原则,把规范化的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立法来抓,建立了商店工作规范,各部门工作规范和营业员服务规范,形成大、中、小三级管理规范体系,使各个部门、每位职工在规范化管理的范围内都施行按岗位定工作,按工作定程序,按程序定标准,按标准定考核制度,人人有明确的任务和职责,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在执行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三条准则:一是每项制度的出台都经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做到职工自己定规范自己去执行,让规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规范具有严密性和完整性,避免此严彼宽,互相抵触等问题;三是保持规范的严肃性,在规范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2.推行目标管理。商店为保持全店上下意志统一,增强各部门的经营意识,使各部门工作有目标,努力有方向,考评有依据,在各部门之间实行目标管理。首先把商店的总目标分解到各部门,部门则根据下达的分目标,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经营计划和工作计划,月初上报,月底总结,由总经理召开考核分析会总结经验,提出今后努力方向。开展目标管理后,各部门格外关心自己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成果,在工作中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来逐条实现既定的目标,而且各部门出现相互攀比,齐争先进的竞争局面。

3.推行电脑化管理。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使用落后的计算技术和手段,仅仅依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商业企业管理的需要。因而为提高商业管理质量,商店首先对连锁店的库存商品实行计算机管理,把其经营的商品的编码、价格、数量输入电脑,对购、销、调、存全过程实行自动控制,高质量、高效率地收集、处理、传递连锁商店的动作信息。

4.强化质量管理,形成检查监督网络。从1993 年3 月开始实现商品信誉卡制度,解除顾客的后顾之忧,也促进经营商品质量的提高。为强化服务质量,加强劳动纪律管理,商店设立了商场管理部,对商场的人、财、物实行现场管理,实现上下班打卡制度,并督促各部门落实各项制度,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保证经营活动的畅通开展。每月一次的例行大检查是对商品质量、计量、物价、环境等的一次综合评定,是对质量管理工作工作常抓不懈的有效手段。

三、经营战略与特色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商业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企业竞争日益加剧,使国营商店受到较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不断调整经营策略,在继续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经营战略与经营特色。

1.扩大企业规模,向组织化、集团化的商业企业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一百人”不墨守成规,大胆开拓,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向组织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以规模竞争作为一种重要的取胜手段。在商店转换经营机制中,着力抓企业的规模扩充工作,勾画出一个高空发展,横向铺开,综合经营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个零售商业集团雏形。

(1)推行连锁经营方式,组建连锁商店。通过吸收、联合、改造各种类型的小商店,并将它们组建成连锁商店,重新塑造大商店与小商店之间的关系与结构,使小商店从分散独立经营转向群体性、连锁性经营,探索出一条大小商业企业联合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已经建立了湖滨、湖里厦港、八一、德源、中山、莲花、安海华友、同安五交等九家连锁店,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经营网点。厦门市第一百货商店是一家年销售额一亿多元的国营商店,其决策者利用商店资金雄厚、管理科学、经营严密、信誉优良、效益卓著等优势,按规范化的连锁企业要求通过吸纳众多小型商店组成连锁店,并在已建成的连锁店中采取统一商号、统一管理、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核算和统一风格的六个统一管理模式。各连锁商店的牌号都冠以“厦门一百”为开头,充分发挥厦门第一百货商店40 年形成的有口皆碑的信誉,把连锁商店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在顾客心目中树立起来,把厦门第一百货商店多年来形成的有效管理方法如目标定量管理、计划经营管理、劳动纪律管理演绎为连锁店的管理方法。在经营品种上根据店址坐落位置,确定其经营核心商品,尽量满足顾客日常生活的需要。

(2)向专业化经营开拓。开设厦门一百家电商场,家电商场具有装饰水平高、营业面积大、经营品种多的特点,以经营中、低档家用电器为主,如冰箱、彩电、微波炉、电饭煲等1000 多种,日平均营业额达十多万元。

(3)努力拓展综合经营新领域,积极筹建综合性商业大厦,适应特区商业发展需要。实行股份制改造后,为从根本上摆脱场地狭小的限制,企业还积极筹建面积为3 万平方米,18 层的集娱乐与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大厦,为企业设施向高、大、全、新方向发展做好前期准备。

2.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子,把企业推向国际市场。1993 年3 月商店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成立了进出口部、经营商品进出口业务和三来一补业务,在做好内贸工作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外贸业务,走内外贸兼容的路子,这是我国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创立品牌,向工商贸一体化的综合联合体组织发展。1986 年,商店集资入股,加入“金狮工贸集团”,开始探索工商联营的新途径。商店决策者还计划通过参股、投资设厂等方式,生产并经营以“一百”为名牌商标的商品系列,形成产、销、供一条龙,工商贸一体化,真正实现工商贸实质性渗透,在深层次上增加企业集团的抗风险意识和竞争能力。

4.质量信誉经营。为加强商品质量管理,商店建立商管部和消费者委员会分会,形成商管部、部门监督员、柜台监督员三级管理体系,健全各项检查制度,切实从经营各环节上把住商品质量关;建立健全了《商品进货管理规范》把住进货关,防止病从口入;制定《商品验收管理规范》、《代销商品暂行规定》把住验收关,健全《商品质量监督管理规定》、《物价管理补充规定》把住销售关。部门与商店签订“无假冒商品销售”协议书,明确规定进货中的“六不进,一不收”原则。即伪劣、假冒商品不进,四无商品(无产地、无产名、无商标、无合格证)不进,人情货不进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取回扣等。同时开展“质量、计量、物价”信得过等“三信”活动,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全国商业计量先进单位”,以及厦门市“质量、计量、物价信得过单位”。

5.特色经营,优质服务。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不断推动新的招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着着领先,积极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企业除了重视广告与宣传树立企业形象外,还举行有奖销售、赠送礼品等活动,把一百商店的形象深深印入消费者的头脑中。同时创造出开架销售、联销经营等经营新形式,商店在优质服务上,以方便顾客,维护消费者利益为宗旨,主要采取六大措施:(1)代客加工;(2)送货上门;(3)代客维修;(4)杜绝假冒伪劣商品;(5)合格商品检查;(6)微笑服务。以优质服务和良好的信誉赢得顾客的信赖,使厦门一百成为厦门市信誉最好,顾客回头率最高的商业企业。(全毅,1995)

同类推荐
  • 城市化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城市化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本书以城市化与新兴市场潜力为主题,文章包括城市化的世界:释放新兴市场潜力、创新公租房制度设计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国的发展挑战与政府的角色、民众: 亟待开发的资产、科技引领智能城市等。
  • 重庆市“一圈两翼”产业布局研究

    重庆市“一圈两翼”产业布局研究

    "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是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为基础,在国内外宏观经济背景下,结合重庆当前实际,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提出的新时期发展纲略,是在充分总结、吸取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对原区域发展指导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完成胡锦涛总书记“314”重托、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平台。
  • 永续赢利

    永续赢利

    本书结合大量的案例,实证了成功企业的永续赢利秘诀,分析了失败企业的败局根源,总结归纳出在目前状况下,企业持续发展、持续获利的22条经营秘诀。
  • 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本书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2006-2007年度基本科研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编辑而成。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中国当下经济到底怎么了,大家众说纷纭,官员、企业家和老百姓大多一片迷茫。郎咸平教授在本书中明确告诉各位读者:中国经济萧条已经到来,这就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惨状。萧条也意味着希望,如果没有“次货危机”,美国经济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健康。郎咸平教授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认为:政府推动的所谓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其实都是伪命题。政府需要做的是管好自己那只好动的“手”,营造好的营商环境,才该是应该做的。今天的萧条,就是政府造成的。要走出萧条,政府也必须束缚自己那只好动的“手”。郎咸平教授在本书总结道:只有砸碎束缚中国经济发展的十大枷锁,中国改革的的新红利才能实现,中国经济才有走出萧条的希望。
热门推荐
  • 轮回初开

    轮回初开

    少年人,轮回珠。家族恩怨,四大绝地,异域空间,冥冥中人……大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问世间谁塑轮回?轮回是终点亦是起点,大千世界是否终归轮回?
  • 十次元

    十次元

    1.作品名称的由来是因为本作品由十位作者共同合作.2.十次元的本意是因为这个作品的世界观太大了..3.这个作品记叙了一个架空的历史.更应该说是男主角的传记.4.本作会自带插图.便于各位读者脑补.5.本作描写的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借鉴了这么一个背景.融合古今内外的事迹.6.本作虽有借鉴历史的地方.但人物设定和建筑服装武器魔法等等一些东西都均是原创手绘.
  • 情果

    情果

    情果,红色,味甜微酸,生于大山深处,夜半结果,晨时果熟,午时果落,果林外荆棘丛生······"她每活一日,便要承受一日的痛楚,而我!每活一秒,都要承受一生一世的痛楚!”——书中人九州浩土,皇族式微,派系林立,狼烟四起,人命贱如草芥。紫云剑派,宗门之首,世人皆有梦,紫云梦,入紫云,便可平步青云。山中一牧童,入紫云,看到的,却是人心险恶。紫云负我,我便踏平这山巅。天地欺我,那我捅破这天地。且看牧童如何在阴险诡诈的环境中求生,如何在情感纠葛中顿悟,当他终于成为这神州至尊时,得到的,又会是什么......
  • 飞越洪荒

    飞越洪荒

    一个偏远大陆,偏远小城的普通少年,原本平淡而艰苦的生活,却因一个铁块而改变。铁块吸血,催人命,逼人上进,不懈怠。一个吸血的铁块,居然可以发布任务,给予奖励与惩罚,神奇而又神秘。一个普通少年,在铁块的严格训练,成就一段又一段神话。少年一步踏出,越走越远,世界越来越大,神秘之人一个又一个出现,在这大世降临的盛世,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与阴谋。盛世的悲歌,无尽的苦难,是抗争,还是沉沦,一切尽在洪荒大世界。
  • 试婚前妻你别跑

    试婚前妻你别跑

    阴差阳错的一夜情,让迷糊鬼凌桃夭怀上了单氏公司总裁单修哲的孩子。一纸契约,凌桃夭变成了总裁夫人,当单修哲的情人出现,凌桃夭流产,她只能带着一身伤痛悄然离开。六年之后,凌桃夭带着一个五岁的孩子强势回归。“单修哲,我再也不是你手中的玩偶,这一次,我要你身败名裂。”“凌桃夭,我痛恨着伤害你的自己,这一次,只有这一次,原谅我好不好?”凌桃夭好友唐暖薇和单修哲兄弟宫屿不是冤家不聚头。纪苏晗和保镖季唯安之间惊天动地的虐恋情深到底走向何方?时光系列,苏半夏和单郁助,洛卡卡和纪初浩……
  • TFBOYS之遗失的爱恋

    TFBOYS之遗失的爱恋

    TFBOYS三小只,BlueDream三小只,六只在一起,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
  • 李铁君文钞

    李铁君文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千年轮回生死恋

    千年轮回生死恋

    为了来生再见今生最爱,可以不喝孟婆汤,那便须跳入忘川河,等上千年才能投胎。千年之中,你或会看到桥上走过今生最爱的人,但是言语不能相通,你看得见他,他看不见你。千年之中,你看见他走过一遍又一遍奈何桥,喝过一碗又一碗孟婆汤,又盼他不喝,又怕他受不得忘川河中千年煎熬之苦,受不得等待的寂寞。喝孟婆汤,了前尘旧梦,断前因后果。忘尽一世浮沉得失,一生爱恨情仇,来生都同陌路人相见不识;跳忘川河,污浊的波涛之中,为铜蛇铁狗咬噬,受尽折磨不得解脱。千年之后若心念不灭,还能记得前生事,便可重入人间,去寻前生最爱的人。
  • 四人魔法使

    四人魔法使

    希音从小就与人不同,被妈妈禁止与外人来往。进入高中之后,希音的生活才有所改变。然而,随着事件的接连发生,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在向希音一步步靠近。
  • 猫咪乖乖不惹祸

    猫咪乖乖不惹祸

    《猫咪乖乖不惹祸》此文为爱丽丝学园同人文。“那么,你就是我的主人了日向。”“别碰它水珠,这是我的猫,日向柒苑。”哈?她月痕柒苑就这样被人改了姓氏,虽说是它的主人,但还是不甘心哪不甘心!两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变得不一样起来,那么也许会成为一段甜蜜的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