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公亮,1925年生,《长江日报》资深记者。现在居住武汉。
小滢回忆
皮大哥是我的好朋友
皮公亮大哥的父亲皮宗石(1887—1976)是著名教育家,也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字皓白,号海帆,长沙人。早年入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回国,曾从事反袁活动遭通缉。后赴英国留学。回国以后创办《现代评论》,后来担任湖南大学校长,全国解放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皮公亮大哥是《长江日报》经济版资深记者,曾任湖北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他是我多年的好朋友,从小我就很佩服和尊重他。我母亲也很喜欢他,分别多年后,这几年我们时而见面。他现在还是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武大武汉校友会副会长。他是武大校友中对武大校史较为熟悉的人之一。
留言者今读
我和陈小滢是世交
皮公亮
我没想到小滢小时候的纪念册保存得这么完好。2007年4月,我们当年武大教工的子女在北京聚会时,小滢把纪念册拿给我看,上面竟还有我给她的题字:“不哭,不笑——理解人生”。这是引用的笛卡尔的名言。笛卡尔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唯物论的奠基人。
我先认识小滢的父母陈源、凌叔华。那是小滢还没有出生的1929年。她的父母新婚不久,从北京来武大。那时珞珈山的武大校舍还没有盖起来,他们刚到武昌,没有租到房子,先暂住我家。我父亲皮宗石与陈源在英国留学时是同学,回国后,又先后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同在北大任教,因志同道合,与北大教授王世杰、周鲠生等共同创办《现代评论》。陈源小我父亲,我称他陈叔叔,称凌叔华为陈婶婶。
他们住我家时,我四岁,每到吃饭时间,我去请他们出来吃饭。有时大人还带着我们小孩,在房前草坪上玩或照相。1932年,武大新校舍建成后,我们同时搬到一区(十八栋)教授住宅。这时,小滢出世了。所以我是看着小滢长大的。但她那时小,我们男孩子不会和她玩。
1936年,我父亲调湖南大学任校长,我们家离开了珞珈山。1944年,我高中毕业,时逢日寇南进侵占湖南广东广西,我沿途逃难到乐山进了武汉大学。当时陈叔叔到国外去了,陈婶婶带着小滢在乐山,我去看他们,陈婶很高兴,过几天陈婶请我吃饭,小滢当时是初中生,我们三人坐小板凳,围着小方桌,陈婶对我说:“皮先生,不客气,随便吃!”我吃惊地说:“陈婶,怎么这样称呼我?”她笑着说:“你长大了,上大学了嘛!”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武大复员回武汉,陈婶带小滢也去国外找陈叔叔了,我们从此分别。
1990年5月,我突然收到中国作协寄来的讣告,凌叔华在北京去世。我不知道陈婶什么时候回到北京,中国作协又怎么知道我与她的关系,我猜想是她的干女儿杨静远提供的线索。我立即拍去唁电。后来从杨静远姐那里知道:陈婶1989年底就回国在北京石景山医院度过了最后的七个月,她患的是乳腺癌,几年前在伦敦动了手术,这次复发并已扩散。
1996年4月中旬,小滢第一次回到她的出生地——武汉,她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小时同学郭玉瑛在这里,她主要是来看她的。她让郭玉瑛设法找到了我。我在高雄宾馆等她。我与小滢在乐山已分别五十年了,当她出现在我面前时,我脱口而出:“你好像你爸爸!”她在武汉只停留两个晚上,她要去看武大周如松教授(周鲠生老校长的长女),已百岁的著名画家端木梦锡(小学老师)。第二天,我从单位要了一个小车,陪同她去拜访了这两位长者。我还请她吃了武汉著名的小吃。小滢的母亲也是一位画家,我岳父刘永济(武大教授、著名词学家)的诗集中曾给她母亲的画上题过诗,我将这本在台湾出版的诗集送给她作纪念。
2004年,她再次来武汉,这次她与她的夫婿秦乃瑞先生同来,秦是英国人,但汉语说得很好,我请他们吃了只有长江里才有的鱼,并合影留念。这以后我们常有信件、电话来往。早两年我学会了电脑,E-mail来往就更方便了。
回到开头我给小滢的题词“不哭,不笑——理解人生”虽已不记得当时提这句格言的用意,但总结自己的一生,我正是按这句格言去实践的。我的体会是遇到挫折、遭遇困难时,不气馁,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取得成绩,获得赞扬时,始终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我已82岁了,这也是我健康长寿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