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永远是决策者和命令的下达者,无论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多么有信心,也不管你代替上司决定的事情有多细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这一关键步骤。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就是杨修之死。杨修是东汉末年人,以才思敏捷、颖悟过人而闻名于世。他在曹操的丞相府担任主簿,为曹操掌管文书事务。
建安十九年春,曹操亲率大军进驻陕西阳平,与刘备争夺汉中之地。刘军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又逢连绵春雨,曹军出战不利。曹操见军事上毫无进展,颇有退兵的意思。一天,一个军令官请示曹操,当晚军中用什么口令。军中规定每晚都要变换口令,以备哨兵盘查来人。曹操脱口而出:“鸡肋。”
消息传到杨修耳里,他便悄悄地整理行李,作开拔的准备。有人询问,杨修说“丞相要撤退了,他用‘鸡肋’作军中口令,‘鸡肋’的含义不就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吗?丞相正是用它来比喻我军在汉中的处境。凭我的直觉,丞相已考虑好撤军的事了。”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军中人心惶惶,大家都准备撤离。曹操得知后大怒,立即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
杨修之死在于不失时机地露才显能,也在于遇到大事没有和领导商量,而是自作主张,无视领导的权威,结果招致横祸。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但是,很遗憾,杨修式的悲剧在我们现代生活中依然时常出现。在职场中,有些员工像杨修那样,忽视了上下级之间的界限,在执行任务时,非但没有及时向领导汇报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站在了领导的位置上指手画脚,虽然感觉很爽,却引起了领导的极度不满,从而葬送了自己在公司的前途。
我的一个朋友曾向我哭诉说:他是公司的元老级人物,因而得到领导的倚重。有时,他也常对公司的事情做出决定,领导似乎很欣赏他的这种魄力。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他们很不愉快。
有一次,领导让他给一个客户发传真,提出要终止合作。但是他感到领导是在气头上做出的事,很不理智,因而就暂搁一边。几天后,领导为难地跟他说:“上次因为一些小事,我就要和那个客户断绝往来,还让你给对方发了一份传真。想来这是气过头了,竟做出这种傻事,摆在商海混了这么多年了。”
他一听,得意地说:“那个传真我根本就没发。”
“没发?”领导诧异到,“为什么?”
“我认为那个传真欠妥当,所以我没发。”
领导又问:“上周我让你发给欧洲的那几封信,你发了没有?”
他说:“我都发了。我知道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
领导一时无语,闷坐了一会儿,气冲冲地走出办公室。
从那以后,领导对他不冷不热,逐渐疏远,而他也自感无趣,主动辞职,又在另外一家公司从头干起。
“你说这是为什么呀?我不是为他好吗?”朋友委屈地问我。
我说,“因为你事后未能将自己所做的向领导汇报,其实,当时你就不能擅自做主。”“可我不也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吗?”朋友还是没有明白。
领导在意的不是你做事的结果,而是你站在了他的位置上。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初涉职场的年轻人都不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在工作中,无论你与领导的关系多么亲密,你也不要逾越与领导之间的界限,该领导决策的事情,就一定要领导拍板。
有些人和领导关系密切,对公司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深受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久而久之,他们就消除了与领导之间的界限,不自觉地站到了领导的位置,擅自为领导做起主来。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是为领导分忧,也是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但即使你做对了,领导心里也会不是滋味,更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因为作决定的应该是他,而你不过是一个执行者。
上司永远是上司,虽然是些小事,但你擅自替领导做主,就成了大事,你无视领导的权威,就是对领导的轻视。关系全局的重大事情,即使时间紧迫或出差在外,也不要擅自做主,必须请示后再作决定。主动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工作,不明白或吃不准的,不要擅自做主。
你必须时刻牢记一条:上司永远是决策者和命令的下达者,无论我们对自己的判断力多么有信心,也不管你代替上司决定的事情有多细微,都不能忽略上司同意这一关键步骤。否则,上司会对你产生排斥感和厌恶感,认为你不懂职场规则,继而不再信任你。如此一来,你又谈何发展呢?
我们提倡在工作中自动自发,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也需讲方法和时机的,而不是一味地蛮干。若是这样,你靠加班加点所换来的给领导的好印象,都会遭到贬值。所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莫过于此。
一句箴言:千万不要在不该说的时候说,在不该做主的时候做主。
第六章 打造高效合作团队
高效团队建设是合作的高层次要求,是一个微观与宏观的问题。微观即是与人合作的细节,宏观就是我们搭建的团队。高效团队是我们参与与人合作的目的和归宿,也是我们个人发展的保证。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要认为那是领导的事情,或者自己无力回天,我们都是团队的建设者,因为团队是我们生存发展的载体。你可能认为没有这个团队还有下一个团队等着你,其实怀有这样想法的人,永远不会找到自己的团队,也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因为没有哪个团队可以将你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