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就是无私地回报;感恩,就是对爱的回馈。拥有感恩的心,我们的心灵才会日益安宁。
汉文帝亲尝汤药
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从小便奉行孝道,他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地侍奉她,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地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配伍失调。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整日整夜的没法合眼。三年后,母亲的身体终于康复,他却由于操劳过度累倒了。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顺感动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并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陆绩怀橘
陆绩,字公纪,三国时期吴国人。他的父亲陆康孝顺良善,做官以后,体恤百姓疾苦,办了许多实事,深得当地百姓们的敬爱,后来成为庐江太守。陆康的言传身教,给年幼的陆绩以深刻的影响。
时值东汉末年,陆康和后来成为三国时期着名将军的袁术交情非常好。有一次,陆康带着年仅6岁的儿子陆绩,到居住在九江的袁术家里做客。袁术非常高兴,端出橘子热情招待他们。
长辈们谈话的时候,陆绩就坐在一旁剥橘子吃。这橘子甘甜汁多,吃得陆绩美美的。当他伸手再拿第二个的时候不由得想起:妈妈最爱吃的水果就是橘子了,可她还从来没有尝过这么好吃的橘子。想着想着,陆绩的眼前就浮现出妈妈慈爱的笑容……于是,陆绩忍住了自己再吃橘子的念头,而是小心翼翼地拿了三个装进怀里,心想把这些橘子带给妈妈,她该多高兴啊!
由于大人们谈话都很投入,谁也没有察觉到陆绩的这个小动作。等到陆康父子准备告辞的时候,只见陆绩两臂夹紧,双手抱在胸前,小心翼翼地从椅子上滑下来,随同父亲走到主人面前,鞠躬施告别礼。
不料当陆绩双手作揖,毕恭毕敬地弯下腰来躬身作礼的时候,三个黄灿灿的橘子突然从他胸口的衣襟里“咚咚咚”地掉了出来,滚落在地上。
袁术见此情景,禁不住开怀大笑,然后又故意板起脸孔说:“你来我家做客,怎么还把橘子带走啊?”陆绩慌忙跪在地上说:“对不起,我妈妈最爱吃橘子,您家的橘子特别甜,我想带几个回去给妈妈。”
袁术听了之后感到非常惊讶,随即脸上又现出喜悦之色,内心不禁感叹:这么小的孩子就能时时惦记母亲的喜好,并尽力成全,实在难能可贵呀!
陆绩怀橘敬母的行为和他率真的天性,也使在场的人都深受感动,大家不禁交口称赞。
孟宗哭竹生笋
晋朝的孟宗,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且常教育他勤学苦读。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学有所成。
孟宗非常孝敬母亲。有一年,孟母突然病了,病情日益严重,饭食难以下咽,盂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孟母原本爱吃清新鲜嫩的竹笋,如今身在病中,跟孟宗唠叨着,说想吃笋煮的羹汤之类的食物。可是,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万木凋零,哪有鲜嫩的竹笋啊?孟宗无计可施,只好独自跑到竹林里,然而目之所及,只有一片焦黄。想到母亲的病情,想到母亲的心愿,他不禁悲从中来,扶着竹子,放声大哭。
或许孝心感动了天地,就在孟宗哀恸得难以自制的时候,竹林里出现了奇迹:在他的泪水飞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一颗颗竹笋来,尖尖的、绿绿的、毛茸茸的,还带着露滴呢!孟宗喜出望外,马上掘出几棵竹笋抱回家,精心做成羹汤,端给母亲喝。喝着热乎乎的汤,孟母乐得眉开眼笑,病情也随之好转。
父母对子女虽然以不要求回报,但如果我们稍怀感恩之心,一件小事就足以温暖人心。
王祥卧冰捕鱼献母
王祥是西晋时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父亲又取了朱氏为妻。尽管王祥对后母非常孝顺,可朱氏却经常想办法虐待他。
王家院里有棵李树,结的李子又大又甜,非常可口。一年,李子快要熟了,朱氏爱吃李子,担心鸟雀来啄食,叫王祥在院里赶鸟雀。一天夜里,空中突然刮起大风,一会儿,又下起倾盆大雨。不少李子经受不住风吹雨打,一个接一个地落了下来。王祥抱着李树,痛哭失声。朱氏看了不觉有些心动。
一年冬天,朱氏忽然想吃鲜鱼。当时河面上结了厚厚一层冰,渔民无法下网捕鱼。王祥跑了几条街镇,买不到鲜鱼,便拿了渔网和木棒,跑到河旁,准备把冰击开,然后下网。冬天衣服太厚,不便用力,王祥脱去外衣,用力敲冰。冰太厚了,一时很难敲打。他想,可以利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坚冰。于是,他真的在冰上躺了一会。之后,他又继续起来打冰。他不断地使劲敲击,最后终于在冰上打了一个大窟窿。撒下网去,第一网就捕获了两条金色的大鲤鱼,他连忙把这两条鲤鱼拿回家,孝敬后母。
朱氏终被王祥的孝顺所感动,她终于像对亲生儿子一样疼爱王祥了。
画荻教子
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形状像芦苇的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勤写多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经很有学问了。
“涌泉跃鲤”的故事
西汉时的姜诗很孝敬母亲,他的妻子庞氏勤劳笃厚,对待婆婆尤其恭敬孝顺。姜母喜欢饮用沱江的水,庞氏便常常到江边打水给婆婆喝,而沱江离他们家六七里远,这样庞氏每天都得往返十几里路,但她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有一天狂风暴雨肆虐,天气十分恶劣。庞氏仍如往常一样前往沱江担水。但风雨实在太大了,瘦小的庞氏如何受得了,于是昏倒在江边。好不容易才醒过来,又赶忙提起桶,重新打了江水往回赶。因为回家太晚,婆婆却有点不通情理,责骂了她,但她毫无怨言,反而侍奉得更殷勤了。婆婆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是,从此一家人更加恩爱和睦。
婆婆还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吃鱼,并要人陪着吃,声称那样吃才有味道。夫妇俩尽力满足老人的嗜好,每天都烧鱼给母亲吃,并请来邻家的老大娘陪着她一块儿吃。三五天无所谓,时间长了可就麻烦了,庞氏每天又要担水,又要烧鱼,忙都忙不过来,而且还要经常买鱼,经济也承受不了,可又不敢怠慢母亲,这可怎么办呢?
说来也就奇了,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他们家屋后突然冒出了一股泉水来,泉水如同沱江水一样清澈、甘甜,而且每天清晨,泉水里一定会冒出两条大鲤鱼,活蹦乱跳的。夫妻俩高兴极了,每天用新鲜的泉水和鲜嫩的鲤鱼孝敬母亲,庞氏也不用跑很远的路去担水了。
孝心可感天动地,这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蔡顺的孝道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社会秩序混乱,又赶上蝗灾泛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且出没不定的地方乱军常骚扰百姓。出身贫苦的蔡顺就生活在这个时代。
蔡顺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虽然年纪还小,但他总能想办法找到一些可以充饥的食物来奉养母亲。夏天,树上的桑椹熟了,蔡顺便去采桑椹给母亲吃。
一天,蔡顺采桑椹回来时,不幸与一伙乱军相遇。他们拦住了蔡顺的去路,可除了桑椹,他们什么也没搜到。这时,一个强盗紧锁眉头问蔡顺:“你为什么要将黑色和红色的桑椹分开呢?”
蔡顺从容不迫地回答说:“黑色是熟透的,味道很甜,是母亲最爱吃的;红色的没有熟透,比较酸,是留给我自己的。”
蔡顺言辞恳切,充满了对母亲的关爱,那种体贴与孝顺也使在场的乱军都深受感动。最后,他们放了蔡顺,还拿出了一些粮食和财物,要蔡顺拿回去孝敬母亲。
后来,蔡顺的母亲去世了。在蔡顺最悲痛的时候,偏偏祸不单行,邻家发生了火灾,眼看烈火顺着风势烧过来,就要烧到安放灵枢的房间了。情急之下,蔡顺抱着灵框号啕大哭,哭声凄切,震人魂魄。
火越来越近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风势突然一转,火苗竟然越过蔡顺家,窜到别处去了。人们都说:“这是蔡顺至诚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与火神。”
母亲生前最怕打雷,因此每到雷雨交加之时,蔡顺都会跑到墓前,抱着墓碑哭泣着说:“母亲不要害怕,孩儿就在您身边。”他一片挚情,就像母亲还活着似的。
蔡顺之孝在于细心体贴,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做出如此举动。