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是一句老话,它旨在说明:做事不可操之过急!同样,在经商中也不能急于求成,这就是说,“等待”也是经商的一种战术。李嘉诚就曾经运用这种等待术,试图“伺机而出”。这里面有非常隐秘的经商策略,不是被动等待,而是巧妙等待。
步入20世纪90年代,公众舆论要求香港当局立法打击楼市投机的呼声愈发高涨。人们预计,条例出台,将为期不远。
众所周知,港英当局对强大的华资地产财团感到畏惧。十大地产上市公司(仅置地为英资),占香港股市总计市值的二成以上。实际上有不少大鱼漏网,如太古地产,后来归入太古公司成为综合股,不少从事他业的巨富,亦把重点放到地产上。据估计,香港过半的资产为地产商和兼做地产的富商控有。尤其是十大地产巨头,控制了同业地产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产巨头实际上是松散的垄断性集团。
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香港当局、汇丰、马会、怡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香港当局、汇丰、马会、地产商。”
香港当局对地产商垄断财富耿耿于怀。无独有偶,香港当局官员和亲英人士,能在众多的行业寻找到众多的“知音”。
一些财经界学者说:“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真正为本港赚来外汇、积累财富的主要是贸易、航运、工业,等等,地产商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上,获利最大,并且大得离谱。”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香港这样最富的阶级几乎全集中在地产界。过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贸易、零售、航运、金融、地产、工业等行业。现在其他行业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被挤下去——除非他们抱住了地产。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香港经济衰退的前兆。”
香港杰出的建筑商陆孝佩,一生为地产商和业主建楼不知凡几,其中汇丰银行大厦就是他的杰作。他只知盖房,不知卖房,辛苦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少得可怜,而与他拍档的地产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时,人们仍称赞他的建筑业绩,他说:“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产。”
“无壳”升斗小民的愤怒情绪,“有壳”人士对地产界的“微辞”,无疑给香港当局遏制地产垄断、打击楼市投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按理香港当局要实现目的易如反掌,据传,香港当局有关官员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谁?自然是地产巨头。
李嘉诚一贯擅长在低潮时补地价。
堪称补地价的经典之作,是黄埔船坞发展为黄埔花园大型屋村,工业用地改作商业住宅用地,按1981年市价计,李嘉诚需补28亿多地价。李嘉诚延至1983年,香港信心危机、楼市崩溃之时与香港当局拍板,结果以3.9亿港元的惊人低价达成协议。
舆论为李超人的绝笔击节喝彩,亦有少数分析家唱反调,认为李氏的战果,是以牺牲政府的收入为代价的,若人人效仿,不啻是香港当局的财政灾难。
也许是有关官员掉以轻心,也许是对市道预测失误,又让李嘉诚赢得漂亮仗。丽港城与海怡半岛的宏伟大计,涉及庞大且复杂的油库、港灯电厂和青衣联合船坞换地补地价,李嘉诚则在“八七大股灾”后几个月搞掂(办妥)。之后,股市楼市全面复苏。香港当局未按谈判初期的价码得到补地价收益,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李嘉诚与英商嘉道理合伙在鹤园电厂旧址发展商住屋村。1989年后,香港再爆信心危机,移民走资迁册潮兴起。到1990年,地产市道奄奄一息。聪明的李嘉诚将补地价谈判选在这个大好时机,亲自出马,殷切之极。
数吃败仗的香港当局官员,总算被超人“调教”得异常聪明而且警觉。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效仿超人绝技实行拖延战术。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内地改革的巨浪波及香港,香港楼市水涨船高,地价飚飞。好,香港当局现在来与李氏拍板——你不是急于求成吗?现在就成全你,最后谈判结果,补地价38亿港元。
李嘉诚虽未在补地价上占到便宜,但他搞掂重建计划,也非一件易事。
补地价的事情说明了生意场上有得必有失,胜败乃兵家常事。
第十二节 在李嘉诚这里,有时等待反倒成为一种最佳的进攻策略,这正是“超人”的超人之处。
第十三节 李嘉诚曾经讲过:“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最重要。我从12岁就开始投身社会,到22岁创业时就已经过了10年非常刻苦的日子,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在香港我看过有些人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知止’是非常重要的。得之名、获之利的李嘉诚,凭借的就是他得而有所舍,勤勤恳恳才赢得了今天的商业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