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的出版引起了众多读者特别是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大家普遍对这种将年度粮食市场研究文章结集出版的新颖做法表示赞赏,许多读者还打来电话对我们的研究工作表示肯定,认为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他们很有启发意义。更多的读者则追问我们的第二辑什么时候出版。
一年多来,我们肩负着这种压力和期望,在粮食市场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工作的深度、力度和广度有了新的提高,如今汇聚成册的《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二辑)》就是我们一年多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关心我们的热心读者的一个交代。书中收录的40篇文章均在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创办的内部刊物——《华南粮食信息》上发表,其中绝大多数文章同时在《中国粮食经济》、《粮油市场报》、《期货日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过。
回顾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我们曾多次对市场作出了准确的预测判断。三年前,基于南方水稻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双季稻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大高于单季稻的事实,我们预测早稻播种面积将持续下降,2010年早稻播种面积创下新低。两年前,我们开始在多篇文章中指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粮价上涨印证了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不是导致了通货膨胀,呼吁国家应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一年前,我们以玉米为例深入剖析了国家托市政策完全改变了中国粮食供需格局,政府对粮食市场的控制力加强,但粮食因此“进易出难”也导致了粮价的持续上涨。半年前,小麦获得连续七年丰收,我们坚定地指出,由于“产能过剩”小麦价格还会继续上涨。五个月前,玉米期货价格在上涨途中突然出现大跌,我们立即撰文指出,这不是真跌而是“假摔”,玉米随后开始了更加猛烈的上涨。两个月前,早籼稻期货价格在游资的炒作下,连拉涨停,我们立即撰文指出,在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连续上涨难以持久。文章发出的第二天,早籼稻期货即告跌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系列丛书中的文章是在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全体同仁特别是信息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因此本书也是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整体研发水平的集中展示。本书能够得以出版,我们首先感谢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成书过程中,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信息部的同事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最后感谢暨南大学出版社吕肖剑编辑的辛勤工作,他为本书的顺利出版铺平了道路。
笔者于2010年12月24日平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