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尔”的总裁张瑞敏先生讲过的例子:有个日本商人做微波炉生意,当年要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他发现美国人凡事都喜欢大的,房子要大,车要大,冰箱要大,电视要大……于是他就把微波炉也做得很大。结果,真的很受欢迎,赚了一大笔钱。后来,有一个贵妇给自己的宠物洗完澡,突然想起了微波炉,说明书上说用于加热,于是她就把爱犬给塞了进去,后果可想而知。那贵妇和她的爱犬感情深厚,一怒之下就将这位商人告上了法庭。要是这事儿放在中国,谁都会认为那个贵妇太蠢,明摆着的错误她非要犯啊!但是,美国人可不这么想——微波炉的说明书并没写不能给活物加热啊。
最终,美国的法律判那个贵妇胜诉,责令商人赔偿她的损失。那可是一条名犬,商人狠赔了一笔,那个倒霉的日本人最后得出结论说:
美国人的思维就是那么直接,他们不是人,更像是狼。
现在你明白该怎样对付这群狼了吗?对,你也变成狼,用狼的思维来考虑,那么自然就不会被咬伤了。
遇到狼先变成狼,这是最好的方法。那个日本商人原也是懂得这条道理的,所以先摸清了美国人喜欢大的脾性,然后让自己顺应趋势,把微波炉也做得很大。事实证明,他的这次蜕变是正确的,也在市场上盈利不少。然而,坏就坏在他蜕变得还不够彻底,没弄清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直线型的,所以最终“丧命狼口”。
大到一个物种,小到一个团体,在它慢慢形成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风格。对于想要涉足这个团体的人来说,这些已然成形的规则就像一把利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果你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团体,并且让自己的处事风格符合它的标准,那么你就能很好地在其中存活,甚至利用这个团体壮大自己。相反,如果你违背了团体的标准,那就只有死路一条。
生活中,谁也免不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压力和麻烦。这时候就好像遇到了一群狼,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不逃避、不对立,用狼的眼睛去查看,用狼的思维去思考,这样狼群的威胁也就能悄然化之了。
标准答案
熊隹田
从报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题,觉得挺好玩儿,回家时就想考考儿子。吃晚饭时,我问儿子:“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
儿子顿了顿,问:“当时天黑了吗?”
我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
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就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了。”
儿子说得有点道理,我只好说天没有黑。
“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
我有点儿不耐烦了:“这有关系吗?”
“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我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是个杂技演员吗?”
我简直有点恼火了“这有关系啊?”
儿子不紧不慢地说:“当然,如果她是个杂技演员,那么她可能是用两手在沙滩上行走,沙滩上只有手印,没有脚印。”
我强压怒火尽量克制自己说:“她不是杂技演员。”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是她在水中走……”
没等儿子说完,我便忍无可忍地喊道:“她没有在水中走!”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她是倒退着走,脚印在她的前面,而身后没有脚印。”儿子终于说出了标准答案。
是啊,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一个不起眼的元素,就会使全盘改变。
不要迷信“标准答案”,运用你的智慧,所有设想都将带来美丽的结果。
大英图书馆搬迁
舒尚滨
相传,大英图书馆老馆年久失修,建成新馆后,要把老馆的书搬到新址去。这本来是一个搬家公司的活儿,没什么好策划的,把书装上车,拉走,摆放到新馆即可。问题是按预算需要三百五十万英镑,图书馆里没有这么多钱。眼看着雨季就到了,不马上搬家,这损失就大了。怎么办?馆长想了很多方案,但还是一筹莫展。
正当馆长苦恼的时候,一个馆员问馆长苦恼什么,馆长把情况向这个馆员介绍了一下。
几天之后,馆员找到馆长,告诉馆长他有一个解决方案,不过仍然需要一百五十万英镑。馆长十分高兴,因为图书馆有这么多钱。
“快说出来!”馆长很着急。
馆员说:“好主意也是商品,我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馆长更着急了。
“如果把一百五十万全花尽了,那全当成我给图书馆作贡献了,如果有剩余,图书馆要把剩余的钱给我。”
“那有什么问题,三百五十万我都认可了,一百五十万以内剩余的钱给你,我马上就能做主!”馆长很坚定地说。
“那咱们签订个合同?”馆员意识到发财的机会来了。
合同签订了,不久实施了馆员的新搬家方案。花了一百五十万英镑吗?连零头都没用完,就把图书馆给搬了。
原来,图书馆在报纸上登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馆员发财了……
只会运用自己力量的人,能力再大也只是一个莽夫;善于利用外力的智者,却可以创造奇迹。
抓紧一截树枝
崔修建
那里曾是西部极为闭塞的一个小山村,令人难以想象的极度贫穷,曾几乎窒息了村民们所有的梦想,他们似乎已习惯了世代忍受那样的贫困,似乎已看不到改变命运的任何希望了。
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叫王琼的志愿者来到了那里。
年轻的女孩面对那骇人的愚昧与落后,费了许多口舌去开导教育他们,但收效寥寥。后来,王琼向村民们讲了下面这个极小的小故事:
有一种跟麻雀差不多大小的迁徙鸟,每年都要飞越几万里的太平洋,往返自己地处两个大洲的家园。而它们都不是飞行的健将,飞不了多远,它们就必须要停下来歇息一会儿。
那么,它们凭借着什么跨海越洋的呢?
办法很简单:它们只需口衔一截树枝,就自信地上路了。飞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落在树枝上休息;饿了,便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便抓紧树枝,在起伏的波浪间打盹儿……浩瀚无际、风云变幻的几万里之遥的太平洋,就那样被它们从容地甩在了身后。
王琼在讲完这个小故事后,做了这样特别的启示:“坚定的信念,加上追求的勇气和智慧,便诞生了奇迹。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像这种小鸟一样,你们也不例外。”
仿佛一把熊熊烈火,骤然照亮了村民们的心田。奇迹由此发生了——此后的二十年间,那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先后考出了二百多名大学生,其中有三十多位如今已是国内外知名的教授、学者和多个领域的佼佼者,那个小山村也已成为西部有名的富裕村了。
这是着名的旅美学者张千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一个小故事。他还满怀深情地向记者道出了自己对此的人生感悟:“有些成功其实很简单,只需瞄准梦想的远方,抓紧一截信念的树枝,然后在顽强的努力中注入坚定不移的执着,就一定会穿越所有的风雨,跨越所有的屏障,抵达理想的彼岸。”
世间的奇迹,往往诞生于那些毫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中。
学会让思维转弯
黄兴旺
我小时候,住在内蒙古的农村,那里狼比较多,就是白天里,狼也会偶尔在村边出没。家禽家畜被狼叼走的事件屡屡发生,人们谈狼色变。一个夏天的上午,一个男孩在村边割草时被两只狼围困住了。两狼一前一后,虎视眈眈。男孩很害怕,他想求救,但他知道,此时村里的青壮年男女都下到田里干活去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孩子。如果喊狼来了,喊破喉咙他们也不敢出来。孩子危急中开始大声喊道:“耍猴了,耍猴了。”
那时候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耍猴颇受欢迎。一听到这喊声,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向村边跑来。两只狼一看这阵势,马上夹着尾巴落荒而逃。那个男孩是我哥哥,他现在和我提到这件事时还心有余悸,如果当时喊狼来了,他肯定就成了狼的午餐。但聪明的他让思维拐了个弯,就成功化解了自己面临的危机。
当语文教师时,我曾给学生们留了一篇夸妈妈的作文。作文交上来,我发现几乎全班的同学都饱蘸笔墨写妈妈如何勤劳善良,如何忘我工作,如何关心子女成长,例子举了很多,文字也很生动。但我总感觉这些文章似曾相识,缺乏创意。翻到最后,终于有一位同学让我眼前一亮,他的作文题目叫《爸爸下厨房》,他用爸爸走进厨房、手忙脚乱的一些闹剧衬托出妈妈平日里举重若轻、任劳任怨的精神和勤劳简朴的品质。只是思维转了个角度,这篇文章就别具一格了。
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它能让四两拨动千斤,弱小战胜强大,付出最小的代价却收获最大的成功。
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威廉·贝纳德
美国纽约有一所穷人学校,数十年来,该校的毕业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这是为什么?一位研究者通过对该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个奇怪的答案——因为该学校的学生都知道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原来在这所学校,学生入学后接受的第一堂课就是:一枝铅笔有多少种用途?在课堂上,孩子们明白了铅笔不仅有写字这种最普通的用途,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当作商品出售获得利润;笔芯磨成粉后可做润滑粉;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枝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车的轮轴;在野外探险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成吸管喝石缝中的泉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当作自卫的武器……通过这一课,老师让学生们懂得了:拥有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一个人生存下去。这种教育的结果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无论他们的处境如何,都生活得非常快乐,因为他们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所学校就是圣·贝纳特学院。对它进行研究的是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他原打算借研究为名拖延在美国的时间,以便找到一份与法学有关的工作。这份奇怪的答案使他放弃了在美国找工作的想法并立即返回国内。目前,他已经是捷克最大的一家网络公司的总裁。
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有其价值所在,只是还未被人们充分发掘。
人更是有无限潜力,只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每个人都将活出自己的精彩。
镇静出智慧
董保纲
有一个博物馆被盗了,丢失了十件珍贵的文物,好在一枚珍贵的钻戒没有被盗。警方经过多次努力也找不到线索,这时,一直很冷静的博物馆馆长却提议让电视台采访他。
于是电视上播出了记者采访博物馆馆长的镜头。记者问:“请问这次失窃共丢失了多少件文物?”馆长答:“共丢失了十一件文物。”
记者问:“这些文物都很珍贵吗?”馆长答:“是的,都很珍贵,特别是一枚钻戒价值连城!”
时隔不久,警方就查到了线索并顺利地破了案。线索来源很简单,几个盗贼在殴斗时被警方抓获,而他们殴斗的原因竟然是互相猜疑究竟是谁私藏了第十一件文物——那枚钻戒。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巨商为躲避动荡,把所有的家财置换成金银细软,特制了一把油纸伞,将金银小心地藏进伞柄之内,然后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带上雨伞准备归隐乡野老家。不料途中出了意外,他打了一个盹,醒来之后雨伞竟然不见了!巨商毕竟经商数年,他不露声色地仔细观察,发现随身携带的包裹完好无损,断定拿雨伞之人肯定不是专业盗贼,估计是过路人顺手牵羊拿走了雨伞,此人应该就住在附近。
巨商于是就在此地住了下来,购置了修伞工具,干起了修伞的营生。春去秋来,一晃两年过去了,他没有等来自己的雨伞。但是巨商在修伞的过程中,了解到有些人的雨伞坏到不值得一修的时候,就会重新买新的雨伞。巨商于是又改行——旧伞换新伞,并且换伞不加钱。一时间前来换伞的人络绎不绝。
不久,有一个中年人夹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匆匆赶来,巨商接过一看,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那把雨伞,伞柄处完好无损,巨商不动声色地给了那人一把新伞。那人离去之后,巨商转身进门,收拾家当,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