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在山东省淄川县(在今淄博市)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塾师先生叫蒲松龄。他常常带着茶水和旱烟来到村口的路旁坐下来,免费招待过往的行人。那些过往行人大多是小贩、脚夫和游荡四方的文人。他们歇下来喝茶时,聊的话题可多了。
坐在一旁的蒲松龄笑容可掬地看着大家。当有人过去道谢的时候,他就请求那人把家乡和旅途听到的故事和见到的新鲜事讲给他听。那些行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讲出来的故事当然很新奇。蒲松龄把事先准备好的笔墨纸砚拿出来,一边听,一边记。这样,日积月累,他搜集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后来,蒲松龄积累的好故事越来越多,他把搜集到的故事作了加工,写成了一本短篇小说集,就是著名的《聊斋志异》。《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故事是这样叙述的:
古时候,有个皇帝爱斗促织,命令老百姓捉促织进贡。有个叫成名的老实人运气不好,怎么也捉不到一只促织。官府常常因此责打他,打得他屁股上老伤口流脓,新伤口流血,疼痛难忍。成名又急又怕,就去哀求一个巫婆。巫婆教给他一个办法。他一试,果然捉到一只又强又壮的促织。他一家子都高兴得不得了。没想到他九岁的儿子一时失手,弄死了促织。可怜的孩子害怕父母责罚,就跳到井里淹死了。成名夫妇发现促织死了,气汹汹地找儿子。等他们知道儿子也死了的时候,真难过极了,觉得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每天面对面地呆坐着,也不生火做饭。说来也怪,成名的小儿子死后,变成一只促织,跳到成名袖子上。第二天,成名把促织献给知县,知县献给巡抚,巡抚又献给了皇帝。这只促织很凶猛,天下所贡的促织没有一只能斗得过它。它还能随着琴声跳舞。皇帝很满意,提升巡抚和知县做了大官。
人们听了这个故事,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个老人说:“我小时就听说过,明朝有个皇上爱斗促织,全国贡上去的多着呢!”一个穷书生感慨地说:“为富不仁啊!”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也表现出了作者的态度。其中有的是质问当权者,有的是揭露科举制度,有的把狐狸鬼怪描写成善良美丽的少女,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还有的赞扬了普通人民的反抗精神……
蒲松龄能写出这样内容深刻的小说,是和他一生中的坎坷遭遇分不开的。明朝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县蒲家庄。兄弟四人,都从小读书,蒲松龄是兄弟中成绩最好的。他顺利地通过县、州、府的考试,每次都是第一名。十九岁就考中秀才,人们都以为他前程远大。可是这以后,蒲松龄到省里考试就怎么也考不中了。后来,父亲死了,兄弟四人也分了家。蒲松龄只分到一间破房子。房子四壁透风,周围长满了蒿草。他没有钱请人维修房子,只好借来一块木板遮挡起来。
为了家庭的生活,他只好到大户人家去做塾师了。
康熙十二年至十四年(1673-1675年)蒲松龄在本邑半泉乡王家坐馆,任塾师。王家是淄川名门大族。在王氏兄弟中,王观正与蒲松龄最相投,又同是科举失意者,所以两人交情甚厚。蒲松龄家母病逝,无以营葬,王观正慷慨解囊相助。
从王家撤馆后,蒲松龄又到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家做了西宾,唐梦赉很嚣重他。最令蒲松龄感动不已的是唐梦赉对他写鬼狐神怪,创作《聊斋志异》大加夸奖,并在几年后,为《聊斋志异》写了序言。
康熙十八年(1679年),蒲松龄又到了淄川西鄙西铺村的毕家坐馆。毕家也是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请蒲松龄来家教几个孙子读书,也把他当作清谈的伴友,文字的代笔,应酬的替身。蒲松龄才华出众,措词得体,文笔优美,谈吐风雅,给毕家增色不少。毕际有也比较开明,蒲松龄来到毕家后,仍然利用授业之余与狐鬼小说,毕际有对此不但不反感,反而也兴致勃勃,还为他提供了不少创作素材,蒲松龄很感动。
在当时,读经、研经,准备科考才被认为是读书人的正经事,而写鬼狐小说常被世人视为邪道。即使是自己敬重的孙蕙也曾写信劝他集中精力治举业,不要再把精力放在写狐鬼小说上。
蒲松龄还算幸运,作馆的几家,基本上都不歧视小说家,不加干涉,所以他才得以执着写作。毕际有更令他所敬,二人时常谈诗论文说聊斋。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当时非常有名望的大诗人王士祯来到毕家,毕王两家世代联姻,毕际有的夫人是王士祯的从姑母。蒲松龄有机会作陪,能这么幸运地见到王士祯,蒲松龄非常高兴,二人谈诗论文,很投机。王士祯看过蒲松龄的部分《聊斋志异》手稿,诚心诚意地称誉了一番,这使他非常激动。能得到有名望的大诗人的公开表扬称赞,也算是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辛苦创作即将得到社会承认。他一生与王士祯仅见了这一次面,但却结成了文友,有书刻成,互相寄赠。王士祯后来读完《聊斋志异》,还作了评点,写了一首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诗:
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栅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此后,蒲松龄信心倍增,更加努力地创作,他的名声连同他的《聊斋志异》在没有最后完成的时候,就已远扬,广为社会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