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1923—2002)著名的物理学家李四光的女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等职。
小滢回忆
有关李伯伯和小林姐的回忆
这个留言的李姐姐,叫李熙芝,是李四光的女儿,她也叫李林。李姐姐是我从小就习惯对她的称呼。她是科学院院士。她生前很长时间身体不好,我们在电话上常聊天,她结婚时是在英国的一座海滨城市,是1949年夏天。我们一家都去了,还照了相,没有别人参加。我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他们一家了。有一张照片在庐山照的,有她和我,在瀑布旁边。那时李林在珞珈山。李林告诉我说,早年我的父亲和她母亲曾经被人介绍,如果他们结了婚,那么就没有她,也就没有我了!她母亲是无锡人。我最后看到李林差不多是十年前,她去世之前我们曾经通过电话,她在电话里还唱了我小时候她给我唱的童谣!我父亲和李四光夫妇认识了差不多一辈子!父亲当年是帮助李四光夫妇从英国回中国的。李四光伯伯早年是中国同盟会当时最小的会员,孙中山很赏识他。他也是多学科的强人。临终前半年他还同医生说再给他半年时间地震预报就有结果。他也是武大的功臣,当年武汉大学建校选址他是骑着毛驴去到珞珈山这个地方的,他认为这里的风水好,是个好地方。武大由此在珞珈山上发展起来,成为今天中国高校中一座最美丽的校园。
李林有一个女儿现在美国。
特邀解读
我所了解的李林
马胜云
我1955年秋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被分配到原地质部李四光部长办公室,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工作。从此,就在李四光教授耳提面命之下,开始了我地质力学生涯。由此我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李四光的女儿李林先生的一些情况:李林先生是1923年10月底出生的,取名熙芝。母亲许淑彬原本想让独生女儿熙芝(李林)在钢琴方面有所发展,不巧熙芝六岁那年左手食指长了一个疮,疮伤愈合后,指头明显的短了一点。因此,要女儿熙芝从事钢琴的愿望只好作罢。此期她受父亲李四光的影响也不小,她经常听到父亲嘴边的是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第四纪冰川、古生物化石及岩石标本,还有显微镜等等,这些对女儿产生了不小的诱惑。李四光虽然喜欢独生女儿,但他从事着教学和艰苦的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常年奔波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山野,风餐露宿,就是回到家里,还要继续野外工作的整理、分析、实验等工作,很难抽出时间,无忧无虑地和女儿玩玩。所以能真正和女儿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并不是很多。但是,正是父亲从事科学研究中那种不畏困难、坚毅执著的精神与工作作风潜移默化中在女儿的心底扎下了根。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李四光带着全家在兵荒马乱之中历尽艰辛、颠沛流离。14岁的李熙芝初中未毕业,就从北京到上海又从上海到南京、武汉,随父母历尽艰辛辗转迁到了桂林。当时生活极为艰苦,由于过度辛劳,李四光的心脏病复发,但却无医院可救治,李四光忍痛到附近一个茶馆借一个竹靠椅,躺着休息,他努力支撑,仍然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坚持工作。李四光的言传身教深深地教育着女儿熙芝,促使她在非常困难的抗战条件下坚持刻苦学习。熙芝决定提前报考高中。按规定未毕业的学生不能报考,她巧用了她母亲名字许琳(许淑彬又名许琳)的“琳”字,去掉“王”,既谐音,又同字,改名为李林,报名、考试通过,上了高中。1939年高中毕业后,李林又考上贵阳医学院,李四光及夫人不放心体弱的女儿去贵州远离自己,执意要她就近在广西大学就读。但广西大学没有医学系,却有地质系,李四光考虑到女儿的身体等情况,觉得学地质也不合适,就鼓励她学机械,李林是个孝顺的好女儿,她遵从父母亲的意愿,就读了广西大学机械系。机械系毕业后,当时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内缺少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李林于1946年由李约瑟推荐并申请获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赴英国留学。被介绍到伯明翰大学深造,在选择专业时,她向父亲征求意见。李四光希望女儿在力学方面有所造诣,因此建议她专攻弹性力学(Elasticity)。可是,打字员不小心,将Elasticity的E字错打成了P字,变成了Plasticity塑性力学,因时间紧迫,未经李四光过目,就将信发走了。于是,李林就读了理论金属学系师从汉森(D。Hanson)教授。李林依靠坚韧不拔的努力学习,一年半的时间学习了必要的学位课程,完成《高纯铝的蠕变》硕士论文,获英国伯明翰大学理论金属学系硕士学位。又经父亲介绍到剑桥大学冶金系奥斯丁(G。W。Austin)教授实验室任实验员。李林在实验工作中的诚恳、勤奋,得到奥斯丁教授推荐为英国剑桥大学金属物理的博士研究生,她又靠自己的努力获得英国金属学会一份奖学金。开始潜心学习研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金属材料表面的结构和性能。在剑桥一次同学的聚会上李林和邹承鲁(江苏无锡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次年他以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化学类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剑桥大学录取,直接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他1951年回国后,一直从事酶学研究,成绩卓著。)相识,不久相恋,虽然他们各自的学业都很忙,却以学子的独特表达方式传述着爱的信息。1948年李四光到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议,知悉女儿的近况后,很欣赏女儿的眼光,十分喜欢思维缜密、学业奋进的邹承鲁。1949年8月25日,李四光在英国一个海滨城市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李林对于偶然选择的专业,并不掉以轻心。经过刻苦攻读,于1951年完成《低碳钢的时效硬化》博士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金属材料的科学家)。为排除当时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没等拿到博士学位证书,她在论文答辩后的第二天便独自一人乘船经瑞典、苏联回国。事隔30年后的1981年,李林的导师纳丁教授来华访问,才把剑桥大学颁发给李林的博士学位证书带到北京交给李林。
李林回国后,和丈夫邹承鲁都在上海工作,李林在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为周仁所长、吴自良先生做助手,先后完成:球墨铸铁的研究(其成果于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包头铁矿耐火材料抗腐蚀问题研究(其成果获198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硼矿的研究等。1958年李林调北京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开始了为开拓我国反应堆材料研究这个新领域的工作(之后工作调动多次,她无条件地以国家的需要为自己志愿)。
李林调北京后,我才和她见面,但都是星期天的间隙瞬间,因为一个星期她只回家探视父母和小女儿一次,星期六晚上赶回来,星期日下午匆匆走。1961年地质力学研究所搬迁,李四光老师临时住在北京东城西总布胡同,李老师感冒发烧,住进医院,李林先生从医院回来住在西总布胡同,我也住在西总布胡同,此时我问过李林先生一些往事。她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我的生活清贫、衣着俭朴,寡言少语,她常主动问我需要什么?家里情况怎样?需要什么帮助等等。之后的多次接触使我深深感到李林先生平易近人,关心人,平等待人,踏实工作,热心助人,毫无怨尤。
1958年至1998年李林先生被聘为全国政协第三届青年委员,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妇女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技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0年邹承鲁、李林先生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家三口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又同为全国政协委员,在中国也就是李四光和他的女儿李林、女婿邹承鲁。
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女科学家,我们不能忘记。
2007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