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49500000023

第23章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斗争过程中的盛衰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正邪两方的力量对比决定了病证的虚实及其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实性病机

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病理反应。

实性病机的特点在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都比较强盛,正邪斗争剧烈,机体病理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有余的证候,即实证。

实性病机的临床表现为:壮热、狂躁、疼痛剧烈、声高气粗、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实性病机多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中期,或痰、食、水、血等滞留体内而致的内伤病证,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结石等。

(二)虚性病机

虚,指正气亏虚,是以正气亏虚为主要特点的一类病理反应。

虚性病机的特点在于正气亏虚,邪气也不明显。所以正气与邪气的斗争难以造成剧烈的病理反应,机体病理反应不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不足的证候,即虚证。

虚性病机的临床表现为:肢体困倦、神疲乏力、面容憔悴、声低气微、自汗遗尿、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虚性病机多见于慢性疾病、疾病后期、素体虚弱者,多由久病、重病或大汗、吐利、大出血等引起。

(三)虚实变化

邪正的消长盛衰,不仅可以产生比较单纯的虚或实的病理变化,而且在某些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疾病中,还会出现虚实之间的多种变化,主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因此,在临床上不能以静止的、绝对的观点来对待虚和实的病机变化,而应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虚和实的病机。

1.虚实错杂

虚实错杂,指在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邪盛正伤,或疾病失治、误治,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或因虚体受邪,正气无力驱邪外出;或本已正虚,又兼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凝结阻滞,都可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变,又可细分为虚中夹实和实中夹虚两种情况。

1)虚中夹实是指以正虚为主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临床上的脾虚湿滞证,由于脾气不足,运化无权,而致湿邪内生,阻滞中焦。临床上既有属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饮食少思、食后腹胀、大便不实等症状,又有属湿滞病变的口黏、脘痞、舌苔厚腻等表现。

2)实中夹虚是指以邪实为主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如在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伤阴,可形成邪热炽盛、阴气受伤的病证。临床表现既有高热气粗、心烦不安、面红目赤、尿赤便秘、苔黄脉数等实热见症,又有口渴引饮、气短心悸、舌燥少津等阴气不足症。

应当指出的是,如果从病位来分析虚实错杂的病机,尚有表里、上下等虚实不同的错杂证候,如表实里虚、里实表虚、上实下虚、下实上虚等。

2.虚实转化

虚实转化,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有关内容将在本章第二节的“病性转化”中介绍。

3.虚实真假

虚实真假,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主要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1)真实假虚是指病机的本质为“实”,但表现出“虚”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邪气亢盛,结聚体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所致,故又称“大实有羸状”。如热结胃肠的里热炽盛证,一方面有大便秘结、腹痛硬满、谵语等实热症状,另一方面因阳气被郁,不能四布,而见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

2)真虚假实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但表现出“实”的临床假象。一般是由于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所致,故又称“至虚有盛候”。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见脘腹胀满、疼痛(但时作时减)等假实征象。

(四)邪正相争与疾病转归

在邪正相争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在疾病的转归上始终是占重要地位的。如果正气逐渐战胜了病邪,就能促使病的好转或痊愈,反之,邪气强盛,人体抗邪能力弱,正气不能战胜邪气,则邪气对人体致病作用不断增强,脏腑气血功能出现更多障碍,因而病情恶化,甚至引起死亡。如正邪双方势均力敌,就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正邪相持局面。

在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正邪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是可以转化的,要争取正胜邪退的疾病转归,中医在治则上就是“扶正”与“祛邪”。这是解决邪正矛盾相争的根本原则。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互损

阴阳格拒

阴阳亡失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它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五种类型,其中,阴阳偏盛、阴阳偏衰是阴阳失调的两种基本类型。

从广义上讲,由于阴阳概念可用以说明脏腑、经络、营卫及气机升降出入等的相互关系,因而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及气机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的概括。但由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及气机升降、表里出入之间的关系失调都另有专述,故此处只以阴阳失调阐释以机体的寒热变化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一般来说,邪正盛衰是虚实性病证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性病证的病机,二者在阐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理时,是联合应用、互为羽翼的。

(一)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表现为实性热证或寒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偏盛

阳偏盛,即阳盛,指疾病过程中阳气偏盛、机能亢进、产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形成阳偏盛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邪,但从阳化热,也可由于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阳偏盛,多表现为阳邪亢盛而阴液未虚的实热证。临床表现为以“热、动、燥、赤”为特点的症状,如壮热气粗、心烦,甚或神昏、抽搐、口渴喜饮、面红目赤、躁扰不宁、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数等。

阳热亢盛则对阴气的制约太过,所以说“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之初,对阴气的损伤不明显,从而出现实热证。如果病情发展,阳热亢盛且明显耗伤机体阴气,病则从实热证转化为实热兼阴亏证,若阴气大伤,病可由实转虚而发展为虚热证。

2.阴偏盛

阴偏盛,即阴盛,指疾病过程中阴气偏盛、机能减退或障碍、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形成阴偏盛的主要原因,多由于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邪中阻等,机体阳气难以与之抗争而致阴气的病理性亢盛。

阴偏盛,多表现为阴邪亢盛而阳气未虚的实寒证。临床表现为以“寒、静、湿、痛、白”为特点的症状,如形寒肢冷、蜷卧、面色苍白、脘腹冷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而润、脉迟等。

阴气亢盛则过度制约阳气,所以说“阴胜则阳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阴盛则损伤阳气而致阳虚。由于阴寒内盛多伤阳气,故在阴偏胜时,常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阳气不足,形成实寒兼阳虚证。若阳气伤甚,病可由实转虚,发展为虚寒证。

(二)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属“精气夺则虚”的虚证,表现为虚性热证或寒证,导致“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虚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虚热)的病理变化。

1.阳偏衰

阳偏衰,即阳虚,指疾病过程中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阳偏衰,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营养不良,或劳累过度,或大病久病损伤阳气等所致。

阳偏衰多表现为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偏盛的虚寒证,临床表现为以“虚、寒、润”为特点的系列症状,以虚中有寒为标志,如畏寒喜暖、四肢不温、面色白、精神萎靡、喜静蜷卧、口淡不渴、舌淡、脉弱等。

阳偏衰可发于五脏六腑,以脾肾阳虚为多见。肾阳是一身阳气的根本,故肾阳虚衰在阳偏衰的病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阳偏衰与阴偏胜均可见寒证,但二者病机特点不同。前者是以阳气虚衰不足为主的虚寒证;后者是以阴邪亢盛为主的实寒证。

2.阴偏衰

阴偏衰,即阴虚,指疾病过程中机体阴气虚损、导致阳相对亢盛的病理状态。

阴偏衰,多由于素体阴虚,或外感阳热邪气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邪郁化火伤阴,或久病伤阴,或过食辛温燥热之品等所致。

阴偏衰多表现为阴虚不能制阳,阳相对偏盛,临床表现为以“虚、热、燥”为特点的系列症状,以虚中有热为本质,如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干咽燥、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阴偏衰可见于五脏六腑,多见于肺、肝、肾,以肾阴虚尤为关键。因为肾阴为五脏六腑阴气之根本,所以肾阴亏损在阴偏衰的病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阴偏衰与阳偏胜均可表现为热证,前者是以阴气虚衰不足为主的虚热证,后者是以阳邪亢盛为主的实热证。

(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后,影响另一方,造成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由于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之根本,所以阴阳互损多见于肾阴亏虚和肾阳亏虚的相互影响。阴阳互损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系失调而出现的病理变化。阴阳互损导致的阴阳两虚,并非阴阳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而是有偏于阴虚或阳虚的不同。

1.阴损及阳

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液亏损,阴不能生阳,累及阳气,导致其生化不足,造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例如,肝阳上亢,本为肝肾阴虚、阴虚不能涵养肝阳的阴虚阳亢证,但随着病情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损伤肾中精气,累及肾阳,继而出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阳虚症状,病情就发展为阴损及阳的阴阳两虚。

2.阳损及阴

阳损及阴,指由于阳气亏损,阳不能生阴,累及阴气,导致其生成减少,造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

例如,水肿病的病机,在于阳气不足,气化失职,津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液停聚,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阴液因久无阳气化生而减少,从而在阳虚基础上出现日益消瘦、烦躁不安、筋脉拘急、肌肉瞤动等阴虚症状,即发展为阳损及阴的阴阳两虚。

(四)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指在阴阳盛衰至极的基础上,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的一类病机,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阴阳相互格拒的机理,在于阴阳双方的对立排斥,即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复杂病变。

1.阴盛格阳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阳气极度虚弱,以致阴寒盛极,壅闭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气浮越于外,形成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病理状态。

格阳证的本质是阳气极度虚弱。所以格阳证的临床表现,是在四肢逆冷、畏寒蜷卧、精神萎靡、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胖嫩等严重虚寒证的基础上,随着病情发展,突然出现面赤如妆、虚烦、言语增多但语声低微、自觉身热但不减衣被、口干不欲饮等“假热”的表现。故称其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简称“格阴”,指阳热邪气极盛,深伏于里,以致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的病理状态。

格阴证的本质是阳热内盛。格阴证的临床表现是,在壮热面赤、胸腹灼热、声高气粗、心烦不安、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严重实热证的基础上,随病情发展,热度进一步增高,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象沉伏等“假寒”的征象,也就是所谓“热深厥亦深”。故称其为真热假寒证。

(五)阴阳亡失

阴阳亡失,指机体内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亡失,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机变化。它包括两种类型:

1.亡阳

亡阳,指机体的阳气突然大量脱失,阳气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机变化。

亡阳的病机特点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导致亡阳的常见原因有:急性疾病中邪气太盛,正不敌邪,以致阳气暴脱;素体阳虚,疲劳过度,阳气消耗过多;过用汗、吐、下法,阳随阴脱;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大量耗散阳气等。

阳气大量脱失,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固摄等功能严重衰竭,表现为冷汗淋漓、清稀如水、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病情危重征象。

2.亡阴

亡阴,指机体阴气突然大量亡失,阴气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导致全身机能严重衰竭、生命垂危的一种病机变化。

亡阴的病机特点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导致亡阴的常见原因有:热邪炽盛;邪热久留,大量煎灼阴液或逼迫津液大量外泄,以致阴气严重耗伤;大汗、大泻、大吐,直接消耗大量阴液;因久病,长期损伤阴气,阴气日渐消耗等。

阴气大量亡失,凉润、抑制、宁静、内守等功能衰竭,虚热内迫,表现为大汗不止、汗热而黏、烦躁不安、气喘口渴、四肢温和、脉象躁疾等生命垂危的征象。

亡阳与亡阴,二者的病机、临床表现不同,但由于阴阳互根互用,亡阴和亡阳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也可迅速导致亡阴,最终“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导致死亡。

三、气血津液失常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因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斗争产生的盛衰变化,必然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足或代谢失常,或气血津液之间关系失常的病机变化。气血津液的失常也是分析临床各种疾病的基本病机。

(一)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形成气虚的病理状态。二是气的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出现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气机失调的病理变化。

气虚

气机失调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1.气虚

气虚,指气的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气虚的病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成不足,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脏腑机能失调,尤其是脾、肺、肾功能不足等,均可导致气的化生不足,造成气虚;二是耗损太过,如劳力过度、久病耗伤、大汗、大吐、大泻等,均可导致气耗损太过,造成气虚。

气虚,多表现为气推动无力、固摄失职、气化不足等异常改变,症见精神乏力、气短懒言,动则气喘,自汗、易感冒等。

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元气之根。所以,气虚病变多见于肺、脾、肾三脏。其中,由于肾中所藏元气对全身脏腑组织具有激发、推动等作用,所以肾中元气亏损在气虚病机中占有重要地位。

2.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而引起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

(1)气滞

气滞,指机体局部气的运行不畅、阻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气滞的病因有:情志抑郁;痰、湿、食积、瘀血等有形实邪阻滞;外邪入侵阻遏气机;脏腑机能失调,如肝气失于疏泄、大肠失于传导等。也有因气虚推动无力而致气滞者。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是维持全身气机协调的关键,所以气滞多见于肺、肝、脾胃。肺气壅塞,见胸闷、咳喘;肝郁气滞,见情志不畅、胁肋或少腹胀痛;脾胃气滞,见脘腹胀痛、休作有时、大便秘结等。具体临床表现因气滞部位而异,但都有闷、胀、疼痛的特点,而且闷胀之感甚于疼痛。

(2)气逆

气逆,指气机上升太过,或应降反升的病理状态。

气逆的病因有:情志内伤(尤其暴怒);饮食寒温不调;外邪侵犯;痰浊壅阻。

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易怒等症。由于肝为刚脏,主动,主升,且为藏血之脏,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乃至壅遏清窍而致昏厥。

气逆以邪实为主,但也有因虚导致气逆的情况。例如,肺气虚无力肃降,或肾气虚不能摄纳肺气,都可以导致肺气上逆;胃气虚失降也可导致胃气上逆。

(3)气陷

气陷,指在气虚的基础上出现气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陷多由气虚发展而来。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或年老体衰或妇女产育过多等,均可导致气虚较甚,无力升举而下陷。

脾位于中焦,脾主升清,主升举内脏。所以气陷与脾气亏虚的关系最为密切,气陷也称“脾气下陷”、“中气下陷”。

气陷的临床表现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又见内脏下垂。症见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腹胀重坠、便意频频,多伴有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

(4)气闭

气闭,即气机闭阻,指气郁闭于内,气的外出严重受阻,出现突然昏厥的病理状态。情志刺激、剧烈疼痛、外邪或痰浊等闭阻气机,均可造成气闭。

(5)气脱

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外逸,导致机能突发性衰竭的病理状态。

气脱多由邪气亢盛,正不敌邪;或慢性疾病,长期消耗,气虚至极;或大汗、频繁吐泻、大出血使气随津脱,气随血脱引起。症见眩晕或昏倒、颜面苍白、呼吸微弱、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软瘫、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

气脱与亡阳、亡阴在病机和临床表现方面多有相同之处,病机都属气的大量脱失,临床上都可见因气脱失而致虚衰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而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当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若无明显寒象或热象,但见气虚不固及机能衰竭表现,则称为气脱。因此,气脱若偏向阳气的暴脱,则为亡阳;若偏向阴气的暴脱,则为亡阴。

(二)血的失常

血虚

血运失常 血瘀

出血

血的失常包括血虚和血运失常两方面。

1.血虚

血虚,指血液不足或血液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造成血虚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生成不足,如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或饮食营养不足、血液生成减少,或肾精亏虚、精不化血等;二是损耗过多,如大出血、慢性病消耗、思虑过度暗耗心血等。

心主血,肝藏血。所以血虚的病变以心、肝两脏多见。症见面色淡白无华、唇舌爪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肢体麻木、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失眠多梦、健忘、精神疲惫等。

2.血运失常

血运失常包括两种情况:

(1)血瘀

血瘀,指血液运行迟缓不流畅甚至停滞的病理状态。

导致血瘀的病机很多,常见的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女性产后恶露不尽或“久病入络”,也会影响血行,造成血行瘀滞。此处只介绍血寒,而将与出血关系更为密切的血热放到后面介绍。

血寒,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滞不行的病理状态。多因外感寒邪,侵犯血分,形成血寒;亦可因阳气失于温煦所致。血寒的临床表现,除见一般的阴寒证候外,常见血脉瘀阻而引起的疼痛,以及手足、爪甲、皮肤及舌色青紫等表现。若寒凝心脉,心脉血气痹阻,可发生真心痛;寒凝肝脉,肝经血气瘀滞,可见胁下、少腹、阴部冷痛,或妇女痛经、闭经等。寒阻肌肤血脉,则见冻伤等症。寒瘀互结于内,可生癥积。总之,随寒邪阻滞血分的不同部位,而见不同的临床表现。

血瘀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也可以是全身性的。症常见刺痛拒按;如有肿块则固定不移;或见出血而血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面、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有瘀斑;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脉细涩或结代等。

(2)出血

出血,指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或逸出脉外的病理状态。

导致出血的病机很多,常见的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各异,可根据出血的特点及兼症加以区别。此处仅叙述血热。

血热,即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脉络扩张,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血热多由于热入血分所致,如温邪、疠气入于血分,或其他外感病邪入里化热,伤及血分。另外,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内火炽盛郁于血分,或阴虚火旺,亦致血热。

血热病变,除一般热盛的证候外,由于血行加速,脉络扩张,可见面红目赤、肤色发红、舌色红绛等症状。血热炽盛,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常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尿血、皮肤癍疹、月经提前且量多等。心主血脉而藏神,血热则心神不安,可见心烦,或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发狂等症。血热的临床表现,以既有热象又有动血为其特征。

因为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热入血脉不仅会耗伤营气、津液而致血虚,而且会由热灼津伤,使其失去润泽流动之性,变得浓稠,乃至干涸不能充盈脉道,血液运行不畅而为瘀。

(三)津液的失常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指津液的量亏少,导致脏腑、孔窍、皮毛等失于滋润、濡养,造成一系列干燥枯涩症状的病理状态。

造成津液不足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生成不足。如饮类摄入不足,或脾胃运化机能减弱等。二是耗损太过。包括: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内生火热等,耗伤津液;津液丢失过多,如大汗、大吐、大下、大面积烧伤等造成津液急性大量脱失;慢性疾病耗伤津液。

津液不足包括伤津、脱液两种类型。津质地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起滋润作用,所以伤津以滋润功能减弱为主,症见口干舌燥、肌肤干燥、目陷、螺瘪、尿少便干等;液质地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起濡养作用,所以脱液以导致濡养功能受损为主,症见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瞤等。

一般来说,伤津较轻,而脱液较重。伤津未必脱液,但脱液必兼伤津。从病情轻重而论,脱液重于伤津,可以说津伤乃液脱之基,液脱乃津伤之甚。津易伤,亦易补充,而液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较难恢复。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的转输布散失常,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滞留。津液的输布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有关。肺失宣发肃降,则痰饮壅滞于肺;脾失健运,运化、转输水液功能减退,则津液运行迟缓而酿湿生痰;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则津停,生痰成饮;三焦水道不利,不仅影响津液输布,而且影响津液排泄;肾的功能障碍,不仅直接影响津液输布、排泄,也影响肺、脾等脏对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导致水液潴留。津液化为汗液,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主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肾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津液排泄障碍,其中肾的功能减退起关键作用。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滞留等多种病变。湿、痰、饮、水皆为津液停聚所生,以状态而论,湿为弥漫状态,水稀薄,痰稠厚,饮则介于痰水二者之间。另外,在发病机理、停聚部位、临床表现等方面也各有特点。但四者又难绝然划分,而且可以相互转化,故痰湿、水饮、痰饮常并称。

(四)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气血关系失调 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

气津关系失调 津停气阻

气随津脱

津血关系失调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瘀水停

1.气血关系失调

(1)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指气滞和血瘀同时存在。多由情志抑郁,气机阻滞而致血瘀;或因外伤伤及气血,气滞和血瘀同时发生;也有血瘀导致气滞者。

肝主疏泄气机而藏血,气滞血瘀与肝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症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癥积等。心主血脉而行血,肺朝百脉而主一身之气,心、肺两脏功能失调也常造成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指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多因久病耗气,或年老体弱,脏气不足,行血无力所致,症见少气懒言、乏力、心悸、胸痛、舌质紫暗等。

(3)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指气虚,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出血。

久病伤脾,脾气虚损,或肝气不足,藏血功能减退,均可导致气不摄血。症见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等下部出血等,并有血色淡、质地清稀的特点。

(4)气随血脱

气随血脱,指大出血的同时气也随血脱失。

大出血是导致气随血脱的前提,如外伤、女性产后失血、呕血、便血、崩中等。除大出血之外,还可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目闭口开等气脱表现。

(5)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指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多因久病消耗,渐致气血两虚;或先有慢性失血,血虚不能养气;或先有气虚,气虚不能生血,终成气血两虚的病机变化。临床可同时并见气虚和血虚的表现,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

2.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以津液为载体通行全身;津液充足也是血脉充盈、血行流畅的前提之一。所以说,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协调,是保证机体生命活动正常的重要条件。津液亏少或代谢障碍,均可导致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1)津停气阻

津停气阻,指水液停蓄与气机阻滞同时存在。临床表现因津、气阻滞部位而异。例如,痰饮阻肺,则肺气壅滞,宣降失职,可见胸满咳嗽、痰多、喘促不能平卧;水湿停留中焦,则阻遏脾胃气机,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可见脘腹胀满、嗳气食少;水饮泛溢四肢,阻滞经脉气机,可见肢体水肿及沉重、胀痛不适。

(2)气随津脱

气随津脱,指因津液大量丢失,气随津液外泄乃至脱失。多由高热、大汗、吐泻等造成。

(3)津枯血燥

津枯血燥,指津液亏乏,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高热、烧伤、阴虚内热津液暗耗,均可导致津枯血燥。症见骨蒸潮热、心烦、盗汗、鼻咽干燥、手足蠕动,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皮屑增多等。

(4)津亏血瘀

津亏血瘀,指因津液亏损导致血液运行郁滞不畅。高热、烧伤、吐泻、大汗出等,均大量耗伤津液,使血容量减少,血行不畅,导致血瘀。临床表现兼有津液不足和血瘀的征象。

(5)血瘀水停

血瘀水停,指因血液运行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引起水液潴留。影响心、肺、脾、肝等脏功能或妨碍血液运行的因素,均可造成血瘀水停。

四、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由于病起于内,所以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有一定的区别:内生五邪由脏腑及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产生,属内伤病的病机;外感六淫由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失常而产生,属外感病的病因。内生五邪病机所反映的病证,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外感六淫邪气所致的病证,多为表证、实证。

(一)风气内动

风气内动,即“内风”,指因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引起的,具有动摇、眩晕、震颤、抽搐等症状特点的一类病理状态。

“内风”与肝关系密切,所以又称“肝风内动”或“肝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风气内动常见几种情况:

1.肝阳化风

肝阳化风,多因老年肝肾阴亏、情志刺激、劳累过度等,造成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之阳气升动无制,亢逆化风。临床表现除了有肝阳上亢的症状外,还可见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瞤,严重者猝然仆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多见于热性病的极期,邪热炽盛,煎灼津液,燔灼肝经,使筋脉失其濡养,阳热亢盛而化风。多见于小儿。临床表现除高热外,还见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鼻翼煽动、神昏谵语等“动风”的症状。

3.阴虚风动

阴虚风动多见于热病后期,或久病耗伤阴液,造成阴液亏虚,甚至枯竭,不能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变生内风。临床可见低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筋挛肉瞤、手足蠕动、舌光少津、脉细如丝等表现。

4.血虚生风

血虚生风,多因生血不足、久病耗伤、失血过多等原因,导致血液亏虚,筋脉失养,或血不荣络,则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不伸等表现。

5.血燥生风

血燥生风,多因久病暗耗精血、老年精亏血少、长期营养不良而生血不足、瘀血内结而血液化生障碍等原因,导致血少津枯,局部或全身皮肤失润化燥。临床可见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皮肤瘙痒起疹、落皮屑等。

6.瘀血生风

瘀血生风,是瘀血阻滞经络,筋脉失养所致的“内风”,即在瘀血形成的基础上,出现了动摇、眩晕、皮肤瘙痒等“动风”症状,均属瘀血生风。由于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致病因素,所以瘀血生风常继发于他证,或兼见他证中。

还应指出,并非所有内风病证的病位皆为肝,如小儿慢脾风,其病机主要在于脾土虚败。

(二)寒从中生

寒从中生,即“内寒”,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

因先天禀赋不足,阳气素虚,或久病伤阳,或外感寒邪,过食生冷,损伤阳气,以致阳气虚衰。阳气虚衰,不能制阴祛寒,故阴寒内盛。内寒的病机,一是阳热不足,温煦失职,导致虚寒内生,临床可见阳虚阴盛的虚寒证,如畏寒肢冷、蜷卧喜暖、面白无汗、口淡不渴;二是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阳不化阴,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如水湿、痰饮积聚停滞,临床可见小便清长、水肿泻泄、痰饮积聚。《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内寒的病机与脾肾阳气关系尤为密切,其中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内寒”与“外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的临床特点是以寒为主,亦可因寒邪伤阳而兼虚象。二者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犯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而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

(三)湿浊内生

湿浊内生,即“内湿”,指因脾的运化、输布津液功能障碍造成的水湿痰浊潴留的病理状态。

内湿的产生,多因过食肥甘,嗜烟好酒,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喜静少动,素体肥胖,情志抑郁,致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因此,“内湿”的形成,归因于肺、脾、肾等机能失常,其中以脾虚为关键。《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浊内生的病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阻滞气机;二是损伤脏腑阳气。临床表现因湿浊停留部位而有所不同。例如,湿邪留滞经脉,则头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湿犯上焦,则胸闷咳嗽;湿阻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口甜、舌苔白腻;湿滞下焦,则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水湿溢于皮肤肌腠,则水肿等。其中以湿阻中焦、脾虚湿困最为常见。

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在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亦常相互影响。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故临床所见,脾失健运、内湿素盛之体,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四)津伤化燥

津伤化燥,即“内燥”,指因机体津液不足,导致全身脏腑组织失于濡润,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

津伤化燥多因久病耗伤阴津,或汗、吐、下太过,或热盛伤津,造成津液亏少,内不足以灌溉、濡养脏腑,外不足以滋润肌肤孔窍,从而出现干燥失润等病变。

肺喜润恶燥;胃喜润恶燥;大肠主津,传化糟粕。所以内燥病变以肺、胃、大肠为多。症状因脏腑而异。例如,肺燥,常见干咳无痰、痰少而黏、声音嘶哑、咯血;胃燥,可见口干不饥、胃中嘈杂、胃脘隐痛;大肠失润,传导失职,则见大便燥结。

(五)火热内生

火热内生 阳气过盛化火

邪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

阴虚火旺

火热内生,即“内火”,又称“内热”,指因机体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邪郁日久,或五志化火等原因造成的火热内扰、机能亢进的病理状态。

内火常见于心、肺、肝、肾、胃等脏腑。临床表现因脏腑而异。

火热内生,又有虚实之别,其病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阳气过盛化火

阳气过盛化火,即病理性的阳气过亢、机能亢进。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有温煦脏腑经络等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阳气过盛,机能亢奋,必然使物质的消耗增加,以致伤阴耗津。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壮火”,中医学又称“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疾病过程中郁久而化热;二是体内病理产物(痰湿、瘀血等)、食积、虫积等郁久而化火。邪郁化火的机理,在于上述因素导致机体阳气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

五志过极化火,多指由于情志刺激,影响了脏腑阴阳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或亢逆。气郁日久则可化热,气逆亦可化火,因之火热内生。如情志内伤,抑郁不畅,则常能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而大怒伤肝,肝气亢逆化火,亦可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

上述三种均属阴阳失调病机中的阳偏盛,是实火。阴虚火旺则属阴阳失调病机中的阴偏衰,是虚火。多由于津液亏虚,阴气大伤,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阳亢化热化火,虚热虚火内生。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部烘热、消瘦、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火旺,多集中于机体某一部位的火热征象,如虚火上炎所致的牙痛、齿衄、咽痛、升火颧红等。

同类推荐
  • 有效控制糖尿病

    有效控制糖尿病

    编者针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常见的问题,分别介绍了1型糖尿病相关知识、2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常用降糖药的应用,以及血糖监测方法和意义等。特别是详细介绍了糖尿病用药中常见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对有效控制糖尿病意义很大。本书内容实用,通俗易懂,对糖尿病患者及广大读者学习和掌握防治糖尿病知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养老护理营养学知识

    养老护理营养学知识

    本系列教材是上海和佑养老集团经过多年研究、实践与探索,参考并结合国际上先进的养老护理知识与项目管理理念,为提高养老行业从业者的知识及技术水平而编写的,另外该套教材也可用于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和培训。
  •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

    本书共分十章,包括问诊、望诊、舌诊、闻诊、脉诊、按诊以及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内容。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其并发症防治

    本书介绍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设备性能、使用方法、手术适应症、手术技巧、并发症及其防治。
  • 朱氏点通疗法

    朱氏点通疗法

    本书是一本具有开拓性和探索性的书,它第一次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独特而实用的“系统性心理治疗法”。本书提出的理论和技术,对现存的一些陈旧理论和治疗模式是大胆的挑战,是全新的心理治疗设计和无畏的科学实践。
热门推荐
  • 上古中华

    上古中华

    太古创世一战,远古天神惨败,最强大的创世之神生无可恋,放弃长生,坠入轮回,以磨灭自己的全部记忆。然而轮回转生受阻,出了问题。一个残魂,残留在苦命少年的身上,究竟是卑微低贱地让他活着,还是惊天动地的再战一场,洗刷耻辱……前世一挥手间,天地为之颤抖,风云变色,诸神膜拜,为何宁愿舍弃一切,转生为一介凡人?少年萧,身世不明,受尽凌辱,为求报恩,不顾生命救走人族天帝之女,从此兄妹二人相依为命,然而妹妹天生玲珑毒体,生死难料……
  • 恋上邻家大小姐

    恋上邻家大小姐

    当我还没出生的时候爸爸就把我跟我妈妈扔在了老家,而我妈妈为了给我交学费却被车撞死了,从那时起,我舅舅就成了我的监护人······
  • 隐婚之患:欢喜冤家

    隐婚之患:欢喜冤家

    他们,本是一对相爱的冤家,却因一些事,让公司损失惨重。他们,越吵越恩爱,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公司却因此损失更严重,悬疑的事件不断发生,让别的公司有了可趁之机,当知道时,为时已晚。当两人回头时,公司已易主。此时,两人才停止了针锋相对,同仇共敌。可是,一无所有的两人,要拿回公司是谈何容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奇宝贝之我是大木龙

    神奇宝贝之我是大木龙

    一个死也不想穿越的小少爷被雷劈死后穿越了,还穿越到了神奇宝贝世界,他在那里会怎么样呢?
  • 平安樱缭乱

    平安樱缭乱

    转角处,一抹白衣胜雪,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年,已经物是人非,但他仍是如此。他是人人惧怕的白狐之子,可谁有想过他的悲哀。这是命运吗?他不信。他,一纸符咒尽百鬼。五芒星起,式神过处,枯骨白衣……“沙罗,如果可以,我只想让那年的雪一直一直下,雪或许可以留住你……”【跟随我的脚步吧!穿越千年时光,去到平安京那梦幻优美的地方,去看看阴阳师安倍晴明的故事】
  • 绝代大魔帝

    绝代大魔帝

    武学家族的奴才小厮,秦风。偶得一块神秘石牌,从中获得无上魔功。从此,从一个卑微的小厮,修炼无阻,横扫诸天万界,成就一代绝世大魔帝!
  • 男色妖娆之太后的完美逆袭

    男色妖娆之太后的完美逆袭

    冷玖一豪门世家的大小姐,内心冷血无情,外表却妖娆妩媚,视男人如玩物,被人算计葬身大海,再次醒来,她穿越成了凤御王朝最年轻的太后,美貌无双却心如蛇蝎,毒死嫔妃,诛杀皇子,手段残忍血腥,令人发指!旧情人新帝对她恨之入骨?不但要将她打入冷宫还敢扇她耳光?朝臣恨不得将她凌迟正法?后宫嫔妃个个伪善恶毒?妖娆一笑,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摆设啊?从此太后强悍出世,后宫再也不得安宁!没事勾搭勾搭皇叔,再调戏调戏丞相,闲来无事找个包子捏捏,然后坐看一堆嫔妃你争我斗,日子过得如斯的滋润,只是这一个个脱光光求负责的家伙是怎么回事?
  • 三国之顶峰召唤

    三国之顶峰召唤

    穿越进汉末?没钱没粮没有将怎么办?不怕,我有超级召唤系统。且看高弘如何拳打西蜀脚踢吴!
  • 总督府四神

    总督府四神

    人生而不平等,出身不同,背景不同,所造就的人生也不同。然而我们都在努力奋斗,为了给自己和家庭,包括后代一个更好的生活,可是生活这只大手无时无刻不在背后操纵着我们。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可是我们依然坚强的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活法,本书所讲述的故事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就是生活所造就的那些人和那些事,笔者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只是讲几个有意思的人物和故事以飨读者。
  • 至高降临

    至高降临

    两千年前,十二英雄远渡寂静之海前往原大陆。大陆中心,他们开启邪恶之门,血族涌入,世界陷入水深火热!如今,平寂中,真正的英雄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