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看书习惯是先看目录、前言和后记,之后再看具体章节。这样做,在没有通读全书正文时,倒先有了一些收获,如掌握了全书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等。有些书的作者还请来不少名家或朋友为其作序,既显得其书已被有影响之人看重,又显示出了作者在学界的人缘与地位。其实先读前言和后记,是一种省事的取巧做法,免去读了正文才能把握全书要旨的麻烦。不过,也让作者先入为主地向我们灌输了他的写作意图,我们暂时成为作者的思想俘虏。我的这部拙作收入人文学丛书,按丛书体例也是要有这些的,所以只能服从总体安排了。后记要把一本书没有交代的东西交代完,再就是写些感谢的话,这两者都很重要,对于后来有兴趣的读者、研究者很有帮助,常常能推测一些东西出来,如作者的什么思想、动机、背景之类的。现在书籍出版得非常多,国家每年都有很多科研立项,而这不少也是要出书的,项目一般要求在三年左右完成,所以我们的学术出版也就繁荣起来了。
本人读书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常常是一本书读到中间就读不下去了,因为后面部分的大意自觉是基本了解了,特别是那些大部头书,更是无法仔细读完。对于善于写大部头的作者,我是很佩服的,说是五体投地可能有些夸张,但至少对之仰慕有加了。这要消耗多少脑细胞呀,写书不仅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没有非凡的体力是难以完成的,除非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对自己下手够狠。我的拙作字数才二十多万,只能算作小册子了。写作不是一气呵成的,是有关问题论文的结集。现在学界出书有个习惯,就是绝大多数要按章节方式来编排,整本书必有一个有机的逻辑框架。整本书好像是把一篇万字论文扩展到了几十万字,逻辑严密得不得了。只是现在学界真正达到这样条件的书其实很少,大多数书的章节在逻辑上是很松散的,但为了不成文的规定,大家都这样做了,我的这本书也没有免俗,只能表示遗憾了。
从我1991年入四川大学读研究生开始接近学术研究,迄今已有二十年,人生真如白驹过隙。一路走来,得到不少老师的教诲、不少朋友的帮助,在此深表感谢,尤其要感谢尹在勤教授、程文超教授、蒋述卓教授,他们在我攻读硕士、博士、博士后阶段给予了我无私的教诲和指导。我还要特别感谢人文学丛书主编栾栋教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工作的我得到过他很多的帮助和提携。此外,我还要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史小军教授和本书责任编辑侯丽庆老师,他们认真、细致、严谨的编辑工作为本书增色不少。
刘小平
2011年11月28日
于广州白云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