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精神创伤后,其实多数人症状轻微,或者严重的心理反应仅持续几周,多可自然恢复,仅少数发展成为精神障碍的人需要心理和药物干预。在精神障碍之中,PTSD最为常见,创伤后抑郁、焦虑、物质滥用、适应障碍亦很常见。在1999年我国台湾地区大地震的525例幸存者中,在震后第1个月内,11%有自杀观念,出现再体验和高警觉症状的人群普遍,其中女性、财产和房屋遭受严重损失者、具有强迫和神经症人格者症状尤为明显。
判定经历精神创伤的个体哪些会发生精神障碍是颇为困难的,这与创伤性事件的类型及应激强度、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个体出现的早期症状以及生化指标的改变、个体的遗传因素、个性特征、认知模式以及获得的社会支持等相关。一般情况下,如果精神症状逐步减少,有可能是自限性的;如果症状持续存在或加重,则需要全面的精神检查,进行风险评估,给予必要的心理和药物干预。
我们都知道心理创伤的早期治疗甚为重要,创伤受害者如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尤其是家庭的支持,则可能会减缓创伤的后续潜在伤害。普通人对于经历创伤事件通常的安慰语言是:“你就把它忘了吧!”但是真正的创伤事件能被忘记吗?为什么不能被忘记?它是以怎样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的?特殊的储存方式提示心理治疗要采取怎样的特殊形式呢?
Rauch等人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运用PET记录被试阅读实验设计内容时脑的相关部位代谢和生化指标的改变。该结果证明,在重新体验创伤的时候,情绪中枢活跃而语言中枢被抑制,该结果解释了“创伤后的暂时性失语”以及创伤后无法做到完整地叙述创伤过程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会,当情绪特别激动时,如特别气愤或特别高兴,语言表达往往比较困难。而一般正常的状态是右脑接受一些情绪信息,再传到左脑进行语言加工,完成左右脑的循环和加工过程。可是创伤性的信息因为情绪信息过于强烈而使得语言中枢受到抑制,未完成加工过程,信息就储存在右脑中。
创伤性记忆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显性记忆部分,即当事者能进行叙述的情节部分,一般储存在左脑;另一个是隐性记忆,一般储存在右脑,与负性情绪相关联,是最需要处理的部分。隐性记忆全部或部分与无意识有关,并参与回避行为。创伤病人经过治疗后知道了创伤的症状、发生、发展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创伤、该怎么做,但当遇到有关情境时所体会到的恐惧或痛苦却和治疗开始前没有什么两样,行为上还是表现为逃避。
创伤性回忆具有特殊性。有研究表明,创伤性回忆是感觉道的碎片式回忆。46个被试关于自己创伤记忆模式的报告的结果表明,创伤性回忆主要是以单一、片段的知觉回忆存在,而且并不一定与创伤经历有关,其中画面回忆最常见(80%~90%)。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的片段回忆(而非叙事式的回忆)是心理创伤的典型症状之一,而且很少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所以需要及时、正确地处理,否则一生都会带着这些创伤性记忆,并且这些记忆会在压抑和侵入之间来回震荡。
由于当事者创伤性记忆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干预具有特殊性,因此,心理创伤的治疗方式与一般的心理问题与障碍所采用的治疗方式非常不同。目前,临床上心理创伤治疗尚无唯一有效的治疗模式,笔者对于比较常用的进行了归纳,这几种治疗方法都是基于心理创伤的特殊性机制,如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治疗模型、应用广泛的艺术治疗(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阅读治疗理论),此外还有虚拟现实技术治疗模型。
7.1.1 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动力学的观点之一就是防御焦虑。弗洛伊德相信,许多基本的人类愿望都与现实或超我有着直接的冲突,而且这种冲突的结果就是焦虑。为了防止出现焦虑,自我压抑了这些愿望并对它们加以防御。大部分经历过创伤的个体都会采用分离来有意地遗忘和压抑这段经历,从而保护心理使之不受超我的谴责(劳伦,2005)。
心理动力学治疗创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加强安全感、稳定感,使病人面对创伤性经验和人格问题足够坚强,对人格系统的发掘是为了计划以后进一步治疗。第二阶段是帮助病人回忆痛苦的经历,将对丧失和创伤的痛苦体验表达出来。当病人分离性症状原因被解除后,第三阶段就是重建创伤记忆,这是对病人的自我、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进行连接、整合和修复。有些整合可以自发实现,但大多数需要对人格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筑,或者必须借助想象和催眠促成。整合完成后,病人还必须对其余问题进行治疗。整合后的治疗十分必要,治疗次数虽有所减少,但不能完全停止。
7.1.2 眼动脱敏和再加工治疗
用眼动脱敏和再加工(EMDR)的方式对遭受心理创伤的病人进行治疗,主要是关注创伤记忆中的双侧视觉、听觉和触觉刺激,通过对创伤或“被冻结”的记忆和体验进行处理,并将其与对创伤记忆的关注和系统的评估相结合的一项心理治疗理论和技术。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近发展的治疗取向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EMDR最初由Shapiro(2002)创立,Shapiro认为眼动能够促进创伤性事件的认知加工。EMDR被认为能够激发大脑的自然机制,将创伤性记忆(那些非常生动并伴随有过往的情绪和躯体感受的记忆)转换为正常的记忆(那些具有模糊的图像和疏离的情感,但不伴随躯体感受的记忆)。EMDR通过对记忆意象、消极想法和躯体感受进行工作,旨在促进对创伤事件的信息加工过程,促进创伤相关的负性认知重构。
EMDR的治疗程序是:要求患者双目睁开,眼睛追随治疗师移动的手指向双侧快速移动;同时,要求患者想象经历创伤时的情景,注视着这段创伤性记忆;重新体验负性的认知,并将与创伤相关的认知和情感语言化。Shapiro提出,EMDR加速了信息的处理,导致创伤性记忆的适应性解决,在EMDR治疗中产生了一种与快速动眼相睡眠很类似的神经生物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减轻由海马调节的关于创伤性记忆的反复体验发作强度,同时也可减轻负性情感。
EMDR不仅有眼动脱敏的成分,也包括暴露和认知的成分。因此,除了主要用于对心理创伤的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对焦虑障碍、恐惧症、性功能障碍、恐怖袭击、疼痛的治疗以及提高工作绩效等广泛领域中。
与其他治疗取向相比,这一疗法能将大多数病人的记忆脱敏速度提高40%以上。18个随机对照组(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ies, RCTs)研究表明,EMDR是治疗心理创伤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资深临床治疗师开始使用这一方法。
目前,EMDR和创伤心理的研究正向EMDR治疗机制、信息加工过程,以及对创伤及其脑机制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方向上延伸。
7.1.3 接受与现实疗法
接受与现实疗法是一种结合行为与认知疗法,价值澄清以及心智觉知疗法(Hayes, Strosall&Wilson,1999;Hayes&Smith,2005)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接受与现实疗法在实施过程中,让病人观察并且记述自己最深层次的内部体验,它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病人对创伤所作出的回应中哪些是行之有效的,哪些是无济于事的。接受与现实疗法基于这样的假设,因为人们一直试图压抑或逃避痛苦,才使得人们在生活中经常庸人自扰。这种在生活中“我不能让自己老是感到痛苦”的解决方式恰恰是形成问题的部分原因,为此,我们需要打破常规,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接受与现实疗法就使用一些违反直觉并令人惊讶的策略,它的三个主要内涵是接纳、选择以及采取行动(Hayes, Strosall&Wilson,1999)。
7.1.3.1 接纳自己,活在当下
痛苦本来就是人生体验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痛苦不可避免,但我们却可以选择不一直受其煎熬。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煎熬其实更多的来自于试图赶走或彻底消除那些原始伤痛的想法,这也被称为经验性逃避。
也许当我们试图去消灭、控制或压抑一些想法、感情、记忆以及某些身体感觉时,却忘记了这些个体经验其实无法直接给我们造成伤害,除非是我们自己的理智驱使。或许我们不过是忽略了“想法只是想法”。心智觉知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当前,每时每刻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感觉与体会,无论如何都不去判断,这样可帮助我们持续保持清醒,摆脱过去和未来事件对我们的困扰。想法只是想法,情感只是情感,身体反应只是身体反应,而记忆也只是一种记忆。这种由百年前的静坐沉思和有指导的冥想推演而来的心智觉知,让我们在直面自己的体验时更加坦然。
7.1.3.2 选择——一个有意义的方向
与其不断回望不可改变的过去,不如去关注我们想做和能做的事情,当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对我们有意义且有价值的事情时,生活的新篇章就会由此翻开。通过价值观澄清,我们能够选择生活的方向,即使曾经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并为此深感痛楚。最有价值的收获不是去避免内疚或者取悦他人,而是发现生活内在的价值和生命力,从而带给生活新的改变。
7.1.3.3 采取行动
通过接纳、心智觉知以及衡量当前生活价值的一系列过程,我们可以调整行动以求蜕变。创造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活就是要通过循序渐进、不断建构我们的行动体系来实现。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彻底完成也没有必要彻底完成的过程。生活在不同时代和背景的人常常被问到同一个问题:“你愿意为了拥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生活,而去完成那些可能要面对自己创伤的事情吗?”
接受与现实疗法可以为个体从创伤中恢复提供许多帮助,帮助个体摆脱逃避、压抑,回归到有意义的生活中,使个体不再关注曾经重要的部分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研究已经证实,接受与现实疗法在抑郁、焦虑、物质滥用、慢性疼痛甚至精神障碍等许多治疗领域均具有广泛的作用(Hayes&Strosahl,2004)。语言可导致经验性的回避反应,这可能是个体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这些作为接受与现实疗法的根本理论已经得到了实验的支持(Hayes, Barnes-Holmes&Roche,2001;Hayes et al。,2006)。
7.1.4 暴露疗法
最近遭受过严重外伤的幸存者如果接受了暴露疗法,可以有效地减轻他们的PTSD症状。暴露疗法和认知重构可以改变病人对严重创伤的各种不适应的想法、反应和行为。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理查德·A郾布兰特博士和他的同事对90名病人做了一项随机控制实验。这些病人于2002年3月至2006年6月之间遭遇过暴力袭击或是机动车事故,患上了严重的PTSD。将病人随机分组后,30名病人接受了为期5周的暴露疗法,每次90 min;另30名病人接受了认知重构疗法,而其余的30名病人只是等待接受治疗。所有的病人在研究开始阶段、治疗后6周和6个月后,研究者对他们的状况进行了评估。治疗结束后,接受暴露疗法的病人达到PTSD碍标准的比例为33%,接受认知重构疗法的病人达到标准的比例为63%,而等待组的病人这一比例高达77%。6个月以后,接受暴露疗法的病人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标准的比例为37%,接受认知重构疗法的病人这一比例还是63%。最后,暴露疗法的病人中有47%的人完全恢复了,而认知重构组的这一比例只有13%。此外,暴露疗法的病人感受到的压力等级要明显低于认知重构组。
因此,专家认为暴露疗法比认知重构疗法更有效,因为它能减轻与创伤记忆有关的焦虑,纠正不良想法和错误观念,鼓励病人学会自我控制。所以,这种方法应该及时地运用于遭受严重外伤的病人,使其避免产生PTSD。
7.1.5 整合发展治疗模型
整合发展模型提出了创伤性分离症状复杂病因学基础的分离病理学方法(Silberg,2004),该模型假定分离身份和分离防御在创伤经历处于静态时刻没有被激活,相反,这些症状模式是在人际关系环境内的长期不断发展。最新自我发展理论强调,多重自我状态的转变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理论家强调,分离病人不能处理这些自我状态之间的冲突,以及角色之间的冲突,或者发展跨阶段转变的组织固着之间的必然冲突(Putnam,1997)。整合发展模型强调儿童所处的人际环境的重要性,突出这些自我状态的冲突,个体阻止加工强烈情绪和伤痛体验,整合自我的发展,分离性症状是整合失败的结果。因此,意识是不稳定的(恍惚状态),相关的信息被遗忘,未加工的情绪引起身份或行为的波动。
一般认为,具有被亲人性虐待经历的个体可能习得冲突性依恋信息(如“你是爱我的”和“你是讨厌我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采用幻想来逃避和处理创伤,其大部分的特定行为都是与冲突相联系的,如想要爱的感觉和想要迎合别人的需要,既有无助也有生气。这种分离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一种习惯性模式,产生习得的冲突性情绪。
整合发展模式表明,一个完整的治疗方案必须使个体有机会学习一种新的含有内在暗示性的注意模式,这样,习惯性的分离信息才可能被更重要的情绪信息、认知信息或者知觉信息所替代,产生一个更健康的适应模式。这种新的模式只能发生在环境完整地提供了发生事件的信息中,并且个体也理解了所发生事件的信息,这时,个体就会从混乱的信息和行为中以及可能具有的家庭象征意义中解脱出来。
整合发展模型比较强调社会的潜在影响,认为它可能会影响行为,通过社会认知协同对分离认同障碍进行治疗(Lilienfeld,1999)。
7.1.6 文学艺术治疗理论
国内外临床研究都表明,各种艺术疗法,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以及阅读疗法对心理创伤的治疗都具有特别神奇的效果,躯体动作和内心感受相结合,在动静中连接意识与无意识,从而达到心理创伤治愈与转化。
7.1.6.1 绘画治疗理论
国内外不少研究已表明,绘画治疗在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等心理问题方面具有突出作用。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绘画疗法主要运用非言语的象征方式表达出潜意识中隐藏的内容,患者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也容易接受,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Singh(2001)研究了绘画在创伤治疗方面的作用,他通过绘画让经历家庭暴力的儿童表达和沟通他们的情感和创伤,达到了治愈的目的。Logies(2000)则用绘画鼓励儿童对父母离婚所导致的创伤性情感加以释放,引导儿童更好地集中在认知和社会发展上。Backos(1997)应用绘画心理治疗较好地处理了被强暴女性的创伤体验,使得她们对身体的自我意象和自我满意度得到了提高。Wiliams和Taylor(2004)对曾遭受身体和性侵害的监狱女犯人实施绘画心理干预,结果发现干预提升了她们的自尊和自信,改变了其生活态度,并提高了其创造力。
绘画作为意象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心理障碍的干预有其独特性。绘画心理治疗师Robin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认为,我们的思维大多数是视觉的;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创伤经验等可能被压抑,用语言无法提取,从而难以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言语的,不能用语言描述,也就无从治疗。比如,我们常常感到在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时,语言苍白无力;阴暗面更容易通过艺术来表达。艺术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没有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顾忌。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才有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比如,当个体面对伤痛无力改变时,艺术可以帮助受伤的心灵恢复。
除了心理治疗之外,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Robin通过比较研究后认为,绘画疗法有许多适宜的优势:首先,艺术超越时空的特有表达方式可把不可调和的情感合在一起;其次,绘画治疗的灵活性使适应人群更广泛;再次,绘画疗法可以安全地释放毁灭性力量,使心灵得到升华。绘画治疗的测验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绘画本身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无意识中的内容,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7.1.6.2 舞蹈治疗理论
舞蹈治疗目前也被更多地运用于临床上各种心理创伤后遗症(如严重意外事故、精神虐待、暴力虐待和性虐待等创伤)的治疗中。在舞蹈治疗中,接受舞蹈治疗的患者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中的创造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建立信心并培养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舞蹈治疗个体心理创伤有两个基本理念。第一,身心一致的观点。心理的问题会表现为身体症状,如肌肉紧张、强迫行为或约束下产生的动作模式,因而从身体的动作表面,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人的内心状态。例如,一个人紧缩着肩膀、弯曲着身子,这样的身体特征显示出这个人正无意识地用身体把自己隐藏于世界之外。反过来,身体状态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身心整合才能促进健康,身心的分离必然导致某种疾病的产生。舞蹈治疗的目的就是寻求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第二,创造(力)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这里所指的创造力并非特别的天赋或才能,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具有的普通创造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普通的创造能力能使人获得满足感、消除受挫感,给人提供一种对于自己和生活的积极态度。一些研究论述了“心理创伤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影响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分析了中外古今心理创伤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心理创伤不但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反过来,艺术创作也有可能成为舒缓和发泄情感的有效方式。
7.1.6.3 阅读疗法治疗理论
用阅读来进行心灵的自我疗伤也是一种被广为提倡的治疗方式。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而难以应对时,心理压力会日益增大,内心的焦虑和紧张也会持续加剧,正常的生活将无法继续,生命的平衡将难以保持,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或者思维和行为紊乱等创伤性症状。对于这种失衡与失控的心理危机状态,阅读的确具有良好的暂时性缓解和治疗效果。
“阅读疗法”在西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1848年,精神病专家高尔特在美国精神病年会上宣读的《论精神病患者的阅读、娱乐、消遣》论文,被认为是阅读治疗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我国史籍也记载了不少关于“阅读疗法”的医案。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治疗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是混合的,而不是孤立的,更是没法单独计量的,阅读治疗不能与药物治疗和其他疗法相割裂。只有把阅读治疗当作辅助治疗的手段时,才会有最佳的治疗效果。
7.1.7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技术
虚拟现实(VR)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主要采用计算机、头盔显示器、数据手套等高科技设备为用户建立起一个实时互动的三维虚拟世界。在国外,一些研究者把VR技术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国外一些研究者在尝试运用先进的VR技术向患者呈现他以前经历过的各种重要的生活情景,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潜意识或心理创伤。VR技术也可用于患者的康复训练或技能学习,帮助他们尽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生活。此外,利用VR技术还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在记忆、注意、想象和情绪反应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为正确地诊断其病因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Roth Baum等运用VR技术对患PTSD症的“越战”老兵进行了治疗研究,其具体方法是把这些老兵置于和越战相似的虚拟情景下,使他们重新体验当时在越战中受伤的经历。治疗中所采用的主要虚拟情景分别是一片被丛林包围的旷野和一架“休伊”直升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这些老兵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