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
庄子生平
庄子,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约公元前369年,庄子出生于战国中期的宋国蒙地。
庄子有着一定的贵族身世,他的祖辈们原在楚地为官。“战国七雄”时期,楚国通过吴起变法日渐强盛,但后期由于楚悼王逝世,吴起失去王权庇护,原先在变法中利益受到损害的达官贵人联合起来作乱,攻打王宫,追杀吴起。最后,吴起抱住悼王的尸体被乱箭射死。不过,那些参与作乱的显贵们也没有得到善终,他们因射杀吴起而犯了伤害王尸的“夷宗”大罪,继位的楚肃王因此而诛灭“七十余家”。庄子的父祖辈就是在这时为避“夷宗”之祸而越境迁居宋国蒙地的。
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家庭陡然沦落为普通平民,流亡异国,自食其力,这必然是一个相当难以适应的艰难过程。由此可以想象,庄子的幼年时代是生活在一种动荡、忧患的环境之中的。不过,对于天资聪颖的庄子来说,这种不堪回首的幼年生活经历也顺理成章地造就了他那善于思考的内向型性格。
幼小的庄子经历了世事的变迁,很小就学会了思考很多问题,由于其家庭成员有着极高的文化素养,他在耳濡目染中也读了许多书。这是庄子成为一个反传统、反异化、非理性,重内在精神修养的思想家的最根本性的原因。
庄子早在7岁时便开始读书,18岁时拜长桑公子为师,学习《道德经》。及至公元前340年,秦伐魏,魏都济阳城(今东明境内),任命宋人惠施为相,魏占宋地,庄子为吏漆园。这个工作简单地说就是掌管漆事,即负责所有与油漆相关的事情。家业颓败至此,庄子只好安于这种手工业,以谋求生计。
庄子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他可以织出非常精细的草鞋,可以做出当时堪称一流的漆器,并对木工、陶工、屠宰、洗染等几乎所有的手工业都十分精通。司马迁记载:“周尝为蒙漆园吏”,这也证明了庄子曾因技艺的精湛,做过一任管理漆器作坊的小官吏。
由于庄子的勤奋和用心,他在手工业劳动的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物质的属性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并通过这种体验进入了“直观体道”、“道不可言”的精神修养境界和哲学境界。
这种悉心于技艺的经验体会,也成了庄子哲学思想逻辑展开的不竭源泉。他管理漆器作坊的时间并不太长。即使担任漆园吏期间,庄子的生活也十分贫困。据《庄子》书中的描写,他住在穷街陋巷,靠编草鞋维持生活,饿得面黄肌瘦;他身穿打着补丁的衣服,鞋子磨出了洞,用绳子绑在脚上;他曾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见魏王时也穿得十分破烂,这虽然也可能是为有意衬托出他内在的清高,彰显一种关于忍受贫穷的理论,但纵观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却是毫无疑问的。
庄子担任漆园吏这段时间,是他近距离了解专制制度运作方式及其悖道本质的重要经历。不过,公元前338年,也就在庄子32岁时,宋君剔成之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康王,逐兄篡位,开始实行长达52年的残暴统治。庄子见此,不久便弃职而去。
关于庄子弃漆园吏,《庄子·外篇·山木》载有这样一段逸事。
有一天,庄子在雕陵的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异鹊从南方飞来,翼展七尺,眼大一寸,翅膀扫过庄子额头,停息在栗树林里。
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很长却不能飞远,眼睛很大却视力不佳。”庄子提起衣角快步跟过去,手持弹弓留意其举动。看见一只蝉,正躲在树叶下纳凉而忘了真身。一只螳螂在树叶遮蔽下正伺机捕蝉,由于将有所得而忘了真形。而那只异鹊正准备捕杀螳螂,因为将获其利而忘了真性。
庄子惊叹说:“唉!万物原本互相牵累,每一物类都会招致更强物类的捕杀。”于是,他扔掉弹弓转身就跑,结果招来了怀疑庄子偷摘栗子的守园人追赶斥骂。
庄子回到家里,三天心情不好。弟子蔺且问:“夫子为何这几天心情很不好?”
庄子说:“我只知守护肉身,反而忘了真身。我习惯了在浊水中认知肉身,在清泉中看到真身反而感到迷惑。况且我早已听老师说过:‘沉溺俗世之中,就会盲从俗世命令。’如今,我在雕陵游玩就忘了真身,那只异鹊的翅膀扫过我的额头令我惊醒。我在栗林里游玩又忘了真性,栗林守园人怀疑我偷窃而侮辱了我,因此我心情不好。”
由此可见,庄子不愿再依附于专制庙堂。他在《人间世》中写道:“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显然与他曾供职漆园有关。因不愿像漆树那样听任宰割,庄子遂弃漆园之职。
庄子辞去漆园吏后,安贫乐道,滑稽放言;寓言讽世,痛诋专制。从庄门弟子后学在“外杂篇”中记录的庄子言论来看,庄子撰“内七篇”时尽管极其慎言,但生活中却极其敢言。
《杂篇·列御寇》记录了庄子对宋康王的评论:
有人游说宋康王,得到十乘马车的赏赐,以此向庄子炫耀。庄子说:“河边有人家贫,靠编织苇席为生。儿子潜入深潭,采得千金宝珠。其父对儿子说:‘拿石头把珍珠砸了。那千金宝珠,必定是在九重深渊,而且含在黑龙嘴里。你能采到宝珠,必定恰逢黑龙打瞌睡。假使黑龙醒着,你怎能侥幸得手?’如今,宋国的水深火热,不是九重深渊可比;宋王的凶猛暴虐,也非黑龙可比。你能得到车子,必定恰逢宋王打瞌睡。假使宋王醒着,你就粉身碎骨了。”
庄子对专制制度采取强硬不合作态度,既不出仕母邦,也不游仕异国。同时对取富贵于母邦专制君主或异国专制君主者,都予以猛烈的批判和无畏嘲笑。庄子认为,无论母邦、异国,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专制制度,他既不愿为专制君王服务,更不愿对专制制度屈服。
公元前322年,庄子48岁,隐居南华,这年为宋偃王十一年,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漆园复归宋。
公元前317年,庄子53岁。当时,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宋康王派他出使秦国。他去时,从宋康王这里得到几乘马车。到秦国后博得了秦王欢心,加赐他100乘马车。返回宋国后,曹商见到庄子,大肆炫耀。庄子讽骂曹商。
公元前312年,庄子58岁,秦大败楚,庄子授徒。公元前299年,庄子71岁,秦伐楚,屈原投江,庄子写《人间世》。公元前298年,庄子72岁,赵平原君有辩士公孙龙与孔子玄孙孔穿争辩“坚白异同”,庄子《天下篇》问世。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灭宋。宋康王出奔魏,卒于魏国。庄子于宋灭之年去世,寿84岁。
庄子著作
庄子是《庄子》一书的主要作者。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弟子及后学所作。
《庄子》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等诸多方面。书中行文汪洋恣肆,语言幽默,多采用寓言故事,思想奔放新奇,充满机智和智慧。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言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说壮大子利用各种言论论证自己的观点,当时的统治者不能用他为自己服务。他的书在汉代已经流行,但影响还不大。因此,《史记》将他附在老子传后,只写了233个字。
《庄子》在魏晋时代就开始盛行起来,被玄学家尊为经典“三玄”之一。许多人都研究、注释它,扩大了它在学术思想界的影响。
唐代道教盛行,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庄子》也是身价百倍,被尊为《南华真经》。受到许多著名思想家、艺术家,特别是画家的欣赏和崇拜。
历史上如唐代李白、东晋陶渊明、宋代苏东坡、清代曹雪芹都深受庄子的影响,近现代的一些思想家都对《庄子》有很高的评价。
鲁迅说:《庄子》一书,“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顾颉刚说:“在战国时代里,《庄子》是最高的哲学表现,《楚辞》是最高的文学表现。”
闻一多阅读《庄子》以后,特别崇拜庄子。他说:“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什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总之,《庄子》十余万言,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我国历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